车辆用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4845发布日期:2020-08-05 01:3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传动装置,尤其是涉及对构成车辆用传动装置的旋转部件进行支承的轴承的润滑。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有如下的车辆用传动装置,该车辆用传动装置搭载于车辆,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绕第一轴线旋转的差速齿圈(デフリングギヤ);绕第二轴线旋转的旋转部件以及伴随所述差速齿圈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的机械式油泵,并将由所述油泵吸入的机油向轴承以及齿轮等需要润滑的部位供给,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且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在包含水平分量的方向上离开。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就是上述那样构成的。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设置对利用油泵汲取的机油进行储存的机油储存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6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252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构成与油泵连接的机油的供给路径方面,一般使用管,但存在下述问题:当对将上述旋转部件支承于壳体的轴承进行润滑时,若将管延伸至轴承,管的形状会复杂化,从而导致管的制造性的恶化以及伴随其的成本上升。

本发明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传动装置,该车辆用传动装置具备伴随差速齿圈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的机械式油泵,其中,在不延长构成机油的供给路径的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支承旋转部件的轴承的润滑。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发明的要旨在于一种车辆用传动装置,(a)其搭载于车辆,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以第一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差速齿圈;以第二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部件,该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且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在包含水平分量的方向上离开;以及伴随差速齿圈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的机械式油泵,所述车辆用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传动装置包括:(b)管,所述管的基端部与所述油泵连接,向需要润滑部位供给由所述油泵吸入的机油,并且在车辆搭载状态下,所述管从所述油泵向上方延伸,且在前端侧设有排出孔;(c)收集箱,所述收集箱由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肋形成,贮存向轴承供给的机油,所述轴承将所述旋转部件支承于所述壳体;以及(d)机油引导件,所述机油引导件由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二肋形成,将从所述排出孔排出的机油向所述收集箱引导。需要说明的是,例如,所述壳体具有分隔壁,通过该分隔壁将该壳体的内部划分成第一室和第二室,所述差速齿圈、所述泵、所述管、所述收集箱以及所述引导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室,而所述旋转部件以及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室,所述第一肋以及所述第二肋设置于所述分隔壁,所述收集箱与形成于所述分隔壁的贯通孔连通,通过该贯通孔将机油从设于所述第一室的所述收集箱向设于所述第二室的所述轴承供给。

第二发明的要旨为,在第一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收纳有与所述差速齿圈一起被驱动旋转且以所述第二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二齿轮,并在所述机油引导件与所述收集箱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由所述第二齿轮搅拌后的机油向所述收集箱导入的间隙。

第三发明的要旨为,在第二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箱形成为在水平且与所述第二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从形成所述间隙一侧的相反侧排出过剩的机油。

第四发明的要旨为,在第一至第三发明中任一项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是电动机的转子轴。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当从油泵排出的机油通过管而从排出孔排出时,该机油通过机油引导件被引导到收集箱。由此,能够在不将管延伸至轴承的情况下向轴承供给机油,能够抑制管的制造性的恶化。另外,由于收集箱以及机油引导件由壳体的一部分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由此,能够在抑制成本上升的同时对轴承进行润滑。

另外,根据第二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即使在例如油泵发生故障等无法利用油泵向轴承供给机油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第二齿轮搅拌后的机油来润滑轴承。

另外,根据第三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当贮存于收集箱的机油过剩时,由于从收集箱的形成所述间隙一侧的相反侧排出机油,因此,能够抑制因第二齿轮对过剩的机油的搅拌而引起的搅拌损失。

另外,根据第四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能够确保向支承电动机的转子轴的轴承供给的机油的油量,能够防止因机油的供给不足而引起的支承转子轴的轴承的烧结。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的结构的要点图。

图2是简要地示出图1的车辆用传动装置所具备的润滑装置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3是说明设置在图1的外壳的齿轮室内的润滑装置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8:车辆

10:车辆用传动装置

26:输出齿轮(第二齿轮)

38:差速齿圈

40:外壳(壳体)

46:转子轴(旋转部件)

47a:轴承

90:收集箱

91:肋(第一肋)

95:油管(管)

95a:基端部

108:排出孔

110:机油引导件

111:肋(第二肋)

112:间隙(第一间隙)

p2:第二油泵(机械式油泵)

mg1:第一电动机(电动机)

cl1:第一轴线

cl2: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附图进行了适当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比及形状等未必是准确绘制的。

实施例

图1是简要地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搭载于车辆8的车辆用传动装置10(以下称为传动装置10)的结构的要点图。传动装置10优选用于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形式的车辆8。传动装置10设置在发动机12与驱动轮14之间,是将从作为主驱动力源的发动机12及第二电动机mg2输出的动力经由差速装置20及左右一对车轴22l、22r等向左右一对驱动轮14l、14r传递的混合动力形式的传动装置。

如图1所示,传动装置10构成为包括:配置成能够以第一轴线cl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差速装置20以及车轴22;配置成能够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输入轴23;配置在输入轴23的外周侧的行星齿轮装置24、第一电动机mg1以及输出齿轮26;配置成能够以第三轴线cl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中间轴(カウンタ轴)32;设置于中间轴32的反转齿轮(カウンタ齿轮)28以及差速驱动齿轮30;配置成能够以第四轴线cl4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传动轴34;与传动轴34同轴配置的第二电动机mg2;以及设置于传动轴34的减速齿轮36。上述各旋转部件均收纳在外壳40的内部。另外,传动装置10具备用于停止输出齿轮26的旋转的停车锁定机构37。需要说明的是,外壳40与本发明的壳体对应。另外,第一轴线cl1~第四轴线cl4均是与车辆8的车宽方向平行配置的旋转轴线。

输入轴23经由发动机12的曲轴12a及未图示的减振器等与发动机12连结成能够进行传动。输入轴23经由轴承18等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外壳40。

行星齿轮装置24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配置,由具有太阳轮s、行星架ca及齿圈r的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差动机构)构成。行星齿轮装置24作为将发动机12的动力向输出齿轮26及第一电动机mg1分配的动力分配机构而发挥功能。行星齿轮装置24的太阳轮s与第一电动机mg1连结成能够进行传动,行星架ca经由输入轴23及曲轴12a与发动机12连结成能够进行传动,齿圈r与输出齿轮26连结成能够进行传动。需要说明的是,齿圈r及输出齿轮26由一体成形有上述的齿轮的复合齿轮构成。

另外,在第二轴线cl2上,在输入轴23的轴向上与发动机12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由发动机12驱动的第一油泵p1。构成第一油泵p1的未图示的驱动齿轮与输入轴23的轴端部连接,由此第一油泵p1经由输入轴23而由发动机12驱动。

第一电动机mg1在第二轴线cl2方向上配置在隔着作为外壳40的一部分的分隔壁56而与行星齿轮装置24相邻的位置。第一电动机mg1具备: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在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外壳40上的圆环状的定子42;配置在定子42的内周侧的圆环状的转子44;以及与转子44的内周连结的转子轴46。在定子42上卷绕有定子线圈48。转子轴46的轴向的两端经由一对轴承47a、47b能够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外壳40。

输出齿轮26与行星齿轮装置24的齿圈r连结,与设置在中间轴32上的反转齿轮28啮合。中间轴32的轴向的两侧经由一对轴承49a、49b能够以第三轴线cl3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外壳40。

第二电动机mg2及减速齿轮36配置为能够以第四轴线cl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电动机mg2与减速齿轮36在第四轴线cl4方向上隔着分隔壁56并列配置。

第二电动机mg2具备不能旋转地固定在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外壳40上的圆环状的定子50、配置在定子50的内周侧的圆环状的转子52以及与转子52的内周连结的转子轴54。在定子50上卷绕有定子线圈55。转子轴54的轴向的两端经由一对轴承57a、57b能够以第四轴线cl4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外壳40。

减速齿轮36一体地设置于传动轴34,与设置在中间轴32上的反转齿轮28啮合。减速齿轮36的齿数设定为比反转齿轮28的齿数少,由此第二电动机mg2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36及反转齿轮28减速而向中间轴32传递。传动轴34的轴向的两侧经由一对轴承59a、59b能够以第四轴线cl4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外壳40。

反转齿轮28及差速驱动齿轮3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以第三轴线cl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中间轴32上。通过反转齿轮28与输出齿轮26及减速齿轮36啮合来传递从发动机12及第二电动机mg2输出的动力。差速驱动齿轮30与差速装置20的差速齿圈38啮合。因此,当从输出齿轮26及减速齿轮36中的至少一方向中间轴32输入动力时,该动力经由差速驱动齿轮30向差速装置20传递。

差速装置20及一对车轴22l、22r配置为能够以第一轴线cl1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差速装置20的差速齿圈38与差速驱动齿轮30啮合,由此将从发动机12及第二电动机mg2中的至少一方输出的动力经由差速齿圈38向差速装置20输入。

差速装置20由众所周知的差动机构构成,允许左右一对车轴22l、22r的相对旋转并向左右一对车轴22l、22r传递动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差速装置20采用的是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其说明。差速装置20的第一轴线cl1方向上的两侧经由一对轴承62a、62b能够以第一轴线cl1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外壳40。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传动装置10中,发动机12的动力经由行星齿轮装置24、输出齿轮26、反转齿轮28、中间轴32、差速驱动齿轮30、差速装置20及车轴22l、22r向左右驱动轮14l、14r传递。另外,第二电动机mg2的动力经由转子轴54、传动轴34、减速齿轮36、反转齿轮28、中间轴32、差速驱动齿轮30、差速装置20及车轴22l、22r向左右的驱动轮14l、14r传递。

外壳40包括盖(ハウジング)40a、轴壳(アクスルケース)40b和壳体罩40c。轴壳40b的第二轴线cl2方向上的两侧开口,轴壳40b的一方的开口通过螺栓连接于盖40a,并且,轴壳40b的另一方的开口通过螺栓连接于壳体罩40c。

在轴壳40b上形成有与第二轴线cl2垂直的分隔壁56。通过分隔壁56将外壳40的内部划分为作为第一室的齿轮室58和作为第二室的电机室60,其中,在齿轮室58中收纳有行星齿轮装置24、输出齿轮26、反转齿轮28、减速齿轮36及差速装置20等各种齿轮,在电机室60中收纳有第一电动机mg1及第二电动机mg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油泵p1设置在电机室60侧。

传动装置10具备图2所示的润滑装置64。润滑装置64具备作为吸入装置的第一油泵p1以及第二油泵p2,与彼此不同的独立的第一供油路66以及第二供油路68连接,分担着润滑传动装置10的各部分的需要润滑部位。

如图1所示,第一油泵p1是与输入轴23连结并由发动机12机械式驱动而旋转的机械式油泵。第二油泵p2是与所述差速齿圈38啮合并经由泵驱动齿轮70机械式驱动而旋转的机械式油泵。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油泵p2对应于本发明的机械式油泵。

第一油泵p1及第二油泵p2从在外壳40的底部设置的贮油部72吸入机油并向第一供油路66及第二供油路68分别排出。贮油部72由外壳40本身构成且具备第一贮油部76,第一贮油部76通过第一划分壁74将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部分与其它部分划分开。该第一贮油部76位于差速装置20的铅垂下方。另外,第一贮油部76以外的部分进一步由第二划分壁7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从而设置有与上述第一贮油部76相邻的中央部分的第二贮油部80以及与该第二贮油部80相邻的车辆前侧部分的第三贮油部82。并且,第一油泵p1的第一吸入口84配置在第三贮油部82内,第二油泵p2的第二吸入口86配置在第二贮油部80内。这些吸入口84、86经由分别独立设置的不同的吸入油路而与各油泵p1、p2连接。

第一划分壁74及第二划分壁78作为允许机油在第一贮油部76、第二贮油部80及第三贮油部82彼此之间流通并限制油面高度的均衡的流通限制部而发挥功能。例如,在停车时,油泵p1、p2的动作均停止,就油面高度的变动停止的静态下的静止时油面高度lst而言,由于供给到传动装置10的各部分的机油向贮油部72流下而返回,因此机油如图2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越过划分壁74、78而使得贮油部76、80、82中的油面高度变得相同,但是,在车辆行驶时、油泵p1、p2工作时,由于向传动装置10的各部分供给机油而导致贮油部72内的机油量减少,使得油面高度变得比划分壁74、78的上端低,通过由上述的划分壁74、78进行的流通限制,贮油部76、80、82的油面高度如实线所示那样独立地变化。

第一划分壁74及第二划分壁78的铅垂方向的上端位置比差速装置20的下端位置高,在油面高度超过划分壁74、78的静态下,差速装置20的一部分浸渍在机油中。若这样将差速装置20的一部分浸渍在机油中,则在车辆起步时由于机油被差速齿圈38等带起而向传动装置10的各部分分散机油,从而能够在难以由第二油泵p2供给足够量的机油的车辆起步时也确保良好的润滑状态。

另一方面,在包括车辆行驶时在内的油泵p1、p2工作时,由于与车速v对应地旋转的差速齿圈38等的带起、油泵p1、p2的吸入,使得油面高度降低而变得比划分壁74、78低。并且,在第一贮油部76中,油面高度根据差速齿圈38等带起的机油量与返回机油量之间的平衡(均衡)来确定,在第二贮油部80中,油面高度根据第二油泵p2吸入的机油量与返回机油量之间的平衡来确定,在第三贮油部82中,油面高度根据第一油泵p1吸入的机油量与返回机油量之间的平衡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以使第一贮油部76的油面高度优先降低的方式确定第一贮油部76的容积即第一划分壁74的位置、形状等,从而能够抑制由差速装置20的旋转造成的机油的搅拌,从而减少搅拌损耗。另外,通过使配置有第二吸入口86的第二贮油部80及配置有第一吸入口84的第三贮油部82中的油面高度比第一贮油部76高,能够抑制因吸入口86、84露出到油面之上而导致油泵p1、p2吸入空气,从而能够适当地吸入机油而稳定地进行供给。

另外,由于设置第二划分壁78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划分出第二贮油部80及第三贮油部82,使得各贮油部80、8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变短,因此能够抑制因路面坡度等造成的车辆8的姿态变化、加减速等所引起的机油的偏移,从而能够减少油面高度的变动,能够进一步适当地抑制吸入口86、84配置在上述的贮油部80、82中的油泵p2、p1吸入空气。

与第一油泵p1的排出侧连接的第一供油路66构成为能够将机油向行星齿轮装置24、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将上述电动机mg1、mg2的转子轴46、5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47a、47b、57a、57b)等需要润滑部位供给。另外,在该第一供油路66上设置有机油冷却器88,通过将机油冷却并向第一电动机mg1及第二电动机mg2供给,能够冷却上述构件等以防止过热。机油冷却器88例如通过基于空冷、水冷进行的热交换来冷却机油。由于驱动第一油泵p1旋转的发动机12在停车时也能够进行驱动,因此能够包括停车时在内地以不依赖于车速v的吸入量吸入机油并将其向需要润滑部位供给。

第二油泵p2是伴随着差速装置20的差速齿圈38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的油泵,与该第二油泵p2的排出侧连接的第二供油路68将机油向传动装置10的各部分的需要润滑部位供给。利用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而润滑的需要润滑部位主要是收纳于传动装置10的齿轮室58的各部分的齿轮(28、30、36等)、以及将设置有上述各部分的齿轮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各部分的轴承(49a、49b、59a、59b、62a、62b等)。第二油泵p2由于伴随着设置于差速装置20的差速齿圈38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因此在发动机12停止旋转的ev行驶模式时也被驱动旋转,能够以与车速v成比例的吸入量吸入机油而向各部分供给机油。即,车速v与第二油泵p2的泵旋转速度对应,与来自第二油泵p2的机油排出量对应。差速装置20虽会通过由差速齿圈38带起的机油来润滑,但也会通过从第二供油路68供给机油来进行润滑。

另外,在润滑装置64中,在传动装置10搭载于车辆8的状态(以下称为车辆搭载状态)下至少比支承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轴46的轴承47a在铅垂方向上靠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收集箱90。收集箱90与用于向支承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轴46的轴承47a供给机油的机油导入孔92连通。因此,当贮存在收集箱90中的机油的油面的高度到达机油导入孔92的位置时,从机油导入孔92经由第三供油路94向轴承47a供给机油。这样,收集箱90设置成用于贮存向将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轴46支承于外壳40的轴承47a供给的机油。向收集箱90供给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的一部分,并且供给由差速齿圈38带起的机油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轴承47a也由从第一油泵p1排出的机油进行润滑,但由于轴承47a处于从第一油泵p1排出的机油难以到达的位置,因此,为了确保轴承47a的润滑性,设置用于润滑轴承47a的单独的润滑路径。另外,第一电动机mg1对应于本发明的电动机,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轴46对应于本发明的旋转部件。

但是,若仅是由差速装置20的差速齿圈38带起的机油的一部分被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输出齿轮26搅拌而向收集箱90供给,则在行驶中第一贮油部76的油面高度容易变低,因此,由差速齿圈38引起的机油的带起量减少,收集箱90的机油的贮存量容易减少。从而,通过机油导入孔92经由第三供给油路94而向轴承47a供给的机油量减少,可能使轴承47a的润滑不充分。相对于此,虽然也考虑将被供给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的第二供给油路68延长至配置轴承47a的位置,但会导致第二供给油路68的形状变复杂,产生制造性的恶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成本上升。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构成为使从第二油泵p2排出到第二供给油路68的机油的一部分贮存于收集箱90,能够确保向机油导入孔92供给的机油的油量,从而确保轴承47a的润滑性。需要说明的是,输出齿轮26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齿轮。

图3是用于说明设置在外壳40的齿轮室58的内部的润滑装置64的结构的图,与车辆搭载状态下在第二轴线cl2的方向上从发动机12侧观察齿轮室58内而得到的图对应。需要说明的是,车辆搭载状态以车辆8位于水平路面的状态为基准。

在图3中,以第一轴线cl1为中心绘制的实线的圆及单点划线的圆分别与以第一轴线cl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差速齿圈38的齿顶圆及节圆对应。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绘制的实线的圆及单点划线的圆分别与以第二轴线cl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输出齿轮26的齿顶圆及节圆对应。以第三轴线cl3为中心绘制的大径侧的实线的圆及大径侧的单点划线的圆分别与以第三轴线cl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反转齿轮28的齿顶圆及节圆对应,小径侧的实线的圆及小径侧的单点划线的圆分别与以第三轴线cl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差速驱动齿轮30的齿顶圆及节圆对应。以第四轴线cl4为中心绘制的实线的圆及单点划线的圆分别与以第四轴线cl4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减速齿轮36的齿顶圆及节圆对应。第一轴线cl1~第四轴线cl4彼此平行,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分别配置于在包括铅垂分量及水平分量的方向上分隔开的位置处。

如图3所示,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的下部配置有第一油泵p1的第一吸入口84及第二油泵p2的第二吸入口86。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外壳40的铅垂方向的下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划分壁74及第二划分壁78,且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第一划分壁74和第二划分壁78划分的第二贮油部80。在该第二贮油部80配置有第二油泵p2的第二吸入口86。

在相对于第二贮油部80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第一划分壁74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贮油部76。通过将差速齿圈38的一部分浸渍在贮存于该第一贮油部76的机油中,在行驶中当差速齿圈38旋转时,贮存于第一贮油部76的机油由差速齿圈38向上方带起。

另外,在相对于第二贮油部80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第二划分壁78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贮油部82。在该第三贮油部82配置有第一吸入口84。从第一吸入口84吸入的机油经由将第一吸入口84与第一油泵p1相连的未图示的吸入油路而向第一油泵p1输送。

在第二吸入口86的铅垂正上方设置有第二油泵p2。第二油泵p2由与差速齿圈38啮合的泵驱动齿轮70驱动。当第二油泵p2被驱动时,从第二吸入口86汲取贮存在第二贮油部80中的机油,将该机油向与第二油泵p2的排出侧连接的第二供油路68排出。

第二供油路68由图3所示那样的在内部形成有虚线所示的油路的中空的油管95构成。油管95通过多个安装部96a~96c固定于外壳40。油管95中,位于与第二油泵p2连接的基端部95a的相反侧的前端侧以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从第二油泵p2向上方延伸的状态固定于外壳40。油管95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但也可以利用镶嵌成形等设置增强用的金属等。需要说明的是,油管95对应于本发明的管。

另外,在油管95上形成有用于向收纳在齿轮室58内的作为需要润滑部位的齿轮及轴承供给机油的多个中空的突出喷嘴98a~98c。在从第二轴线cl2沿着径向观察时,各突出喷嘴98a~98c与第二轴线cl2平行地延伸至与各需要润滑部位重合的位置处。进而,在各突出喷嘴98a~98c分别形成有用于将在内部流动的机油朝向需要润滑部位放出的放出孔100(参照图2)。由第二油泵p2汲取并向油管95排出的机油的一部分经由上述突出喷嘴98a~98c从突出喷嘴98a~98c各自的放出孔100放出而被供给到各需要润滑部位。

例如,从形成在油管9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的突出喷嘴98a的放出孔100放出的机油顺着外壳40上形成的肋等如实线的箭头所示那样移动,向将差速装置2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62a、62b等供给。另外,从形成在油管95的前端侧的突出喷嘴98b的放出孔100放出的机油如实线的箭头所示那样向减速齿轮36及将传动轴3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59a、59b等供给。另外,从形成在油管95的前端侧的突出喷嘴98c的放出孔100放出的机油如实线的箭头所示那样向反转齿轮28、差速驱动齿轮30及将设置有上述齿轮28、30的中间轴3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49a、49b等供给。

另外,在油管95的前端侧设置有排出孔108,该排出孔108用于将从第二油泵p2排出到油管95的机油的一部分向将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轴4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47a供给。另外,在外壳40设置有将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向收集箱90引导的机油引导件110。

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上,收集箱90配置于比轴承47a靠上方且比机油引导件11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侧的后述的前端部110b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收集箱90配置于比排出孔108靠前方的位置。收集箱90由设置于外壳40的肋91形成,从外壳40(分隔壁56)向垂直方向(第二轴线cl2方向)突出设置。肋91通过铸造与外壳40一起一体成形。另外,收集箱9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铅垂上方侧开口的凹形状,以便贮存从机油引导件110引导来的机油。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收集箱90的肋91形成于构成外壳40的盖40a以及轴壳40b的两侧,在组装了盖40a与轴壳40b的状态下,收集箱90形成为能够贮存机油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肋9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肋。

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上,机油引导件110配置于反转齿轮28以及输出齿轮26的上方。机油引导件110由设于外壳40的肋111形成,从外壳40(分隔壁56)向垂直方向(第二轴线cl2方向)突出设置,其截面形状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肋111通过铸造与外壳40一起一体成形。

机油引导件11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后方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后端部110a)延伸至排出孔108的铅垂下方的位置,以便接受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另外,机油引导件11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前端部110b)延伸至收集箱90的铅垂上方的位置。另外,机油引导件110的前端部110b形成于在铅垂方向上比机油引导件110的后端部110a靠下方的位置,机油引导件110以越趋向车辆前方侧越位于铅垂下方的方式倾斜。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机油引导件110的肋111形成于构成外壳40的盖40a以及轴壳40b的两侧,在组装了盖40a与轴壳40b的状态下,机油引导件110形成为能够将机油导入收集箱90。另外,肋11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肋。

从而,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如箭头所示,从机油引导件110的后端部110a开始顺着机油引导件110的铅垂上方侧的壁面,在自重的作用下向机油引导件110的前端部110b侧移动。另外,当机油到达机油引导件110的前端部110b时,机油从前端部110b落下而被贮存在收集箱90中。这样,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被机油引导件110引导而贮存在收集箱90中。

另外,在铅垂方向上,在机油引导件110的前端部110b侧与收集箱9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12,该第一间隙112用于将由输出齿轮26搅拌后的机油向收集箱90导入。在车辆前进行驶中,由于输出齿轮26向虚线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旋转,因此由差速齿圈38带起的机油的一部分进一步被与差速齿圈38一起被驱动旋转的输出齿轮26搅拌,如实线箭头所示向收集箱90飞散。该飞散的机油通过第一间隙112向收集箱90供给。贮存在收集箱90中的机油通过形成于外壳40的分隔壁56的作为贯通孔的机油导入孔92以及第三供油路94(参照图2)而向轴承47a供给。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间隙112对应于本发明的间隙。

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收集箱90的形成第一间隙112一侧的相反侧(即前方侧)的端部与外壳40的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114,该第二间隙114用于将过剩贮存在收集箱90的机油排出。第二间隙114的铅垂方向的下端与第一间隙112的铅垂方向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由此,当贮存在收集箱90中的机油的油面高度到达第二间隙114的下端时,过剩的机油从第二间隙114排出。这样,收集箱90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换言之,水平且与第二轴线cl2正交的方向)上从形成第一间隙112一侧的相反侧排出过剩的机油。另外,第二间隙1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于输出齿轮26的前方侧。即,第二间隙114形成于在铅垂方向上不与输出齿轮26重合的位置。由此,从第二间隙114排出的机油不与输出齿轮26接触地顺着外壳40的壁面等而返流回贮油部72。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润滑装置64中,在车辆前进行驶中,第二油泵p2被驱动。此时,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的一部分通过构成第二供油路68的油管95而从突出喷嘴98a~98c的放出孔100放出,向在齿轮室58中收纳的各部分的齿轮(28、30、36等)以及轴承(49a、49b、59a、59b、62a、62b)供给。另外,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的一部分通过油管95而从排出孔108排出。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由机油引导件110向收集箱90引导并贮存在收集箱90中,并进而通过机油导入孔92向轴承47a供给,由此来润滑轴承47a。

在车辆前进行驶中,在第一贮油部76中贮存的机油通过由差速齿圈38带起而向在齿轮室58中收纳的各部分的齿轮以及轴承供给,进而,由差速齿圈38带起的机油的一部分被输出齿轮26搅拌而飞散,由此通过第一间隙112而贮存于收集箱90。在此,在行驶中,在第一贮油部76中贮存的机油的油量减少,由差速齿圈38带起的油量减少,由此,存在通过第一间隙112而向收集箱90供给的机油的油量减少之虞。与之相对,通过驱动第二油泵p2,使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经由油管95以及机油引导件110而被稳定地向收集箱90供给。从而,通过形成于收集箱90的机油导入孔92而润滑轴承47a的机油的油量不会减少,确保了轴承47a的润滑性。由此,防止因向轴承47a供给的机油不足而导致的轴承47a的烧结。这样,不将油管95延伸至轴承47a的位置就能够确保轴承47a的润滑性,因此,能够抑制因将油管95延伸至轴承47a而引起的制造性的恶化以及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由于机油引导件110以越趋向车辆前方侧越位于铅垂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机油引导件110不会滞留机油,即使在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的油量少的状态下,也能够减少向轴承47a供给机油的延迟。

另外,即使在例如第二油泵p2出现故障的情况等难以经由油管95以及机油引导件110向收集箱90供给机油的情况下,由于由输出齿轮26搅拌后的机油通过第一间隙112向收集箱90供给,因此,能够向轴承47a稳定地供给机油。

另外,在贮存于收集箱90的机油过剩的情况下,过剩的机油从第二间隙114排出,过剩的机油不与输出齿轮26接触地返流回贮油部72。这样,由于过剩的机油不与输出齿轮26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因输出齿轮26搅拌过剩的机油而引起的搅拌损失。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当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通过油管95而从排出孔108排出时,该机油通过机油引导件110而被引导到收集箱90。由此,不用将油管95延伸至轴承47a就能够向轴承47a供给机油,能够抑制油管95的制造性的恶化。另外,由于收集箱90以及机油引导件110由作为外壳40的一部分的肋91、111形成,因此能够利用铸造容易地与外壳40一起形成。由此,能够在抑制成本上升的同时润滑轴承47a。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第二油泵p2发生故障等从第二油泵p2排出的机油无法供给到轴承47a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输出齿轮26搅拌后的机油润滑轴承47a。另外,当贮存在收集箱90的机油过剩时,由于从收集箱90的位于形成第一间隙112一侧的相反侧的第二间隙114排出机油,因此能够抑制因输出齿轮26对过剩的机油的搅拌而引起的搅拌损失。另外,能够确保向支承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轴46的轴承47a供给的机油的油量,能够防止因机油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轴承47a的烧结。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的方式。

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第二油泵p2由差速装置20的差速齿圈38驱动,但未必限定于差速齿圈38。只要是例如差速驱动齿轮30等伴随差速齿圈38的旋转而旋转的旋转部件即可,可进行适当变更。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第一油泵p1由发动机12驱动,但未必限定于发动机12,也可以是由电动马达来驱动的电动式油泵。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传动装置10用于ff形式的车辆8,但本发明未必限定于ff形式的车辆8。例如也可以适用于fr形式的车辆。在该情况下,一般地,各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cl1~cl4配置成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机油引导件110以沿着车宽方向的状态形成为长条状。另外,对于形成于收集箱90的第一间隙112以及第二间隙114而言,也形成于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的位置,第二间隙114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于形成第一间隙112一侧的相反侧。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划分壁74的上端的位置设定为比第二划分壁78的上端的位置靠下方,但第一划分壁74以及第二划分壁78的上端的位置也可以相同,也可以省略第一划分壁74以及第二隔壁78。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由输出齿轮26搅拌的机油通过第一间隙112而贮存于收集箱90,但未必限定于输出齿轮26。只要是在前进行驶中被旋转的旋转部件,即可适当应用。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构成收集箱90以及机油引导件110的肋91、111分别通过铸造与外壳40一起一体成形,但也可以将肋91、111与外壳40分体成形,通过焊接或螺纹固定等设置于外壳40。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机油引导件110的后端部110a延伸到排出孔108的铅垂下方的位置,但只要是能够接收从排出孔108排出的机油的范围即可,也可以不延伸到排出孔108的铅垂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传动装置10构成为具备以第一轴线cl1~第四轴线cl4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部件,但未必限定于第一轴线cl1~第四轴线cl4这四条轴线,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以三条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只不过是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用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良而得到的方案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