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19年1月29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2/798,108的美国临时申请、2019年1月29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2/798,112的美国临时申请,以及2019年4月23日提交序列号为62/837,265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以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申请中。
本公开的实施例大体上涉及紧固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被配置为将螺柱可维修地连接至系带的紧固件(或扣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开发出能够将螺柱和系带彼此连接的紧固件。例如,汽车包括使用系带捆扎的各种缆线和流体管路。系带通过紧固件固定到螺柱。
一些已知的紧固件包括内部倒钩。当紧固件被推到螺柱上时,内部倒钩保持卡在螺柱的外螺纹上。
然而,在维修车辆时,这些已知的紧固件对操作人员来说难以从螺柱上移除。为了重新定位缆线和/或流体管路,操作人员将系带剪断以拧松紧固件或者将紧固件从螺柱撬开。撬开紧固件经常会损坏紧固件。因此,在上述任一种情况下,会需要更换系带和/或紧固件。
因此,需要能够快速安装到螺柱上、容易拆除以及能够重复使用的紧固件。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示例性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主体和夹持装置。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主体可枢转地接合。
根据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示例性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夹持装置和主体。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主体与所述夹持装置可枢转地接合。
根据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示例性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主体和夹持装置。所述主体包括弹性臂、第一铰接柱和第一铰接座。夹持装置包括第二铰接柱和第二铰接座。第二铰接柱与第一铰接座可枢转地接合。第二铰接座与第一铰接柱可枢转地接合。
根据再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示例性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主体和夹持装置。所述主体包括弹性臂、铰接舌部和后壁。所述铰接舌部和后壁限定铰接容纳腔。所述夹持装置包括铰接柱,所述铰接柱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铰接容纳腔中,并与所述铰接舌部和所述后壁接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第二立体图;
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顶视图;
图4为图1-3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5为图1-4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前视图;
图6为图1-5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另一个侧视图;
图7为图1-6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后视图;
图8为图1-7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底视图;
图9为图1-7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主体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11为图1-7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13为图1-7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中间状态时的顶视图;
图14为图1-7和13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7、13和14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7和13-15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前视图;
图17为图1-7和13-16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顶视图;
图18为图1-7和13-17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底视图;
图19为图1-7和13-18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沿着图16中的线19-19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7和13-19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模制完成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1为图1-7和13-20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装配到螺柱上时的立体图;
图22为图1-7和13-21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装配到图21所示的螺柱上时的底视图;
图23为图1-7和13-22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装配到图22和23所示的螺柱上时沿图22中的剖切线23-23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24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示例性紧固件的立体图;
图25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三示例性紧固件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5所示的第三示例性紧固件的前视图;
图27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四示例性紧固件的立体图;
图28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五示例性紧固件的立体图;
图29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0为图29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另一个立体图;
图31为图29和30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前视图;
图32为图29-31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后视图;
图33为图29-32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34为图29-33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底视图;
图35为图29-34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36为图35所示的主体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37为图29-34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38为图37所示的夹持装置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39为图29-34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沿图31中的剖切线39-39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40为图29-34和39所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1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2为图41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43为图41和42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前视图;
图44为图41,42和43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顶视图;
图45为图41-44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46为图41-45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前视图;
图47为图41-46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另一个侧视图;
图48为图41-47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后视图;
图49为图41-48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底视图;
图50为图41-49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51为图50所示的主体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52为图41-49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53为图52所示的夹持装置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54为图41-49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中间状态时的顶视图;
图55为图41-49和54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中间状态时的放大的部分顶视图;
图56为图41-49,54和55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沿图43中的剖切线56-56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57为图41-49和54-56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释放状态时的顶视图;
图58为图41-49和54-57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释放状态时的放大的部分顶视图;
图59为图41-49和54-58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和定位在螺柱上时的立体图;
图60为图41-49和54-59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闭合状态和装配到图59所示的螺柱上时的立体图;
图61为图41-49和54-60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相对于图59和60所示的螺柱处于释放状态时的立体图;以及
图62为图41-49和54-61所示的第七示例性紧固件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从图59、60和61所示的螺柱移除时的立体图。
在详细解释本公开的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应用不限于在以下说明书中阐述或在附图中示出的组件的构造和布置的细节。本公开能够具有其他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被实施或执行。同样,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词和术语是出于描述的目的,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包括”和“包含”及其变体的使用意在涵盖其后列出的项及其等同物,以及其他项及其等同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固件,该紧固件可重复使用并且具有特征,该特征便于操作者快速地将该紧固件组装到螺柱并且易于将该紧固件从螺柱上移除。
附图1-8和附图13-23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包括主体102和夹持装置104。参见附图1-8,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示出为处于打开状态108。参见附图13、14,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示出为处于中间状态110。参见附图15-19和图21-23,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示出为处于闭合状态112。参见附图20,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示出为处于模制完成状态114。
参见附图13和14,主体102可枢转地连接至夹持装置104。此外,参见附图15-19和图21-23,夹持装置104可选择地可闩锁地固定在主体102中。参见附图15、16、18、22和23,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处于闭合状态112且夹持装置104被闩锁在主体102中时,主体102和夹持装置104限定了螺柱容腔118。
参见附图20,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可由聚合物塑料(如聚酰胺(pa)、聚甲醛(pom)、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通过单次铸模制造。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稳定件122和第二稳定件124。第一稳定件122和第二稳定件124将主体102结合至夹持装置104。在组装期间,第一稳定件122和第二稳定件124被断开以将主体102与夹持装置104可枢转地接合。
参见附图9,主体102包括第一螺柱接收件128、闩锁接收件130、环132、第一铰接柱134以及第一铰接座136。闩锁接收件130、环132、第一铰接柱134以及第一铰接座136连接至第一螺柱接收件128。第一螺柱接收件128位于闩锁接收件130和第一铰接柱134之间。第一螺柱接收件128位于闩锁接收件130和第一铰接座136之间。
参见附图9,第一螺柱接收件128包括第一下壁140、第一上壁142、第一侧壁144、第二侧壁146、第一后壁148、第二后壁150、第一弹性臂152以及第一铰接臂154。第一弹性臂包括第一组齿156。第一下壁140连接至第一侧壁144和第二侧壁146。第一上壁142连接至第一侧壁144和第二侧壁146。第一后壁148连接至第一侧壁144、第二侧壁146以及第一上壁142。第二后壁150连接至第一侧壁144和第二侧壁146。第一弹性臂152连接至第一下壁140,并从第一下壁140朝向第一上壁142延伸。第一组齿156向内延伸。换而言之,第一组齿远离第二后壁150延伸。第一铰接臂154连接至第二侧壁146,并从第二侧壁146延伸。
参见附图9,闩锁接收件130包括第二下壁160、第二上壁162、第三侧壁164、第三后壁166、上肩部168以及下肩部170。第二下壁160连接至第一下壁140,并从第一下壁140延伸。第二上壁162连接至第一上壁142,并从第一上壁142延伸。第三侧壁164连接至第二下壁160和第二上壁162,并且位于第二下壁160和第二上壁162之间。上肩部168连接至第二上壁162和第三侧壁164,并从第二上壁162和第三侧壁164延伸。下肩部170连接至第三侧壁164和第二下壁160,并从第三侧壁164和第二下壁160延伸。第三后壁166连接至第三侧壁164和第一侧壁144,并位于第三侧壁164和第一侧壁144之间。
参见附图9,环132包括第四侧壁174、第五侧壁176以及第三上壁178。第三上壁178连接至第四侧壁174和第五侧壁176,并且位于第四侧壁174和第五侧壁176之间。第四侧壁174连接至第一上壁142,并从第一上壁142延伸。第五侧壁176连接至第一上壁142,并从第一上壁142延伸。
参见附图9,第一铰接柱134包括第一销182和第一卡合唇部184。第一销182连接至第一铰接臂154。第一卡合唇部184从第一销182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合唇部184具有梯形轮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销182被锥形处理以部分地呈圆锥形。
参见附图9,第一铰接座136包括第四上壁188以及延伸壁190。参见附图3,第一铰接座136还包括止挡肩部192。回到附图9,第四上壁188连接至第一上壁142,并从第一上壁142延伸。延伸壁190连接至第四上壁188和第五侧壁176,并从第四上壁188和第五侧壁176延伸。参见附图3,止挡肩部192连接至第四上壁188和延伸壁190,并从第四上壁188和延伸壁190延伸。止挡肩部192设置在延伸壁中。
参见附图9,第一螺柱接收件128限定了第一螺柱容腔196。更具体地,第一下壁140、第一上壁142、第一侧壁144、第二侧壁146、第一后壁148以及第一弹性臂152限定了第一螺柱容腔196。
参见附图9和10,闩锁接收件130限定了闩锁容腔198。更具体地,第二下壁160、第二上壁162、第三侧壁164、第三后壁166、上肩部168以及下肩部170限定了闩锁容腔198。
参见附图9,第一铰接座136限定了第一铰接开口200。更具体地,第四上壁188限定了第一铰接开口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开口200具有如附图3中所示的锁孔形状。
参见附图9,环132限定了第一带通道202。更具体地,第四侧壁174、第五侧壁176以及第三上壁178限定了第一带通道202。第一上壁142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带通道202。
参见附图3,第一螺柱接收件128还限定了第二带通道204。更具体地,第一侧壁144、第二侧壁146、第一后壁148以及第二后壁150限定了第二带通道204。
参见附图12,夹持装置104包括第二螺柱接收件210、闩锁卡夹212、第二铰接柱216以及第二铰接座218。闩锁卡夹212、第二铰接柱216以及第二铰接座218连接至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并从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延伸。第二螺柱接收件210位于闩锁卡夹212和第二铰接柱216之间。第二螺柱接收件210位于闩锁卡夹212和第二铰接座218之间。
参见附图12,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包括第三下壁222、第六侧壁226、第七侧壁228、第四后壁230、销钩232、第二弹性臂234以及第二铰接臂236。第二弹性臂234包括第二组齿238。第三下壁222连接至第六侧壁226和第七侧壁228,并且位于第六侧壁226和第七侧壁228之间。第四后壁230连接至第六侧壁226和第七侧壁228,并且位于第六侧壁226和第七侧壁228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后壁230是弯曲的。销钩232连接至第七侧壁228,并从第七侧壁228向外延伸。第二弹性臂234连接至第三下壁222,并从第三下壁222延伸。
参见附图12,闩锁卡夹212包括第一弹性壁242、第二弹性壁244、上卡擎部246、下卡擎部248以及释放壁250。第一弹性壁242连接至第六侧壁226。第二弹性壁244连接至第一弹性壁242、上卡擎部246、下卡擎部248以及释放壁250。第一弹性壁242和第二弹性壁244彼此过渡地相连,以形成如附图3中所示的具有圆形过渡部的v形。参见附图5,上卡擎部246与下卡擎部248相对。释放壁250位于上卡擎部246和下卡擎部248之间。释放壁250为u形。上卡擎部246和下卡擎部248大致为三角形。换而言之,上卡擎部246和下卡擎部248在一侧上相对于第二弹性壁244倾斜。
参见附图11,第二铰接柱216包括第二销264和键266。第二销264连接至第二铰接臂236。第二销264大致为圆柱形。键266从第二销264径向延伸。键266大致为三角形。换而言之,键266在一侧上相对于第二销264倾斜。
参见附图11,第二铰接座218包括第四下壁270和第二延伸壁272。第二延伸壁272连接至第四下壁270,并且朝向销钩232延伸。第四下壁270和第二延伸壁272连接至第七侧壁228。第二延伸壁272为半圆柱形。
参见附图12,第二螺柱接收件210限定了第二螺柱容腔278。更具体地,第三下壁222、第六侧壁226、第七侧壁228、第四后壁230以及第二弹性臂234限定了第二螺柱容腔278。参见附图18,当夹持装置104闩锁到主体102中以将第一示例性紧固件置于闭合状态112中时,第一螺柱容腔196和第二螺柱容腔278结合以形成螺柱容腔118。此外,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处于闭合状态112时,第一组齿156与第二组齿238相对。换而言之,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处于闭合状态112时,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彼此相对。
参见附图12,闩锁卡夹212限定了工具接收腔280。更具体地,第二弹性壁244和释放壁250限定工具接收腔280。
参见附图11,第二铰接座218限定了铰接穴282。更具体地,第四下壁270和第二延伸壁272限定了铰接穴282。
参见附图20,在操作中,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制造成模制完成状态114时,将夹持装置104和主体102朝向彼此推压以破坏第一稳定件122和第二稳定件124。进一步地,如附图2中所示,将主体102和夹持装置104推压到一起以将第一铰接柱134插入第二铰接座218中。因此,第一铰接柱134可枢转地设置在第二铰接座218中。此外,如附图2中所示,将主体102和夹持装置104推压到一起以将第二铰接柱216插入第一铰接座136中。因此,第二铰接柱216可枢转地设置在第一铰接座136中。
参见附图7,夹持装置104与主体102可枢转地接合。更具体地,第一销182被插入到铰接穴282中以与第二铰接座218可枢转地接合。进一步地,第一销182与销钩232可枢转地接合,并且第一销182因销钩232而稳固下来。此外,随着第一销182被插入到第二铰接座218中,第一卡合唇部184越过销钩232形成卡合。因此,第一卡合唇部184与销钩232可滑动并且可旋转地接合,以将第一销182保持在第二铰接座218中。
参见附图3,为了使夹持装置104与主体102可枢转地接合,第二销264和键266被插入穿过第一铰接开口200。第二销264与第四上壁188可枢转地接合。进一步地,键266与第四上壁188可滑动并且可旋转地接合,以将第二销264保持在第一铰接座136中。随着夹持装置104相对于主体102枢转,止挡肩部192为键266提供硬止挡。此外,止挡肩部192还确保在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的初始组装期间,闩锁卡夹212仅可以朝向闩锁接收件130转动。
参见附图14,在操作中,当夹持装置104相对于主体102枢转以将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置于中间状态110中时,闩锁卡夹212被插入至闩锁接收件130中。随着闩锁卡夹212被推压至闩锁接收件130中,上卡擎部246滑动至抵靠上肩部168并且下卡擎部248滑动至抵靠下肩部170。进一步地,随着上卡擎部246滑动至抵靠上肩部168并且下卡擎部248滑动至抵靠下肩部170,第二弹性壁244朝向第一弹性壁242弹性地挠曲。此外,随着上卡擎部246滑动至抵靠上肩部168并且下卡擎部248滑动至抵靠下肩部170,第一弹性壁242朝向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弹性地挠曲。
参见附图15,在操作中,随着闩锁卡夹212被进一步推压进入闩锁接收件130中,上卡擎部246滑动越过上肩部168并且下卡擎部248滑动越过下肩部170。当上卡擎部246滑动越过上肩部168并且下卡擎部248滑动越过下肩部170时,第一弹性壁242和第二弹性壁244远离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弹性地卡合。如附图19中所示,当第一弹性壁242和第二弹性壁244远离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弹性地卡合时,上卡擎部246与上肩部168可卡合地接合。如附图15中所示,下卡擎部248与下肩部170可卡合地接合,其接合方式类似于上卡擎部246与上肩部168接合的方式。因此,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处于闭合状态112中时,闩锁卡夹212可卡合地被保持在闩锁接收件130中。
参见附图21,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被配置成与螺柱286接合。螺柱286包括外螺纹288。参见附图23,在操作中,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经由螺柱容腔118接收螺柱286。当螺柱286插入至螺柱容腔118中时,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与外螺纹288棘齿式地接合。更具体地,随着螺柱286被推压至螺柱容腔118中,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234远离彼此挠曲,并且随着外螺纹288沿着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棘齿式地滑动,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234朝向彼此卡合地返回。进一步地在操作中,螺柱286与第一上壁142接触。第一上壁142为螺柱286提供了硬止挡。因此,螺柱286不会被推压过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
参见附图23,进一步地在操作中,如果施加力以将螺柱286从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移除,外螺纹288对抗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被牵动。当外螺纹288对抗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被牵动时,第一弹性臂152和第二弹性臂234被朝向彼此被牵动。因此,将螺柱286和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彼此远离地牵动使得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对抗外螺纹288拧紧。因此,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被牢固地保持在螺柱286上。
参见附图15,进一步地在操作中,工具(例如螺旋起子)(未示出)可以插入至工具接收腔280中并且被抵靠释放壁250和第二弹性壁244推压。当工具被抵靠释放壁250和第二弹性壁244推压时,第一弹性壁242和第二弹性壁244朝向第一螺柱接收件128和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向内挠曲。随着第一弹性壁242和第二弹性壁244朝向第一螺柱接收件128和第二螺柱接收件210向内挠曲,上卡擎部246从上肩部168释放并且下卡擎部248从下肩部170释放。当上卡擎部246从上肩部168释放并且下卡擎部248从下肩部170释放时,夹持装置104可自由地枢转离开主体102。因此,夹持装置104与主体102可释放地配合。进一步地,参见附图23,螺柱286因此可以不受第一组齿156和第二组齿238的约束,并且从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释放。作为附加或替代,与使用工具从主体102释放夹持装置104的方式相同,操作者的手指也可以插入至工具接收腔280中并且抵靠释放壁250和第二弹性壁244推压。
参照图24,第二示例性紧固件300包括主体302。第二示例性紧固件300还包括以上所描述的夹持装置104。主体302包括以上所描述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的主体102。主体302还包括防护壁310。防护壁310连接至第三侧壁164并且从第三侧壁164延伸。当第二示例性紧固件300处于闭合状态312时,防护壁310延伸进入工具接收腔280。防护壁310有助于防止夹持装置104从主体302的无意释放。
参照图25和26,第三示例性紧固件400包括主体402。第三示例性紧固件400还包括以上所描述的夹持装置104。主体402包括以上所描述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的主体102。主体402还包括释放防护装置408。释放防护装置408从第三侧壁164延伸并且与第三侧壁164连接。释放防护装置408包括防护壁410、上部防护环412和下部防护环414。参照图26,上部防护环412限定上部通道418。下部防护装置414限定下部通道420。当第三示例性紧固件400处于闭合状态422时,释放壁250被接收在上部通道418和下部通道420中。释放防护装置408有助于防止夹持装置104从主体402的无意释放。
参照图27,第四示例性紧固件500包括主体502。第四示例性紧固件500还包括以上所描述的夹持装置104。主体502包括以上所描述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的主体102。主体502还包括防护环510。防护环510连接至第三侧壁164并且从第三侧壁164向外延伸。防护环510有助于防止夹持装置104从主体502的无意释放。
参照图28,第五示例性紧固件600包括主体602。第五示例性紧固件600还包括以上所描述的夹持装置104。主体602包括以上所描述的第一示例性紧固件100的主体102。主体602还包括以上参照图27所描述的防护环510。主体602还包括上部肋612和下部肋614。上部肋612连接至第二上壁162和防护环510。下部肋614连接至第二下壁160和防护环510。上部肋612和下部肋614为防护环510提供支撑并且加强防护环510。
参照图29-34、39和40,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包括主体702和夹持装置704。参照图40,示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处于打开状态708中。参照图29-34和39,示出的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处于闭合状态712中。
参照图30、34和39,主体702可枢转地连接至夹持装置704。夹持装置704选择性地可闩锁地固定在主体702中。当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处于闭合状态712中并且夹持装置704闩锁在主体702中时,主体702和夹持装置704限定螺柱容腔718。
参照图29,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可以由聚合物塑料(例如,聚酰胺(pa)、聚甲醛(pom)、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制成。
参照图35,主体702包括第一螺柱接收件728,闩锁接收件730,第一环732,第二环734和铰接舌部736。闩锁接收件730、第一环732、第二环734和铰接舌部736连接至第一螺柱接收件728。第一螺柱接收件728位于闩锁接收件730和第二环734之间。第一环732位于闩锁接收件730和第二环734之间。
参照图35,第一螺柱接收件728包括第一下壁740、第一上壁742、第一侧壁744、第二侧壁746、第三侧壁748、第一后壁750、第二后壁752、第三后壁754、第一肩部756、第二肩部758和第一弹性臂760。第一弹性臂760包括第一组齿762。第一下壁740连接至第一侧壁744和第二侧壁746。第一上壁742连接至第一侧壁744和第二侧壁746。第一后壁750连接至第一侧壁744、第二侧壁746和第一上壁742。第二后壁752连接至第二侧壁746和第三侧壁748。第三后壁754连接至第二侧壁746和第三侧壁748。第一弹性臂760连接至第一下壁740并且从第一下壁740朝向第一上壁742延伸。第一组齿762向内延伸。换而言之,第一组齿远离第一后壁750延伸。
参照图35,闩锁接收件730包括第二下壁766、第二上壁768、第四侧壁770、第三肩部772和第四肩部774。第二下壁766连接至第一下壁740并且从第一下壁740延伸。第二上壁768连接至第一上壁742并且从第一上壁742延伸。第四侧壁770连接至第二下壁766和第二上壁768并且位于第二下壁766和第二上壁768之间。第三肩部772连接至第二上壁768和第四侧壁770并且从第二上壁768和第四侧壁770延伸。第四肩部774连接至第四侧壁770和第二下壁766并且从第四侧壁770和第二下壁766延伸。
参照图35,第一环732包括第五侧壁778、第一延伸部780和第三上壁782。第三上壁782连接至第五侧壁778和第一延伸部780并且位于第五侧壁778和第一延伸部780之间。第一延伸部780连接至第一上壁742并且从第一上壁742延伸。第五侧壁778连接至第一上壁742并且从第一上壁742延伸。
参照图35,第二环734包括第六侧壁786、第四后壁788、第五后壁790、第一前壁792和第二前壁794。第六侧壁786连接至第四后壁788、第五后壁790、第一前壁792和第二前壁794。第四后壁788、第五后壁790、第一前壁792和第二前壁794连接至第三侧壁748并且从第三侧壁748延伸。
参照图35,第一螺柱接收件728限定第一螺柱容腔800。更具体地,第一下壁740、第一上壁742、第一侧壁744、第二侧壁746、第一后壁750和第一弹性臂760限定第一螺柱容腔800。
参照图35,闩锁接收件730限定闩锁容腔802。更具体地,第二下壁766、第二上壁768、第四侧壁770、第三肩部772和第四肩部774限定闩锁容腔802。第一侧壁744进一步限定闩锁容腔802。
参照图35,第一螺柱接收件728限定第一铰接容纳部804。更具体地,铰接舌部736、第一下壁740、第一上壁742、第三侧壁748、第二后壁752、第三后壁754、第一肩部756和第二肩部758限定铰接容腔804。
参照图35和36,第一环732限定第一带通道806。更具体地,第五侧壁778、第一延伸部780和第三上壁782限定第一带通道806。第一上壁742进一步限定第一带通道806。
参照图35和36,第二环734限定第二带通道808。更具体地,第六侧壁786、第四后壁788、第五后壁790、第一前壁792和第二前壁794限定第二带通道808。
参照图35和36,第二环734还限定第三带通道810。更具体地,第六侧壁786、第四后壁788、第五后壁790、第一前壁792和第二前壁794限定第三带通道810。因此,第二带通道808和第三带通道810彼此相交。
参照图38,夹持装置704包括第二螺柱接收件816、闩锁卡夹818、上部铰接臂820、下部铰接臂822和铰接柱824。闩锁卡夹818、上部铰接臂820和下部铰接臂822连接至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并且从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延伸。第二螺柱接收件816位于闩锁卡夹818和上部铰接臂820之间。第二螺柱接收件816位于闩锁卡夹818和下部铰接臂822之间。铰接柱824连接至上部铰接臂820和下部铰接臂822并且从上部铰接臂820和下部铰接臂822延伸。
参照图38,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包括第三下壁828、第七侧壁832、第八侧壁834、第六后壁836和第二弹性臂840。第二弹性臂840包括第二组齿842。第三下壁828连接至第七侧壁832和第八侧壁834并且位于第七侧壁832和第八侧壁834之间。第六后壁836连接至第七侧壁832和第八侧壁834并且位于第七侧壁832和第八侧壁834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后壁836是弯曲的。上部铰接臂820和下部铰接臂822连接至第七侧壁832并且从第七侧壁832延伸。
参照图38,闩锁卡夹818包括第一弹性壁848、第二弹性壁850、上卡擎部852,下卡擎部854和释放壁856。第一弹性壁848连接至第八侧壁834。第二弹性壁850连接至第一弹性壁848、上卡擎部852、下卡擎部854和释放壁856。第一弹性壁848和第二弹性壁850过渡地彼此连接以形成如图39所示的具有圆形过渡部的v形。参照图38,上卡擎部852与下卡擎部854相对。释放壁856位于上卡擎部852和下卡擎部854之间。上卡擎部852和下卡擎部854大致为三角形。换而言之,上卡擎部852和下卡擎部854在一侧上相对于第二弹性壁850倾斜。
参照图38,铰接柱824大致是圆柱形的并且平行于第七侧壁832延伸。铰接柱824延伸超出上部铰接臂820和下部铰接臂822。
参照图35,铰接舌部736包括铰接壁860和卡擎球状物862。卡擎球状物862连接至铰接壁860并且从铰接壁860延伸。铰接壁860连接至第三侧壁748并且从第三侧壁748延伸。
参照图38,第二螺柱接收件816限定第二螺柱容腔884。更具体地,第三下壁828、第七侧壁832、第八侧壁834、第六后壁836和第二弹性臂840限定第二螺柱容腔884。参照图34,当夹持装置704闩锁至主体702中以将第一示例性紧固件700置于闭合状态712时,第一螺柱容腔800和第二螺柱容腔884结合以形成螺柱容腔718。此外,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700处于闭合状态712时,第一组齿762与第二组齿842相对。换而言之,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700处于闭合状态712时,第一组齿762和第二组齿842面向彼此。
参照图38,闩锁卡夹818限定工具接收腔886。更具体地,第二弹性壁850和释放壁856限定工具接收腔886。
参照图39,夹持装置704与主体702可枢转地接合。更具体地,铰接柱824可卡合地插入铰接容腔804中以可枢转地接合铰接壁860和卡擎球状物862。进一步地,参照图32,铰接柱824与第二后壁752、第三后壁754、第一肩部756和第二肩部758可枢转地接合并且被第二后壁752、第三后壁754、第一肩部756和第二肩部758稳固下来。
参照图31,在操作中,当夹持装置704相对于主体702枢转以将第一示例性紧固件700置于闭合状态712时,闩锁卡夹818插入闩锁接收件730中。随着闩锁卡夹818被推入闩锁接收件730中,上卡擎部852滑动至抵靠第三肩部772并且下卡擎部854滑动至抵靠第四肩部774。进一步地,随着上卡擎部852滑动至抵靠第三肩部772并且下卡擎部854滑动至抵靠第四肩部774,第二弹性壁850朝向第一弹性壁848弹性地挠曲。此外,随着上卡擎部852滑动至抵靠第三肩部772并且下卡擎部854滑动至抵靠第四肩部774,第一弹性壁848朝向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弹性地挠曲。
参照图31,在操作中,随着闩锁卡夹818被进一步推入闩锁接收件730中,上卡擎部852滑过第三肩部772并且下卡擎部852滑过第四肩部774。当上卡擎部852滑过第三肩部772并且下卡擎部854滑过第四肩部774时,第一弹性壁848和第二弹性壁850远离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弹性地卡合。当第一弹性壁848和第二弹性壁850远离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弹性地卡合时,上卡擎部852可卡合地接合第三肩部772。下卡擎部854可卡合地接合第四肩部774,其接合方式类似于上卡擎部852与第三肩部772接合的方式。因此,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700处于闭合状态712时,闩锁卡夹818可卡合地保持在闩锁接收件730中。
参照图39,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被配置成接合具有外螺纹的螺柱(未示出)。在操作中,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通过螺柱容腔718接收螺柱。当螺柱插入螺柱容腔718中时,第一组齿762和第二组齿842棘齿式地接合螺柱。更具体地,随着螺柱被推入螺柱容腔718中,第一弹性臂760和第二弹性臂840远离彼此挠曲,并且随着螺柱棘齿式地沿第一组齿762和第二组齿842滑动,第一弹性臂760和第二弹性臂840卡合地朝向彼此回位。参照图34,进一步在操作中,螺柱接触第一上壁742。第一上壁742为螺柱提供硬止挡。因此,螺柱没有被推动过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
参照图39,进一步在操作中,如果施加力以从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移除螺柱(未示出),螺柱对抗第一组齿762和第二组齿842被牵动。当螺柱对抗第一组齿762和第二组齿842牵动时,第一弹性臂760和第二弹性臂840朝向彼此被牵动。因此,将螺柱和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彼此远离地牵动使得第一组齿762和第二组齿842对抗螺柱拧紧。因此,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牢固地保持在螺柱上。
参照图33和39,进一步在操作中,工具(例如,螺旋起子)(未示出)可以插入工具接收腔886中并且对抗释放臂856和第二弹性壁850被推动。参照图32,当工具对抗释放壁856和第二弹性壁859被推动时,第一弹性壁848和第二弹性壁850朝向第一螺柱接收件728和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向内挠曲。参照图31,随着第一弹性壁848和第二弹性壁850朝向第一螺柱接收件728和第二螺柱接收件816向内挠曲,上卡擎部852从第三肩部772释放并且下卡擎部854从第四肩部774释放。当上卡擎部852从第三肩部772释放并且下卡擎部854从第四肩部774释放时,夹持装置704能自由地远离主体702枢转。因此,夹持装置704可释放地与主体702配合。进一步地,参照图40,螺柱因此可以从主体702和夹持装置704解脱并且从第六示例性紧固件700释放。作为附加或替代,操作者的手指也可以以与工具相同的方式插入工具接收腔886中并且抵靠释放壁856和第二弹性壁850推动以从主体702释放夹持装置704。
参考图41-49和55-62,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包括主体902和夹持装置904。参考图54和55,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以打开状态908示出。参考图57、58、61和62,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以释放状态910示出。参考图41、42、43、56、59和60,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以闭合状态912示出。参考图44-49,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以模制完成状态914示出。
参考图54,主体902可枢转地连接至夹持装置904。参考图56,夹持装置904选择地闩锁地固定在主体902中。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闭合状态912并且夹持装置904闩锁在主体902中时,主体902和夹持装置904限定螺栓容腔918。
参考图41,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可由聚合物塑料(例如,聚酰胺(pa)、聚甲醛(pom)、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制成。
参考图50,主体902包括第一螺柱接收件928、闩锁接收件930、第一环932、铰接柱934和第二环936。闩锁接收件930、第一环932、和铰接柱934连接至第一螺柱接收件928。第二环930连接至铰接柱934。第一螺柱接收件928位于闩锁接收件930和铰接柱934之间。铰接柱934位于第一螺柱接收件928和第二环936之间。第一环932在闩锁接收件930和铰接柱934之间连接至第一螺柱接收件。
参考图50,第一螺柱接收件928包括第一下壁940、第一上壁942、第一侧壁944和第二侧壁946。参考图51,第一螺柱接收件928还包括第一后壁948。参考图50,第一螺柱接收件928还包括第一弹性壁950。第一弹性壁950包括第一组齿952。第一下壁940连接至第一侧壁944和第二侧壁946。第一上壁942连接至第一侧壁944和第二侧壁946。参考图51,第一后壁948连接至第一侧壁944、第二侧壁946和第一上壁942。第一弹性壁950连接至第一下壁940,并从第一下壁940朝向第一上壁942延伸。第一组齿952向内延伸。换言之,第一组齿952远离第一后壁948延伸。
参考图50,闩锁接收件930包括第二下壁960、第二上壁962、第三侧壁964、上肩部968和下肩部970。第二下壁960连接至第一下壁940,并自第一下壁940延伸。第二上壁962连接至第一上壁942,并自第一上壁942延伸。第三侧壁964连接至第二下壁960和第二上壁962,并位于第二下壁960和第二上壁962之间。上肩部968连接至第二上壁962和第三侧壁964,并自第二上壁962和第三侧壁964延伸。下肩部970连接至第三侧壁964和第二下壁960,并自第三侧壁964和第二下壁960延伸。
参考图50,第一环932包括第四侧壁974、第五侧壁976、第三上壁978。第三上壁978连接至第四侧壁974和第五侧壁976,并位于第四侧壁974和第五侧壁976之间。第四侧壁974连接至第一上壁942,且自第一上壁942延伸。第五侧壁976连接至第一上壁942,并自第一上壁942延伸。
参考图50,铰接柱934包括铰接壁982、第四上壁984、第三下壁986、支撑肋988、上部鼓状物990和下部鼓状物992。上部鼓状物990包括上部销994和上部倒钩996。下部鼓状物992包括下部销998和下部倒钩1000。铰接柱934还包括第六侧壁1004。铰接壁982连接至第二侧壁946,并自第二侧壁946延伸。第四上壁984连接至铰接壁882,并自铰接壁982延伸。第三下壁986连接至铰接壁982,并自铰接壁982延伸。支撑肋988连接至铰接壁982和第六侧壁1004,并自铰接壁982和第六侧壁1004延伸。支撑肋988位于第四上壁984和第三下壁986之间。
参考图50,第二环936包括第七侧壁1006。第七侧壁1006连接至第四上壁984和第三下壁986,并位于第四上壁984和第三下壁986之间。
参考图50,上部鼓状物990连接至第四上壁984,并自第四上壁984延伸。更具体地,上部销994和上部倒钩996自第四上壁984延伸。上部倒钩996自上部销994径向延伸。下部鼓状物992连接至第三下壁986,并自第三下壁986延伸。下部销998和下部倒钩1000自第三下壁986延伸。下部倒钩1000自下部销998径向延伸。
参考图50,第一螺柱接收件928限定第一螺柱容腔1008。更具体地,第一下壁940、第一上壁942、第一侧壁944和第二侧壁946限定第一螺柱容腔1008。参考图51,第一后壁948进一步限定第一螺柱容腔1008。
参考图50,闩锁接收件930限定闩锁容腔1010。更具体地,第二下壁960、第二上壁962、第三侧壁964、上肩部968和下肩部970限定闩锁容腔1010。
参考图50,第一环932限定第一带通道1012。更具体地,第四侧壁974、第五侧壁976和第三上壁978限定第一带通道1012。第一上壁942进一步限定第一带通道1012。
参考图50,第二环936限定第二带通道1014。更具体地,第七侧壁1006限定第二带通道1014。第四上壁984、第三下壁986、和第六侧壁1004进一步限定第二带通道1014。
参考图53,夹持装置904包括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闩锁卡夹1022、上铰接接收件1024和下铰接接收件1026。闩锁卡夹1022、上铰接接收件1024和下铰接接收件1026连接至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并自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延伸。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位于闩锁卡夹1022和上铰接接收件1024之间。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位于闩锁卡夹1022和下铰接接收件1026之间。
参考图53,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包括第四下壁1032、第八侧壁1034、第九侧壁1036、第三后壁1038、前壁1040和第二弹性臂1042。第二弹性臂1042包括第二组齿1044。第四下壁1032连接至第八侧壁1034和第九侧壁1036,并位于第八侧壁1034和第九侧壁1036之间。第三后壁1038连接至第八侧壁1034和第九侧壁1036,并位于第八侧壁1034和第九侧壁1036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后壁1038是弯曲的。前壁1040连接至第八侧壁1034、第四下壁1032和第三后壁1038,并自第八侧壁1034、第四下壁1032和第三后壁1038延伸。上铰接接收件1024和下铰接接收件1026连接至第八侧壁1034,并自第八侧壁1034延伸。
参考图52,闩锁卡夹1022包括第一弹性壁1048、第二弹性壁1050、上卡擎部1052、下卡擎部1054和释放壁1056。第一弹性壁1048连接至第九侧壁1036。第二弹性壁1050连接至第一弹性壁1048、上卡擎部1052、下卡擎部1054和释放壁1056。第一弹性壁1048和第二弹性壁1050彼此过渡地连接以形成具有圆形过渡部的v形状。参考图52,上卡擎部1052和下卡擎部1054相对。释放壁1056位于上卡擎部1052和下卡擎部1054之间。上卡擎部1052和下卡擎部1054大致为三角形的。换言之,上卡擎部1052和下卡擎部1054在一侧上相对于第二弹性壁1050倾斜。
参考图53,上铰接接收件1024包括上铰接臂1060、上环形壁1062、和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上铰接臂1060连接至第八侧壁1034和上环形壁1062。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自上环形壁1062径向向内延伸。
参考图53,下铰接接收件1026包括下铰接臂1068、下环形壁1070和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下铰接臂1068连接至第八侧壁1034和下环形壁1070。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自下环形壁1070径向向内延伸。
参考图53,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限定第二螺柱容腔1076。更具体地,第四下壁1032、第八侧壁1034、第九侧壁1036、第三后壁1038和前壁1040限定第二螺柱容腔1076。参考图42,当夹持装置904闩锁入主体902中以将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置于闭合状态912时,第一螺柱容腔1008和第二螺柱容腔1076结合以形成螺柱容腔918。另外,参考图56,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闭合状态912时,第一弹性臂950和第二弹性臂1042相对。换言之,当第一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弹性臂950和第二弹性臂1042面对面。
参考图53,闩锁卡夹1022限定工具接收腔1078。更具体地,第二弹性壁1050和释放壁1056限定工具接收腔1078。
参考图53,上铰接接收件1024限定上铰接开口1080。更具体地,上环形壁1062和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限定上铰接开口1080。
参考图53,下铰接接收件1026限定下铰接开口1082。更具体地,下环形壁1070和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限定下铰接开口1082。
参考图54和55,夹持装置904可枢转地接合主体902。更具体地,上部鼓状物990通过上铰接开口1080可枢转地位于上铰接接收件1024中。上部倒钩996可滑动且可转动地接合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打开状态908时,上部鼓状物990居中在上铰接接收件1024的上铰接开口1080中。换言之,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从打开状态(图54示出)运动至闭合状态912(图41示出)时,上铰接接收件1024趋于通过上部倒钩996和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运动至和上部鼓状物990同心的位置,这有利于将夹持装置904封闭在主体902中。参考图42,下部鼓状物992通过下铰接开口1082可枢转地位于下铰接接收件1026中。下部倒钩1000可滑动且可转动地接合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闭合状态912时,下部鼓状物992居中在下铰接接收件1026的下铰接开口1082中。另外,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打开状态908时,下部鼓状物992居中在下铰接接收件1026的下铰接开口1082中(未示出)。换言之,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从打开状态908(图54示出)运动至闭合状态912(图42示出),下铰接接收件1026趋于通过下部倒钩1000和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运动至和下部鼓状物992同心的位置,这有利于将夹持装置904封闭在主体902中。
参考图44,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模制完成状态914时,上部倒钩996连接至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参考图49,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模制完成状态914时,下部倒钩1000连接至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
参考图44,在操作中,当在模制完成状态914下夹持装置904相对于主体902枢转时,上部倒钩996断开(例如,脱离)与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的连接。参考图49,当在模制完成状态914下夹持装置904相对于主体902枢转时,下部倒钩1000断开(例如,脱离)与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的连接。
参考图56,在操作中,当夹持装置904相对于主体902枢转以将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置于闭合状态912时,闩锁卡夹1022插入闩锁接收件930中。当闩锁卡夹1022被推入闩锁接收件930时,下卡擎部1054滑动至抵靠下肩部970。参考图43,当闩锁卡夹1022被推入闩锁接收件930时,上闩锁1052滑动至抵靠上肩部968。进一步地,当上卡擎部1052滑动至抵靠上肩部968且下卡擎部1054滑动至抵靠下肩部970时,第二弹性壁1050朝向第一弹性壁1048弹性挠曲。另外地,当上卡擎部1052滑动至抵靠上肩部968且下闩锁1054滑动至抵靠下肩部970时,第一弹性壁1048朝向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弹性挠曲。
参考图43,在操作中,当闩锁卡夹1022被进一步推入闩锁接收件930,上卡擎部1052滑过上肩部968,且下卡擎部1054滑过下肩部970。当上卡擎部1052滑过上肩部968且下卡擎部1054滑过下肩部970时,第一弹性壁1048和第二弹性壁1050远离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弹性卡合。当第一弹性壁1048和第二弹性壁1050远离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弹性卡合时,上卡擎部1052卡合地接合上肩部968。以和上卡擎部1054及上肩部968相同的方式,下卡擎部1054卡合地接合下肩部970。因此,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闭合状态912时,闩锁卡夹1022被卡合地固定在闩锁接收件930中。
参考图59,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被构造成接合螺柱1086。螺柱1086包括外螺纹1088。在图59的示例中,螺柱1086连接至板1090。参考图60,在操作中,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通过螺柱容腔918接收螺柱1086。当螺柱1086插入螺柱容腔918时,第二组齿1044棘齿式地接合外螺纹1088。另外地,当螺柱1086插入螺柱容腔918时,第一组齿952棘齿式地接合外螺纹1088(未示出)。更具体地,当螺柱1086被推入螺柱容腔918时,第二弹性臂1042远离螺柱1086挠曲,且当外螺纹1088棘齿式地沿着第二组齿1055滑动时,第二弹性臂1042卡合地朝向螺柱1084回位。类似地,当螺柱1086被推入螺柱容腔918时,第一弹性臂950远离螺柱1086挠曲,且当外螺纹1088棘齿式地沿着第一组齿952滑动(未示出)时,第一弹性臂950卡合地朝向螺柱1086回位。进一步地在操作中,螺柱1086接触第一上壁942。第一上壁942为螺柱1086提供硬止挡。因此,螺柱1086不被推过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
参考图60,进一步地在操作中,如果力被施加以从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移除螺柱(未示出),对抗第二组齿1044和第一组齿952(未示出)牵动螺柱1086。当对抗第一组齿952和第二组齿1044牵动螺柱时,第二弹性臂1042和第一弹性臂950(未示出)被朝向彼此牵动。因此,将螺柱1086和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彼此远离地牵动使得第一组齿952和第二组齿1044对抗外螺纹1088拧紧。因此,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牢固地固定在螺柱1086上。
参考图61和62,进一步地在操作中,工具(例如螺旋起子)(未示出)可插入工具接收腔1078并对抗释放壁1056和第二弹性壁1050被推动。当工具对抗释放壁1056和第二弹性壁1050被推动时,第一弹性壁1048和第二弹性壁1050朝向第一螺柱接收件928和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向内挠曲。当第一弹性壁1048和第二弹性壁1050朝向第一螺柱接收件928和第二螺柱接收件1020向内挠曲,上卡擎部1052从上肩部968释放,且下卡擎部1054从下肩部970释放。当上卡擎部1052从上肩部968释放且下卡擎部1054从下肩部970释放时,夹持装置904能自由枢转远离主体902。当夹持装置904枢转远离主体902时,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释放状态910。因此,夹持装置904可释放地与主体902配合。进一步地,参考图62,螺柱可因此从主体902和夹持装置904脱出,并从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释放。作为附加或替代,以和工具相同的方式,操作者的手指也可插入工具接收腔1078并对抗释放壁1056和第二弹性壁1050被推动,以从主体902释放夹持装置904。
参考图57和58,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释放状态910时,夹持装置904棘齿式地接合主体902。更具体地,第四上壁984可滑动地接合上铰接接收件1024。因此,上部鼓状物990在上铰接开口1080中相对于上铰接接收件1024偏移(例如,偏离中心、歪斜、倾斜等)。因为上部鼓状物990相对于上铰接接收件1024偏移,一个或更多个上部倒钩996棘齿式地接合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换言之,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释放状态910时,上铰接接收件1024趋于移动到不与上部鼓状物990同心的位置,这限制了夹持装置904相对于主体902的打开角度。另外地,当第七示例性紧固件900处于释放状态910时,以和第四上壁984、上铰接接收件1024、上部鼓状物990、上部倒钩996和上部的一组卡爪1064通过上铰接开口1080彼此接合的方式相同的方式,第三下壁986、下铰接接收件1026、下部鼓状物992、下部倒钩1000和下部的一组卡爪1072通过下铰接开口1082彼此接合(未示出)。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能够重复使用,并且所述紧固件具有便于操作人员将紧固件快速装配到螺柱上、以及容易将紧固件从螺柱拆除的特征。所述紧固件包括相对于彼此枢转的主体和夹持装置。主体和夹持装置可卡合地并且可释放地彼此配合。主体包括第一有齿的弹性臂,并限定第一螺柱容腔,闩锁容腔和环。夹持装置包括第二有齿的弹性臂和闩锁,并限定第二螺柱容腔。在闭合状态,紧固件可以被推到螺柱上以将有齿的弹性臂固定在螺柱上。进一步地,一个或多个系带可以被插入穿过环,以将一个部件固定至紧固件。因此,所述部件可以通过系带和紧固件与螺柱接合。此外,夹持装置可以从主体释放,以使螺柱从紧固件释放。夹持装置还可以与主体重新闩锁住,并且紧固件可以与螺柱重新接合。
从以上内容可以认识到,上述示例性的紧固件100,300,400,500,600,700,900包括主体和夹持装置,它们枢转地接合并且彼此可释放地配合。此外应当认识到,上述示例性紧固件100,300,400,500,600,700,900还具有至少一个系带环。因为主体与夹持装置可释放地配合,并且包括至少一个系带环,紧固件100,300,400,500,600,700,900可以重复使用、通过系带保持附接到一个部件和/或重新定位到螺柱(例如汽车上的螺柱)上,这可以防止装配线堵塞、减少废弃零件和/或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与现有的紧固件相比,上述公开的示例性紧固件100,300,400,500,600,700,900能够节省资源,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尽管可以使用各种空间和方向术语,例如顶部、底部、下部、中间、侧部、水平、竖直、前部等,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术语仅仅是相对于图中所示的方向来使用的。这些方向可以被颠倒、旋转或者以其他方式改变,从而上部可以变成下部,反之亦然,水平变成竖直,等等。
上述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均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可以理解,本文公开和限定的实施例延伸到本文的文字和附图提到或从中显然可知的各个特征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特征的各种可选的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公开的各种可选的方面。权利要求旨在被解释为包括现有技术所允许程度内的替代性的实施例。
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范围内,术语“包括(including)“和”其中(inwhich)“用作术语“包含(comprising)”和“其中(wherein)”的简明英语。此外,在下述权利要求使用的范围内,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仅用作标识,并不意在强调对对象的数值要求。并且,下述权利要求中的限定没有写成装置加功能的形式,并且不意在基于35u.s.c.§112(f)被解释,除非这些权利要求限定清楚地使用词语“用于……的装置(meansfor)”并随后使用没有进一步结构描述的功能表述。
本公开的各种特征在下述权利要求中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