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轮装置,特别是用于张紧惰轮或运动辊的带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82104发布日期:2020-08-25 19:1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带轮装置,特别是用于张紧惰轮或运动辊的带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张紧惰轮(/张紧惰辊)或运动辊(/运动轮)(tensioningidlersorrunnerrollers)的带轮装置的领域,该张紧惰轮或运动辊被设计为与链或带相互作用,例如,与车辆的内燃发动机的分配带(distributionbelt)相互作用。



背景技术:

这些辊(rollers)通常用于将带或链上的恒定张力保持在确定的范围内或者局部地改变链或带所采取的路径。这些分别称为张紧惰轮或运动辊。在运动辊中,将带轮安装成通过滚动轴承在螺杆(/螺丝)或主轴上旋转,然后将运动辊直接或间接地附接到发动机缸体或附接到张紧惰轮装置的元件,例如关节臂或偏心轮。

文献gb190509598公开了一种带轮,该带轮包括公重叠部和母重叠部,公重叠部和母重叠部成互锁关系并且形成用于与带接触的圆柱外部分。

这种带轮的主要缺点是在外部分(当公部和母部紧固在一起时外部分适于支撑带)上形成环形凹部。因此,存在带过早磨损的风险。

在文献gb141829中还已知一种带轮,该带轮包括用于与带接触的外周部分、内部分以及在内部分与外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带轮被紧固到轴承的外圈,但是在带轮装置的服务使用期间,所述带轮可能在轴向上轻微运动。此外,利用这种公开的带轮,外部分可能通过在带的作用下弯曲而在径向上向内变形。

在文献de202005011230u1中已经提出将阻尼环容纳在c形带轮内,所述阻尼元件用于阻尼来自带的振动并且适用于限制所述带轮的外部分的径向向内变形。然而,带轮在重载荷下仍可能会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带轮来克服这些缺点,该带轮易于安装到轴承上,具有良好的刚性,适于避免带的过早磨损,并允许对所述带的有效支撑。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轮装置,适用于张紧惰轮或运动辊,所述张紧惰轮或运动辊与带或链相互作用,所述带轮装置包括轴承和带轮。

所述轴承包括可旋转的外圈和固定的内圈,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同轴。

所述带轮包括至少一个带轮部,所述带轮部具有总体上为c形的截面,并且具有内圆柱部分、外圆柱部分和径向中间部分,所述内圆柱部分具有压配在轴承的外圈的外圆柱表面上的内表面,所述外圆柱部分具有用于与所述带或所述链接触的外圆柱表面,所述径向中间部分在内圆柱部分和外圆柱部分的在带轮装置的一个轴向侧的轴向端部之间、大体上在径向上延伸,所述带轮部一体形成并且在与所述中间部分相对的一个轴向侧限定开口端。

根据本发明,带轮部的所述内圆柱部分包括在两个轴向侧开口的至少一个轴向槽。所述外圈在位于所述带轮部的中间部分的轴向侧的径向侧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材料变形部,所述材料变形部在径向上从外圈的外圆柱表面突出。所述材料变形部被构造为当所述带轮部在轴向上推到轴承的外圈上时穿过所述轴向槽,并且被构造为当所述带轮部在周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圈转动时形成用于所述带轮部在一个轴向方向上的轴向止动部。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但非强制性的其他方面,这种带轮装置可以包含以下特征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轴承为滚动轴承,至少一列滚动元件在径向上介于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

-所述滚动元件为球。

-所述滚动元件在周向上等距地间隔开并且通过环形保持架保持。

-所述带轮由仅一个带轮部形成。

-所述带轮包括安装到轴承的外圈的外圆柱表面上的两个c形带轮部,所述带轮部的开口端在轴向上彼此面对,所述带轮部的外部分的自由端轴向抵接。

-两个带轮部相对于穿过所述轴承的中心的横切径向平面对称。

-外圈的两个径向侧表面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材料变形部,以形成用于两个带轮部的中间部分在两个轴向方向上的轴向止动部。

-两个c形带轮部的安装到所述外圈上的内部分的总长度至少等于所述外圈的外圆柱表面的轴向长度的90%。

-所述带轮部的外部分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内部分的轴向长度,所述外部分在所述内部分的至少一个轴向侧在轴向上突出。

-所述带轮部的内部分是圆柱形的,具有内圆柱部分。

-所述带轮部是从冲压的金属片(/金属板)或坯料制成的。

-所述材料变形部通过对所述径向侧表面朝向相对(/相反)的轴向侧进行轴向压隆起(/压凸起/压接)而形成。

-所述轴向槽通过对带轮部的内圆柱部分进行冲压而形成。

-所述径向侧表面包括多个材料变形部,所述带轮部包括多个对应的轴向槽。

-所述材料变形部在周向上等距地间隔开,所述轴向槽在周向上等距地间隔开。

附图说明

现在将结合作为说明性示例而不限制本发明的目的的附图来解释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轮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带轮装置的轴向截面i-i;

-图3是图1的带轮装置的轴向截面ii-ii;

-图4是图2的带轮装置的详细视图a;以及

-图5是设置于图1的带轮装置的带轮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带轮装置1适用于张紧惰轮或运动辊,所述张紧惰轮或运动辊与带或链相互作用,并且带轮装置1包括适于与带或链(未示出)相互作用的带轮2以及具有几何轴线x1的滚动轴承3。

滚动轴承包括固定的内圈4、可旋转的外圈5、两个环形保持架8、9以及两个环形密封件10、11,内圈4与外圈5之间容纳两列滚动元件6和7,在这种情况下,滚动元件6和7为球,两个环形保持架8、9分别保持所述滚动元件6、7的周向间隔。

内圈4和外圈5同轴并且相对于穿过滚动轴承3的中心的横切径向平面y3对称。有利地,圈4、5是实心型的。实心型应理解为通过机加工、研磨从金属管材(/管坯)(metaltubestock)、棒材(/棒坯)(barstock)、粗锻件(roughforging)和/或轧制坯料去除材料的机加工而获得的圈。

内圈4包括孔12,孔12用于接纳紧固螺丝13(以虚线示出)以将装置1紧固在外部支撑件上。内圈还包括外圆柱表面14,该外圆柱表面14上形成有圆环形滚道,所述滚道的截面具有适于滚动元件6、7的凹形内轮廓。

外圈5包括圆柱形孔15,圆柱形孔15上形成圆环形滚道,所述滚道的截面具有适于接纳滚动元件6、7的凹形内轮廓。外圈5还包括外圆柱表面16。

带轮2具有两个带轮部17、18,两个带轮部17、18均具有总体上为c形的截面。

第一带轮部17包括轴向环形外部分19,轴向环形外部分19提供圆柱形外表面20和圆柱形内表面或孔21,圆柱形外表面20设计为与带或链的一部分相互作用。

第一带轮部17还包括轴向环形内部分22,轴向环形内部分22提供圆柱形内表面或孔23和圆柱形外表面24,轴承3的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安装到圆柱形内表面或孔23中。

外部分19的直径大于内部分22的直径,所述外部分19在径向上围绕内部分22。有利地,外部分19的轴向长度大于内部分22的轴向长度,所述外部分19在内部分22的至少一个轴向侧、在轴向上突出。

第一带轮部17还包括环形径向中间部分25,环形径向中间部分25在内圆柱部分22和外圆柱部分19的在带轮装置1的第一轴向侧的轴向端部之间、大体上在径向上延伸。

然后,第一带轮部17具有总体上为c形的截面,在带轮装置1的一个轴向侧限定开口端26。第一带轮部17一体地形成。

第二带轮部18包括轴向环形外部分27,轴向环形外部分27提供圆柱形外表面28和圆柱形内表面或孔29,圆柱形外表面28设计为与链或带的一部分相互作用。

第二带轮部18还包括轴向环形内部分30,轴向环形内部分30提供圆柱形内表面或孔31和圆柱形外表面32,轴承3的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安装到圆柱形内表面或孔31中。

外部分27的直径大于内部分30的直径,所述外部分27在径向上围绕内部分30。有利地,外部分27的轴向长度大于内部分30的轴向长度,所述外部分27在内部分30的至少一个轴向侧、在轴向上突出。

第二带轮部18还包括环形径向中间部分33,环形径向中间部分33在内圆柱部分30和外圆柱部分27的在带轮装置1的第二轴向侧的轴向端部之间、大体上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轴向侧在轴向上与第一轴向侧相对(/相反)。

然后,第二带轮部18具有总体上为c形的截面,在带轮装置1的一个轴向侧限定开口端34。第二带轮部18一体地形成。

有利地,带轮部17、18两者均通过折叠、切割和冲压由薄金属片或坯料制成。

有利地,两个c形带轮部17、18相对于径向平面y3彼此对称。第一带轮部17的外部分19的自由端和第二带轮部18的外部分27的自由端分别在轴向上彼此接触,开口端26、34分别在轴向上朝向彼此(开口)。两个外圆柱表面20、28形成用于与带或链相互作用的表面。通过配置为彼此轴向接触的两个带轮部17、18形成的带轮2适用于以有效的方式引导、支撑带或链。

轴承3的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包括多个材料变形部(materialdeformation)37、38。材料变形部37设置于位于所述外圈5的第一轴向侧的第一径向侧表面(/侧向表面)39,材料变形部38设置于位于第二轴向侧的第二径向侧表面(/侧向表面)40,所述表面39、40相对于径向平面y3相对(/背对)。材料变形部37、38绕着外圈5的侧表面39、40在周向上间隔开。

材料变形部37、38分别朝向带轮部17、18在径向上向外突出。材料变形部37、38在径向上从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延伸出来(/突出)。有利地,突出的材料变形部37、38均通过分别对径向侧表面39、40朝向相对(/相反)的轴向侧进行轴向压隆起(/夹压/压凸起/压接)(crimping)而形成。

如图4中所示,突出的材料变形部38抵靠在第二带轮部18的内部分30与中间部分33之间限定的角部。径向变形部38形成用于带轮部18在第二轴向方向上的轴向止动部。对称地且类似地,突出的材料变形部37抵靠在第一带轮部17的内部分22与中间部分25之间限定的角部。径向变形部37形成用于带轮部17在第一轴向方向上的轴向止动部。然后,包括轴向抵接(/邻接)的两个带轮部17、18的带轮2在两个轴向方向上相对于轴承3的外圈5被轴向限制。即使在剧烈振动或冲击的情况下,也防止带轮2轴向运动,并且带轮2适用于有效地支撑带或链,用于增加使用寿命并且使使用寿命高效。

根据本发明,带轮部17还包括两个轴向槽41,带轮部18还包括两个轴向槽42。

轴向槽41设置在第一带轮部17的内圆柱部分22的内圆柱表面23上。两个槽41相对于轴线x1对称。轴向槽41在内圆柱部分22的两个轴向边缘之间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在两个轴向侧开口。

在将带轮部17插到外圈5上期间,在直径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材料变形部37被构造为由第一带轮部17的轴向槽41接纳。

在将第一带轮部17安装在外圈5上期间,使材料变形部37与在轴向上开口的轴向槽41对齐。然后,将所述带轮部17沿轴向推到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上。材料变形部37穿过所述轴向槽41。当材料变形部37离开其相应的轴向槽41时,使带轮部17相对于外圈5绕轴线x1在周向上转动。然后,带轮部17处于最终装配位置,并且材料变形部37与内圆柱部分22的外边缘配合,以形成在与带轮部17的插入方向相反的轴向方向上的轴向止动部。

有利地,内圆柱部分22被压配到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上。

类似地且相对于径向平面y3对称地,轴向槽42设置在第二带轮部18的内圆柱部分30的内圆柱表面31上。两个槽42相对于轴线x1对称。轴向槽42在内圆柱部分30的两个轴向边缘之间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在两个轴向侧开口。

在将带轮部18插到外圈5上期间,在直径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材料变形部38被构造为由第二带轮部18的轴向槽42接纳。

在将第二带轮部18安装在外圈5上期间,使材料变形部38与在轴向上开口的轴向槽42对齐。然后,将所述带轮部18沿轴向推到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上。材料变形部38穿过所述轴向槽42。当第二带轮部18的外圆柱部分27的自由边缘抵接第一带轮部17的外圆柱部分19的自由边缘时,材料变形部38被构造为离开其相应的轴向槽42。使带轮部18相对于外圈5绕轴线x1在周向上转动。然后,带轮部18处于最终装配位置,并且材料变形部38与内圆柱部分30的外边缘配合,以形成在与带轮部18的插入方向相反的轴向方向上的轴向止动部。

有利地,内圆柱部分30被压配到外圈5的外圆柱表面16上。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材料变形部37、38相对于中心径向平面y3对称,轴向槽41、42相对于中心径向平面y3对称。作为一种选择,材料变形部和横向槽可以是不对称的。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外圈5在每个侧表面上包括两个材料变形部37、38,并且带轮部17、18均包括两个对应的轴向槽41、42。作为一种选择,外圈和带轮部可以在每个外圈侧表面和对应的带轮部上包括仅一对材料变形部和轴向槽,或多于两对材料变形部和轴向槽。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材料变形部37、38与轴向槽41、42在周向上等距地间隔开(/材料变形部37、38在周向上等距地间隔开,轴向槽41、42在周向上等距地间隔开)。作为一种选择,材料变形部和横向槽(/轴向槽)可以在周向上不均匀地间隔开。

有利地,轴向槽41、42通过冲压工艺(stampingprocess)形成。

上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代表性非限制性示例。该详细描述仅旨在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用于实践本教导的优选方面的更多细节,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以上公开的附加特征和教导中的每个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特征和教导结合使用,以提供改进的带轮装置。

此外,上述代表性示例的各种特征以及下面的各个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可以以未具体和明确列举的方式进行组合,以提供本教导的其他有用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