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3731发布日期:2020-06-12 16:44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管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管路包括连接器以及连接于该连接器两端的管道,连接器与管道之间的装配需要密封,例如,cn209278668u公开了一种r744空调管路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包括阳接头、端面密封垫、第一o型圈、第二o型圈和阴接头,阳接头的内侧端面上设有中空结构的密封轴,该密封轴与阳接头外侧端面上的用于安装空调管的连接孔相联通,所述密封轴沿轴向依次安装有所述端面密封垫、第一o型圈和第二o型圈;所述阴接头的内侧端面上设有供所述密封轴插入的密封通孔,该密封通孔呈阶梯状结构,且其与阴接头外侧端面上的用于安装空调管的连接孔相联通。

在上述的密封结构中,设计者的意图为:通过密封轴插入到阴接头上的台阶孔的小孔中,由第一o型圈和第二o型圈对密封轴与小孔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通过阳接头与阴接头将端面密封垫夹持,使端面密封垫对台阶孔的孔口形成密封。籍此通过两道密封结构来确保阳接头与阴接头之间的密封性。上述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第1,o型圈在装入密封沟槽后,一般都有一定的拉伸量。拉伸量a可用下式表示:

α=(d+d0)/(d1+d0)

式中d表示轴径(mm);d1表示o形圈内径(mm)

拉伸量的大小对o型圈的密封性能和和使用寿命也有很大的影响。拉伸量大不但会导致o型圈安装困难,同时也会因截面直径d0发生变化而使压缩率降低,以致引起泄漏。

然而,对于汽车空调管路而言,管路内部的流动的工质一般为r744,r744工质对零部件乃至整个系统都有极高的技术要求:系统内工作压力提升了3~4倍,高压端的工作压力达到14mpa,工作温度提升到165℃,分子量小,渗透能力更强。因此,采用第一o型圈和第二o型圈进行密封,在本领域中,为了使o型圈具有拉伸量以确保具有相应的密封性,对于o型圈的硬度而言,最高只能选择硬度(邵氏a)为“70±5”的o型圈,对于这种o型圈而言,其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0mpa。

下表是各种o形圈橡胶材料的硬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如果选择硬度(邵氏a)超过75的o型圈,由于o型圈的硬度过大,其拉伸量减小,并且o型圈在装配过程中承受阴接头与密封轴径向的挤压力,导致装配非常困难。因此,上述的密封结构只能选择硬度(邵氏a)为70±5的o型圈,而采用这种o型圈的结果是:无法承受r744工质产生的14mpa的压力,使用一段时间后,o型圈被r744工质产生的高压作用力而破裂,从而失去密封作用。

第2,端面密封垫带有金属加强环,当阳接头与阴接头将端面密封垫夹持后,端面密封垫通过金属加强环与阴接头的配合对密封通孔形成密封。然而,阴接头为金属件,金属与金属之间通过面与面的配合是无法实现密封的,因此,端面密封垫失去了对密封通孔形成密封的意义。

第3,在上述结构中设置了密封轴后,与该密封轴配合的密封通孔为阶梯孔,因此,这种结构不但需要增加密封轴的生产成本,而且同时使密封通孔的结构复杂化,从而使得产品的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以及可靠性高的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第二管接头、金属密封部件,第一管接头包括第一本体、第一环状剌入部件,第一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第一环状剌入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本体固定,第一环状剌入部件环绕在第一通孔的孔口周围;

第二管接头包括第二本体、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第二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的第二通孔,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的一端与第二本体固定,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环绕在第二通孔的孔口周围;

金属密封部件位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和第二环状剌入部件之间,对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施加压力,使第一环状剌入部件剌入金属密封部件的一端以在第一本体与金属密封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二环状剌入部件剌入金属密封部件的另一端以在第二本体与金属密封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

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第二管接头、金属密封部件,第一管接头包括第一本体、支座,第一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支座的一端与第一本体固定,支座环绕在第一通孔的孔口周围;

第二管接头包括第二本体、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第二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的第二通孔,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的一端与第二本体固定,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环绕在第二通孔的孔口周围;

金属密封部件的一端套在支座上并与支座过盈配合以在金属密封部件与支座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对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施加压力,使第二环状剌入部件剌入金属密封部件的另一端以在第二本体与金属密封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

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第二管接头、金属密封部件,第一管接头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

第二管接头包括第二本体,第二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的第二通孔;

金属密封部件包括环形载体、第三环状剌入部件、第四环状剌入部件,第三环状剌入部件设置于环形载体的一端,第四环状剌入部件设置于环形载体的另一端;

金属密封部件的一端环绕在第一通孔的孔口周围绕,金属密封部件的另一端环绕在第二通孔的孔口周围,对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施加压力,使第三环状剌入部件剌入第一本体以在金属密封部件与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四环状剌入部件剌入第二本体以在金属密封部件与第二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

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第二管接头、金属密封部件,第一管接头包括第一本体、支座,第一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支座的一端与第一本体固定,支座环绕在第一通孔的孔口周围;

第二管接头包括第二本体、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第二本体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的第二通孔,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的一端与第二本体固定,第二环状剌入部件环绕在第二通孔的孔口周围;

金属密封部件包括环形载体、第四环状剌入部件,环形载体的一端套在支座上并与支座过盈配合以在金属密封部件与支座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四环状剌入部件设置于环形载体的另一端;

对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施加压力,使第四环状剌入部件剌入第二本体以在第二本体与金属密封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为,本发明中采用金属密封部件以剌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管接头形成以及第二管接头形成密封部,或者以剌入和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分别与第一管接头形成以及第二管接头形成密封部,这种结构相对背景技术中采用o型密封圈在装配时只能选择硬度较低的密封圈而言,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即在r744工质14mpa的压力下金属密封部件不会受到损坏,确保的密封性能。同时,相对背景技术中在孔口采用光滑面的金属件配合密封的方式而言,由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存在,本发明密封结构的改变使得密封的可靠性获得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为第一种第一管接头的立体图;

图4为第一种第一管接头的剖面图;

图5为第一种第二管接头的立体图;

图6为第一种第二管接头的剖面图;

图7为第一种金属密封部件的立体图;

图8为预定位部件的示意图;

图9为隔离部件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种第一管接头与第二种金属密封部件的装配图;

图11为第三种金属密封部件的示意图;

图12为第三种第一管接头的示意图;

图13为第四种金属密封部件的示意图;

图14为第四种第一管接头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

10为第一管接头,11为第一本体,12为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a为安装座、12b为第一环形凸起,13为第一通孔,14为支座;

20为第二管接头,21为第二本体,22为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3为第二通孔,24为第一孔,25为第二孔,26为台阶;

30为金属密封部件,31为环形载体,32为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3为第四环状剌入部件;

40为预定位部件,41为套管,42为限位部,43为开口

50为隔离部件,51为套筒,52为隔离垫,53为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9,本发明的第一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10、第二管接头20、金属密封部件30,下面对每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管接头10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第一本体11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11的第一通孔13,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1固定,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

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优先采用的结构是:包括安装座12a、第一环形凸起12b,安装座12a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1固定,安装座12a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安装座12a上设有通孔,因此,安装座12a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第一环形凸起12b的一端安装座12a的另一端成型于一体,第一环形凸起12b的另一端为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内部的自由端。

第一环形凸起12b为多个(本实施例为两个),任意两个第一环形凸起12b的半径不相同,各个第一环形凸起12b的中心位于同一位置,当这些第一环形凸起12b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中后,每个第一环形凸起12b与金属密封部件30形成一道第一密封部,因此,多个第一环形凸起12b与金属密封部件30的结合能形成多道第一密封部。

第一环形凸起12b的截面呈三角形,这种形状的第一环形凸起12b能更容易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内。第一环形凸起12b的高度为1至3mm,第一环形凸起12b的高度优先选用1.5mm。

第二管接头20包括第二本体21、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第二本体21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21的第二通孔23,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一端与第二本体21固定,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环绕在第二通孔23的孔口周围。

优选地,第二通孔23包括第一孔24和第二孔25,在第一孔24和第二孔25之间形成台阶26,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位于第一孔24内,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高度小于第一孔24的高度,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一端结合于所述台阶26上并环绕在第二孔25的孔口周围。

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高度为1至3mm,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高度优先选用1.5mm。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凸出于所述台阶26,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截面呈三角形,这种形状的第二环形凸起22能更容易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内。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与第二本体21一体成型,即,台阶26上具有凸出部,对该凸出部经机加工后形成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

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为多个(本实施例为两个),任意两个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半径不相同,各个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中心位于同一位置,当这些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中后,每个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与金属密封部件30形成一道第二密封部,因此,多个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与金属密封部件30的结合能形成多道第二密封部。

金属密封部件30位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和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之间,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剌入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以在第一本体1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剌入金属密封部件30的另一端以在第二本体2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22固定,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22优先采用螺栓固定。

金属密封部件30为环形的金属垫片,金属垫片的表面设置有镀层,在金属垫片的表面优先镀锌,金属密封部件30的硬度小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和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硬度。

上述的连接器还包括预定位部件40,在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之前,金属密封部件30通过预定位部件40预定位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或者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

预定位部件40包括:套管41、设置于套管41内壁上的限位部42,套管41套在金属密封部件30和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或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上;该限位部42与金属密封部件30的轴向端面配合。套管41的周面上设有沿该套管41轴向延伸的开口43。

优选地,金属密封部件30通过预定位部件40预定位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具体为,将金属密封部件30放置在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上,通过第一环形凸起12b对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形成支撑,将套管41套在安装座12a上,限位部42的另一端通过限位部42限位,这样,金属密封部件30被夹在第一环形凸起12b与限位部42之间,从而金属密封部件30的轴向获得限位。

由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和套装于安装在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上的金属密封部件30在压装时是位于第一孔24内部的,因此,在外部是看不到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中心是否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和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中心基本保持在同一直线上。金属密封部件30通过预定位部件40预定位之后,使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中心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的中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在压装过程中保证了金属密封部件30中的心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和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基本对应,从而保证了压装后在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密封部以及第二密封部的可靠性。

上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定位隔离部件50,该定位隔离部件50包括:套筒51、隔离垫52,套筒51套在预定位部件40上以限制预定位部件40转动;隔离垫52与套筒51连接,隔离垫52夹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通过隔离垫52对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进行隔离,可以避免静电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传递。隔离部件50还包括限位部53,限位部53的一端固定在套筒51的内壁上。

限位部53与所述套管41周面上的开口43配合,以限制套管41配合。优选地,限位部53的另一端沿着套筒51的轴向延伸并暴露在套筒51的外部,这样可以增加限位部53与开口43配合的面积。

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如下变形方式:

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只包含第一环形凸起12b,第一环形凸起12b凸出于第一本体11的端面,同样,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凸出于第二本体21的端面。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装配方法,如图1至图9,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金属密封部件30放置在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的端面上,金属密封部件30通过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支撑;

s2,将预定位部件40的套管41套在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和金属密封部件30上,金属密封部件30被夹持在限位部42和第一环形凸起12b之间,金属密封部件30的轴向被限位部42和第一环形凸起12b形成限制;

s3,将隔离部件50的套筒51套在套管41上,使限位部53卡入到开口43中,隔离垫52通过第一本体11的表面支撑;

s4,将第二管接头20上的第二通孔23与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配合后,金属密封部件30与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形成抵顶;

s5,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一环状剌入部件12剌入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以在第一本体1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剌入金属密封部件30的另一端以在第二本体2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同时,隔离垫52被夹紧在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

s6,通过螺栓将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紧固成一体。

实施例2

如图10,本发明的第三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10、第二管接头20、金属密封部件30,第一管接头10包括第一本体11、支座14,第一本体11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13,支座14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1固定,支座14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

第二管接头20包括第二本体21、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第二本体21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21的第二通孔23,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一端与第二本体21固定,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环绕在第二通孔23的孔口周围;

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套在支座14上并与支座14过盈配合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剌入金属密封部件30的另一端以在第二本体2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22固定。

在支座14上可以设置第一环形凸起12b,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过盈配合时,第一环形凸起12b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上,从而使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形成的第一密封部的密封性能更加可靠。

本实施例中,除上述结构外,由于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过盈配合,因此,无需采用预定位部件40对金属密封部件30进行预定位。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装配方法,如图6和10,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套在支座14上并与支座14过盈配合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

s2,将第二管接头20上的第二通孔23与套有金属密封部件30的支座14配合后,金属密封部件30与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形成抵顶;

s3,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剌入金属密封部件30的另一端以在第二本体2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s4,通过螺栓将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紧固成一体。

实施例3

如图11和12,本发明的第三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10、第二管接头20、金属密封部件30,第一管接头10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本体11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13。第二管接头20包括第二本体21,第二本体21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21的第二通孔23。

金属密封部件30包括环形载体31、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设置于环形载体31的一端,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设置于环形载体31的另一端。

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绕,金属密封部件30的另一端环绕在第二通孔23的孔口周围,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剌入第一本体11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第一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剌入第二本体21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第二本体21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22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管接头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本体11上的支座14,该支座14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在第一本体11上增设支座14后,装配时,先将金属密封部件30置于第一孔24中,金属密封部件30上的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与第二本体21上的台阶抵顶,支座14与第一孔24间隙配合后,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与支座14抵顶,施加压力时,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剌入到支座14内以形成第一密封部。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金属密封部件30配合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使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中心与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23的中心基本位于同一直线上,其中,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与第一本体11抵顶,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与第二本体21抵顶;

s2,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剌入第一本体11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第一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剌入第二本体21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第二本体21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s3,通过螺栓将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紧固成一体。

进一步地,步骤s1中金属密封部件30配合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间优选的方式为:将金属密封部件30置于第一孔24中,金属密封部件30上的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与第二本体21上的台阶抵顶,支座14与第一孔24间隙配合后,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与支座14抵顶,施加压力时,第三环状剌入部件32剌入到支座14内以形成第一密封部。

实施例4

如图13和14,本发明的第四种汽车空调管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管接头10、第二管接头20、金属密封部件30。第一管接头10包括第一本体11、支座14,第一本体11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通孔13,支座14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1固定,支座14环绕在第一通孔13的孔口周围。

第二管接头20包括第二本体21、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第二本体21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本体21的第二通孔23,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的一端与第二本体21固定,第二环状剌入部件22环绕在第二通孔23的孔口周围。

金属密封部件30包括环形载体31、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设置于环形载体31的一端。环形载体31的一端套在支座14上并与支座14过盈配合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

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剌入第二本体21以在第二本体2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在形成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后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22固定。

在支座14上可以设置第一环形凸起12b,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过盈配合时,第一环形凸起12b剌入到金属密封部件30上,从而使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形成的第一密封部的密封性能更加可靠。

本实施例中,除上述结构外,由于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过盈配合,因此,无需采用预定位部件40对金属密封部件30进行预定位。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金属密封部件30的一端套在支座14上并与支座14过盈配合以在金属密封部件30与支座14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

s2,将第二管接头20上的第二通孔23与套有金属密封部件30的支座14配合后,金属密封部件30上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的与台阶26抵顶;

s3,对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施加压力,使第四环状剌入部件33剌入第二本体21以在第二本体21与金属密封部件30之间形成第二密封部;

s4,通过螺栓将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紧固成一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