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9084发布日期:2020-10-28 12:59阅读:95来源:国知局
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提出了一种两级式电动膨胀阀,该电动膨胀阀具备开闭主阀口的活塞形状的主阀芯和对设置在主阀口的内部的副阀口进行开闭的阀杆状的副阀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膨胀阀中,通过设置旋转直线移动转换单元,从而将转子旋转转换成阀提升方向的运动。另外,通过该阀提升方向的运动,首先副阀芯移动而副阀口打开,进行小流量的流量控制,另外,由于副阀芯移动,主阀芯也移动,主阀口打开,进行大流量的流量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61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电动膨胀阀中,根据入口端口与出口端口的压力差、副阀口的开口程度等条件,通过副阀口的流体的流速变高,有时成为噪声的原因。因此,考虑通过由消音部件覆盖声音产生部来减少噪声的结构。作为这样的消音部件,考虑金属网之类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部件,但有可能因流体中的垃圾等产生堵塞。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堵塞同时减少噪声的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阀装置具备开闭主阀口的主阀芯和沿相对于形成于上述主阀芯的副阀口接近或分离的移动方向移动的副阀芯,该阀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主阀芯具有:有底筒状壁,在从上述主阀口侧观察时上述有底筒状壁覆盖上述副阀口;连通流路部,连通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内外空间;以及滞留空间,上述滞留空间在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内侧并形成于在上述移动方向上比上述连通流路部的开口远离上述副阀口的位置,构成为,通过上述副阀口后的流体暂时滞留在上述滞留空间内之后通过上述连通流路部并向上述主阀口流入。

根据本发明的阀装置,通过副阀口后的流体依次通过滞留空间及连通流路部之后向主阀口流入。在该路径中,由于不存在上述的金属网的微小孔等,所以能够抑制堵塞。而且,使流体滞留在滞留空间内,能够降低流速,并能够减少噪声。这样,根据本发明的阀装置,能够抑制堵塞同时减少噪声。

并且,优选为,上述连通流路部的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上述副阀芯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移动至离上述副阀口最远的位置时的上述副阀芯的上述滞留空间侧的前端更接近上述副阀口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副阀芯的前端将滞留在滞留空间内并流向连通流路部的开口的流体良好地引导至连通流路部的开口。

并且,也优选为,上述连通流路部的开口形成于比上述副阀芯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移动至离上述副阀口最近的位置时的上述副阀芯的上述滞留空间侧的前端更远离上述副阀口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通过副阀芯与副阀口之间的间隙并向有底筒状壁的内侧空间流入的流体和从滞留空间流向连通流路部的流体在副阀芯的前端侧的位置碰撞。因此,难以产生由起因于这样的流体的流动的副阀芯的振动,能够抑制振动声等。

并且,也优选为,上述副阀口是圆形开口,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内径为上述副阀口的内径以下。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制造时,例如能够利用基于与副阀口的内径相当的直径的钻头的开孔加工等暂时执行从副阀口向有底筒状壁的内侧空间的空间形成。

并且,上述连通流路部可以是与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周壁正交地贯通该周壁的横向孔,或者也可以是相对于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周壁倾斜地贯通该周壁的倾斜孔。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利用钻头向有底筒状壁进行的开孔加工等容易地形成连通流路部。

并且,优选为,上述主阀芯具有主阀部,该主阀部呈凸缘状并比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外周面更伸出,并且相对于形成有上述主阀口的主阀座落座或离座。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将有底筒状壁远离主阀口的内缘地配置,所以能够确保主阀芯开阀时的开口尺寸。

并且,优选为,在上述滞留空间内的上述有底筒状壁的底侧配置有消音部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流入到滞留空间的流体暂时碰到消音部件之后,流向连通流路部。由此,会将成为连通流路部的流体通流声的一个因素的流体中的气泡细分化,能够进一步减少噪声。并且,由于消音部件配置在滞留空间内的有底筒状壁的底侧,所以即使消音部件因异物而产生了堵塞,也不会发生从副阀口向连通流路部的流路堵塞。这样,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不导致流路的堵塞并进一步减少噪声。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任一个阀装置用作上述膨胀阀。

根据这样的冷冻循环系统,能够如上所述地抑制在阀装置的堵塞同时减少噪声,并且能够抑制阀装置(膨胀阀)所产生的振动传递到下游侧的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通过使来自副阀口的流体在滞留后通流连通流路部并流向主阀口,能够抑制堵塞同时减少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上述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放大地示出使阀开度为最大时的上述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5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放大地示出使阀开度为最大时的上述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8是放大地示出使阀开度为最大时的上述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10b、10c—电动阀(阀装置),14—主阀口,2—主阀芯,21—主阀部,24—副阀口,28、30—连通流路部,29—滞留空间,2d、2e—有底筒状部件,3、6—副阀芯,3b、6b—副阀部,13—主阀座,14—主阀口,90—冷冻循环系统,91—第一室内侧换热器(蒸发器),92—第二室内侧换热器(冷凝器),93—压缩机,95—室外侧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以及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部件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3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电动阀。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具备阀壳1、主阀芯2、副阀芯3、以及驱动部4。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的概念与图1的附图中的上下对应。

阀壳1具有筒状的阀主体1a和固定在阀主体1a的内部的支撑部件1b。阀主体1a在其内部形成圆筒状的主阀室1c,在阀主体1a安装有从侧面侧与主阀室1c连通并流入作为流体的制冷剂的一次接头管11,并安装有从底面侧与主阀室1c连通并流出作为流体的制冷剂的二次接头管12。另外,在阀主体1a并在将主阀室1c与二次接头管12连通的位置形成有主阀座13,并且从该主阀座13向二次接头管12侧形成有截面形状呈圆形的主阀口14。支撑部件1b由金属制的固定部15而焊接固定于阀主体1a。支撑部件1b是树脂成形品,并形成为具有设于主阀座13侧的圆筒状的主阀导向部16和设于驱动部4侧并在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的内螺纹部17。在阀主体1a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气密地固定有外壳18。

亦如图2、图3所示,主阀芯2具有具备相对于主阀座13落座或离座的主阀部21的阀芯主部2a、弹簧座部2b、副阀座2c、以及有底筒状壁2d。阀芯主部2a具有将轴线l作为轴向的圆筒状的圆筒部22、形成在该圆筒部22的内部且流体流通的副阀室23、以及沿轴线l贯通副阀座2c的副阀口24。在圆筒部22的周面部形成有多个连通孔25,副阀室23通过连通孔25而与主阀室1c连通。在阀芯主部2a的圆筒部22的内周面形成有沿轴线l的插通孔26,并在该插通孔26内插通有副阀芯3的副阀基部3a。弹簧座部2b形成为圆环状并固定于阀芯主部2a的上端部,并在其内部插通有转子轴46。在弹簧座部2b的上表面与支撑部件1b的顶面之间配设有主阀弹簧27,由该主阀弹簧27向主阀座13方向(关闭方向)对主阀芯2进行施力。

副阀芯3由以下部件构成:圆筒状的副阀基部3a;配置为一部分进入副阀口24的副阀部3b;设于副阀基部3a的上侧的推力垫圈3c;以及沿轴线l从副阀基部3a向下方突出并在下端部形成有副阀部3b的轴部3d。副阀基部3a插通在主阀芯2的插通孔26内,被支撑为在沿轴线l的上下方向上进退自如并且绕轴线l旋转自如。推力垫圈3c能够抵接于副阀基部3a的上表面以及弹簧座部2b的下表面,并且其抵接面彼此的摩擦力变得极小。在副阀基部3a的上部设有插通孔并插通转子轴46,在形成于转子轴46的下端部的凸缘部(未图示)与接合于副阀基部3a的底部的轴部3d的上端部之间配设有副阀弹簧。由该副阀弹簧相对于转子轴46(磁性转子44)向副阀座2c方向(关闭方向)对副阀芯3进行施力。此外,副阀基部3a也可以与转子轴46及轴部3d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副阀基部3a也可以形成为实心状,并省略副阀弹簧。

驱动部4具备:作为电动马达的步进马达41;利用步进马达41的旋转使副阀芯3进退的螺纹进给机构42;以及限制步进马达41的旋转的限位机构43。步进马机41具备:外周部被磁化为多极的磁性转子44;配设于外壳18的外周的定子线圈45;以及固定于磁性转子44的转子轴46。转子轴46经由固定部件46a而固定于磁性转子44,并且沿轴线l延伸,其上端部插入限位机构43的导向件47中。在转子轴46的中间部,一体地形成有外螺纹部46b,该外螺纹部46b与支撑部件1b的内螺纹部17螺纹结合,由此构成螺纹进给机构42。若磁性转子44旋转,则转子轴46的外螺纹部46b被内螺纹部17引导,从而磁性转子44及转子轴46沿轴线l方向进退移动,与此相伴随地,副阀芯3也沿轴线l上升或下降。

限位机构43具备:从外壳18的顶部垂下的圆筒状的导向件47;固定于导向件47的外周的导向线体48;以及被导向线体48导向而能够旋转且上下动的可动滑块49。在可动滑块49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爪部49a,并在磁性转子44设有向上方延伸并与爪部49a抵接的延长部44a,若磁性转子44旋转,则延长部44a按压爪部49a,从而可动滑块49沿导向件线体48旋转并上下动。在导向线体48形成有规定磁性转子44的最上端位置的上端限位件48a和规定磁性转子44的最下端位置的下端限位件48b。通过使可动滑块49与上述上端限位件48a及下端限位件48b抵接,从而可动滑块49的旋转停止,由此磁性转子44的旋转受到限制,副阀芯3的上升或下降也停止。

接下来,基于图2、图3来说明主阀芯2的主要部分。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在将主阀口14用作低压侧端口的情况下,图2、图3中,以副阀口24为基准,其上方侧成为上游侧,下方侧成为下游侧,从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该“上游侧”及“下游侧”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在阀芯主部2a中的副阀口24的下游侧,与阀芯主部2a一体地构成有有底筒状壁2d。有底筒状壁2d形成为其外径比阀芯主部2a的外径小。而且,从阀芯主部2a起,以呈凸缘状并比有底筒状壁2d的外周面更伸出的方式形成有主阀部21。

有底筒状壁2d是在从主阀口14侧观察时覆盖副阀口24并以该副阀口24侧作为开口侧与阀芯主部2a形成为一体的有底圆筒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副阀口24呈圆形开口。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空间成为在副阀芯3的副阀部3b的移动方向d11上以使其底部以外的内径成为副阀口24的内径的方式与副阀口24连续地形成的一个筒状空间,其中,副阀芯3相对于副阀口24沿轴线l接近(下降)或分离(上升)。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空间利用基于钻头的开孔加工来形成,从而其底部呈与钻头前端对应的研钵形状。在该有底筒状壁2d形成有连通该有底筒状壁2d的内外空间的连通流路部28。连通流路部28成为与有底筒状壁2d的周壁正交地贯通该周壁的横向孔。并且,如图3所示,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形成于其副阀口24的一侧的边缘比在沿轴线l的移动方向d11上升至离副阀口24最远的位置时的副阀部3b的与轴部3d相反一侧的前端3e更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具体而言,以即使在副阀部3b沿轴线l上升而离副阀口24最远时其前端3e也相比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整体位于有底筒状壁2d的内部的底侧的方式形成有连通流路部28。并且,在有底筒状壁2d的周壁形成有多个连通流路部28。一个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面积比副阀口24的开口尺寸小。此外,“副阀口24的开口尺寸”是指根据副阀口24的内径来决定的开口面积。

而且,在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在移动方向d11上成为比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更远离副阀口24的位置的底部侧的空间成为流体的滞留空间29。如图2中流体流动的箭头d12所示,滞留空间29是使来自副阀口24的流体暂时滞留之后流向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的空间。若流体从副阀口24流入,则流体因其流入后的惯性而暂时流过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前面,并流向滞留空间29。而且,流体滞留会在该滞留空间29内并改变方向并流向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副阀芯3中的副阀部3b的靠滞留空间29侧的前端3e的一部分成为锥形部3f,该锥形部3f以外径随着趋向该前端3e侧而变小的方式形成为尖细形状。此处,副阀芯3中的轴部3d是直径比副阀口24的直径大的圆柱状的部位,副阀部3b具有:在从该轴部3d的下端至直径比副阀口24的直径稍小的位置呈尖细形状的根部锥形部3h;和形成于该根部锥形部3h的下端的短圆柱部3g,锥形部3f形成为从该短圆柱部3g的下端进一步变得尖细的形状。

以上的电动阀10如下动作。首先,在图1、图2的状态下,是主阀芯2的主阀部21落座于主阀座13、主阀口14关闭的闭阀状态。另一方面,位于最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的副阀芯3未落座于副阀座2c,由副阀芯3的副阀部3b的外周面与副阀口2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流路。因此,在制冷剂(流体)从一次接头管11流入主阀室1c的情况下,如图2中箭头d12所示,该制冷剂通过阀芯主部2a的连通孔25,向副阀室23流入。流入副阀室23后的制冷剂通过副阀部3b与副阀口24之间的间隙,向滞留空间29流入。流入滞留空间29的制冷剂在其内部滞留并在底部改变方向地流动,流向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并流入该开口。之后,流体通过连通流路部28流入主阀口14,从主阀口14朝向二次接头管12流出。这样,电动阀10构成为,即使阀开度为零也会产生微小的流量,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副阀部3b落座于副阀口24,在阀开度为零时流量为零。

如上所述,流入滞留空间29的制冷剂沿副阀芯3的轴线l方向行进,因碰到滞留空间29的底部而改变行进方向,流向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这样,制冷剂滞留在滞留空间29内并改变行进方向,从而流速降低。到达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并流入该开口后的制冷剂通过连通流路部28,向滞留空间29的外侧流出。此外,如图1、图2所示,在由主阀芯2关闭了主阀口14的状态下,在将主阀口14用作低压侧端口的情况下,制冷剂以从副阀口24流向主阀口14的方式流动。

接下来,驱动驱动部4的步进马达41,使磁性转子44旋转来使副阀芯3上升,使副阀芯3从副阀口24分离,从而副阀部3b与副阀口24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流路扩大,流量缓缓增加。此时,由于主阀芯2的主阀部21保持落座于主阀座13的状态,因而流量的增加微小。这样,在保持关闭了主阀芯2的状态下变更副阀芯3的开度的控制区域是小流量控制区域。接下来,若使副阀芯3进一步上升,则推力垫圈3c抵接于弹簧座部2b,由副阀芯3上拉主阀芯2,从而主阀部21从主阀座13离座。这样,使主阀芯2从落座位置(关闭位置)朝向开阀位置(打开位置)上升的控制区域是大流量控制区域,该大流量控制区域内的流量相对于主阀芯2的开度(步进马达41的旋转量=阀提升量)的变化较大,在图3所示的主阀芯2的全开状态下,流量最大。这样,在主阀口14打开的状态下,制冷剂能够相对于主阀口14在两个方向上通过。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副阀口24后的制冷剂在依次通过滞留空间29及连通流路部28之后向主阀口14流入。在该路径中,由于不存在金属网的微小孔等,所以能够抑制堵塞。而且,通过使制冷剂滞留在滞留空间29内,能够降低流速,并能够减少噪声。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堵塞同时减少噪声。

并且,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形成于比在移动方向d11上移动至离副阀口24最远的位置时的副阀芯3中的副阀部3b的前端3e更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由此,能够由副阀部3b的前端3e将来自滞留空间29的制冷剂良好地引导至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

并且,有底筒状壁2d的内径包含其底部在内为副阀口24的内径以下,因而在制造时,能够如下地容易且高效地进行从副阀口24至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的空间形成。即,例如能够利用基于直径与副阀口24的内径相当的钻头的开孔加工等来临时执行这样的空间形成。

此外,也可以使有底筒状壁2d的内径包含其底部在内地比副阀口24的内径小。此时,从副阀口24侧进行利用基于直径与有底筒状壁2d的内径相当的钻头的开孔加工,之后,利用基于直径与副阀口24的内径相当的钻头进行的开口部的扩径加工来形成副阀口24。

并且,由于连通流路部28是与有底筒状壁2d的周壁正交地贯通该周壁的横向孔,所以利用钻头向有底筒状壁2d进行开孔加工等能够容易形成连通流路部28。

再者,主阀芯2具有主阀部21,该主阀部21呈凸缘状并比有底筒状壁2d的外周面更伸出并相对于主阀座13落座或离座。由此,能够将有底筒状壁2d从主阀口14的内缘分离地配置,因而能够确保主阀芯2开阀时的开口尺寸。

另外,由于副阀芯3的副阀部3b的靠前端3e的一部分成为锥形部3f,所以能够将从滞留空间29流向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的制冷剂沿副阀部3b中的锥形部3f的外周面良好地引导至连通流路部28的开口。

接下来,基于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冷冻循环系统90例如用于家庭用空调器等空调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设置在空调机的第一室内侧换热器91(在除湿时作为冷却器(蒸发器)工作)与第二室内侧换热器92(在除湿时作为加热器(冷凝器)工作)之间,并与压缩机93、四通阀94、室外侧换热器95以及电子膨胀阀96一起构成热泵式冷冻循环。第一室内侧换热器91、第二室内侧换热器92以及电动阀10设置在室内,压缩机93、四通阀94、室外侧换热器95以及电子膨胀阀96设置在室外,来构成制冷制热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5、图6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电动阀。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相比,不同点在于有底筒状壁2e的形状变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主阀芯2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相同,使用由主阀芯2关闭主阀口14并将主阀口14用作低压侧端口的情况下的“上游侧”及“下游侧”来说明位置关系。并且,电动阀10b的使用方法与电动阀10的使用方法相同。

有底筒状壁2e形成为从副阀口24侧具有大径部2e1和小径部2e2的两阶段形状。其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内部空间成为在移动方向d11上从副阀口24至底部以该副阀口24的内径连续地形成的一个筒状空间。

作为相对于该有底筒状壁2e的周壁倾斜地贯通该周壁的倾斜孔,形成有连通流路部30。该连通流路部30朝向有底筒状壁2e的外侧在有底筒状壁2e的大径部2e1与小径部2e2的外径差所形成的台阶部开口。另一方面,在朝向有底筒状壁2e的内侧,如图6所示,在副阀口24的一侧的边缘比在移动方向d11上移动至离副阀口24最远的位置时的副阀部3b的前端3e更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开口。在有底筒状壁2e形成有多个这样的作为倾斜孔的连通流路部30。并且,一个连通流路部30的开口面积比副阀口24的开口尺寸小。此外,“副阀口24的开口尺寸”是指根据副阀口24的内径来决定的开口面积。

而且,有底筒状壁2e的内侧的在从副阀口24观察时在移动方向d11上成为比连通流路部30的开口更远离副阀口24的位置的底部侧的空间且与该连通流路部30连续的空间成为滞留空间31。来自副阀口24的制冷剂暂时滞留在该滞留空间31内之后流向作为倾斜孔的连通流路部30的开口,并被副阀部3b中的靠前端3e的锥形部3f的外周面引导而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b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相同,在主阀口14关闭的闭阀状态下,如图5中箭头d12的流动所示,从一次接头管11流入主阀室1c的制冷剂流入副阀室23。流入副阀室23后的制冷剂通过副阀部3b与副阀口24之间的间隙,向滞留空间31流入。流入滞留空间31后的制冷剂滞留在此处并改变方向而向连通流路部30的开口流入并通过连通流路部30,从主阀口14朝向二次接头管12流出。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副阀口24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滞留空间31及连通流路部30,流入主阀口14。在该路径中,由于不存在金属网的微小孔等,所以能够抑制堵塞。而且,通过使制冷剂滞留在滞留空间31内,能够降低流速,从而能够减少噪声。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堵塞同时减少噪声。

并且,连通流路部30成为倾斜地贯通有底筒状壁2e的周壁的倾斜孔,但利用基于钻头的开孔加工等也能够容易地形成这样的倾斜孔。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7、图8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电动阀。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c中,首先,副阀芯6的形状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形状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副阀芯6中,副阀部6b中的前端侧的锥形部6f比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形状短。另一方面,轴部6d、副阀部6b中的根部锥形部6h及短圆柱部6g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缩短副阀部6b的锥形部6f,在有底筒状壁5f中的以下位置形成连通流路部58的开口。即,连通流路部58的开口形成于比在移动方向d11上移动至最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时的副阀芯6中的滞留空间59侧的前端更远离副阀口24的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通流路部58的形状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通流路部28相同。

而且,在滞留空间59内的有底筒状壁5f的底侧配置有消音部件57。作为该消音部件57,优选由多孔体形成。由多孔体形成的消音部件57在制冷剂朝向该消音部件57流来时,该制冷剂侵入到多孔体的内部,由此使制冷剂中的气泡细化,从而容易获得消音效果。关于这一点,作为消音部件57,优选由多孔体形成。作为多孔体,可以举出层叠有多片网状物而成的部件、具有多孔性的烧结金属、发泡金属、塑料多孔体等。此外,消音部件的形成材料不限定于多孔体,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在该情况下,朝向消音部件流来的制冷剂弹性地碰到消音部件,由此制冷剂的能量被吸收,制冷剂中的气泡被细化。

此处,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有底筒状壁5f的内径成为副阀口24的内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底筒状壁5f的内侧的底部并非呈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研钵形状,而呈简单的圆筒底部的平坦形状,以便在配置有下述的消音部件57时,很难在内表面与消音部件57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c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相同,构成为,在主阀口14关闭的闭阀状态下,在副阀部6b与副阀口24之间空出微小的间隙。在闭阀状态下,如图7中箭头d32的流动所示,从一次接头管11流入主阀室1c后的制冷剂向副阀室23流入,通过上述的间隙并向滞留空间59流入。流入滞留空间59后的制冷剂滞留在此处并一边在消音部件57中流过一边改变方向,向连通流路部58的开口流入并通过连通流路部58,从主阀口14朝向二次接头管12流出。之后,如图8所示,副阀部6b从副阀口24,两者间的间隙逐渐打开,直至主阀口14打开为止。此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也与图7中箭头d32所示的流动相同。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制冷剂滞留在滞留空间59内,流向连通流路部58,能够降低流速,并能够减少噪声。并且,消音部件57不会堵塞上述的制冷剂的流路,并配置在滞留空间59内的有底筒状壁5f的底侧,从而能够抑制堵塞同时减少噪声。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流路部58的开口形成于比图7所示的闭阀状态下的副阀芯6的前端更远离副阀口24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副阀部3b与副阀口24之间的间隙并向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空间流入的流体和从滞留空间59流向连通流路部58的制冷剂在副阀部3b的位置碰撞。因此,难以产生由这样的流体的流动引起的副阀芯6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振动声等。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滞留空间59后的制冷剂暂时碰到消音部件57之后流向连通流路部58。由此,成为连通流路部58的制冷剂流过声的一个因素的制冷剂中的气泡被细化,能够进一步减少噪声。在使消音部件57为多孔体的情况下,制冷剂侵入到消音部件57内,在气泡被构成多孔体的小孔细化后,流向连通流路部58。并且,由于消音部件57配置在滞留空间59内的有底筒状壁5f的底侧,所以即使消音部件57因异物而产生了堵塞,也不会发生从副阀口24向连通流路部58的流路堵塞。这样,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不导致流路的封堵并进一步减少噪声。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其它结构等,本发明也包括以下示出的变形等。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用于家庭用空调器等空调机的电动阀10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电动阀不限于家庭用空调器,也可以是商务用空调器,并且不限定于空调机,也能够应用于各种冷冻机等。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形成多个连通流路部28、31、58,并且一个连通流路部28、31、58的开口面积比副阀口24的开口面积小,但可以仅形成一个连通流路部,并且也可以使一个连通流路部的开口面积为副阀口24的开口面积以上。这样,通过扩大连通流路部的开口面积来减少个数,能够提高在主阀芯形成连通流路部时的作业性。

再者,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在比开阀时的副阀部3b的前端更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形成开口的连通流路部28、30的例子。然而,连通流路部的开口也可以设于与开阀时的副阀芯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如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所述地设于远离副阀口的位置。其中,通过在比开阀时的副阀部3b的前端更接近副阀口24的位置形成开口,能够由副阀部3b的前端将制冷剂良好地引导至连通流路部28、30的开口,这一点如上所述。并且,通过如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所述地将连通流路部58的开口设于更远离副阀口24的位置,能够抑制通过副阀部3b与副阀口24之间的间隙并向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空间流入的流体和从滞留空间59流向连通流路部58的制冷剂在副阀部3b的位置碰撞,其结果,能够抑制起因于这样的流体的流动的副阀芯6的振动声等,这一点也与上述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有底筒状壁2d的内径为副阀口24的内径的形态的例子。然而,例如也可以使有底筒状壁的内径比副阀口的内径大。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钎焊等将像这样形成为大径的有底筒状壁以覆盖副阀口的方式固定于阀芯主部,来构成主阀部。其中,通过使有底筒状壁2d的内径为副阀口24的内径,来利用基于钻头的开孔加工等,能够临时形成有底筒状壁2d的内侧空间和副阀口24,这一点也如上所述。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正交或倾斜地贯通有底筒状壁2d的周壁的连通流路部28、30的例子。然而,连通流路部使有底筒状壁的内外空间连通即可,其具体的流路形状没有限定。然而,通过设置贯通有底筒状壁2d的周壁的连通流路部28、30,能够利用钻头向有底筒状壁2d进行的开孔加工等而容易形成,这一点也如上所述。

再者,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具有呈凸缘状并比有底筒状壁2d、2e的外周面更伸出并相对于主阀座13落座或离座的主阀部21的主阀芯2的例子。然而,主阀芯相对于主阀座如何落座或离座的具体结构没有限定。其中,通过在主阀芯2设置呈凸缘状地伸出的主阀部21,能够将有底筒状壁2d、2e从主阀口14的内缘离开地进行配置,因而能够确保主阀芯2开阀时的开口尺寸,这一点也如上所述。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具备靠前端3e的一部分形成为尖细形状而成为锥形部3f的副阀部3b的副阀芯3的例子。然而,副阀芯相对于副阀口接近或分离即可,其具体形状没有限定。其中,通过构成具备具有锥形部3f的副阀部3b的副阀芯3,能够使制冷剂沿副阀部3b的外周面而良好地引导至连通流路部28、30的开口,这一点也如上所述。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