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芯、旋塞阀和燃气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0679发布日期:2021-12-22 11:1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阀芯、旋塞阀和燃气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燃气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阀芯、应用该阀芯的旋塞阀以及应用该旋塞阀的燃气具。


背景技术:

2.在家用的燃烧器具中,一般采用旋塞阀控制燃气的流量,进而达到控制手动调节、控制燃气通断、调节燃气大小的目的。燃烧器具中的燃气灶具一般具有内环火和外环火,普通的双通道燃气阀一般包括内部具有进气通道的阀体,阀体内设有能旋转的阀芯,阀芯上设置有对应内环火和外环火的通道。在一些技术中,燃气灶在使用调节火势时,转动旋钮,通过阀杆带动阀芯旋转,外环火调节为零的状态下,内环火依旧保持出火,并且内环火的火势不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的燃气灶,在用小火进行煎蛋或者摊饼的时候,因只有外环火火势变小,内环火的火力依旧较大,这会使得煎蛋或煎饼的中间部分易焦,影响食品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阀芯,旨在实现燃气具中内、外环火力都能进行调节,使得燃气具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阀芯,用于旋塞阀,所述旋塞阀包括阀体,所述阀芯设于所述阀体内并可相对于所述阀体转动,所述阀芯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阀芯形成有进气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自所述底面向所述阀芯内延伸,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自所述侧面向所述阀芯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沿所述阀芯的周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自所述侧面向所述阀芯内凹陷形成并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沿所述阀芯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包括多个在所述阀芯的周向上间隔排布的孔径不同的出气孔;
5.所述阀体设置有能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对接连通的外环供气孔,以及能选择性连通一所述出气孔的内环供气孔。
6.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阀芯中,第一出气通道沿所述阀芯的周向螺旋延伸,使得第一出气通道在阀芯旋转的过程中与旋塞阀的燃气出口的连通面积逐渐变化,从而可以平滑地改变旋塞阀的燃气流量,以使火力大小可以线性调节,并且将第二出气通道设置为多个在阀芯的周向上间隔排布的孔径不同的出气孔,阀体上的内环供气孔选择性连通一出气孔实现内环火力的调节,则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调节内环火力满足各种烹饪需求。
7.可选地,在旋塞阀由关闭状态至开启的旋转方向上,所述内环供气孔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沿所述阀芯的侧面的最短距离,要小于所述外环供气孔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沿所述阀芯的侧面的最短距离。
8.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在所述底面上的投影的圆心角小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在所述底面上的投影的圆心角。
9.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形成在所述
侧面,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阀芯的周向螺旋延伸。
10.可选地,沿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11.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阀芯的侧面的螺旋长度要大于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阀芯的侧面的螺旋长度。
12.可选地,沿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所述第一凹槽向所述底面螺旋延伸。
13.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通孔至所述第一端部的旋转行程中,所述出气孔至少包括依次与所述内环供气孔连通的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以及第三出气孔;
14.其中所述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以及所述第三出气孔的孔径递减。
15.可选地,所述出气孔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四出气孔、第五出气孔以及第六出气孔,所述第四出气孔、所述第五出气孔以及所述第六出气孔在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出气孔的后方,且第四出气孔、第五出气孔以及第六出气孔的孔径呈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变化。
16.可选地,所述出气孔还包括点火孔,所述点火孔在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前方,其中,在旋塞阀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内环供气孔与所述点火孔沿所述阀芯的侧面的最短距离,要小于所述外环供气孔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沿所述阀芯的侧面的最短距离。
17.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旋塞阀,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阀芯。
18.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燃气具,包括燃烧器以及与燃烧器连接的旋塞阀,所述旋塞阀为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旋塞阀。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旋塞阀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旋塞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旋塞阀的阀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1中旋塞阀的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1中旋塞阀的阀杆和阀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1中旋塞阀的阀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阀芯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27.图8为图7中的阀芯的立体图;
28.图9为图8中的阀芯的剖视图;
29.图10为图7中的阀芯的又一视角的立体图;
30.图11为图12中旋塞阀中的阻尼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图11中阻尼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图1中旋塞阀中的阻尼开关中的底座主体与阀体中的阀盖的装配图;
33.图14为图1中旋塞阀的阀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图1中旋塞阀中的阻尼开关中的底座主体的俯视视角的立体图;
35.图16为图1中旋塞阀中的阻尼开关中的底座主体、阀体中的阀盖以及微动开关的分解图;
36.图17为图1中旋塞阀中的阀体中的阀盖与微动开关的装配图;
37.图18a至图18j为本发明的旋塞阀中的阀芯由0度旋转至270度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由第二出气通道处进行剖视;
38.图19a至图19j为本发明的旋塞阀中的阀芯由0度旋转至270度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由第一出气通道处进行剖视。
39.附图标号说明:
40.[0041][0042]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阅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5]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6]
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旋塞阀100,旋塞阀100可以用于燃气具,或者说,燃气具包括有旋塞阀100。本技术所说的燃气具包括但不限于燃气灶、燃气热水器等需要燃气的器具。燃气具还包括燃烧器,燃烧器连接旋塞阀100。燃气具可以根据旋塞阀100控制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满足不同的燃烧需求。例如,燃气具为燃气灶时,可以通过旋塞阀100控制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满足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又如,燃气具为燃气热水器时,可以通过旋塞阀100控制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调节燃气热水器的出水温度。
[0047]
为了便于描述,下面内容中所指的上、下方向以图中阀芯130的上、下方向进行参
照。
[0048]
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旋塞阀100包括阀体110、阀杆120、阀芯130、阻尼开关140以及微动开关150。阀芯130设置在阀体110中并且可在阀体110中旋转,阀杆120伸入到阀体110中并与阀芯130的上部连接、阻尼开关140固定在阀体110的外部并套设于阀杆120的外部。可以理解的,在实际产品中,阀杆120的上端还可以安装有旋钮,在使用时,用户手动操作旋钮带动阀杆120以及阀芯130进行旋转以实现控制旋塞阀100所流出的燃气流量进而实现火力调节。
[0049]
具体地,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6,阀体110是旋塞阀100的主体构造件,旋塞阀100的其他零部件可以安装在阀体110上,以使旋塞阀100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阀体110可以采用铜材料或者其他材料通过铸造等工艺形成,为了适应不同的零部件的安装需求,阀体110一般为非规则零部件。阀体110主要包括有阀座111和阀盖112两部分,其中阀盖112和阀座111盖合连接并配合形成有容置腔113,阀座111还于容置腔113的侧壁上形成有内环供气孔115和外环供气孔114(参阅图3),其中内环供气孔115通过管道连通燃烧器中内环喷嘴,外环供气孔114通过管道连通燃烧器中的外环喷嘴。阀盖112的上部设置有供阀杆120安装的插入孔,插入孔与容置腔113连通,阀杆120的下端可由插入孔插入到容置腔113内并与阀芯130连接。
[0050]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10,阀芯130呈不规则的锥状体,阀芯130包括有两段,具体为位于上部的连接段131以及位于下部的供气段132,其中,连接段131内形成有朝上开口的安装腔133,供气段132内形成有朝下开口的进气通道134,连接段131的侧壁还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卡槽135,阀杆120的下部侧壁连接有卡销121,阀杆120的下端还连接有导杆122,导杆122由安装腔133向下插入到进气通道134内,导杆122外部还套设有弹簧123,弹簧123位于安装腔133内,弹簧123始终提供向上的弹力,进一步地,阀盖112的内壁设置有朝下开口的童锁槽116,以及由童锁槽116的两侧延伸的环形滑台117,童锁槽116的开口在旋塞阀100处于关闭状态下时上下方向对位阀芯130的卡槽135,由于弹簧123始终提供向上的弹力,在旋塞阀100处于关闭位置时,阀杆120被弹簧123向上顶抵并且卡销121嵌入到童锁槽116中,当要开启时,用户通过旋钮按压阀杆120,使得卡销121下滑卡入到阀芯130中的卡槽135中,用户再通过施加水平作用力,使得阀杆120通过卡销121沿着环形滑台117滑动进而拨动阀芯130转动,也即,本技术旋塞阀100通过上述构造,在开启过程中,需要用户施加向下按压以及水平旋转两个动作,可以避免用户误触碰到旋钮而造成燃气泄漏的情况,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135的宽度为2.2mm,卡销121的直径为2.0mm,所以它们互相配合比较紧密,几乎没有虚位,带动阀芯130正反转时更灵敏。
[0051]
供气段132包括底面136和侧面137,侧面137为上部半径较大的圆锥面,阀体110中的容置腔113供气段132还形成有与进气通道134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以及与进气通道134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139,进气通道134自底面136向阀芯130内延伸,第一出气通道138自侧面137向阀芯130内凹陷形成,第一出气通道138沿阀芯130的周向螺旋延伸,第二出气通道139自侧面137向阀芯130内凹陷形成并与第一出气通道138沿阀芯130的轴向间隔设置,第二出气通道139包括多个在阀芯130的周向上间隔排布的孔径不同的出气孔,也即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旋转旋钮使得阀芯130旋转,由于第一出气通道138螺旋延伸,使得第一出气通道138与外环供气孔114的连通面积的线性变化更加明显,从而使得旋塞阀100控
制燃烧器外环火焰大小的效果更加明显,用户可以明显地看到燃烧器的火焰变化,而又因为第二出气通道139包括多个在阀芯130的周向上间隔排布的孔径不同的出气孔,使得燃烧器的内环火焰也能够实现火焰大小调节,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多种烹饪需求。
[0052]
具体地,本技术进气通道134的中心轴线可以呈直线状,也可以呈曲线状。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道134的中心轴线呈直线状,并且进气通道134呈等截面积形状。进气通道134的深度方向沿阀芯130的轴向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气通道134可以呈变截面积形状。
[0053]
第一出气通道138自侧面137向阀芯130内凹陷,因此,可以理解,第一出气通道138的深度方向为阀芯130的径向。第一出气通道138可以通过机加工的工艺形成。
[0054]
需要指出是,第一出气通道138沿阀芯130的周向延伸螺旋延伸,指的是,第一出气通道138位于侧面137的轮廓沿阀芯130的周向螺旋延伸。此时,第一出气通道138在经过阀芯130的中心轴线的假定平面上的投影呈倾斜状。
[0055]
关于第一出气通道138,请再次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气通道138包括第一凹槽1382和第一通孔1381,第一凹槽1382形成在侧面137。第一通孔1381连通进气通道134和第一凹槽1382。第一凹槽1382沿阀芯130的周向螺旋延伸。
[0056]
如此,在第一凹槽1382与外环供气孔114连通时,进气通道134内的燃气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381和第一凹槽1382流入外环供气孔114中,实现燃气控制的目的。另外,第一凹槽1382沿阀芯130的径向与进气通道134隔断,使得燃气仅能通过第一通孔1381流入第一凹槽1382内。由于第一凹槽1382的在阀芯130的侧面132呈螺旋状设置,使得第一凹槽1382的不同部位与外环供气孔114重叠的面积产生变化进而实现燃气流量的调节,而且实现燃气线性调节的效果。
[0057]
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通孔1381与外环供气孔114对齐时,第一出气通道138与外环供气孔114的连通面积最大,燃气经过第一通孔1381后直接进入外环供气孔114。在阀芯130的旋转过程中,在第一凹槽1382逐渐与外环供气孔114连通,此时,由于第一凹槽1382呈螺旋状,第一出气通道138与外环供气孔114的连通面积变小,并且燃气从进气通道134至外环供气孔114的路径加长,阻力变大,使得燃气的流量减小的幅度更加明显,进一步提高燃烧器与第一出气通道138对应的火焰线性调节的效果。可以理解,第一通孔1381在阀芯130的径向连通。
[005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凹槽1382的长度方向,第一凹槽1382包括第一端部1383和与第一端部1383相对的第二端部1384,第一通孔1381位于第一端部1383和第二端部1384之间。
[0059]
如以上所讨论的,在第一通孔1381与外环供气孔114对齐时,第一出气通道138与外环供气孔114的连通面积最大,此时经过第一出气通道138的燃气流量也最大。第一凹槽1382的部位离第一通孔1381的距离越远,燃气的流量越小。
[0060]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381位于第一端部1383和第二端部1384之间,使得燃烧器在点火的过程中,第一出气通道138与外环供气孔114的连通面积随着阀芯130的旋转逐渐增大,旋塞阀100从刚开阀到燃气流量最大的状态中,燃气流量可以线性变化,这样可以防止燃烧器爆燃而产生危险。
[0061]
进一步地,沿所述阀芯130的侧面137的螺旋长度要大于第二端部1384与第一通孔
1381沿阀芯130的侧面137的螺旋长度。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在燃烧器在点火的过程中,阀芯130逆时针旋转,第二端部1384先与外环供气孔114连通,随着阀芯130的旋转,第一通孔1381和第二端部1384依次与外环供气孔114连通。第一端部1383与第一通孔1381之间的螺旋长度较长,使得燃烧器点火后,随着阀芯130的旋转,从外环供气孔114流出的燃气流量调节范围更大,从而有利于燃烧器火焰的线性调节。
[0062]
更进一步地,沿第一端部1383向第二端部1384的方向,第一凹槽1382向底面136螺旋延伸。相反来说,沿第二端部1384向第一端部1383的方向,第一凹槽1382向上螺旋延伸。如此,第一凹槽1382可以充分利用阀芯130的供气段132的上部位置,有利于第一凹槽1382形成。
[0063]
关于第二出气通道139,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第二出气通道139自侧面137向阀芯130内凹陷形成并与第一出气通道138沿阀芯130的轴向间隔设置,第二出气通道139包括多个在阀芯130的周向上间隔排布的孔径不同的出气孔。在阀芯130旋转过程中,也通过内环供气孔115与第二出气通道139中的不同孔径的出气孔进行对接,实现内环火焰大小调节,可以理解的,内环火焰一般对应与锅的中间部位,则通过内环火焰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不同烹饪的需求。
[0064]
本技术实施方式中,请再次结合参照图7至图10,沿阀芯130的轴向,第一出气通道138和第二出气通道139分别上下排布,或者说,第一出气通道138位于第二出气通道139的上方。进一步地,在旋塞阀100由关闭状态下至开启的旋转方向上,内环供气孔115与第二出气通道139沿阀芯130的侧面137的最短距离,要小于外环供气孔114与第一出气通道138沿阀芯130的侧面137的最短距离。其中内环供气孔115与第二出气通道139的最短距离,即为在开启的旋转方向上,第二出气通道139中的第一个供气孔与内环供气孔115在阀芯130周向上的螺旋长度,如此,在通过旋钮、阀杆120带动阀芯130旋转进行火力调节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出气通道139与内环供气孔115在阀芯115的周向上的螺旋长度较小,则内环供气孔115先与第二出气通道139导通实现供气,则点火过程中,燃烧器中的内环喷嘴先喷出燃气燃烧形成内环火焰,当进一步旋转阀芯130时,外环供气孔114也与第一出气通道138导通,外环喷嘴也喷出燃气,并且被内环火焰引燃,则燃烧器点火时,是以内环火焰向外环火焰的由内到外,由小火焰到大火焰的过程,如此可以避免燃烧器点火过程中出现爆燃现象。具体的,本技术在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结构中,出气孔包括有在旋转方向上排列在第一位的点火孔1397,也即第二出气通道139和内环供气孔115的最短距离即为点火孔1397与内环供气孔115在阀芯115的周向上的螺旋长度,本技术的旋塞阀100在点火过程中,首先内环供气孔115与点火孔1397进行对接,实现燃烧器的内环喷嘴喷气点火,阀芯130进一步地旋转时,外环供气孔114同时对接连通到第一出气通道138的第二端,由于点火孔1397的孔径可以设计为相对较小,因此本技术的结构使得点火过程中,不会引起爆燃现象,点火过程平缓安全。
[006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阀芯130的轴向,第一出气通道138和第二出气通道139的投影部分重叠,并且,第一出气通道138在底面136上的投影的圆心角小于第二出气通道139在底面136上的投影的圆心角。如此,通过第一出气通道138与第二出气通道139的投影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出气通道138和第二出气通道139在阀芯130上的排布比较紧凑,而将第一出气通道138在底面136上的投影的圆心角小于第二出气通道139在底面136上的投影的圆心角,则在阀芯130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一出气通道138和外环供气孔114错开之后,实现外环供气
关闭则外环火焰被关闭,而第二出气通道139还有一定调节空间,如此在关闭外环火焰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对内环火焰的大小进行调节,如此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烹饪的火力需求。
[0066]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7至图10,在所述第一通孔1381至第一端部1383的旋转行程中,出气孔至少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出气孔1391、第二出气孔1392以及第三出气孔1393,其中,第一出气孔1391、第二出气孔1392以及第三出气孔1393的孔径递减,结合上述内容,本技术旋塞阀100开启时,阀芯130逆时针旋转,外环供气孔114则相对于第一出气通道138由第二端部1384、第一通孔1381、第一端部1383的方向滑动,阀芯130在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外环供气孔114与第一通孔1381对接时,外环火焰最大,当外环供气孔114由第一通孔1381向第一端移动时,外环供气孔114与第一出气通道138的连通面积(阴影部分)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控制燃气的流出量逐渐减小。此时燃烧器的外环火焰逐渐变小,本技术将第二出气通道139中的第一出气孔1391、第二出气孔1392以及第三出气孔1393孔径递减设置,使得内环火焰与外环火焰呈同等变小趋势,从而可以实现整个燃烧器上的火焰大小调节,满足用户的烹饪使用需求。
[0067]
进一步地,出气孔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四出气孔1394、第五出气孔1395以及第六出气孔1396,第四出气孔1394、第五出气孔1395以及第六出气孔1396在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三出气孔1393的后方,且第四出气孔1394、第五出气孔1395以及第六出气孔1396的孔径呈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变化。本技术优选第四出气孔1394、第五出气孔1395以及第六出气孔1396的孔径呈递减的趋势,其中第四出气孔1394的孔径和第一出气孔1391的孔径相当,内环供气孔115连通第四出气孔1394时,燃烧器上的内环火焰最大,结合上面的内容,本技术通过这样的设计,当人们在一些例如煎蛋、煎饼的烹饪操作时,只需要内环火焰进行加热,则通过本技术的结构,使用者可以在关闭外环火焰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第四出气孔1394、第五出气孔1395以及第六出气孔1396作为多个不同的档位对内环火焰的大小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人们对烹饪过程中,火焰的精细控制的需求。
[0068]
可以理解的,上述内容中,虽然列举了出气孔在第一通孔1381至第一端的旋转行程中设置有三个,以及在第二出气孔1392后方还设置三个的方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气孔的数量可以还可以是其他数量,例如设置更密集的出气孔,实现更细致的内环火焰大小调节。
[0069]
为了实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调节方便,请参阅图1和图2以及图11和图12,本技术对旋塞阀100中的阻尼开关140进行结构改进,并提出一种具有创新设计的阻尼开关140,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开关140包括外壳141和转动件144,外壳141设置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过孔1423,外壳141还设置有能使阻尼开关140整体固定安装于旋塞阀100外部的安装部,阻尼开关140通过安装部与阀体110的阀盖112可拆卸连接,转动件144容置于外壳141内并可相对于外壳141转动,转动件144上开设有轴孔1444,轴孔1444对应连通过孔1423,轴孔1444供阀杆120穿设安装固定,转动件144与阀杆120联动;其中,转动件144和外壳141二者之一上设置有在阀杆120的旋转方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定位槽1443,二者之另一上设置有弹性顶抵组件145,在阀杆120带动转动件144旋转过程中,弹性顶抵组件145卡入所述多个定位槽1443的其中之一,进一步地,本技术中的弹性顶抵组件145在阀芯130旋转过程中,内环供气孔115与第二出气通道139中一个出气孔对接连通时,卡入到一个定位槽1443中,以保持内环供气孔115与该出气孔的对接状态,也即,至少定位
槽1443的设置是与第二出气通道139中出气孔为对应的关系,当然,定位槽1443的数量也可以多于出气孔的数量,也即,阻尼开关140配合上述的阀芯130设计,实现了对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调节的精确档位调节,火力调节过程方便,当然对于第二出气通道139为与第一出气通道138相似的线性调节设计时,本技术的阻尼开关140同样以档位调节方式,同时实现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调节的方便性。
[0070]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旋塞阀100中设置阻尼开关140,其中阻尼开关140具有多个定位槽1443以及能顶抵卡入多个定位槽1443的其中之一的弹性顶抵组件145,则在阀杆120旋转进行火力调节过程中,通过弹性顶抵组件145和定位槽1443的卡接配合,使得旋塞阀100能够实现多个档位的火力的精准控制调节,从而实现燃气具火力大小调节过程简便,并且本发明还将阻尼开关140能设置在阀体110外部,则旋塞阀100长时间使用时,阻尼开关140所产生的碎屑不会掉入至阀体110中,避免阻尼开关140对阀体110的气密性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阻尼开关140设置在阀体110外部,也提升了阻尼开关140的拆装方便性。
[0071]
本技术阻尼开关140安装在阀体110的外部,为了便于阻尼开关140的安装固定,请参照13至图15,图13为阻尼开关140中的底座主体1431与阀盖112的装配图,上述的安装部为外壳141中的底座主体1431向一侧延伸出连接支架1434,连接支架1434用于与旋塞阀100的阀体110固定连接。
[0072]
本技术优选在转动件144上形成有多个定位槽1443,而将弹性顶抵组件145安装在外壳141上,具体地,弹性顶抵组件145包括弹性件146和顶抵件147,弹性件146一端抵接外壳141,另一端抵接顶抵件147,转动件144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位槽1443,弹性件146提供弹力驱使顶抵件147顶抵定位槽1443的槽壁并产生提示音。转动件144可以采用金属材质,顶抵件147也可以是金属材质,在弹性件146的驱动下,顶抵件147撞击到定位槽1443的槽壁从而产生提示音。则用户在火力调节过程中,可结合提示音了解火力是否是被有效的调节。
[007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41包括底座143和与底座143适配盖合的盖体142,盖体142和底座143可通过卡扣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底座143包括底座主体1431和延伸部1432,延伸部1432由底座主体1431的边缘向外部延伸,转动件144容置于底座主体1431内,延伸部1432内形成有安装槽1433,弹性件146伸入安装槽1433内,弹性件146一端伸入安装槽1433内,另一端由安装槽1433伸出并抵压顶抵件147。本实施例弹性件146为弹簧,通过安装槽1433对弹簧进行限位,可以确保结构的稳固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46也可以是弹片结构。
[0074]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旋转调节过程中,运动顺畅,本技术顶抵件147朝向转动件144的一侧具有弧形接触面,定位槽1443的开口形状与顶抵件147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本技术图中示出的顶抵件147为球体状,为钢珠,而定位槽1443为具有球面的开口槽,在顶抵件147卡入到定位槽1443内时。定位槽1443只能容纳小部分顶抵件147,如此旋转过程中,顶抵件147脱离一个定位槽1443进入相邻的另一个定位槽1443的过程中较为顺畅平滑。可以连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抵件147也可以是例如头部具有球面的定位销结构。
[0075]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转动件144旋转过程中更顺畅,本技术还做了如下改进:转动件144包括在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位槽1443的基体部1441以及与基体部1441连接并向基体部1441一侧延伸的定位柱1442,轴孔1444贯穿定位柱1442和基体部1441,外壳141还设置
有定位筒1422,具体而言,过孔1423贯穿底座143和盖体142,盖体142包括开设有过孔1423的盖本体1421以及与盖本体1421连接的所述定位筒1422,定位筒1422从过孔1423的周缘向盖本体1421的外侧延伸,定位柱1442和定位筒1422轴孔配合。本技术定位柱1442和定位筒1422为同轴设置,由于盖体142和底座143相对固定,而旋塞阀100中的阀杆120穿过轴孔1444来驱动转动件144旋转,因此通过定位柱1442和定位筒1422轴孔配合可以确保转动件144的外周与底座143的内侧壁之间的间距保持相对恒定,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顶抵件147相对于转动件144转动时,不会因为转动件144的外周与底座143的内侧壁之间的间距突然变小出现被卡住或者间距稍大出现定位不牢的现象,并且在制程上也带来了优势,具体而言,阀杆120与轴孔1444的配合精准度相对要求就没这么高,因此也可以降低成本。
[0076]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15以及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旋塞阀100还包括微动开关150,微动开关150开关与阀体110的外部可拆卸连接,其中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采用卡扣的卡接方式、采用销钉的插接方式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本技术为了实现整体结构的简洁,装配上方便,微动开关150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开关140和阀体110固定在一起。连接支架1434上开设有连接孔1435,阀体110于阀盖112上设置有锁紧孔1126,微动开关150上设置有对位连接孔1435和所述锁紧孔1126的安装孔151,阻尼开关140、微动开关150以及阀体110通过连接件穿过连接孔1435和安装孔151并锁紧于锁紧孔1126而固定在一起。其中,微动开关150位于阻尼开关140和阀体110之间,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的旋塞阀100具有安全启动机制,在开启过程中,需要首先通过旋钮按压阀杆120,则微动开关150用于在阀杆120下压过程中与阀杆120接触检测,在阀杆120下压过程中触发微动开关150时,微动开关150由常开变为接通状态,信号给到脉冲控制放电则点火开关进行点火。具体地,其中阀盖112包括有阀盖主体1121、与阀盖主体1121连接并向上延伸的连接筒1122,阀杆110是穿过连接筒1122而伸入阀体110内的,其中连接筒1122设置有径向贯通的缺口1123,微动开关150的探头穿过缺口1123伸入以来能够接触阀杆120以进行检测,以阀杆120触发的方式控制旋塞阀100的开启,实现对旋塞阀100的安全启动。同时也即通过上述连接结构设置,本技术旋塞阀100通过简单的结构将三者固定在一起,使得整体结构得到简化。进一步地,为了提升连接结构的稳固性,请参照图14和图16,本技术阀盖112还包括与阀盖主体1121连接的搭接部1124,其中,上述的锁紧孔1126开设于所述搭接部1124,搭接部1124上凸设有多个挡墙,多个挡墙围合形成有限位槽1125,微动开关150则嵌设于限位槽1125内,通过限位槽1125的设计,在将阻尼开关140和微动开关150一同通过连接件锁紧于阀盖112后,三者将不会发生相对转动,整体结构更牢固。可以理解的,上述阻尼开关140和微动开关150的固定方式上,还可以将连接件设置为卡扣结构,也即阻尼开关140和微动开关150与阀体110整体为卡接固定。
[0077]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主体1431的端部设置有环形槽1436,由环形槽1436径向凸设的定位凸块1436,在阻尼开关140装配过程中,连接筒1122的端部可以嵌设于环形槽1436内,而且定位凸块1436卡入到缺口1123中,如此通过定位凸块1437和缺口1123的配合,可以避免阻尼开关140在火力调节过程中产生周向上的移动,并且装配对位过程更简单。
[0078]
本技术阻尼开关140的设置是为了实现火力调节过程中,控制更精准,阻尼开关140中的定位槽1443与第二出气通道139中的多个出气孔是属于对应关系,通过阻尼开关
140的设置,可以在阀芯130旋转过程中,内环供气孔115对接连通一出气孔时,弹性顶抵组件145中的顶抵件147则卡入到一个定位槽1443中,顶抵件147与定位槽1443进行碰撞并发出提示音,并且可以确保阀芯130保持在该位置状态。
[0079]
接下来的内容将详细介绍本技术旋塞阀100火力调节的过程,以理解在阻尼开关140的配合下,阀芯130中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外环供气孔114的对位变化以及第二出气通道139与内环供气孔115的对位变化。
[0080]
请参阅图18a和图19a,在图18a和图19a示出结构中,阀芯130处于关闭阀体110的位置。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没有与阀体110的外环供气孔114连通,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也没有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连通。
[0081]
请参阅图18b和图19b,在图18b和图19b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27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没有与阀体110上的外环供气孔114气连通,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开始与阀体110上的内环供气孔115连通,燃气通过供气孔向燃烧器中的内环喷嘴喷出并被点火针点燃。
[0082]
请参阅图18c和图19c,在图18c和图19c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53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开始与阀体110上的外环供气孔114连通,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点火孔1397已经与阀体110上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燃气通过外环供气孔114从燃烧器的外环喷嘴喷出并被内环火焰引燃。
[0083]
请参阅图18d和图19d,在图18d和图19d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9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的第一通孔1381已经与阀体110上的外环供气孔114完全连通,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中的第一出气孔1391已经与阀体110上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此由于第一通孔1381以及第一出气孔1391都为孔径较大的孔,此时的燃气可通过的燃气流量最大,此时燃烧器中的火焰最大,此时为外环极大火内环极大火。
[0084]
请参阅图18e和图19e,在图18e和图19e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12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阀体110上的外环供气孔114连通的重叠面积发生改变,燃气单位时间通过的面积变小使得燃气流量输出变小,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中的第一出气孔1391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重叠面积变小,第二出气孔1392也已经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此时的内环流量由第一出气孔1391的剩余接触面积加上第二出气孔1392的通孔的孔径面积决定,面积变小使得内环流量也变小,此时为外环大火内环大火。
[0085]
请参阅图18f和图19f,在图18f和图19f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15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阀本体的外环供气孔114连通的重叠面积发生改变,燃气单位时间通过的面积变小使得燃气流量输出变小,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第二出气孔1392通孔和第三出气孔1393已经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第三出气孔1393的面积比120度状态下第一出气孔1391的剩余接触面积小,此时的内环流量比120度状态下的流量小,孔径变小使得内环流量也变小,此时为外环中火内环中火。
[0086]
请参阅图18g和图19g,在图18g和图19g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18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阀体110的外环供气孔114连通的重叠面积发生改变,燃气单位时间通过的面积变小使得燃气流量输出变小,此时外环流量已经很小;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第一出气孔1391已经不再连通内环供气孔115,第三出气孔1393继续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因此180度下内环流量比150度更小,此时为外环小火内环小火。
[0087]
由上面内容可知,90度到180度下四段流量变化,外环和内环都是同步变大或变小的。
[0088]
请参阅图18h和图19h,在图18h和图19h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21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阀体110的外环供气孔114已经完全不连通,外环无火;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第三出气孔1393已经不再连通内环供气孔115,第四出气孔1394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此时第四出气孔1394的孔径很大,内环燃气流量很大,此时外环无火内环大火。
[0089]
请参阅图18i和图19i,在图18i和图19i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24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阀体110的外环供气孔114已经完全不连通,外环无火;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第四出气孔1394已经不再连通内环供气孔115,第五出气孔1395开始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此时第五出气孔1395的孔径较小,内环燃气流量减小,此时外环无火内环中火。
[0090]
请参阅图18j和图19j,在图18j和图19j示出结构中,阀芯130旋转270度,可见阀芯130的第一出气通道138与阀体110的外环供气孔114已经完全不连通,外环无火;阀芯130的第二出气通道139的第五出气孔1395已经不再连通内环供气孔115,第六出气孔1396开始与阀体110的内环供气孔115完全连通,此时第六出气孔1396的孔径比第五出气孔1395的孔径小,内环燃气流量减小,此时外环无火内环小火。
[0091]
由上述内容,本技术的旋塞阀100,在第二出气通道139中设置多个出气孔结构,并配合阻尼开关140的定位功能,实现对内环火焰大小的精确控制,满足人们的不同烹饪需求。
[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