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80348发布日期:2021-02-05 18:5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市政管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


背景技术:

[0002]
缠绕管是城市网管排污的常用管。在基础建设中通常会将缠绕管铺设于地表以下,在铺设完这些地下缠绕管以后需要回填土方,回填的大量土方会向管道中心挤压地下缠绕管的管壁;另外,在施工完毕以后,地面行驶车辆和堆积物所引起的地面载荷也会向地下缠绕管的管壁施加压力。目前所使用的缠绕管的结构包括:基管及呈螺旋状缠绕在基管的外周壁上的加强用肋管,肋管的横截面为圆形。上述缠绕管存在的缺点是:肋管与基管为线接触,肋管与基管的接触面积小,肋管与基管连接不牢固,导致缠绕管的环刚度低,使得肋管在受到回填土方、地面行驶车辆和堆积物所引起的地面载荷等外力作用时极易与基管相断裂脱开,肋管与基管相脱开后会造成缠绕管环刚度不足,导致缠绕管的基管发生变形甚至破裂,影响城市地下排污管道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刚度高的高强度双衬缠绕管。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包括基管、以及加强用的组合式衬管,组合式衬管呈螺旋状缠绕在基管的外周壁上,在组合式衬管的外部包覆有保护管,所述组合式衬管的结构包括:至少两条并排紧靠在一起且呈螺旋状并行缠绕在基管外周壁上的衬管,每条衬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衬管为波纹管,所述衬管的波纹为平行波纹,相邻两条衬管中的一条衬管的平行波纹嵌插在另一条衬管的平行波纹中,各衬管通过平行波纹相互嵌插而定位并排紧靠在一起。
[0005]
进一步地,前述的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其中:组合式衬管由两条并排紧靠在一起且呈螺旋状并行缠绕在基管外周壁上的衬管组成,每条衬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衬管为波纹管,所述衬管的波纹为平行波纹,两条衬管中的一条衬管的平行波纹嵌插在另一条衬管的平行波纹中,使两条衬管定位并排紧靠在一起。
[0006]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组合式衬管中各衬管的截面为矩形,一方面,组合式衬管的底部平整,使得组合式衬管中各衬管与基管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增大了衬管与基管的接触面积,使得衬管与基管连接更牢固,从而提高了缠绕管的环刚度,减小了衬管受外力与基管相脱开的概率,提高了缠绕管的使用稳定性与安全性,延长了缠绕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组合式衬管中每条衬管的两侧管壁均为垂直于基管管壁的支撑加强用立壁,即组合式衬管中至少有四个垂直于基管管壁的支撑加强用立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缠绕管的环刚度;(2)衬管为具有平行波纹的波纹管,该种衬管的制备工艺简单,造价相对低廉,进而降低了缠绕管整体的生产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的结构示意图。
[0008]
图2为图1中所示的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09]
图3为图2中所示的h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10]
图4为组合式衬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5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的一种高强度双衬缠绕管,包括基管1、以及用以加强缠绕管强度的组合式衬管2,组合式衬管2呈螺旋状缠绕在基管1的外周壁上,在组合式衬管2的外部包覆有保护管3,所述组合式衬管2的结构包括:至少两条并排紧靠在一起且呈螺旋状并行缠绕在基管1外周壁上的衬管21,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式衬管2由两条并排紧靠在一起且呈螺旋状并行缠绕在基管外周壁上的衬管21组成,每条衬管21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衬管21为波纹管,所述衬管21的波纹为平行波纹22,相邻两条衬管21中的一条衬管21的平行波纹22嵌插在另一条衬管21的平行波纹22中,相邻衬管21通过平行波纹相互嵌插而定位并排紧靠在一起。
[0014]
本发明的优点是:(1)组合式衬管中各衬管的截面为矩形,一方面,组合式衬管的底部平整,使得组合式衬管中各衬管与基管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增大了衬管与基管的接触面积,使得衬管与基管连接更牢固,从而提高了缠绕管的环刚度,减小了衬管受外力与基管相脱开的概率,提高了缠绕管的使用稳定性与安全性,延长了缠绕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组合式衬管中每条衬管的两侧管壁均为垂直于基管管壁的支撑加强用立壁,即组合式衬管中至少有四个垂直于基管管壁的支撑加强用立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缠绕管的环刚度;(2)衬管为具有平行波纹的波纹管,该种衬管的制备工艺简单,造价相对低廉,进而降低了缠绕管整体的生产使用成本。
[001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