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装置及其夹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6059发布日期:2020-09-08 14:4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自拍装置及其夹持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照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拍装置及其夹持组件。



背景技术:

自拍装置能够夹持拍照设备,帮助用户进行自拍,特别是当用户独自一人使用时,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自拍装置通常设置有夹持组件以用于夹持拍照设备。夹持组件通常包括连接组件和安装于连接组件相对两端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抵接于拍照设备的相对两端,连接组件用于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弹性伸缩连接,以用于适配不同尺寸的拍照设备。

目前,为了增大夹持组件的尺寸调节范围必然使得夹持组件的体积较大,如此,使得夹持组件不便于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拍装置及其夹持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夹持组件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滑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相互嵌合的滑动结构限位滑动伸缩连接;第二夹持件,与所述滑动件弹性伸缩连接;支撑臂,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背离所述滑动件的一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拍装置,所述自拍装置包括壳体和如前文所述的夹持组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夹持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滑动件与第一夹持件限位滑动伸缩连接,设置第二夹持件与滑动件弹性伸缩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夹持组件的两级调节,以提升夹持组件的长度调节范围,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拍照设备。并且将支撑臂转动连接于第一夹持件背离滑动件的一侧,可以通过旋转第一夹持件,以调节拍照设备的方向,进而实现横拍和竖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脚组件在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支脚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支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支脚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支脚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自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自拍装置工作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架在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支架在另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的支脚相对伸缩杆打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夹持组件在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的夹持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4中的滑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4中的第一夹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件与支撑臂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4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的夹持组件隐去支撑臂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7中的自拍装置的剖视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6中的遥控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的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8中的遥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脚组件在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支脚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支脚组件10。支脚组件10包括连接座12和多个支脚14。

其中,多个支脚14与连接座12旋转连接,支脚14能够打开或收拢,多个支脚14的支撑端142设有卡扣结构,以在多个支脚14收拢时通过卡扣结构相互卡合。

具体地,支脚14的支撑端142指的是支脚14与外部支撑平面a相接触的一端,支脚14的支撑端142用于将支脚组件10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上。多个支脚14的远离支撑端142的一端与连接座12旋转连接,当多个支脚14分别相对连接座12转动以相互靠拢时,如图1所示,多个支脚14上的卡扣结构相互卡合,以将多个支脚14相互固定。当多个支脚14相互分离时,如图2所示,多个支脚14的支撑端142均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上,从而可以将支脚组件10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多个支脚14的支撑端142上设置相互卡合的卡扣结构,可以在多个支脚14相互靠近收拢时,将多个支脚14相互固定,避免多个支脚14在不需要使用时打开,以便于收纳,并且也可以避免支脚14打开后接触其他物件而发生损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支脚1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支脚14环绕连接座12的周向均匀设置,以便于形成稳固的支撑。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支脚14的数量也可以为二个、四个或者五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图3是图2中的支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脚14包括支腿141和支撑卡接板143,支腿141的一端与连接座12旋转连接,支腿141的另一端与支撑卡接板143连接,卡扣结构设置于支撑卡接板143上。

具体地,支撑卡接板143设置于支脚14的支撑端142,通过将卡扣结构设置于支腿141的远离连接座12的一端,使得支腿141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座12和支撑卡接板143进行固定,从而使得支腿141的固定强度更高,固定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支腿141的截面呈弧形状,多个支脚14收拢时,多个支腿141围合形成空心筒体。多个支撑卡接板143相互卡合围合形成圆盘。

具体地,支腿141呈弧形板状,当多个支腿141收拢时可以围合形成一具有端面开口的空心筒体。支撑卡接板143设置在支腿141远离连接座12的一端,且支撑卡接板143连接于支腿141的相互靠近的表面上,以在多个支腿141收拢时,支撑卡接板143可以形成一圆盘,以封盖空心筒体端面上的开口。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该圆盘可以完全封盖空心筒体端面上的开口,以避免灰尘等杂质等进入空心筒体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图4是图1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多个支撑卡接板143相互卡合围合形成空心圆盘。

具体地,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一侧设置缺口,当多个支撑卡接板143相互卡合时,多个缺口相互对齐,以在圆盘的内部形成一开口144。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表面为平面,在三个支撑卡接板143相互卡合时,三个支撑卡接板143上的平面围合形成三角形的开口144。由于,在多个支脚14相互打开时,支撑卡接板143的远离支腿141的表面抵接于外部支撑平面a,通过将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表面设置为平面,即,将与外部支撑平面a接触的表面设置为平面,可以增大支撑卡接板143与外部支撑平面a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多个支脚14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上时,结构更加稳定,避免支脚组件10发生倾倒。

可选地,可以在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表面上开设固定槽145,并在固定槽145内设置脚垫16。其中,脚垫16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大于支撑卡接板143的表面粗糙度,在支撑卡接板143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时,脚垫16与外部支撑平面a接触,以增大支脚14与外部支撑平面a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支脚组件10的结构更加稳定。或者,脚垫16也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避免支脚14接触外部支撑平面a时,对外部支撑平面a造成损伤。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支腿141的侧面上还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柱146和定位孔147。当多个支腿141相互靠拢时,相邻支脚14上的定位柱146与定位孔147相互配合。当支腿141受到周向的扭曲作用力时,相互配合的定位柱146和定位孔147可以避免相邻支脚14之间发生扭动,进而保护支脚14,避免支脚14在受到扭曲作用力时发生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图5是图3中的支脚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的支脚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撑卡接板143包括支撑端角148和邻接于支撑端角148两侧的连接侧面149,支撑端角148位于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位置,两个连接侧面149上设置有卡扣结构。

具体地,支撑端角148为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一个顶角,缺口设于支撑端角148上。连接于支撑端角148与支腿141之间的表面为连接侧面149,在多个支脚14相互靠拢时,相邻支脚14的连接侧面149相互接触。通过在相邻支脚14的连接侧面149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可以便于将多个支脚14相互卡合。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卡扣结构可以设置在相邻两个支脚14的连接侧面149上,以在相邻两个支脚14的连接侧面149相互接触时将相邻两个支脚14相互卡合,由此,多个支脚14两两相互卡合以实现循环卡合,进而实现多个支脚14的固定。

可选地,设置于相邻两个支脚14的连接侧面149上的卡扣结构可以为相互配合的卡扣和卡勾,或者为相互配合的磁吸结构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卡扣结构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卡接板143包括支撑端角148和两个卡接端角150,支撑端角148位于支撑卡接板143远离支腿141的位置,卡接端角150位于支撑卡接板143靠近支腿141的位置,两个卡接端角150设置有卡扣结构。

具体地,卡接端角150位于连接侧面149与支腿141的交界处,通过将卡扣结构设置于连接侧面149与支腿141的交界处,可以便于对多个支腿141进行固定,以提升多个支腿141的固定强度。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卡接端角150分别设有能够相互匹配的延伸盖151及凹陷部152,延伸盖151及凹陷部152上设有互配的卡扣结构。

具体地,在相邻两个支脚14上的其中一个支脚14上设置有延伸盖151,在相邻两个支脚14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凹陷部152,在相邻两个支脚14相互靠拢时,延伸盖151延伸设置于凹陷部152内。通过将卡扣结构设置于延伸盖151和凹陷部152上,可以增大卡扣结构的设置空间,并且也可以提升支撑卡接板143所形成的圆盘的表面平整度。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延伸盖151和凹陷部152上分别设有互配的凸起153和卡槽154。当多个支脚14相互靠拢时,凸起153容置于卡槽154内,以实现相邻支脚14的卡合。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互配的凸起153和卡槽154,可以便于卡扣结构的卡合,也便于卡扣结构解锁,以便于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延伸盖151和凹陷部152上分别设置互配的卡扣和卡勾。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延伸盖151和凹陷部152上分别设置互配的磁吸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三个支脚14的结构相同,即,在每一支脚14上均设有一个延伸盖151和一个凹陷部152,并在每一延伸盖151上设有凸起153,在每一凹陷部152内设有卡槽154,以便于支脚14的加工制作。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三个支脚14的结构也可以不同,只要相邻两个支脚14上的凸起153与卡槽154能够互配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拍装置100,如图7和图8所示,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自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的自拍装置工作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自拍装置100包括上述的支脚组件10。

进一步地,自拍装置100还包括伸缩杆20和夹持组件30,连接座12设于伸缩杆20的外周,夹持组件30连接于伸缩杆20,夹持组件30用于夹持拍照设备。

具体地,连接座12滑动套设于伸缩杆20的外周,多个支脚14可以相对连接座12打开或者收拢。夹持组件30设置于伸缩杆20的远离支脚组件10的一端,以用于夹持拍照设备,当多个支脚14相对打开时,支脚组件10可以用于将拍照设备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上。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架在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支架在另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支架。支架包括伸缩杆20、连接座12以及多个支脚14。

其中,连接座12设于伸缩杆20的外周;多个支脚14与连接座12旋转连接,支脚14能够打开或收拢,在支脚14相对连接座12转动的过程中,支脚14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支脚14与伸缩杆20的外壁相接触的表面形成抵接面。

具体地,连接座12呈环状,环状的连接座12滑动套设在伸缩杆20的外周,并可相对伸缩杆20移动。多个支脚14的一端环绕连接座12的周向均匀设置,以便于形成稳固的支撑。

其中,抵接面为支脚14相对连接座12转动的过程中与伸缩杆20接触的部分外表面。抵接面包括至少两个抵接平面,以通过其中任一抵接平面与伸缩杆20的外壁相抵接。

具体地,请参阅图9至图12,图11是图9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面包括两个抵接平面,即,抵接面包括第一平面155和第二平面156。当第一平面155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于伸缩杆20收拢,当第二平面156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于伸缩杆20打开。

具体地,当第一平面155与伸缩杆20的外壁相抵接时,支脚14受力均衡,从而可以使得支脚14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在伸缩杆20上。当支脚14沿图9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打开时,第一平面155与伸缩杆2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第一平面155与伸缩杆20之间的面面接触逐渐变为第一平面155和第二平面156的交界线与伸缩杆20的外壁之间的线和面的接触,如果此时去掉作用于支脚14上的作用力,由于线和面的接触不稳定,支脚14会在伸缩杆20对支脚14的抵接点的切向力的作用下复位,继续以第一平面155抵接伸缩杆20的外壁,以使得支脚14保持收拢状态。

当支脚14继续沿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打开时,支脚14的第二平面156与伸缩杆20外壁接触,此时,支脚14与伸缩杆20的外壁通过面和面接触,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时,支脚14不会相对伸缩杆20的外壁旋转,从而可以将支脚14稳定的保持于打开的状态。故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抵接平面,可以使得支脚14能够相对伸缩杆20稳定的保持于打开或收拢状态,避免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转动,而在不需要打开时相对伸缩杆20打开,在不需要闭合时相对伸缩杆20收拢,进而可以提供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抵接面还包括连接面,连接面连接于第一平面155和第二平面156之间,连接面为平面或圆弧面。

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面为平面。即,抵接面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抵接平面。当支脚14的第一平面155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稳定的保持于收拢状态。当支脚14的连接面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稳定的保持于一个小角度的张开状态。当支脚14的第二平面156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稳定的保持于一个大角度的张开状态,以实现支脚14可变角度的支撑,便于适应不同尺寸的外部支撑平面a,进而提升支架的兼容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面为圆弧面。即,抵接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155、圆弧面和第二平面156。当支脚14的第一平面155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稳定的保持于收拢状态。当支脚14的连接面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可以相对伸缩杆20保持于任一角度的张开状态。当支脚14的第二平面156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时,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稳定的保持于一个大角度的张开状态。通过设置连接于第一平面155和第二平面156之间的弧形连接面,可以使得支脚14在与连接面对应的位置处相对伸缩杆20无级调节。

其中,如图3和图13所示,图13是图10中的支脚相对伸缩杆打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连接座12的内壁上设有铰接槽121,每一支脚14均包括支腿141和连接于支腿141的铰接轴140,铰接轴140卡设于铰接槽121内,并能够相对铰接槽121转动。通过将铰接轴140卡设于铰接槽121内,可以便于对支脚14进行安装和拆卸,并且也可以减少固定元件的数量,进而简化连接座12和支脚14的结构,提升生产和组装效率。

可选地,铰接轴140可以与支腿141为一体结构,以便于安装和拆卸。铰接轴140还可以与支腿141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在支腿141上开设铰接孔,铰接轴140穿设在铰接孔内,以将铰接轴140与支腿141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铰接轴140与支腿141的连接方式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铰接轴14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接座12旋转连接,铰接轴140的中间部分的部分外侧壁在支脚14相对伸缩杆20转动的过程中,与伸缩杆20的外壁抵接形成抵接面。

具体地,如图3和图13所示,铰接轴140的相对两端分别插设在连接座12上的铰接槽121内,并可相对铰接槽121转动。铰接轴140的中间部分抵接于伸缩杆20的外壁上,伸缩杆20对支脚14的抵接作用力,使得支脚14能够相对保持在预设角度位置处。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3所示,支腿141的截面呈弧形状,多个支腿141收拢时围合成空心筒体。具体地,支腿141呈弧形板状,当多个支腿141收拢时可以围合形成一具有端面开口的空心筒体。

伸缩杆20滑动穿设于连接座12并收容于空心筒体内。如图7所示,当伸缩杆20处于收缩状态时,可以收容于空心筒体的内部,以缩小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如图8所示,当伸缩杆20处于伸长状态时,伸缩杆20自空心筒体内部伸出,以用于支撑拍照设备。并且,通过将连接座12与伸缩杆20滑动连接,一方面,在多个支脚14相对打开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时,可以将伸缩杆20向远离外部支撑平面a的方向滑动,以避免伸缩杆20与外部支撑平面a产生干涉;另一方面,在伸缩杆20处于收缩状态时,可以将伸缩杆20向靠近支脚14的方向滑动,以缩小支架沿伸缩杆20轴向上的尺寸,进而缩小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伸缩杆20的末端形成有防脱部21,在连接座12滑动至伸缩杆20的末端时,防脱部21抵接于连接座12的端面。通过在伸缩杆20的末端设置防脱部21,可以使得伸缩杆20的末端的截面尺寸大于连接座12上的穿孔的尺寸,以避免伸缩杆20自连接座12上脱出。

如图1和图13所示,每一支脚14还包括支撑卡接板143,支撑卡接板143设于支腿141的支撑端142,支撑卡接板143设有卡扣结构,以在多个支脚14收拢时通过卡扣结构相互卡合。

其中,支撑卡接板143的结构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拍装置100,如图8所示,自拍装置100包括夹持组件30和支架,夹持组件30连接于伸缩杆20,夹持组件30用于夹持拍照设备,支架用于将夹持组件30支撑于外部支撑平面a。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支架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架的结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支架的多个支脚14相对打开时,可以将夹持组件30和拍照设备稳定的保持于外部支撑平面a上。

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夹持组件在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的夹持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夹持组件30。夹持组件30包括第一夹持件31、滑动件32、第二夹持件33以及支撑臂34。

其中,滑动件32与第一夹持件31通过相互嵌合的滑动结构限位滑动伸缩连接;第二夹持件33与滑动件32弹性伸缩连接;支撑臂34转动连接于第一夹持件31背离滑动件32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滑动件32与第一夹持件31限位滑动伸缩连接,设置第二夹持件33与滑动件32弹性伸缩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夹持组件30的两级调节,以提升夹持组件30的长度调节范围,便于夹持不同尺寸的拍照设备。并且将支撑臂34转动连接于第一夹持件31背离滑动件32的一侧,可以通过旋转第一夹持件31,以调节拍照设备的方向,进而实现横拍和竖拍。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6所示,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滑动件32包括两个导向筒321及设于两个导向筒321之间的连接板322,两个导向筒321和连接板322围合形成避让槽323。第一夹持件31设有装配块311,装配块311滑动设于避让槽323内。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两个导向筒321上相背一侧均设置有滑轨324,第一夹持件31设有两个滑槽312,每一滑轨324滑动设于对应的滑槽312内,装配块311设于两个滑槽312之间。

具体地,在两个导向筒321相互远离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滑轨324。第一夹持件31设有两个间隔的滑槽312,导向筒321设于滑槽312内,且设于导向筒321上的滑轨324分别与滑槽312滑动配合连接,两个滑槽312之间的区域形成装配块311。本实施例通过在每一导向筒321上设置滑轨324,并将滑轨324与滑槽312相互配合连接,可以为滑动件32导向,以便于将滑动件32与第一夹持件31滑动伸缩连接。

进一步地,可以在连接板322和装配块311的其中一者上设置限位扣,在连接板322和装配块311的另一者上设置与限位扣匹配的限位槽。通过限位扣与限位槽的配合连接,以限制滑动件32的滑动行程,避免滑动件32与第一夹持件31分离。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图17是图14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连接板322朝向装配块311的表面上设置限位扣325,在装配块311朝向连接板322的表面上设置限位槽313,限位槽313的延伸方向与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平行,限位扣325滑动设于限位槽313内。限位扣325与限位槽313的滑动配合可以进一步为滑动件32导向,以提升滑动件32的滑动精确度。当限位扣325移动至限位槽313的端部时,限位槽313的侧壁对限位扣325的抵接作用可以限制滑动件32向远离第一夹持件31的方向移动,进而限制滑动件32的滑动行程,避免滑动件32与第一夹持件31脱离。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限位槽313为贯穿装配块311的通槽,以减小装配块311的厚度,一方面可以降低装配块311的体积,进而减小材料的使用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装配块311在注塑冷却的过程中变形而影响装配。

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槽313还可以为设于装配块311上的盲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图18是图14中的滑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限位扣325为形成于连接板322上的楔形块。其中,楔形块的楔形面3251位于限位槽313内,楔形块的端面3252与限位槽313的侧壁相对设置。当限位扣325移动至限位槽313的端部时,楔形块的端面3252抵接于限位槽313的侧壁,以限制滑动件32的移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扣325与连接板322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限位扣325与连接板322可以是通过注塑的方式所形成的一体结构。通过将限位扣325与连接板322一体成型,可以增强限位扣325与连接板322的连接强度,并且也可以简化滑动件32的结构,进而提升生产效率。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限位扣325还可以与连接板322为可拆卸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19所示,图19是图14中的第一夹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限位槽313的一侧设有与限位槽313间隔的导向槽314,限位扣325经导向槽314导向装入限位槽313内。具体地,第一夹持件31在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上设有与限位槽313间隔的导向槽314。在将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装配时,首先将限位扣325滑动设于导向槽314内,并将滑动件32向靠近第一夹持件31的方向移动,限位扣325滑动至导向槽314的末端时,继续推动滑动件32,楔形面3251的存在使得限位扣325可以滑出导向槽314,并滑动至限位槽313内。通过在限位槽313的一侧设置导向槽314,可以便于为限位扣325导向,以使得限位扣325可以准确的滑动至限位槽313内,进而提升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限位扣325顺利的越过导向槽314与限位槽313之间的凸起,可以在导向槽314的开口边缘形成倒角或者圆角,或者设置导向槽314的侧壁与装配块311开设导向槽314的表面顺滑过渡,以便于限位扣325自导向槽314中脱出进入限位槽313内。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装配块上设置限位扣,在连接板上设置与限位扣匹配的限位槽,限位扣滑动设于限位槽内。其中,限位扣和限位槽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装配块311上设有装配件315,装配件315用于装配转动连接件以将第一夹持件31与支撑臂34转动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装配件315设于装配块311朝向支撑臂34的一侧表面上。具体地,在装配块311上设有装配槽316,并在装配槽316的底面凸出设置有安装柱317,螺钉紧固件穿设经过支撑臂34后与安装柱317固定连接,以将支撑臂34与装配块311转动连接。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图2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件与支撑臂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装配块311背离支撑臂34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装配槽316,装配件315设于装配槽316内,并穿设经过第一夹持件31后与支撑臂34转动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在装配块311上设置装配件315,可以将装配件315集成于装配块311的内部,以缩小夹持组件30的厚度,进而缩小夹持组件30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滑动件32的侧表面不超出于第一夹持件31的侧表面。具体地,滑动件32的部分表面容置于滑槽312内,滑动件32的经第一夹持件31露出的表面与第一夹持件31的表面齐平或者低于第一夹持件31的表面,以使得滑动件32完全位于第一夹持件31的内部,进而缩小夹持组件30的厚度,以降低夹持组件30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14、图16和图21所示,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每一导向筒321内设有导向通道3212。夹持组件30还包括导向销326和弹簧327,弹簧327限位抵接设置于导向通道3212内,导向销326穿过弹簧327并与第二夹持件33连接,第二夹持件33受到拉力时能够联动导向销326压缩弹簧327以使得第二夹持件33相对滑动件32形成弹性拉伸状态;第二夹持件33未受到拉力时,导向销326的自由端由于弹簧327的顶推力使得第二夹持件33相对滑动件32处于弹性缩回状态。

具体地,当夹持组件30上夹持有拍照设备时,拍照设备对第二夹持件33的抵接作用力使得弹簧327被压缩,第二夹持件33在导向销326的作用下,弹性抵接于拍照设备,以将拍照设备夹紧,实现拍照设备的固定。当夹持组件30上的拍照设备被取下时,弹簧327对导向销326的弹性复位作用,使得导向销326拉动第二夹持件33相对滑动件32缩回,以减小夹持组件30的沿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上的尺寸。本实施例通过将弹簧327和导向销326设置在导向筒321的内部,可以充分利用导向筒321的内部空间,以使得夹持组件30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加小巧。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21所示,在每一滑槽312的端部设有嵌合孔318,导向销326的自由端凸出于导向筒321,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处于缩回状态时,导向销326的自由端嵌入嵌合孔318。通过在滑槽312的端部设置用于避让导向销326的自由端的嵌合孔318,可以在第二夹持件33处于弹性缩回状态,且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缩回时,使得滑动件32尽可能多的收容于第一夹持件31内,进而缩小夹持组件30沿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上的长度,以降低夹持组件30的体积。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22所示,图22是图14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每一滑槽312的端部设有嵌合孔318,导向筒321与导向销326的自由端对应的一侧凸出于连接板322,导向筒321自连接板322上凸出的部分嵌入嵌合孔318。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向筒321的长度大于连接板322的长度,以使得导向筒321的至少部分凸出于连接板322的端面,以用于收容导向销326的自由端。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保护导向销326的自由端,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导向销326的自由端露出而影响美观。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夹持件33设有容置槽332,第二夹持件33相对滑动件32处于弹性缩回状态且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处于缩回状态时,第一夹持件31嵌入容置槽332。

具体地,容置槽332设于第二夹持件33的朝向滑动件32的表面上,且容置槽332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等于滑动件32在第二夹持件33上的投影的形状和大小,或者容置槽332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大于滑动件32在第二夹持件33上的投影的形状和大小,以用于避让滑动件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容置槽332的截面形状不做具体限定。通过在第二夹持件33内设置容置槽332,在第二夹持件33相对滑动件32处于弹性缩回状态时,滑动件32可以收容在容置槽332内,进而可以缩小夹持组件30沿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上的长度,以降低夹持组件30的体积。

进一步地,容置槽332的形状和大小还可以等于或者大于滑动件32和支撑臂34在第二夹持件33上的投影的形状和大小,以在第二夹持件33相对滑动件32处于弹性缩回状态,且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处于缩回状态时,支撑臂34嵌入容置槽332内,进而可以缩小夹持组件30沿滑动件32的滑动方向上的长度,以降低夹持组件30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8所示,连接板322上设有弹性抵接部328,在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滑动时,弹性抵接部328弹性抵压于装配块311。

具体地,在连接板322朝向装配块311的表面上设有弹性抵接部328,弹性抵接部328的朝向装配块311的表面凸出于连接板322的表面,以弹性抵接于装配块311的表面。弹性抵接部328的设置可以增大滑动件32与第一夹持件31之间的摩擦,进而可以利用摩擦阻力将滑动件32保持于第一夹持件31的任意位置,避免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随意滑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32可以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注塑成型,弹性抵接部328可以为形成于连接板322上的冲压凹陷。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弹性抵接部328可以降低滑动件32的结构复杂度,以提升生产效率。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弹性抵接部328还可以设置为连接板322的朝向装配块311的表面上的弹性材料,以增大连接板322与装配块311之间的摩擦阻力。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抵接部328也可以设置在装配块311上,以增大滑动件32相对第一夹持件31的摩擦阻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弹性抵接部328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夹持件33包括端盖331和围板333,端盖331与导向销326连接。围板333围设于端盖331的至少部分周缘,以形成容置槽332。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围板333与端盖331的周沿连接,并向靠近滑动件32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用于容置滑动件32和支撑臂34的容置槽332。第一夹持件31远离滑动件32的一端设有夹板319,端盖331与夹板319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用于夹持拍照设备的夹持空间。端盖331和夹板319分别夹持于拍照设备的相对两侧,以实现拍照设备的固定。

可选地,夹板319可以与第一夹持件31为一体结构,以减少元件的数量,便于生产和装配。或者,夹板319也可以与第一夹持件31转动连接,以在不需要使用夹板319时,将夹板319相对第一夹持件31翻折,以缩小夹持组件30的厚度,便于收纳。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夹板319也可以与第一夹持件31滑动连接,以进一步提升夹持空间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夹板319与第一夹持件3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在端盖331朝向夹板319的表面上凸出设置有定位部334,当端盖331夹持于拍照设备的侧面时,定位部334可以抵接于拍照设备的远离滑动件32的表面,以用于定位拍照设备,避免拍照设备脱离夹持组件30。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定位部334也可以设置在围板333的朝向夹板319的表面上。

请参阅图23至图25,图2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中的夹持组件隐去支撑臂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3中的夹持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30的结构大致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导向筒321上相向一侧均设置有滑槽312,第一夹持件31设有两个滑轨324,每一滑轨324滑动设于对应的滑槽312内,装配块311设于两个滑轨324之间。本实施例将第一夹持件31滑动设于滑动件32内,可以缩小第一夹持件31的体积,进而降低夹持组件30的体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一夹持件31的侧表面不超出于滑动件32的侧表面,以使得第一夹持件31完全容置于滑动件32的内部,进而缩小夹持组件30的厚度,降低夹持组件30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拍装置100,如图7和图8所示,自拍装置100包括壳体40和夹持组件30,壳体40内形成有容置腔42(图9中示出),夹持组件30收容于容置腔42内。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30的结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需要进行拍照时,夹持组件30自容置腔42中凸出,以用于夹持拍照设备,在不需要进行拍照时,夹持组件30收容于容置腔42中,以便于收纳,并可以保护夹持组件30。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壳体40呈筒状体,且容置腔42具有位于筒状体端面上的收容口44。第二夹持件33的截面形状与筒状体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夹持组件30收容于容置腔42,且第二夹持件33盖设于收容口4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42的收容口44呈圆形,端盖331的截面形状也为圆形,当夹持组件30收容于容置腔42中时,端盖331刚好抵接于壳体40的端面上,并封盖容置腔42的收容口44,以保护夹持组件30。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在收容口44的侧壁上设有定位槽46,第二夹持件33上设有导向部335,导向部335插置于定位槽46内。通过在第二夹持件33上设置与定位槽46配合的导向部335,可以便于为端盖331进行导向,并且也可以实现第二夹持件33的定位,避免第二夹持组件30与位于壳体40内的元件发生干涉。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335与定位部334设置为同一结构,以降低第二夹持件33的结构复杂度。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导向部335与定位部334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两个元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和图26,图26是图7中的自拍装置的剖视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拍装置100,自拍装置100包括壳体40和遥控器50。

其中,壳体40上设有容纳槽48,容纳槽48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遥控器50收容于容纳槽48内,遥控器50与容纳槽48的侧壁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卡接,以将遥控器50与壳体40弹性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壳体40上开设容纳槽48,并在容纳槽48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当遥控器50容置于容纳槽48内时,遥控器50上的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配合卡接,从而将遥控器50可拆卸的固定于容纳槽48内,实现遥控器50与壳体40的可拆卸连接,且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弹性卡合连接,不仅可以稳定的将遥控器50固定于容纳槽48内,而且也可以便于将遥控器50自容纳槽48中取出。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48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481和第二侧壁483,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设于第一侧壁481上,第二侧壁483上设有卡接槽484;遥控器50与第二侧壁48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限位凸起54,限位凸起54卡设于卡接槽484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6至图28所示,图27是图26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8是图26中的遥控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设于第一侧壁481上,卡接槽484设于第二侧壁483上。遥控器50的与第一侧壁481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遥控器50的与第二侧壁48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与卡接槽484配合的限位凸起54,进而遥控器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容纳槽48的相对两侧壁连接,以使得遥控器50受力均匀,增强遥控器50与壳体40的连接稳定性以及连接强度。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的其中一者可以进行弹性伸缩运动,以实现卡合,而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中的另一者不可以进行弹性伸缩运动。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均可以进行弹性伸缩运动,以实现卡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

其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图29是图27中的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为形成于第一侧壁481上的卡槽。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包括弹性伸缩部55和卡接部56。弹性伸缩部55的一端与遥控器50连接,弹性伸缩部55的另一端连接于卡接部56,弹性伸缩部55能够带动卡接部56向靠近或远离遥控器50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26和图28所示,卡接部56与卡槽配合连接,弹性伸缩部55弹性设于遥控器50与卡接部56之间,弹性伸缩部55对卡接部56的弹性作用力可以使得卡接部56稳定的保持于卡槽内,避免遥控器50脱离容纳槽48。在需要取出遥控器50时,可以抵接遥控器50以驱动遥控器50向靠近卡槽的方向移动,弹性伸缩部55受力压缩,使得限位凸起54脱离与卡接槽484之间的限位,从而可以将遥控器50的远离弹性伸缩部55的一端自容纳槽48中取出,进而将整个遥控器50自容纳槽48中取出。

其中,弹性伸缩部55可以采用弹性元件制作,例如可以采用弹簧、弹性片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8和图30所示,图30是图28中的遥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性伸缩部55包括第一弹性板552、第二弹性板554以及第三弹性板556。第一弹性板552连接于遥控器50,第一弹性板552和第三弹性板556间隔设置,第二弹性板554连接于第一弹性板552和第三弹性板556以形成u形结构,卡接部56连接于第三弹性板556背离第一弹性板552的一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u形的弹性伸缩部55,可以增强弹性伸缩部55对卡接部56的作用力,以提升卡接部56与卡槽的卡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6和图30所示,第一弹性板552连接于遥控器50的靠近容纳槽48底壁的一侧,卡接部56连接于第三弹性板556的背离第二弹性板554的末端。通过将第一弹性板552连接于遥控器50的靠近容纳槽48底壁的一侧,并将卡接部56连接于第三弹性板556的背离第二弹性板554的末端,即,将卡接部56设置于靠近容纳槽48的底壁的位置处,进而便于将遥控器50的底部与容纳槽48的侧壁进行卡接,以使得遥控器50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遥控器50为一体结构。通过将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遥控器50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简化遥控器50的结构,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并且也可以增强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遥控器50的连接强度。

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还可以与遥控器5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在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的弹性伸缩力降低时对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如图27和图29所示,容纳槽48的侧壁对应卡接槽484和卡槽的位置处形成有抽芯孔486,抽芯孔486贯穿容纳槽48的侧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槽484和卡槽是由壳体40内部进行抽芯操作而形成的贯穿容纳槽48的侧壁的卡接槽484和卡槽。通过此种方式制作而成的卡接槽484和卡槽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也可以便于加工,进而提升产品的成品率,避免了采用注塑的方式加工卡接槽484和卡槽而导致出模困难。

进一步地,如图26所示,遥控器50的高度大于容纳槽48的深度,遥控器50的至少部分凸出于壳体40的表面。通过设置遥控器50突出于壳体40的表面可以便于将遥控器50自容纳槽48中取出。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8和图30所示,遥控器50凸出于壳体40的部分上设置有操作部58,操作部58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以驱动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或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形变。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可以进行伸缩运动,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不可以进行伸缩运动。在需要取下遥控器50时,可以对操作部58施加作用力,以驱动遥控器50向靠近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的方向移动,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抵接于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以使得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收缩,进而遥控器50的另一相对侧与第二侧壁483之间的距离变大,限位凸起54可以自卡接槽484中取出,进而可以将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解锁,以将整个遥控器50取出。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可以进行伸缩运动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不可以进行伸缩运动时,可以对操作部58施加作用力,以驱动遥控器50向靠近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的方向移动,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抵接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以使得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收缩,进而遥控器50的另一相对侧与第二侧壁483之间的距离变大,限位凸起54可以自卡接槽484中取出,进而可以将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解锁,以将整个遥控器50取出。

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均可以进行伸缩运动时,可以对操作部58施加作用力,以驱动遥控器50向靠近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的方向移动,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抵接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以使得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收缩,进而遥控器50的另一相对侧与第二侧壁483之间的距离变大,限位凸起54可以自卡接槽484中取出,进而可以将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与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解锁,以将整个遥控器50取出。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30所示,操作部58为形成于遥控器50的侧壁上的延伸板,延伸板与壳体40形成容纳槽48的表面间隔设置。

具体地,在遥控器50的与第一侧壁481和第二侧壁48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延伸板,延伸板与壳体40的表面之间相互间隔,该间隔优选能够供手指的指甲插入,以便于用户推动遥控器50,以驱动第一弹性卡扣配合部482和/或第二弹性卡扣配合部52发生形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