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方便安装固定的减灾抗震建筑支架。
背景技术:
抗震支架是限制附属建筑设施产生位移,控制设施振动,并将荷载传承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当遭遇地震时,建筑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电力等工程设施经抗震支架加固后,能够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在对管道方向进行变更时,需要将抗震支架逐一拆卸下来才能进行施工,十分麻烦,同时抗震支架的固定不够牢固,不方便人们的安装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方便安装固定的减灾抗震建筑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方便安装固定的减灾抗震建筑支架,包括抗震支架本体和固定座,所述抗震支架本体的底端固定有所述固定座,所述抗震支架本体的底端两侧边对称固定有垫脚,所述固定座的顶端两侧边开设有与所述垫脚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底端一侧边固定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输出轴与转轴连接,所述转轴的两端外侧分别固定有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且所述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的方向相同,所述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的顶端同侧处均固定有与所述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相适配的锥齿轮三,所述锥齿轮三的顶端固定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贯穿隔板并延伸至所述隔板的上方与固定座的内部顶端固定,位于所述隔板上方的所述螺纹杆的外侧套设有与所述螺纹杆相适配的滑套,所述滑套靠近所述固定座内壁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端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贯穿所述安装槽与垫盘固定,所述垫盘的中部贯穿有中空凸柱,所述中空凸柱的内部开设有与所述垫脚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垫盘的底部且位于所述中空凸柱的外侧为镂空结构,所述通孔的顶部侧边滑动连接有若干夹板。
作为优选,所述中空凸柱的外侧套设有与所述中空凸柱相适配的转环,所述转环的一侧边固定有轮齿,所述轮齿的一侧固定有与所述轮齿相适配的蜗杆,所述蜗杆与电机二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二固定在所述垫盘的内部侧边,所述转环的顶端固定有连接盘,且所述连接盘套设在所述中空凸柱的外侧,所述连接盘的顶端开设有若干滑槽二,所述滑槽二内滑动有与所述滑槽二相适配的滑柱,所述滑柱的顶端固定有滑板,所述滑板的顶端固定有所述夹板。
作为优选,所述垫盘的表面与所述滑板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滑板相适配的滑槽一,且所述滑槽一和所述滑槽二之间倾斜设置,所述夹板的个数为三个。
作为优选,所述垫盘的底部内壁与所述连接盘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滑动槽,所述连接盘的外侧固定有与所述滑动槽相适配的滑轮。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滑套的一端固定有滑块,所述固定座的内壁与所述滑块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滑块相适配的滑轨。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远离所述电机一的一端通过固定套一固定在所述固定座的内部,且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套一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螺纹杆的顶端通过固定套二与所述固定座的内部顶端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夹板相靠近的一侧边均固定有柔性缓冲垫。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固定有控制按钮一和控制按钮二,且所述控制按钮一与所述电机一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钮二与所述电机二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人们的操作和使用,从而减轻人们的作业劳动强度,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
2、可以方便实现对抗震支架本体的拆卸和固定,同时可以将抗震支架本体固定的更加稳定,不需要对抗震支架本体的各部件进行拆卸就可以实现对抗震支架本体的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便安装固定的减灾抗震建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垫盘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垫盘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抗震支架本体;2、固定座;3、垫脚;4、安装槽;5、电机一;6、转轴;7、锥齿轮一;8、锥齿轮二;9、锥齿轮三;10、螺纹杆;11、隔板;12、滑套;13、连接柱;14、支撑杆;15、垫盘;16、中空凸柱;17、通孔;18、夹板;19、转环;20、轮齿;21、蜗杆;22、电机二;23、连接盘;24、滑槽二;25、滑柱;26、滑板;27、滑槽一;28、滑块;29、滑轨;30、固定套一;31、固定套二;32、控制按钮一;33、控制按钮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方便安装固定的减灾抗震建筑支架,包括抗震支架本体1和固定座2,所述抗震支架本体1的底端固定有所述固定座2,所述抗震支架本体1的底端两侧边对称固定有垫脚3,所述固定座2的顶端两侧边开设有与所述垫脚3相适配的安装槽4,所述固定座2的内部底端一侧边固定有电机一5,所述电机一5的输出轴与转轴6连接,所述转轴6的两端外侧分别固定有锥齿轮一7和锥齿轮二8,且所述锥齿轮一7和锥齿轮二8的方向相同,所述锥齿轮一7和锥齿轮二8的顶端同侧处均固定有与所述锥齿轮一7和锥齿轮二8相适配的锥齿轮三9,所述锥齿轮三9的顶端固定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的顶端贯穿隔板11并延伸至所述隔板11的上方与固定座2的内部顶端固定,位于所述隔板11上方的所述螺纹杆10的外侧套设有与所述螺纹杆10相适配的滑套12,所述滑套12靠近所述固定座2内壁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柱13,所述连接柱13的顶端固定有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的顶端贯穿所述安装槽4与垫盘15固定,所述垫盘15的中部贯穿有中空凸柱16,所述中空凸柱16的内部开设有与所述垫脚3相适配的通孔17,所述垫盘15的底部且位于所述中空凸柱16的外侧为镂空结构,所述通孔17的顶部侧边滑动连接有若干夹板18。
实施例二,如图3和4所示,所述中空凸柱16的外侧套设有与所述中空凸柱16相适配的转环19,所述转环19的一侧边固定有轮齿20,所述轮齿20的一侧固定有与所述轮齿20相适配的蜗杆21,所述蜗杆21与电机二2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二22固定在所述垫盘15的内部侧边,所述转环19的顶端固定有连接盘23,且所述连接盘23套设在所述中空凸柱16的外侧,所述连接盘23的顶端开设有若干滑槽二24,所述滑槽二24内滑动有与所述滑槽二24相适配的滑柱25,所述滑柱25的顶端固定有滑板26,所述滑板26的顶端固定有所述夹板18。
实施例三,如图3和4所示,所述垫盘15的表面与所述滑板26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滑板26相适配的滑槽一27,且所述滑槽一27和所述滑槽二24之间倾斜设置,所述夹板18的个数为三个;通过三个夹板18可以将垫脚3固定和夹持的更加牢固。
实施例四,如图3所示,所述垫盘15的底部内壁与所述连接盘2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滑动槽,所述连接盘23的外侧固定有与所述滑动槽相适配的滑轮;通过滑轮和滑动槽使得连接盘23的转动更加稳定,保障连接盘23的牢固性。
实施例五,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柱13远离所述滑套12的一端固定有滑块28,所述固定座2的内壁与所述滑块28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滑块28相适配的滑轨29;通过滑块28和滑轨29可以方便连接柱13的滑动,同时可以对连接柱13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实施例六,如图2所示,所述转轴6远离所述电机一5的一端通过固定套一30固定在所述固定座2的内部,且所述转轴6与所述固定套一3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螺纹杆10的顶端通过固定套二31与所述固定座2的内部顶端固定;通过固定套一30和固定套二31可以将转轴6和螺纹杆10固定的更加稳定和牢固,从而保障装置的安全运行和使用。
实施例七,如图3所示,所述夹板18相靠近的一侧边均固定有柔性缓冲垫;通过柔性缓冲垫不仅可以对垫脚3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对垫脚3的损伤。
实施例八,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座2的外侧固定有控制按钮一32和控制按钮二33,且所述控制按钮一32与所述电机一5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钮二33与所述电机二22电连接;通过控制按钮一32和控制按钮二33可以方便实现对电机的控制,从而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将抗震支架本体1底端的垫脚3插入在安装槽4内部的通孔17内,通过夹板18可以根据垫脚3的大小进行调节和固定,从而可以将垫脚3固定的更加牢固,当需要对抗震支架本体1进行拆卸时,通过外侧的控制按钮一32和控制按钮二33可以方便控制电机一5和电机二22的转动,电机一5的转动带动转轴6的转动,从而通过转轴6的转动带动锥齿轮一7和锥齿轮二8的转动,锥齿轮一7和锥齿轮二8的转动带动锥齿轮三9的转动,进而通过锥齿轮三9的转动带动螺纹杆10的转动,螺纹杆10的转动带动螺纹杆10外侧的滑套12的滑动,进而通过滑套12的滑动带动连接柱13和支撑杆14的运动,可以将支撑杆14顶端的垫盘15升起并伸出安装槽4,同时通过电机二22的转动带动蜗杆21的转动,蜗杆21的转动通过轮齿20带动转环19和连接盘23的转动,从而通过连接盘23的转动带动滑柱25在滑槽二24内滑动,滑柱25的滑动带动滑板26和夹板18的运动,进而通过夹板18可以对通孔17内部的垫脚3进行释放,从而可以将抗震支架本体1进行拆卸,更加方便人们的操作和使用,减轻人们作业的劳动强度。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