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3483发布日期:2020-10-09 18:1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流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



背景技术:

导流筒是膨胀节补偿器内部一个金属衬筒,导流筒作用在冲刷力较强的管道膨胀节时,可以起到耐磨作用,使波纹管免受介质冲刷,起到延长膨胀节使用寿命的作用可以在膨胀节里起到导流作用,另外,导流筒的导向作用,可避免膨胀节在吸收管道变形时造成的波纹管失稳现象,从而使膨胀节达到其正常的使用寿命和作用。

然而传统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的稳定效果差,传统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大多是直接放置在安装板的表面,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在工作时,难免会发生震动,从而使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发生位移,会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危险。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解决了传统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稳定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中心处嵌设有本体,所述本体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固定箱,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底部贯穿至固定箱的内腔,所述固定箱顶部的外侧设置有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的内侧与固定柱的外侧卡接,所述固定箱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的顶部与固定柱的底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一弹簧、卡块和卡槽,所述固定箱内腔的外侧的顶部从上至下均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固定柱外侧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的内侧与卡槽的内腔卡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弹簧、移动板和缓冲垫,所述固定箱内腔的底部从左至右均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顶部与固定柱的底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箱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内侧贯穿第一滑槽的内腔并与移动板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箱内腔背面顶部的外侧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正面贯穿第二滑槽的内腔并与卡块的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块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固定箱内腔顶部的外侧开设有通槽,所述移动杆的顶部贯穿通槽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移动块。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固定连接有防滑凸纹。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

1、本实用新型通过卡接机构和限位机构的配合,使用者将本体放置于安装板内腔的中心处,随后固定柱下降至固定箱的内腔,此时固定柱对卡块进行挤压,卡块受力向外侧移动,从而对第一弹簧进行挤压,此时固定柱下降至缓冲垫的表面,继而对移动板进行挤压,此时移动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挤压,通过第一弹簧的弹性回弹,从而带动卡块进入卡槽的内腔,便于使用者对固定柱进行限位,增加了固定板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本体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二弹簧的弹性回弹,从而带动移动板对固定柱进行挤压限位,增强了本体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稳定效果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弹簧、卡块和卡槽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固定柱进行第一次限位,从而增加了本体的稳定性,通过第二弹簧、移动板和缓冲垫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固定柱进行挤压限位,再次增加了本体的稳定性,通过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增加了移动板的稳定性,防止移动板受力发生倾斜,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卡块进行限位,增加了卡块的稳定性,通过移动杆和移动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卡块进行移动,从而对固定柱进行快速拆卸,通过把手和防滑凸纹的配合,增强了使用者手掌与把手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第二滑块的结构俯视剖面图。

图中标号:1、安装板;2、固定板;3、本体;4、把手;5、固定箱;6、第一滑槽;7、第一滑块;8、限位机构;81、第二弹簧;82、移动板;83、缓冲垫;9、卡接机构;91、第一弹簧;92、卡块;93、卡槽;10、固定柱;11、移动杆;12、第二滑槽;13、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第二滑块的结构俯视剖面图,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包括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顶部的中心处嵌设有本体3,所述本体3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所述安装板1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固定箱5,所述固定板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0,所述固定柱10的底部贯穿至固定箱5的内腔,所述固定箱5顶部的外侧设置有卡接机构9,所述卡接机构9的内侧与固定柱10的外侧卡接,所述固定箱5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机构8,所述限位机构8的顶部与固定柱10的底部活动连接。

所述卡接机构9包括第一弹簧91、卡块92和卡槽93,所述固定箱5内腔的外侧的顶部从上至下均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1,所述第一弹簧9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卡块92,所述固定柱10外侧的顶部开设有卡槽93,所述卡块92的内侧与卡槽93的内腔卡接,通过第一弹簧91、卡块92和卡槽93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固定柱10进行第一次限位,从而增加了本体3的稳定性。

所述限位机构8包括第二弹簧81、移动板82和缓冲垫83,所述固定箱5内腔的底部从左至右均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81,所述第二弹簧8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82,所述移动板82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缓冲垫83,所述缓冲垫83的顶部与固定柱10的底部活动连接,通过第二弹簧81、移动板82和缓冲垫83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固定柱10进行挤压限位,再次增加了本体3的稳定性。

所述固定箱5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一滑槽6,所述第一滑槽6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7,所述第一滑块7的内侧贯穿第一滑槽6的内腔并与移动板82的两侧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滑槽6和第一滑块7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板82进行限位,增加了移动板82的稳定性,防止移动板82受力发生倾斜。

所述固定箱5内腔背面顶部的外侧开设有第二滑槽12,所述第二滑槽1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3,所述第二滑块13的正面贯穿第二滑槽12的内腔并与卡块92的背面固定连接,通过第二滑槽12和第二滑块13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卡块92进行限位,增加了卡块92的稳定性。

所述卡块92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杆11,所述固定箱5内腔顶部的外侧开设有通槽,所述移动杆11的顶部贯穿通槽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移动块,通过移动杆11和移动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卡块92进行移动,从而对固定柱10进行快速拆卸。

所述固定板2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把手4,所述把手4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固定连接有防滑凸纹,通过把手4和防滑凸纹的配合,增强了使用者手掌与把手4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使用者将本体3放置于安装板1内腔的中心处,随后固定柱10下降至固定箱5的内腔,此时固定柱10对卡块92进行挤压,卡块92受力向外侧移动,从而对第一弹簧91进行挤压,此时固定柱10下降至缓冲垫83的表面,继而对移动板82进行挤压,此时移动板82对第二弹簧81进行挤压,通过第一弹簧91的弹性回弹,从而带动卡块92进入卡槽93的内腔,从而对固定柱10进行限位,从而加强了本体3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二弹簧81的弹性回弹,从而带动移动板82对固定柱10进行挤压限位。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卡接机构9和限位机构8的配合,使用者将本体3放置于安装板1内腔的中心处,随后固定柱10下降至固定箱5的内腔,此时固定柱10对卡块92进行挤压,卡块92受力向外侧移动,从而对第一弹簧91进行挤压,此时固定柱10下降至缓冲垫83的表面,继而对移动板82进行挤压,此时移动板82对第二弹簧81进行挤压,通过第一弹簧91的弹性回弹,从而带动卡块92进入卡槽93的内腔,便于使用者对固定柱10进行限位,增加了固定板2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本体3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二弹簧81的弹性回弹,从而带动移动板82对固定柱10进行挤压限位,增强了本体3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双堆体加长石墨导流筒稳定效果差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