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控制器式电控放水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2551发布日期:2021-01-01 13:2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内置控制器式电控放水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领域,尤其涉及了内置控制器式电控放水阀。



背景技术:

中重型汽车的制动系统、离合操纵系统等系统的动力源来自于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由空压机产生,通过干燥器,存储在储气筒中。虽然干燥器可以吸收空压机产生压缩空气中的水分,但是如果干燥器到了使用寿命却没有更换,压缩空气中水分会进入到储气筒,另外压缩空气温度较环境温度可能高出很多,在环境温度下降过程中,储气筒中压缩空气会发生液化,这样储气筒中就会沉积水。

目前,商用车的制动系统系统基本都采用气制动,需要有经验的维修保养人员按规定、按时的爬到汽车底盘下面寻找各个储气筒,并手动拉动排水阀进行排水。尤其在沿海、北方地区,水分大,如果不及时排水会造成气阀堵塞、管路结冰,从而影响客车安全性。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智能排水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公交公司会选用智能排水产品。但其价格昂贵、维修成本较高等缺点。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安装成本较低、维修方便的智能排水系统使用方法。

现有汽车储气筒排水阀采用手动机械式排水阀,需要驾驶员定期排水,但如果因为驾驶员原因,没有按时排水,储气筒中水分可能会进入到后续零件中,造成零件腐蚀,严重影响功能,并危及车辆行驶安全。

另外现有机械排水阀没有温度检测和自动加热功能,冬季在我国北方地区,储气筒中水分达到0摄氏度会结冰,造成排水阀堵塞,排水功能失效。

目前,专利名称为排水阀,专利号为200910217579.6的实用新型专利,还存在无法自动排水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自动排水等的缺点,提供了内置控制器式电控放水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内置控制器式电控放水阀,包括阀体,阀体内安装有线圈,阀体内设有腔室,阀体的上端和下端设有与腔室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腔室内安装有与线圈同轴设置并可在线圈内上下移动的活动铁芯,当线圈不通电时,活动铁芯的下端与出水口接触并实现密封,当线圈通电后,活动铁芯受线圈的吸引力上移并与出水口形成间隙。

作为优选,还包括安装在阀体内的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线圈的通断电。

作为优选,控制器包括单片机、mos管、电源转换芯片和过滤信号tvs管。

作为优选,阀体内安装有pcb板,单片机、mos管、源转换芯片和过滤信号tvs管均安装在pcb板上。

作为优选,阀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片,温度传感器检测阀体的温度并形成温度信号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mos管导通给加热片通电并对阀体进行加热。

作为优选,进水口中安装有过滤装置;阀体包括相互固接的上阀体和下阀体,下阀体上安装有阀座,进水口设置在上阀体上端,出水口设置在阀座下端,线圈中空内腔的上端与上阀体密封配合并与进水口连通,线圈中空内腔的下端与阀座密封配合并与出水口连通,腔室由线圈、上阀体和阀座的内壁共同形成,活动铁芯位于该腔室中。

作为优选,阀座的上表面为一个向中心逐渐下陷的环面,出水口的上端位于阀座的上表面中心处,出水口的上端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安装有密封圈,活动铁芯的下端面为一个倒锥台结构,活动铁芯的下端面与密封圈配合并形成密封。腔室内还安装有弹簧,弹簧的上端与上阀体内壁接触,弹簧的下端与活动铁芯连接并推动活动铁芯向下。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装在阀体内的限位圈,限位圈上设有限位孔,线圈安装在限位圈上并设有与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凸柱,限位圈与上阀体的内部形成用于放置线圈的安装腔,限位圈位于线圈下端并对线圈起到支撑作用。

作为优选,阀体上还设有线束孔,线束孔安装有密封垫或接插件。

作为优选,出水口中还安装有手动调节杆,手动调节杆可在出水口中上下移动,上移后的手动调节杆推动活动铁芯上移并实现间隙的开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中装有电磁铁,可以实现阀门自动开启排水,无需人工操作,便利性极高;实现定时排水,可以避免因排水不及时,造成整个制动系统零件腐蚀,整车制动力衰减,影响行车安全;自动获取环境温度信息,与外置控制器配合,实现对排水阀的自动加热,防止排水阀中积水凝结成冰,排水功能失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4是限位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阀体、2—线圈、3—活动铁芯、4—控制器、5—手动调节杆、6—温度传感器、7—加热片、8—弹簧、9—、10—腔室、101—进水口、1011—过滤装置、102—出水口、1021—密封槽、1022—密封圈、11—上阀体、12—下阀体、13—阀座、14—限位圈、141—限位孔、15—线束孔、151—密封垫、21—限位凸柱、22—插针、40—pcb板、41—单片机、42—mos管、43—电源转换芯片、44—过滤信号tvs管、42—ecu、71—螺钉、72—压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内置控制器式电控放水阀,如图所示,包括阀体1,阀体1内安装有线圈2,阀体1内设有腔室10,阀体1的上端和下端设有与腔室10连通的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腔室10内安装有与线圈2同轴设置并可在线圈2内上下移动的活动铁芯3,当线圈2不通电时,活动铁芯3的下端与出水口102接触并实现密封,当线圈2通电后,活动铁芯3受线圈2的吸引力上移并与出水口102形成间隙。

还包括安装在阀体1内的控制器4,控制器4控制线圈2的通断电。

控制器4包括单片机41、mos管42、电源转换芯片43和过滤信号tvs管44。

阀体1内安装有pcb板40,单片机41、mos管42、电源转换芯片43和过滤信号tvs管44均安装在pcb板40上。线圈2上的插针22与pcb板40的冠簧组件采用锡焊连接。

阀体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6和加热片7,温度传感器6安装在pcb板41上,温度传感器6检测阀体1的温度并形成温度信号发送给单片机41,单片机41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mos管42导通给加热片7通电并对阀体1进行加热。加热片7为mch(氧化铝陶瓷加热片),加热片7靠近腔室1设置或位于腔室1中,加热片7通过螺钉71固装在阀体1下部内壁上,螺钉71上套设有压紧弹簧72,压紧弹簧72的一端与螺钉71头部接触,压紧弹簧72的另一端与加热片7接触。

当腔室10内低温发生液体冻结时,单片机41接收到温度信号并控制加热片7产热,从而融化结冰在出水口102的冰,保证出水口102的排水通畅。

控制器4定时控制线圈2通电,从而拉动活动铁芯3上移并打开出水口102。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进水口101中安装有过滤装置1011;阀体1包括相互固接的上阀体11和下阀体12,下阀体12上安装有阀座13,进水口101设置在上阀体11上端,出水口102设置在阀座13下端,线圈2中空内腔的上端与上阀体11密封配合并与进水口101连通,线圈2中空内腔的下端与阀座13密封配合并与出水口102连通,腔室10由线圈2、上阀体11和阀座13的内壁共同形成,活动铁芯3位于该腔室10中。

阀座13的上表面为一个向中心逐渐下陷的环面,出水口102的上端位于阀座13的上表面中心处,出水口102的上端设有密封槽1021,密封槽1021内安装有密封圈1022,活动铁芯3的下端面为一个倒锥台结构,活动铁芯3的下端面与密封圈1022配合并形成密封。腔室10内还安装有弹簧8,弹簧8的上端与上阀体11内壁接触,弹簧8的下端与活动铁芯3连接并推动活动铁芯3向下。

还包括固装在阀体1内的限位圈14,限位圈14上设有限位孔141,线圈2安装在限位圈14上并设有与限位孔141配合的限位凸柱21,限位圈14与上阀体11的内部形成用于放置线圈2的安装腔,限位圈14位于线圈2下端并对线圈2起到支撑作用。

出水口102中还安装有手动调节杆9,手动调节杆9可在出水口102中上下移动,上移后的手动调节杆9推动活动铁芯3上移并实现间隙的开启。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阀体1上还设有线束孔15,线束孔15安装有密封垫151。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