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信息展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跨座式轨道系统和悬挂式轨道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其中,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传统铁路,其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
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呈现了快速发展态势,超出了世界各国。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节假日,很多人民群众利用轨道交通出行。在轨道交通的进出站口、售票厅及候车大厅中经常会看到各种信息展示板,展示出各车次的出发时间、终点到达时间、始发站、终点站等运行信息。由于人流量增加,需要增设信息展示板及时向外界披露轨道交通车次信息,以方便人民群众做好出行准备和到站准备。但是现有的移动的信息展示板,安装位置较低,展示的信息容易被人群、建筑物遮挡,不方便群众查看。尤其是位于信息展示板底部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及固定在显示屏边沿的框架体;所述框架体的底边连接有移动滚轮;所述框架体的两侧边固定有同步举升框架体的举升机构;所述框架体的两侧边均铰接有可折叠收纳的支撑杆组,支撑杆组布置在显示屏的侧面。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举升机构均包括横板,及螺纹连接在横板上的螺杆,螺杆与横板垂直;所述螺杆的上端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固定在框架体的侧边。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体的侧边固定有竖置的滑轨,驱动电机上对应滑轨固定有底座,底座与滑轨配合设置且为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的截面为燕尾榫结构,底座配合滑轨成形有燕尾槽。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筒,支撑筒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横板设有上下布置的两块。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杆件,杆件的一端铰接框架体的侧边,另一端铰接支撑底座;铰接处杆件外套设有限制筒,限制筒可沿杆件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杆件外固定有挡环,位于挡环与限制筒之间的杆件外套设有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杆件,杆件的一端铰接框架体的侧边,另一端铰接支撑底座;两根所述杆件通过蝶形螺母和/或蝶形螺栓铰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借助移动滚轮方便搬运移动。该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移动至指定位置摆放后,举升机构同步作用,将框架体和显示屏举升起来距离地面(或者支撑平台)一定高度。然后,调节支撑杆组稳定支撑起框架体,防止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被大风刮倒,或被人意外推倒。可见,本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可以提高安装高度,避免显示屏上展示的信息被人群、建筑物遮挡,造成不方便群众查看的弊端。另外,本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在使用中固定稳定,不容易倾倒,使用安全;并且,其还方便移动,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前视,支撑杆组未示出);
图2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支撑筒转动连接处的节点示意图;
图4是杆件与杆件铰接处,或杆件与连杆铰接处的节点示意图;
图5是支撑杆组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限制筒未示出);
图6是支撑杆组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底座与滑轨滑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框架体1、显示屏2、滑轨3、底座4、螺杆5、横板6、移动滚轮7、支撑筒8、底边9、侧边10、连杆11、杆件12、限制筒13、弹簧14、挡环15、支撑底座16、底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当然的,还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另外的,还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信息展示装置,包括显示屏2及固定在显示屏2边沿的框架体1;所述框架体1的底边9连接有移动滚轮7;所述框架体1的两侧边10固定有同步举升框架体1的举升机构;所述框架体1的两侧边10均铰接有可折叠收纳的支撑杆组,支撑杆组布置在显示屏2的侧面(显示屏2的前面和/或背面)。
移动滚轮7可以设置万向轮,移动中转向方便。
每个所述举升机构均包括横板6,及螺纹连接在横板6上的螺杆5,螺杆5与横板6垂直;横板6可设为上下布置的两块,可防止螺杆5在工作中出现倾斜偏移。所述螺杆5的上端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固定在框架体1的侧边10上下滑动。
所述框架体1的侧边10固定有竖置的滑轨3,驱动电机上对应滑轨3固定有底座4,底座4与滑轨3配合设置且为滑动连接。
所述滑轨3的截面为燕尾榫结构,底座4配合滑轨3成形有燕尾槽,如图7。
驱动电机可设为伺服电机,其输出轴与螺杆5的上端通过联轴器连接。驱动电机带动螺杆5转动,调节螺杆5的下端伸出横板6的长度。螺杆5的下端抵接在地面上(或者支撑平台)时,螺杆5正转可举升起框架体1和显示屏2,移动滚轮7被抬离地面;螺杆5反转,框架体1和显示屏2下降,靠移动滚轮7支撑。
所述螺杆5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筒8,支撑筒8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底板17。
关于转动连接,在螺杆5的下端开设有环槽,支撑筒8的上部成形有卡环,卡环嵌入环槽内,且与环槽为间隙配合。底板17的面积较大,可提高支撑的稳定性。另外,底板17的中心处开设有透水孔。如图3。
关于支撑杆组的设计有多种:
其一: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杆件12,杆件12的一端铰接框架体1的侧边10,另一端铰接支撑底座16;铰接处杆件12外套设有限制筒13,限制筒13可沿杆件12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杆件12外固定有挡环15,位于挡环15与限制筒13之间的杆件12外套设有弹簧14。
两根杆件12的铰接是榫卯结构式的,一根杆件12的端部成形为榫头,另一根杆件12的端部成形为榫槽,如图4。支撑杆组在支撑状态时,两根杆件12的铰接处位于限制筒13内(此时弹簧14为自由状态),由于限制筒13的限制作用,两根杆件12不可发生偏转,可支撑起框架体1,如图5。支撑杆组在收纳时,推动限制筒13压缩弹簧14并漏出两根杆件12的铰接处,将两根杆件12在铰接处翻转折叠起来,如图6。可在框架体1的两侧边10对应杆件12设置u形卡扣,将收纳起来的杆件12卡合在u形卡扣内。
其二: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杆件12,杆件12的一端铰接框架体1的侧边10,另一端铰接支撑底座16;另外,两根杆件12之间还连接有连杆11,连杆11的长度较短,约为杆件12厚度的两倍,连杆11的两端分别铰接上述杆件12;连杆11和连杆11与杆件12的铰接处外均套设有限制筒13,限制筒13可沿杆件12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杆件12外固定有挡环15,位于挡环15与限制筒13之间的杆件12外套设有弹簧14。
同样的,两根杆件12与连杆11的铰接是榫卯结构式的,杆件12的端部成形为榫槽,连杆11的两端端部成形为榫头,如图4。支撑杆组在支撑状态时,连杆11及连杆11与杆件12的铰接处位于限制筒13内(此时弹簧14为自由状态),由于限制筒13的限制作用,连杆11和两根杆件12不可发生偏转,可支撑起框架体1,如图5。支撑杆组在收纳时,推动限制筒13压缩弹簧14并漏出连杆11及其与杆件12的铰接处,将两根杆件12在与连杆11的铰接处翻转折叠起来,如图6。可在框架体1的两侧边10对应杆件12设置u形卡扣,将收纳起来的杆件12卡合在u形卡扣内。
其三:所述支撑杆组是一种简单的结构,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两根铰接在一起的杆件12,杆件12的一端铰接框架体1的侧边10,另一端铰接支撑底座16;两根所述杆件12通过蝶形螺母和/或蝶形螺栓铰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当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