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21379发布日期:2020-10-17 01:00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钢带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带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机械传动是指利用机械方式传动运动和动力的传动方式,分为靠机件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的摩擦传动和靠主动件和从动件啮合或借助中间件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啮合传动。

常见的啮合传动包括齿轮传动、链传动、涡轮蜗杆传动及螺旋传动等;齿轮传动利用两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进行传递运动和动力,在轴间距较大时,齿轮占用空间较大,重量较重,因此一般只适用于传递相对位置不远的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链传动是通过链条将具有特殊齿形的主动链轮的运动和动力传递到具有特殊齿形的从动链轮的一种传动方式,其运转时会产生附加动载荷、振动、冲击和噪声,不宜用在急速反向的传动中;涡轮蜗杆传动仅用来传递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螺旋传动是靠螺旋与螺纹牙面旋合实现回转运动与直线运动转换的机械传动,均不适用于远距离传动;并且上述啮合传动回差间隙大,不适用于往复运动的精密运动中;因此在远距离传动时,一般选用摩擦传动。常用的摩擦传动包括带传动和钢丝绳传动,但带传动或钢丝绳传动在传动过程中,由于传动带和钢丝绳受力变形,会产生一定的挠性,同步性能差,易打滑,不适用于往复运动的精密传动中。

因此,在远距离传输时,如何减轻带传动的打滑现象及提高带传动的同步性能、承载能力,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带传动机构,以解决现有传送机构中存在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带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钢带,所述传动钢带张紧在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外周面上;

所述传动钢带包括第一钢带和第二钢带,所述第一钢带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钢带的两端可分别固定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第一钢带和第二钢带为开口钢带;

所述主动轮包括在周向上并行排布的第一钢带缠绕区和第二钢带缠绕区;

所述从动轮包括在周向上并行排布的第一钢带缠绕区和第二钢带缠绕区;

所述第一钢带以第一缠绕方式缠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第一钢带缠绕区,所述第二钢带以第二缠绕方式缠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第二钢带缠绕区,其中所述第一缠绕方式和所述第二缠绕方式使得在所述主动轮沿第一转向转动时,所述第一钢带处于拉紧状态,在所述主动轮沿第二转向转动时,所述第二钢带处于拉紧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轮和/或从动轮上具有轴向通孔和自所述轴向通孔连通至其所属轮外表面的豁口,所述开口钢带的端部固定在所述轴向通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豁口与其所属轮的外表面为圆弧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向通孔内设有钢带夹紧轴,所述开口钢带的端部缠绕在所述钢带夹紧轴上,所述钢带夹紧轴与其所属轮通过螺钉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轮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所述从动轮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带轮和第四带轮,所述第一钢带缠绕区位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三带轮的外圆周上,所述第二钢带缠绕区位于所述第二带轮和第四带轮的外圆周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向通孔与其所属轮外表面之间的豁口为弧形豁口;

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四带轮的弧形豁口的方向为顺时针,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三带轮的弧形豁口的方向为逆时针;或者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四带轮的弧形豁口方向为逆时针,所述第二带轮和所述第三带轮的弧形豁口方向为顺时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钢带缠绕区与所述第二钢带缠绕区之间具有隔离区。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区设有隔离垫。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电机,其输出轴与所述主动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

电机支架,用于固定所述电机;

从动轮输出轴,其与所述从动轮连接,用于向负载传递运动和动力;

从动轮输出轴支架,用于支撑所述从动轮输出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支架和所述从动轮输出轴支架的高度被设置为使得电机输出轴和从动轮输出轴在同一水平线。

通过利用本公开内容的钢带传动机构,可以取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该传动机构采用两根钢带的结构设计,使得主动轮在正转和反转过程中,两根钢带中的其中一根处于拉紧状态,提高了钢带的承载能力;

(2)两根钢带的端部固定在其所属轮上,同步性能好,不易打滑,保证了传动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部分地加以阐述,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文后部分地变得明显,或者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获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书面说明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到并获得。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能够用本实用新型实现的目的和优点不限于以上具体所述,并且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上述和其他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绘制的,而只是为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了便于示出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部分,附图中对应部分可能被放大,即,相对于依据本实用新型实际制造的示例性装置中的其它部件可能变得更大。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钢带传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2为图1所示钢带传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钢带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钢带传动机构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钢带传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6为本公开内容中另一实施例中的钢带传动机构的轴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内容中所出现的“上部”、“下部”等方位名词是相对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方向;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术语“连接”在本文不仅可以指直接连接,也可以表示存在中间物的间接连接。直接连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不借助中间部件进行连接,间接连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借助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带传动机构,如图1至图5所示,该钢带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100、从动轮200和传动钢带,传动钢带张紧在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的外圆周上。图1为该传动机构的轴测图,如图1所示,传动钢带包括第一钢带410和第二钢带420,第一钢带410和第二钢带420均为开口钢带,并且第一钢带4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上,第二钢带420的两端也分别固定在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上。其中,开口钢带与主动轮100或从动轮200之间的固定方式可选用螺钉;例如,通过螺钉将开口钢带的端部固定在主动轮100或从动轮200的外周面上。除螺钉固定之外,能实现连接的其他固定方式也能达到和螺钉固定同样的效果。

主动轮100包括在周向上并行排布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和第二钢带缠绕区121,从动轮200包括在周向上并行排布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和第二钢带缠绕区221;主动轮1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的轴线平行于从动轮2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的轴线,且主动轮1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的端面与从动轮2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同理,主动轮1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121的轴线平行于从动轮2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221的轴线,且主动轮1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121的端面与从动轮2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221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第一钢带410的两端可通过第一缠绕方式缠绕在主动轮1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和从动轮2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第二钢带420的两端可通过第二缠绕方式缠绕在主动轮1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121和从动轮2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221。具体安装时,可先将第一钢带410和第二钢带420的两端与其所对应的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固定好,再操纵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旋转以保证开口钢带缠绕在其所对应的带轮上,并且缠绕好的开口钢带处于张紧状态;第一钢带410和第二钢带420的缠绕方式不同,但需保证缠绕后且处于拉紧状态的两个开口钢带位于带轮的上下两侧。图1中所示的第一钢带410位于带轮的下侧,第二钢带420位于带轮的上侧;当主动轮100顺时针旋转时,位于带轮上侧的第二钢带420处于拉紧状态,第二钢带420随着主动轮100的转动逐渐从从动轮2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221松开并缠绕在主动轮1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121,第一钢带410逐渐从主动轮1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松开并缠绕在从动轮2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当主动轮100逆时针旋转时,位于带轮下侧的第一钢带410处于拉紧状态,此时第二钢带420逐渐从主动轮1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121松开并缠绕于从动轮200的第二钢带缠绕区221,第一钢带410逐渐从从动轮2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松开并缠绕于主动轮1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

钢带传动机构采用上述的两根开口钢带实现运动和动力的传递,在主动轮100正转和反转过程中使得第一钢带410和第二钢带420交替承载,降低了传动带的疲劳破坏,因此相对于采用单根环形传动带提高了承载能力;开口钢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带轮上,能保持一定的初张力,防止带出现打滑现象。

为了实现开口钢带与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的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固定方式。如图4所示,在主动轮100和/或从动轮200上开设有轴向通孔81,并在轴向通孔81与其所属轮的外表面之间开设有连通的豁口82,该豁口82与其所属轮之间的关系可看做为相贯;开口钢带的端部从此豁口82引入至轴向通孔81,且固定在轴向通孔81内。豁口82之间的间隙可稍大于钢带的厚度,并且其豁口82的形状可设置为螺旋形、弧形等;开口钢带的端部可通过螺钉固定在轴向通孔81的孔壁上,也可通过螺栓夹紧在轴向通孔81内。

进一步的,豁口与其所属轮外表面的交界处可为圆弧过渡83;圆弧过渡83的形成方式可为圆角或自轴向通孔与其所属轮外表面之间的弧形豁口。将开口钢带从豁口82伸出至带轮的外表面时,钢带在豁口82与其所属轮外表面的交界处形成转折点,交界处若为尖角边则会加快钢带的疲劳损坏,随着负载的增加,尖角边甚至会割断其钢带;若将尖角边设计成圆滑过渡83的形式,则有效的避免了此现象的产生。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在轴向通孔81内设置钢带夹紧轴510,钢带夹紧轴510通过螺钉固定在带轮上。如图1所示,开口钢带的端部缠绕在钢带夹紧轴510上,再将钢带夹紧轴510插入轴向通孔81内;钢带夹紧轴51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其限位部的尺寸大于轴向通孔81的孔径尺寸,以保证将钢带夹紧轴510插入至轴向通孔81内,在轴向方向上实现一个方向的限位;在钢带夹紧轴510的另一端,设有固定螺钉520,固定螺钉520实现钢带夹紧轴510在轴向方向的另一方向的限位。具体的,固定螺钉520头部的尺寸可大于轴向通孔18内径的尺寸,在钢带夹紧轴510的端部开设螺纹孔,固定螺钉与其20螺纹孔相配合并拧紧;为了防止固定螺钉520的松动,也可以加装防松垫片或垫圈(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主动轮10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带轮110和第二带轮120,从动轮20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带轮210和第四带轮220;第一带轮110的外圆周为第一钢带缠绕区111,第二带轮120的外圆周为第二钢带缠绕区121,第三带轮210的外圆周为第一钢带缠绕区211,第四带轮220的外圆周为第二钢带缠绕区221。第一钢带410缠绕在第一钢带缠绕区上使得其张紧在第一带轮110和第三带轮210的下侧,第二钢带420缠绕在第二钢带缠绕区使得其张紧在第二带轮120和第四带轮220的上侧。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带传动的承载能力,主动轮100也可以由多组第一带轮110、第二带轮120组成,从动轮200也相应地由多组第三带轮210、第四带轮220组成,因此就形成了位于第一带轮110和第三带轮210下侧的多根第一钢带410及位于第二带轮120与第四带轮220上侧的多根第二钢带420;多根钢带均匀受力有效的减小了钢带的破损,从而提高带传动的承载能力。另外,第一带轮110、第二带轮120、第三带轮210和第四带轮220上开设有通孔60,该通孔可用于安装螺栓,螺栓将第一带轮110与第二带轮120或第三带轮210与第四带轮220固定为一体,从而保证传动的可靠性;该通孔也可起减重作用;图6为带轮不设置通孔60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图中可以看出也可直接通过钢带加紧轴510与固定螺钉520将第一带轮110与第二带轮120或第三带轮210与第四带轮220固定为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主动轮100上的第一钢带缠绕区111和第二钢带缠绕区121可设置在一个带轮上。例如,在轴向方向上将带轮外圆周平均分成两个区域,即形成第一钢带缠绕区111和第二钢带缠绕区121,第一钢带缠绕区111用于缠绕第一钢带410,第二钢带缠绕区121用于缠绕第二钢带420。同理,从动轮200的第一钢带缠绕区211与第二钢带缠绕区221也可采用与主动轮100类似的方法设置。为了提高承载能力,也可以设置多个同轴的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以形成多组传动带。

如图1、图4所示,轴向通孔81与带轮外表面之间的豁口82形状为弧形。且以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来看,第一带轮110与第四带轮220的圆弧方向为顺时针,第二带轮120与第三带轮210的圆弧方向为逆时针。弧形方向的限定使得两根开口钢带分别位于带轮的不同侧;以保证主动轮100顺时针转动时,第二钢带420处于拉紧状态;主动轮100逆时针转时,第一钢带410处于拉紧状态。

也可将第一带轮110与第四带轮220的圆弧方向设置为逆时针,第二带轮120与第三带轮210的圆弧方向为顺时针,则缠绕在第一钢带缠绕区的第一钢带410位于带轮的上侧,缠绕在第二钢带缠绕区的第二钢带420位于带轮的下侧;当主动轮100顺时针旋转时,位于带轮上侧的第一钢带410处于拉紧状态;当主动轮100逆时针旋转时,位于带轮下侧的第二钢带420处于拉紧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带轮110和第四带轮220的轴向通孔81分别位于其所属轮轴线的正下方,第二带轮120与第三带轮210的轴向通孔81分别位于其所属带轮轴线的正上方。为了便于带轮的加工和维护,第一带轮110、第二带轮120、第三带轮210和第四带轮220的形状、尺寸均相同;在具体安装时,可以通过调整带轮的安装方向达到图1中所示的带轮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通过竖直翻转图示的轴线通孔81位于轴线下方的第一带轮110,则可形成为轴向通孔81位于轴线上方的第二带轮120和第三带轮210,对带轮再进行左右翻转就能改变其弧形豁口的弧形方向。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不同的传动比的要求,主动轮100、从动轮200的直径也可不同;但应注意的是,为了实现传动机构的有效传动,第一带轮110、第三带轮210之间的传动比应等于第二带轮120、第四带轮220之间的传动比。

为了防止第一钢带410与第二钢带420在传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可在第一钢带缠绕区和第二钢带缠绕区之间设置隔离区。当第一钢带缠绕区与第二钢带缠绕区位于同一带轮上时,可在带轮上设置凸出部或凹槽实现第一钢带410与第二钢带420的隔离;当第一钢带缠绕区与第二钢带缠绕区分别位于不同的带轮上时(主动轮100包括第一带轮110和第二带轮120),可通过在带轮之间加装隔离装置实现第一钢带410与第二钢带420的隔离。

进一步的,第一钢带缠绕区与第二钢带缠绕区之间的隔离区设置有隔离垫300,如图1所示,隔离垫300与其所要隔离的带轮同轴设置,且隔离垫300外径大于带轮外径。在进行主动轮100的安装时,先将第二带轮120套置在传动轴上,再将隔离垫300和第一带轮110依次安装在第二带轮120的外部,并通过轴端挡圈或轴端挡盖进行轴向固定;也可进一步通过螺柱将第一带轮110、隔离垫300、第二带轮120连接为一体。从动轮200的安装与主动轮100类似。

若第一钢带缠绕区与第二钢带缠绕区位于同一带轮上时,隔离垫300可套置在带轮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一钢带缠绕区和第二钢带缠绕区之间;隔离垫300的内径尺寸稍大于带轮的外径尺寸,与带轮形成紧密配合,套置在带轮外圆周上的隔离垫300实现了第一钢带410和第二钢带420之间的隔离。

具体的,该传动机构还包括电机610、电机支架620、从动轮输出轴支架720和从动轮输出轴710;电机支架620、从动轮输出轴支架720一般安装在基座或机架上,电机610通过螺钉与电机支架720固定,从动轮输出轴710支撑在从动轮输出轴支架720上;主动轮100与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轮200与从动轮输出轴710固定连接。带轮与传动轴之间的轴向固定可通过轴肩、轴端挡圈、轴端挡板等方式实现,周向固定方式可选用键连接。当电机610运转时,电机输出轴驱动主动轮100旋转,再通过钢带带动从动轮200旋转,由于从动轮200与从动轮输出轴710之间为固定连接,从动轮输出轴710旋转则实现负载的驱动并向负载传递运动和动力。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机支架720和从动轮输出轴支架720被设置为在高度方向上使得电机输出轴与从动轮输出轴710位于同一水平线,且在安装时保证电机输出轴与从动轮输出轴710之间的平行度。

根据上述所公开的钢带传动机构的实施例可以看出,该钢带传动机构采用两根钢带的结构设计,使得主动轮在正转和反转过程中,两根钢带中的其中一根处于拉紧状态,提高了钢带的承载能力;两根钢带的端部固定在其所属轮上,同步性能好,不易打滑,保证了传动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针对一个实施方式描述和/或例示的特征,可以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以相同方式或以类似方式使用,和/或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相结合或代替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

上述所列实施例,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但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