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9226发布日期:2020-12-18 13:0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早期的直线运动轴承形式,就是在一排撬板下放置一排木杆,现在直线运动轴承使用的是同一种工作原理,只不过有时用球代替滚子,最简单的旋转轴承是轴套轴承,它只是一个夹在车轮和轮轴之间的衬套,这种设计随后被滚动轴承替代,就是用很多圆柱形的滚子替代原先的衬套,每个滚动体就像一个单独的车轮。

其中轴承套圈是轴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轴承套圈的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高效的对轴承套圈进行散热,轴承在运作时,滚子会在轴承套圈的内壁处滚动,在滚动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热量,若不及时散热,会严重缩短轴承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解决了传统轴承套圈的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高效的对轴承套圈进行散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包括轴承套圈本体,所述轴承套圈本体顶部和底部的四周均嵌设有散热片,所述轴承套圈本体正面的中心处开设有凹槽,所述轴承套圈本体内腔的中心处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轴承套圈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耐磨层。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固定块、螺纹杆、螺纹套、环形槽和冷却油,所述轴承套圈本体内腔的中心处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腔灌注有冷却油,所述凹槽背面的中心处嵌设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背面贯穿至环形槽的内腔,所述螺纹套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

优选的,所述耐磨层包括锡青铜层和高锰合金钢层,所述锡青铜层位于轴承套圈本体内壁的内侧,所述高锰合金钢层位于锡青铜层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轴承套圈本体顶部的四周均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数量为8个。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表面套设有防滑套。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背面与凹槽内腔的背面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耐磨层的内壁涂抹有润滑油,所述把手位于凹槽的内腔。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

1、本实用新型通过散热片、固定块、螺纹杆、螺纹套、环形槽和冷却油的配合,使用者拧动把手,从而通过固定块带动螺纹杆在螺纹套内旋转移动,随后使用者将冷却油灌注入环形槽内,便于使用者将轴承套圈本体内壁的热量进行吸收传导,同时散热片也将轴承套圈本体内壁的热量进行吸收传导,加强了轴承套圈本体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通过润滑油的配合,降低了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内壁的摩擦力,防止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的内壁过度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提高了轴承套圈本体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解决了传统轴承套圈的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高效的对轴承套圈进行散热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块、螺纹杆、螺纹套、环形槽和冷却油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轴承套圈本体进行高效散热,从而延长了轴承套圈本体的使用寿命,通过锡青铜层和高锰合金钢层的配合,增强了轴承套圈本体内壁的耐磨效果,延长了轴承套圈本体的使用寿命,通过散热孔的配合,气流快速通过散热孔,从而对轴承套圈本体进行快速冷却降温,加强了轴承套圈本体的散热效果,通过把手和防滑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通过把手将螺纹杆从螺纹套内取出,通过密封垫的配合,防止冷却油从螺纹套内溢出,通过润滑油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降低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的内壁过度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热量,通过把手位于凹槽的内腔,便于使用者保持轴承套圈本体表面的光滑度,防止轴承套圈本体的表面有凸起,从而影响轴承套圈本体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轴承套圈本体的结构俯视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a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耐磨层的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中标号:1、轴承套圈本体;2、散热片;3、凹槽;4、把手;5、散热机构;51、固定块;52、螺纹杆;53、螺纹套;54、环形槽;55、冷却油;6、耐磨层;61、锡青铜层;62、高锰合金钢层;7、润滑油;8、密封垫;9、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轴承套圈本体的结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2所示a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耐磨层的结构局部剖视图,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包括轴承套圈本体1,所述轴承套圈本体1顶部和底部的四周均嵌设有散热片2,所述轴承套圈本体1正面的中心处开设有凹槽3,所述轴承套圈本体1内腔的中心处设置有散热机构5,所述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耐磨层6。

所述散热机构5包括固定块51、螺纹杆52、螺纹套53、环形槽54和冷却油55,所述轴承套圈本体1内腔的中心处开设有环形槽54,所述环形槽54的内腔灌注有冷却油55,所述凹槽3背面的中心处嵌设有螺纹套53,所述螺纹套53的背面贯穿至环形槽54的内腔,所述螺纹套53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52,所述螺纹杆5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1,通过固定块51、螺纹杆52、螺纹套53、环形槽54和冷却油55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轴承套圈本体1进行高效散热,从而延长了轴承套圈本体1的使用寿命。

所述耐磨层6包括锡青铜层61和高锰合金钢层62,所述锡青铜层61位于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内侧,所述高锰合金钢层62位于锡青铜层61的外侧,通过锡青铜层61和高锰合金钢层62的配合,增强了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耐磨效果,延长了轴承套圈本体1的使用寿命。

所述轴承套圈本体1顶部的四周均开设有散热孔9,所述散热孔9的数量为8个,通过散热孔9的配合,气流快速通过散热孔9,从而对轴承套圈本体1进行快速冷却降温,加强了轴承套圈本体1的散热效果。

所述固定块5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4,所述把手4的表面套设有防滑套,通过把手4和防滑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通过把手4将螺纹杆52从螺纹套53内取出。

所述固定块5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8,所述密封垫8的背面与凹槽3内腔的背面活动连接,通过密封垫8的配合,防止冷却油55从螺纹套53内溢出。

所述耐磨层6的内壁涂抹有润滑油7,所述把手4位于凹槽3的内腔,通过润滑油7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降低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壁过度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热量,通过把手4位于凹槽3的内腔,便于使用者保持轴承套圈本体1表面的光滑度,防止轴承套圈本体1的表面有凸起,从而影响轴承套圈本体1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夹具拧动把手4,此时把手4通过固定块51带动螺纹杆52在螺纹套53内旋转移动,直至螺纹杆52离开螺纹套53的内腔,随后使用者将冷却油55灌注入环形槽54内,同理,使用者将螺纹杆52螺旋进入螺纹套53的内腔,此时冷却油55将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热量进行吸收传导,同时散热片2也将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热量进行吸收传导,在轴承运行时,滚子在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壁进行滚动,此时润滑油7对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壁进行润滑,降低了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摩擦力,防止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壁过度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气流快速通过散热孔9,从而对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部进行冷却降温。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型轴承套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散热片2、固定块51、螺纹杆52、螺纹套53、环形槽54和冷却油55的配合,使用者拧动把手4,从而通过固定块51带动螺纹杆52在螺纹套53内旋转移动,随后使用者将冷却油55灌注入环形槽54内,便于使用者将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热量进行吸收传导,同时散热片2也将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热量进行吸收传导,加强了轴承套圈本体1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通过润滑油7的配合,降低了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1内壁的摩擦力,防止滚子与轴承套圈本体1的内壁过度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提高了轴承套圈本体1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解决了传统轴承套圈的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高效的对轴承套圈进行散热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