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03412发布日期:2021-02-20 16:5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机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减震,即建筑减震技术,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弹塑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在,减震效果明显,可降低地震作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适用于多、高层建筑抗震及超高层、大跨结构及结构抗风,按消能器耗能机理不同,消能器可分为速度相关型消能器、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和复合型消能器三大类,建筑减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也有比较广阔的发挥空间,减震机构在机械中的应用最为常见,来达到缓冲和减震的效果。
[0003]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机械上使用的减震机构结构简单,缓冲方式单一,在使用的过程中减震和缓冲效果较差,并且传统的减震方式大多都是采用单侧缓冲,这样就会导致在收到冲击以后,正向缓冲以后容易在反向回弹的时候产生震动,不利于在机械上的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旨在改善现有机械上使用的减震机构结构简单,缓冲方式单一,在使用的过程中减震和缓冲效果较差,并且传统的减震方式大多都是采用单侧缓冲,这样就会导致在收到冲击以后,正向缓冲以后容易在反向回弹的时候产生震动,不利于在机械上的安装使用的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6]
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包括安装板和缓冲支脚,所述安装板包括架板和支撑脚,所述支撑脚均匀的设置在架板下端面的四个边角,且支撑脚与架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支脚包括上撑板、配合杆和底板,所述上撑板固定安装在支撑脚的下端面,所述配合杆均匀的设置在上撑板的四个边角,且配合杆与上撑板纵向滑动连接,所述底板固定安装在配合杆的下端面,解决了现有机械上使用的减震机构结构简单,缓冲方式单一,在使用的过程中减震和缓冲效果较差,并且传统的减震方式大多都是采用单侧缓冲,这样就会导致在收到冲击以后,正向缓冲以后容易在反向回弹的时候产生震动,不利于在机械上的安装使用的问题,通过对安装板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架板来安装外部设备进行使用,同时通过对支撑脚的设置来便于配合缓冲支脚进行安装,通过对缓冲支脚的结构设置来保证设备整体可以通过上撑板在配合杆上的滑动来实现缓冲的目的,同时通过底板的设置来保证可以将设备稳定的固定在地面上使用。
[0007]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板的下端面还固定安装有弹性气囊,所述弹性气囊的外侧安装有防爆外胎,所述防爆外胎与上撑板密封固定连接,通过对弹性气囊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内部气体放掉,方便进行收纳,而在使用的时候进行充气使
用,同时通过对防爆外胎的设置来保护内部弹性气囊,增加弹性气囊的使用寿命。
[0008]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板的侧面还开设有充气管道,所述充气管道与弹性气囊相互连通,且充气管道与上撑板固定连接,通过对充气管道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在外部给弹性气囊进行充气使用。
[0009]
进一步的,所述配合杆上还安装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上还安装有限位头,所述限位头与配合杆固定连接,通过对限位弹簧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上撑板反向向上回弹时候的缓冲效果,同时通过对限位头的设置来保证限位弹簧的稳定安装。
[0010]
进一步的,所述架板的中部安装有放置槽箱,所述放置槽箱与架板一体成形,通过对放置槽箱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的在内部安装其他设备使用。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上撑板的上端面还设置有与连接板相配合的配合板,所述配合板与上撑板固定连接,通过对连接板和配合板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螺栓来稳定的进行固定的目的。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的机械减震结构和安装方式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方便使用者可以稳定的将需要减震的设备安装在架板上,或者安装在放置槽箱的内部,然后将支撑脚稳定的固定在上撑板的上端面,使用者可以通过充气管道来给弹性气囊进行充气,保证弹性气囊与防爆外胎可以将上撑板和底板之间稳定的支撑起来,这样就可以保证上撑板可以在配合杆上稳定的滑动缓冲,当上撑板向下运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弹性气囊来进行支撑缓冲,当上撑板向上运动的时候可以通过限位弹簧来进行支撑缓冲,保证设备整体的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001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立体图;
[0015]
图2是图1所示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图1所示缓冲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是图2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0018]
图5是图4所示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19]
图中:1、安装板;11、架板;111、放置槽箱;12、支撑脚;121、连接板;2、缓冲支脚;21、上撑板;211、弹性气囊;212、防爆外胎;213、充气管道;214、配合板;22、配合杆;221、限位弹簧;222、限位头;23、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0021]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包括安装板1和缓冲支脚2,安装板1包括架板11和支撑脚12,通过对安装板1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架板11来安装外部设备进行使用,同时通过对支撑脚12的设置来便于配合缓冲支脚2进行安装,支撑脚12均匀的设置在架板11下端面的四个边角,且支撑脚12与架板11垂直固定连接,通过对传统的机械减震结构和安装方式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方便使用者可以稳定的将需要减震的设备安装在架板11上,或者安装在放置槽箱111的内部,然后将支撑脚12稳定的固定在上撑板21的上端面,使用者可以通过充气管道213来给弹性气囊211进行充气,保证弹性气囊211与防爆外胎212可以将上撑板21和底板23之间稳定的支撑起来,这样就可以保证上撑板21可以在配合杆22上稳定的滑动缓冲,当上撑板21向下运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弹性气囊211来进行支撑缓冲,当上撑板21向上运动的时候可以通过限位弹簧221来进行支撑缓冲,保证设备整体的缓冲效果,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机械上使用的减震机构结构简单,缓冲方式单一,在使用的过程中减震和缓冲效果较差,并且传统的减震方式大多都是采用单侧缓冲,这样就会导致在收到冲击以后,正向缓冲以后容易在反向回弹的时候产生震动,不利于在机械上的安装使用的问题;
[0022]
架板11的中部安装有放置槽箱111,放置槽箱111与架板11一体成形,通过对放置槽箱111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的在内部安装其他设备使用,支撑脚12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板121,上撑板21的上端面还设置有与连接板121相配合的配合板214,配合板214与上撑板21固定连接,通过对连接板121和配合板214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螺栓来稳定的进行固定的目的;
[0023]
缓冲支脚2包括上撑板21、配合杆22和底板23,上撑板21固定安装在支撑脚12的下端面,配合杆22均匀的设置在上撑板21的四个边角,且配合杆22与上撑板21纵向滑动连接,底板23固定安装在配合杆22的下端面,通过对缓冲支脚2的结构设置来保证设备整体可以通过上撑板21在配合杆22上的滑动来实现缓冲的目的,同时通过底板23的设置来保证可以将设备稳定的固定在地面上使用,上撑板21的下端面还固定安装有弹性气囊211,弹性气囊211的外侧安装有防爆外胎212,防爆外胎212与上撑板21密封固定连接,通过对弹性气囊211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内部气体放掉,方便进行收纳,而在使用的时候进行充气使用,同时通过对防爆外胎212的设置来保护内部弹性气囊211,增加弹性气囊211的使用寿命,上撑板21的侧面还开设有充气管道213,充气管道213与弹性气囊211相互连通,且充气管道213与上撑板21固定连接,通过对充气管道213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在外部给弹性气囊211进行充气使用,配合杆22上还安装有限位弹簧221,限位弹簧221上还安装有限位头222,限位头222与配合杆22固定连接,通过对限位弹簧221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上撑板21反向向上回弹时候的缓冲效果,同时通过对限位头222的设置来保证限位弹簧221的稳定安装。
[0024]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机械工程用减震支撑装置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002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