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接头防松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88043发布日期:2021-05-28 10:43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接头防松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接头防松罩。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现场,管接头泄漏在不同场合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影响现场干净整洁,重则导致油路控制装置的误动或者拒动、或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目前管接头的防松措施都需要改变原有管接头的结构,相应更换所需要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都较大,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接头防松罩,解决现有技术中管接头的防松措施都需要改变原有接头的结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接头防松罩,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转动连接并可相盖合形成用于容纳接管头的容腔;

所述上壳体的两端各开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一通槽,下壳体的两端各开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二通槽,在上壳体与下壳体转动至相盖合时,两个第一通槽分别与两个第二通槽构成两个供与管接头连接的管道通过的管道通孔;

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上异于两者转动连接的一侧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盖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的容腔用于容纳管接头,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形成圆形通孔,与管接头连接的管道穿过圆形通孔,从而将整个管接头固定在防松罩中,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改变原有管接头的结构的情况下,达到管接头防松动的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便捷,省时省力。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与两者转动连接相对的一侧可拆卸连接。设置上壳体和下壳体转动连接相对的一侧可拆卸连接,可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以后连接更稳定。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铰链转动连接。通过铰链连接,在安装和拆卸防松罩时,上壳体和下壳体可根据需要转动一定的角度。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扣件可拆卸连接。通过扣件实现可拆卸连接,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扣件包括卡条和可与卡条相适配的l形卡扣。将卡条设置在上壳体或下壳体上,l形卡扣设置在下壳体或上壳体上,通过l形卡扣与卡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实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壳体由三块形状相同的侧板和两块定位板构成,相邻两块侧板的夹角为120度,两块定位板分别固定在侧板的两端,第一通槽开设在定位板上;所述下壳体与上壳体的结构相同。设置上壳体和下壳体均由三块形状相同的侧板和两块定位板构成,盖合上壳体和下壳体时,内部形成的容腔截面呈正六边形与管接头上螺母形状相适配,外侧面的轮廓也呈正六角形,形状对应设置,结构简单,进行安装或拆卸时,方便操作。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定位板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定位板的上底和两个腰分别与三块侧板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通槽开设在定位板的下底上。设置定位板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与侧板端部形成的形状相对应,结构简单,进行安装或拆卸时,方便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是在管接头外加的防松罩,与现有技术中需要改变原有接头的结构的防松措施相比较,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改变原有管接头的结构的情况下,达到管接头防松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和管接头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管接头防松罩,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与下壳体2转动连接并可相盖合形成用于容纳接管头的容腔。

上壳体1的两端各开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一通槽11,下壳体2的两端各开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二通槽21,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转动至相盖合时,两个第一通槽11分别与两个第二通槽21构成两个供与管接头连接的管道通过的管道通孔。

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异于两者转动连接的一侧可拆卸连接,即远离上壳体1与下壳体2转动连接的一侧,两者可拆卸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由三块形状相同的侧板12和两块定位板13构成,相邻两块侧板12的夹角为120度,定位板13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定位板13的上底和两个腰分别与三块侧板12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通槽开设在定位板13的下底上;下壳体2与上壳体1的结构相同。侧板12和定位板13均采用不锈钢制备,侧板12之间以及侧板12与定位板13均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

盖合上壳体1和下壳体2时,内部形成的容腔截面呈正六边形与管接头上螺母形状相适配,此时位于上壳体1与下壳体2同一端的两个定位板13拼接成正六边形结构,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21形成圆形通孔,与管接头连接的管道穿过圆形通孔,在具体制备时,根据现有技术中管接头上螺母的尺寸合理设置侧板12和定位板13的尺寸,使得将防松罩安装在管接头上时,上壳体1和下壳体2内部所形成的的容腔的内表面与螺母的外侧面相贴合;根据现有技术中管接头连接的管道的尺寸合理设置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21的尺寸,使得将防松罩安装在管接头上时,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21所形成的圆形通孔的内表面与管道的外侧面相贴合。

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通过铰链3转动连接,图2至图4中省略铰链。通过铰链实现转动连接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技术手段,其本身并非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与两者转动连接相对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上壳体1和下壳体2通过扣件可拆卸连接,扣件包括卡条4和与卡条4相适配的l形卡扣5,本实施例中l形卡扣5的纵截面为l形。在具体制备时,选用长条形卡条4和与之相适配的l形卡扣5,卡条4采用不锈钢制备,l形扣件5采用弹性铁皮制备,卡条4焊接固定在下壳体2上,l形卡扣5焊接固定在上壳体1上,在盖合上壳体1与下壳体2时,掰动l形扣件5的下端,将其扣接在卡条4上。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

(1)收纳防松罩:

在不使用或进行运输时,先盖合上壳体1与下壳体2,掰动l形扣件5,将其扣接在卡条4上,使得上壳体1和下壳体2稳定不松动,再进行收纳,不仅可以节省存放空间,还能够避免损坏部件。

(2)安装防松罩:

先调整紧固管接头上的两个正六边形螺母,使两个螺母的六个侧面分别对应平齐,然后掰动l形扣件5,其与卡条4分离,转动上壳体1至一定角度,例如180度,再将下壳体2置于管接头下方,托着上壳体1和下壳体2向上移动,使得管接头上的螺母处于下壳体2内,管接头连接的管道处于第二通槽21内,最后转动上壳体1,盖合上壳体1与下壳体2,掰动l形扣件5的下端,将其扣接在卡条4上。

(3)拆卸防松罩:

先托着下壳体2,然后朝着远离下壳体2的方向掰动l形扣件5的下端,将其与卡条4底端分离,再转动上壳体1至一定角度,例如180度,最后托着上壳体1和下壳体2向下移动,使得下壳体2与管接头的螺母及管道分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