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插接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7214发布日期:2021-04-02 09:5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同心插接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机械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同心插接轴承。



背景技术:

轴承,作为一种常规的机械部件,其作用是为了能够使得轴在转动同时,还能对轴进行定位,保证其旋转时的同心度的同时,还能避免轴与插接槽之间产生摩擦,而造成磨损。因此,在轴与孔的配合中,经常会用到轴承部件。然而,发明人发现,由于现有的轴承基本都是由外轴套、内轴套、保持架和滚动体构成,并且在装配完成后,整个轴承的外轴套和内轴套基本不可拆卸,因此一旦轴承出现损坏,基本只能换新,无法维修,这样无疑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心插接轴承,可轻松实现对轴承的拆卸,以方便对轴承进行维修,从而降低了轴承的使用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心插接轴承,包括:

内轴套;所述内轴套具有容置槽,且沿轴线方向,所述内轴套的头端开设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通孔,所述内轴套的尾端开设插接槽,所述内轴套绕轴线方向开设若干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滑道;

若干滚珠,与所述滑道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任意所述滚珠分别可滚动地设置于唯一对应的所述滑道内;

若干推杆,与所述滑道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任意所述推杆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唯一对应的所述滑道内,用于朝远离所述容置槽的方向推动唯一对应的所述滑道内的所述滚珠;

外轴套,沿所述轴线方向,套接于所述内轴套上,用于与所述内轴套彼此相对转动;所述外轴套相对于所述内轴套的一侧绕所述轴线方向开设环形凹槽,且所述环形凹槽用于被各所述滚珠部分嵌入;

锁芯,沿轴线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锁芯的顶部形成可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压柱;所述锁芯的外周面为锥面并与各所述推杆抵接;

回弹部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回弹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锁芯连接,所述回弹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正常使用时,锁芯可在回弹部件的回弹作用下,向各推杆施加作用力,使得各推杆可持续抵住唯一对应的各滚珠,确保各滚珠均有部分可嵌入外轴套的环形凹槽中,从而实现外轴套与内轴套之间的装配,并且通过各滚珠,使得外轴套与内轴套彼此之间相对旋转,因此不会影响轴的转动。而当需要对轴承进行拆卸时,可通过按压压柱,使压柱可带动锁芯朝容置槽的槽底的方向进行运动,以取消锁芯的锥面向各推杆施加作用力,此时如向外拉拔外轴套时,各滚珠可在外轴套拉拔力的作用下,完全进入唯一对应的滑道中,从而即可轻松的将外轴套和内轴套进行分离,以便于工作人员对相应损坏的部件进行维修和更换,因此极大地降低了轴承的使用成本。

另外,各所述推杆相对于所述锁芯的一侧为与所述锁芯的所述锥面相契合的斜面。

另外,各所述滑道远离所述容置槽的一端沿所述滑道的径向凸出,形成凸缘部。

另外,所述通孔的孔壁朝垂直于所述内轴套的轴线方向收缩,形成与所述容置槽相对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抵住所述锁芯的顶部。

另外,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壁面为与所述滚珠契合的弧形壁面。

另外,所述回弹部件为弹簧。

另外,所述外轴套的一端还具有与所述内轴套的头端相对的顶板,所述顶板沿所述内轴套的轴线方向开设可被所述压柱穿设的按键孔。

另外,所述按键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压柱的截面直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锁芯被按压时,同心插接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锁芯未被按压时,同心插接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c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外轴套具有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同心插接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同心插接轴承,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内轴套1、若干滚珠2、若干推杆3、外轴套4、锁芯5和回弹部件6。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内轴套1具有容置槽11,并且,沿轴线方向,内轴套1的头端开设与容置槽11连通的通孔12,内轴套1的尾端开设插接槽13,内轴套1绕轴线方向开设若干与容置槽11连通的滑道14。

其次,如图1和图3所示,滚珠2和推杆3的数量分别与滑道14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且任意滚珠2分别可滚动地设置于唯一对应的滑道14内。而任意推杆3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唯一对应的滑道14内,且各推杆3用于朝远离容置槽11的方向推动唯一对应的滑道14内的滚珠2。

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外轴套4沿轴线方向,套接于内轴套1上,且外轴套4用于与内轴套1之间彼此相对转动,外轴套4相对于内轴套的一侧绕轴线方向还开设环形凹槽41,且环形凹槽41用于被各滚珠2部分嵌入。

此外,如图1和图3所示,锁芯5沿轴线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容置槽11中,锁芯5的顶部形成可穿设于通孔的压柱7,锁芯5的外周面为锥面51,且锥面51与各推杆3抵接。

最后,如图1和图3所示,回弹部件6设置于容置槽11内,回弹部件6的一端与锁芯5连接,回弹部件6的另一端与容置槽11的槽底连接。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在正常使用时,如图3和图4所示,内轴套1通过插接槽613可实现与轴的连接,锁芯5可在回弹部件6的回弹作用下,向各推杆3施加作用力,使得各推杆3可持续抵住唯一对应的各滚珠2,确保各滚珠2均有部分可嵌入外轴套4的环形凹槽41中,从而实现外轴套4与内轴套1之间的装配,并且通过各滚珠2,使得外轴套4与内轴套1彼此之间可相对旋转,因此不会影响轴的转动。而当需要对轴承进行拆卸时,如图1和图2所示,可通过按压压柱7,使压柱7可带动锁芯5朝容置槽11的槽底的方向进行运动,以取消锁芯5的锥面向各推杆3施加作用力,此时如向外拉拔外轴套4时,各滚珠2可在外轴套4拉拔力的作用下,完全进入唯一对应的滑道14中,从而即可轻松的将外轴套4和内轴套1进行分离,以便于工作人员对相应损坏的部件进行维修和更换,因此极大地降低了轴承的使用和维护成本。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回弹部件6和图3所示为弹簧,各推杆3相对于锁芯5的一侧为与锁芯5的锥面51相契合的斜面,从而使得锁芯5在沿内轴套1的轴线方向进行运动时,能够依靠与各推杆3的斜面配合,可更为轻松的推动各推杆3朝远离容置槽11的方向进行运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各滑道14远离容置槽11的一端沿滑道14的径向凸出,形成凸缘部141。通过凸缘部141可使得滚珠2的滚动更为顺畅,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轴套4与内轴套1彼此之间的转动性能。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为了对应各滑道14的凸缘部141,环形凹槽41的槽壁壁面为与滚珠2契合的弧形壁面。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和图3所示,通孔12的孔壁朝垂直于内轴套1的轴线方向收缩,形成与容置槽11相对的抵接部15,且抵接部15用于抵住锁芯5的顶部,通过该抵接部15可对锁芯5向远离容置槽11的槽底方向的滑动进行限位,避免锁芯5在回弹部件6的回弹作用下脱出内轴套1。

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5所示,外轴套4的一端还具有与内轴套1的头端相对的顶板42,且顶板42沿内轴套1的轴线方向开设可被压柱7穿设的按键孔43。由此不难看出,通过顶板42可将锁芯5完全罩住,从而实现对锁芯5的保护,可有效防止异物进入内轴套1的容置槽11内,对锁芯5造成损坏。同时,借助于开设于顶板42上的按键孔43,可使压柱7在回弹部件6的作用下穿设于内,从而不会对锁芯5的操作造成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42与外轴套4之间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或者顶板42也可以是以独立部件,可拆卸地安装于外轴套4上。并且,为了避免压柱7对外轴套4与内轴套1之间的彼此转动造成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42上的按键孔43的孔径因大于压柱7的截面直径,从而当压柱7在穿设于按键孔43后,不会与顶板42之间发生接触,从而使得外轴套4与内轴套1之间彼此的相对转动不会受到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同心插接轴承,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由于内轴套1上开设有容置槽11和插接槽13,因此,通过如图6和图7不难发现,容置槽11和插接槽13之间可构成隔板16,并且,为了能够让外轴套4和内轴套1在完成装配后,避免锁芯5出现下压的现象,如图6和图7所示,隔板绕内轴套1的轴线方向还开设若干螺纹孔17,同时本实施方式的同心插接轴承还包括:分别旋入各螺纹孔17内的顶丝8,且顶丝8可在内轴套1与外轴套4完成装配后,借助于与螺纹孔17的旋合,不断旋入容置槽11内,直至顶丝8的头端与锁芯5的底部抵接,配合抵接部15可实现对锁芯5的固定,此时的锁芯5被锁定无法下压,从而使得外轴套4与内轴套1的装配可靠稳定。而当需要对轴承进行拆卸时,可先通过旋出顶丝8,以解除对锁芯5的锁定,即可通过按压锁芯5以达到分离外轴套4和内轴套1的目的。

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7所示,插接槽13的槽底对应各螺纹孔17分别开设与各螺纹孔17连通的预埋槽18,从而使得顶丝8在抵住锁芯5后,顶丝8的尾端可完全埋入预埋槽18内,从而保证了预埋槽18的槽底的平整性,不会对轴的连接造成干涉。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