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式双离合器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98055发布日期:2021-06-11 19:13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式双离合器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湿式双离合器壳。



背景技术:

湿式双离合器是采用两个离合器控制不同档位进行动力传递,其内部离合器的组合布置方式直接影响离合器结构大小和性能应用场景。根据离合器轴向和径向分别进行布置,双离合器结构可分为轴向水平式和径向嵌套式。针对径向嵌套式布置形式,内外离合器的结构和连接配件对整体内部油路起着重要影响。当外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时,油液先通过内离合器再进入外离合器带走热量。

目前,针对径向嵌套式双离合器结构,由于离合器与自动变速器不同档位的配合安装,内外离合器的轴向位置并不一致,内离合器出油孔与外离合器进油孔存在轴向偏差。工作状态时,内离合器外壳与外离合器内壳存在转速差,大部分油液经内离合器出油孔甩出后撞在外离合器内壳上,甚至发生回流,造成局部涡流区。能沿法向进入外离合器进油口的油液较少,且油液流动紊乱,导致离合器内部换热效果差,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湿式双离合器壳,能够增大沿法向进入外离合器的油液流量,减少涡流,提高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双湿式离合器壳,包括内离合器外壳、外离合器内壳和环形导流圈,所述内离合器外壳周向环形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外离合器内壳套设在所述内离合器外壳外侧,周向环形设置有与所述出油孔一一对应的进油孔,所述环形导流圈设置在所述出油孔和所述进油孔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式离合器壳,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环形导流圈的结构对内外离合器连接处的油路路径起到导向作用,减少了涡流的产生,改善从内离合器到外离合器的油液流动环境,优化油路路径,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将油液从内离合器外壳导流至外离合器内壳中,减少或消除了由于湿式双离合器安装的轴向偏置所带来的油液运输不畅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油液流速,显著增加相同时间内的油液流量,增强内外离合器间的通油能力,提高油液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离合器内壳嵌套式布置在所述内离合器外壳外侧,所述内离合器外壳上设有传扭凸部,所述外离合器内壳上设有与所述传扭凸部相配合的传扭卡槽,传扭凸部和传扭卡槽为相互配合的结构,外离合器内壳和内离合器外壳之间通过该配合结构实现扭矩传输功能,结构简单,扭矩传输方便,便于双离合器之间的传扭控制与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油孔设置所述传扭凸部上,所述进油孔设置在所述传扭卡槽上,为进油孔和出油孔的优选布置形式之一,利用传扭凸部和传扭卡槽的嵌套结构,使得进油孔与出油孔的孔位相对准,避免出现进油孔和出油孔对位偏差严重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离合器内壳的内侧壁上周向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所在圆周穿过所述出油孔和/或所述进油孔的中部,所述环形导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凹槽内,使得环形凹槽镶嵌固定在外离合器内壳的内侧壁中,环形凹槽在导流过程中不易脱离,起到稳定的疏通油道的作用,且环形导流圈经环形凹槽穿过出油孔的中部位置,油液从出油孔进入进油孔时,环形导流圈将油液导向分流为两股油路进入进油孔中,油液在环形导流圈的导流作用下减少与外离合器内圈内侧壁的碰撞,减少涡流的产生,增强油液流速,提高油液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导流圈的横截面的两侧边与所述进油孔孔中心和所述出油孔孔中心的连线相平行,改变了油液的流动方向,油液主流并非沿着出油孔的法向方向进入出油孔中,而沿着出油孔与进油孔的偏置方向进入,减少与外离合器内壳的碰撞和涡流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导流圈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所述环形凹槽的横截面为与所述环形导流圈相适配的平行四边形,所述环形导流圈的横截面的顶边和底边与所述内离合器外壳和/或所述外离合器内壳的轴向方向平行,为环形导流圈的优选结构之一,结构简单,且与环形凹槽的配合紧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导流圈上设有缺角,合理设计缺角结构,环形导流圈能够根据装配要求调整内径大小,安装十分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缺角的角度为1~3°,为环形导流圈缺口的优选角度,避免由于缺角过大而暴露在进油孔和出油孔之间,影响其导流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导流圈的厚度小于所述出油孔和所述进油孔之间的距离,避免影响外离合器内壳与内离合器外壳的嵌套连接关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导流圈的厚度为0.5mm~1.5mm。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内离合器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示出的外离合器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环形导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示出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4示出的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1示出的环形导流圈与外离合器内壳的装配结构图;

图8为图7示出的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形导流圈与出油孔和进油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外离合器内壳100、进油孔110、传扭卡槽120、环形凹槽130、内离合器外壳200、出油孔210、传扭凸部220、环形导流圈300、缺角3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并参照图1至图9,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式双离合器壳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湿式双离合器壳包括内离合器外壳200、外离合器内壳100和环形导流圈300,外离合器内壳100套设在内离合器外壳200上,内离合器外壳200上周向环形设置有出油孔210,即沿着内离合器外壳200的周向位置环形设置有用于输送油液的出油孔210,该出油孔210至少设置有两个,外离合器内壳100上周向环形设置有与进油孔110一一对应的出油孔210,油液从内离合器外壳200的出油孔210进入外离合器内壳100的进油孔110,带走内离合器内的热量,实现散热功能。套设的方式可以是嵌套式,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固定连接如螺钉连接等方式将外离合器内壳100套设在内离合器外壳200上。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均设置有若干个,均布在外离合器内壳100和内离合器外壳200的周向。

环形导流圈300设置在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之间,油液在离合器的旋转作用下从出油孔210进而进油孔110,由于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之间会出现空隙,会造成涡流的产生,环形导流圈300能够减少油液流动过程中的涡流。由于内离合器和外离合器的套设误差,进油孔110与出油孔210会存在轴向误差的问题,环形导流圈300用于改善油液路径,将油液从出油孔210导向至进油孔110中,解决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轴向误差所带来的涡流或碰撞回流问题,提高油液流速和油液流量。

具体的,外离合器内壳100嵌套式布置在内离合器外壳200外侧,内离合器外壳200上设有传扭凸部220,外离合器内壳100上设有与传扭凸部220相配合的传扭卡槽120,传扭凸部220和传扭卡槽120可通过挤压的方式或其他机械加工方式形成,形成一配合结构,便于内离合器外壳200和外离合器内壳100之间的传扭过程,传输扭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油孔210设置在传扭凸部220上,进油孔110设置在传扭卡槽120上,传扭凸部220和传扭卡槽120相配合时,使得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的位置关系确定,进油孔110与出油孔210相互对应。此外,由于传扭凸部220的外表面为内离合器外壳200的最外围,油液在内离合器外壳200中的的流动时间长,得到流速越大,提高了一定时间内从出油孔210的进油孔110的进出流量。

此外,出油孔210还可以设置在外离合器内壳100中除传扭卡槽120外的部位,进油孔110设置在外离合器内壳100与内离合器外壳200相装配时的对应位置,再设置一环形导流圈300,同样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离合器内壳100的内侧壁上周向设置有环形凹槽130,环形导流圈300设置在环形凹槽130内。环形凹槽130用于固定安装环形导流圈300,环形导流圈300镶嵌在环形凹槽130内,结构稳定。环形凹槽130所在圆周穿过出油孔210和/进油孔110的的中部,使得环形导流圈300在安装之后,沿着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的投影方向环形导流圈300设置穿过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的中部位置,将油液分流,出油孔210流出的油液从环形导流圈300的两侧进入进油孔110中,起到导流作用,减少涡流产生。

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外离合器内壳100中形成传扭卡槽120的两侧凸部上设有用于形成环形凹槽130的各部分凹槽结构,环形导流圈300通过各部分凹槽镶嵌卡紧在外离合器内壳100内侧。

此外,环形凹槽130还可以设置在内离合器外壳200的外侧壁上,设置在传扭凸部220上,在出油孔210和进油孔110的油液流动通道中同样能够达到导流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导流圈300的横截面的两侧边与进油孔110孔中心和出油孔210孔中心的连线相平行,由于嵌套式湿式离合器中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存在轴向偏差,环形导流圈300的两侧为导流面,其两侧斜面倾斜度由于贴合轴向偏差方向,将油液从沿着出油孔210的法向方向引导至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的轴向偏差所造成的斜向方向,油液在出油过程中减少由于轴向偏差所造成的外离合器内壳100内侧壁的碰撞,减少了涡流的产生,提高油液运动速度。

具体的,环形导流圈300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环形凹槽130的横截面为与环形导流圈300相适配的平行四边形,环形导流圈300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横截面结构卡紧安装在环形凹槽130上。环形导流圈300的横截面的顶边和底边与内离合器外壳200和/或外离合器内壳100的轴向方向平行,即环形导流圈300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与内离合器外壳200和外离合器内壳100的轴线方向平行,且与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的孔口相平行,便于环形导流圈300在环形凹槽130内的镶嵌过程,且环形导流圈300在安装完成后环形导流圈300的内侧面与外离合器内壳100的内侧壁平行贴合,更加美观,结构紧凑。

此外,环形导流圈300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其他四边形或五边形等多边形,或者为上下边为圆弧,两侧为斜边的不规则形状,两侧边能够用于导流的形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导流圈300上设有缺角310,缺角310使得环形导流圈300具有弹性伸缩功能,能够根据安装要求嵌入环形凹槽130中,令环形导流圈300安装更加方便。环形导流圈300可由金属材料如不锈钢等制成,也可以由硬质合金或其他塑料材料等耐腐蚀材料制成。

具体的,缺角310的角度为1~3°,避免缺角310角度过大而影响导流作用,当缺角310过大时,缺角310会暴露在其中一个进油孔110和与之对应的出油孔210之间,影响导流效果,同时还会破坏外离合器的运动平衡,影响散热和传扭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导流圈300的厚度小于出油孔210和进油孔110之间的距离,环形导流圈300的厚度是指沿着环形导流圈300的径向方向上的靠轴心最近和最远的部分的距离,使得环形导流圈300具备嵌入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之间的条件,避免直接设置在进油孔110和出油孔210上。

具体的,环形导流圈300的厚度为0.5mm~1.5mm,贴合嵌套式湿式双离合器的实际结构。

具体实施时,油液从内离合器流至外离合器,从内离合器外壳200的出油孔210中流至外离合器内壳100的进油孔110中。油液从出油孔210中流出时,经环形导流圈300导流后进入进油孔110中,消除了外离合器内壳100和内离合器内壳嵌套式轴向安装偏差所带来的回流和涡流问题,提高油液流量和流速,提升散热效率。环形导流圈300的结构对内外离合器连接处的油路路径起到导向作用,减少涡流的产生,优化油路路径,进一步提高油液流动速度,增强内外离合器间的通油能力,提高油液利用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