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35115发布日期:2021-09-14 23:2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在过去,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依靠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然而时移境迁,随着近年来新增劳动人口减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不再是廉价资源,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自动化生产逐渐被企业所重视。而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实现将机械生产引领向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真正达到了大工业生产及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得工业生产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在自动化设备的工作过程中,转盘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当驱动转盘的驱动装置损坏时,整个转盘无法运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驱动转盘的驱动装置损坏时,整个转盘无法运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下方设有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操作台通过升降组件连接,所述操作台的上方设有第一转盘,所述操作台的顶部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若干滚轮,所述滚轮的顶部与第一转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滚轮的底部与环形凹槽的底部内壁相接触,所述操作台和第一转盘通过旋转机构连接;
6.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开设于操作台顶部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第一转盘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所述转轴的底端与第一凹槽的底部内壁通过第一轴承连接,所述转轴的外部套设有蜗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转轴相配合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蜗轮相配合的蜗杆,所述蜗杆的一端与第一凹槽的一侧内壁通过第二轴承连接,所述蜗杆的另一端与位于操作台一侧的第二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蜗杆的外部套设有位于操作台和第二转盘之间的齿轮,所述操作台的一侧设有与齿轮相配合的限位组件。
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转盘顶部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内壁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底部与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外部套设有位于第二凹槽内的螺母。
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凹槽一侧内壁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转轴的外部套设有与第一锥形齿轮相配合的第二锥形齿轮。
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齿轮上方的弧形卡板,所述弧形卡板的内壁设有与齿轮相配合的轮齿,所述弧形卡板与操作台相接触,所述弧形卡板的上方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操作台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上方设有第三转盘,所述第三转盘的底部
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底端贯穿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第二丝杆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底端与弧形卡板通过第三轴承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支撑板顶部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顶部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设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三丝杆的顶部与操作台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柄。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沉孔。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柄。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5.1、通过设置操作台、支撑板、第一凹槽、第一转盘、转轴、第一轴承、环形凹槽、滚轮、蜗杆、蜗轮、第二轴承、第二转盘、齿轮、驱动组件和限位组件的配合作用,通过电机可以驱动第一转盘转动,通过滚轮增加了第一转盘旋转的稳定性,减少第一转盘旋转过程中倾斜的可能,进而提高了转动的安全性,当电机损坏时,可以通过手动驱动第一转盘转动,提高了适用范围;
16.2、通过设置的升降组件,可以调节操作台的高度,进一步的提高了适用范围,通过设置的固定组件,第一转盘和转轴之间可以进行拆分,进而便于更换维修第一凹槽内的部件。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的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的固定柱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操作台;2、支撑板;3、第一凹槽;4、第一转盘;5、转轴;6、第一轴承;7、环形凹槽;8、滚轮;9、蜗杆;10、蜗轮;11、第二轴承;12、第二转盘;13、齿轮;14、第二凹槽;15、通孔;16、第一丝杆;17、螺母; 18、电机;19、第一锥形齿轮;20、第二锥形齿轮;21、弧形卡板;22、固定板;23、第三轴承;24、第三转盘;25、第二丝杆;26、固定柱;27、螺纹槽; 28、第三丝杆;29、第一手柄;30、第二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4所示的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包括操作台1,所述操作台1的下方设有两个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与操作台1通过升降组件连接,所述操作台1的上方设有第一转盘4,所述操作台1的顶部开设有环形凹槽7,所述环形凹槽7内设有若干滚轮8,所述滚轮8的顶部与第一转盘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滚轮8的底部与环形凹槽7的底部内壁相接触,所述操作台1和第一转盘4通过旋转机构连接;
26.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开设于操作台1顶部的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内设有转轴5,所述转轴5与第一转盘4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所述转轴5的底端与第一凹槽3的底部内壁通过第一轴承6连接,所述转轴5的外部套设有蜗轮 10,所述第一凹槽3内设有与转轴5相配合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凹槽3内设有与蜗轮10相配合的蜗杆9,所述蜗杆9的一端与第一凹槽3的一侧内壁通过第二轴承11连接,所述蜗杆9的另一端与位于操作台1一侧的第二转盘12 固定连接,所述蜗杆9的外部套设有位于操作台1和第二转盘12之间的齿轮 13,所述操作台1的一侧设有与齿轮13相配合的限位组件。
27.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凹槽3一侧内壁的电机18,所述电机18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锥形齿轮19,所述转轴5的外部套设有与第一锥形齿轮19相配合的第二锥形齿轮20。
28.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齿轮13上方的弧形卡板21,所述弧形卡板21 的内壁设有与齿轮13相配合的轮齿,所述弧形卡板21与操作台1相接触,所述弧形卡板21的上方设有固定板22,所述固定板22与操作台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22的上方设有第三转盘24,所述第三转盘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25,所述第二丝杆25的底端贯穿固定板22,所述固定板22与第二丝杆25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杆25的底端与弧形卡板21通过第三轴承23连接。
29.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沉孔。
30.所述第二转盘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柄30。
31.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电机18驱动第一锥形齿轮19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19和第二锥形齿轮20的配合,使得转轴5旋转,进而通过转轴5驱动第一转盘4转动,通过滚轮8增加了第一转盘4旋转的稳定性,减少第一转盘4 旋转过程中倾斜的可能,进而提高了转动的安全性,当电机18损坏时,通过转动第二转盘12驱动蜗杆9转动,通过蜗杆9和蜗轮10的配合,使得转轴5 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转盘4转动,可以通过手动驱动第一转盘4转动,提高了适用范围,第一转盘4旋转结束后,转动第三转盘24,使得第二丝杆25驱动弧形卡板21下移,由于弧形卡板21与操作台1接触,进而避免弧形卡板21 跟随第二丝杆25转动,最终通过弧形卡板21与齿轮13的配合,限位蜗杆9 的位置,进而避免转轴5转动,从而限位第一转盘4的位置,通过设置的第二手柄30,便于驱动第二转盘12转动。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4所示的一种高安全性转盘驱动系统,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转盘4顶部的第二凹槽14,所述第二凹槽14的底部内壁开设有两个通孔15,所
述通孔15内设有第一丝杆16,所述第一丝杆16的底部与转轴5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16的外部套设有位于第二凹槽14 内的螺母17;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支撑板2顶部的固定柱26,所述固定柱26的顶部开设有螺纹槽27,所述螺纹槽27内设有第三丝杆28,所述第三丝杆28的顶部与操作台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2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柄29。
33.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转动固定柱26,调节第三丝杆28位于螺纹槽27 内的长度,进而调节支撑板2与操作台1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操作台1的高度,进一步的提高了适用范围,通过转动螺母17,使得螺母17脱离第一丝杆 16,进而解除对第一转盘4位置的固定,从而驱动第一转盘4上移,使得第一丝杆16脱离通孔15,进而完成第一转盘4和转轴5之间的拆分,进而便于更换维修第一凹槽3内的部件,通过设置的第一手柄29,便于驱动固定柱26转动。
34.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5.参照说明书附图1

4,通过电机18驱动第一锥形齿轮19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19和第二锥形齿轮20的配合,使得转轴5旋转,进而通过转轴5 驱动第一转盘4转动,通过滚轮8增加了第一转盘4旋转的稳定性,减少第一转盘4旋转过程中倾斜的可能,进而提高了转动的安全性,当电机18损坏时,通过转动第二转盘12驱动蜗杆9转动,通过蜗杆9和蜗轮10的配合,使得转轴5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转盘4转动,可以通过手动驱动第一转盘4转动,提高了适用范围,第一转盘4旋转结束后,转动第三转盘24,使得第二丝杆25 驱动弧形卡板21下移,由于弧形卡板21与操作台1接触,进而避免弧形卡板 21跟随第二丝杆25转动,最终通过弧形卡板21与齿轮13的配合,限位蜗杆 9的位置,进而避免转轴5转动,从而限位第一转盘4的位置。
36.参照说明书附图1

4,通过转动固定柱26,调节第三丝杆28位于螺纹槽 27内的长度,进而调节支撑板2与操作台1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操作台1 的高度,通过转动螺母17,使得螺母17脱离第一丝杆16,进而解除对第一转盘4位置的固定,从而驱动第一转盘4上移,使得第一丝杆16脱离通孔15,进而完成第一转盘4和转轴5之间的拆分。
37.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