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8259发布日期:2021-07-02 19:2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软管连接领域,具体为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



背景技术:

当流化介质速度较大时,固体颗粒开始带出。随着流化介质速度增大,颗粒夹带也愈多。这时空隙率增大,压降下降。固体颗粒在流体中形成悬浮状态的稀相,并与流体从流化床中一起夹带出去,这一个阶段就叫做气流输送阶段,也叫做稀相输送。金属软管接头是现代工业管路中的一种高品质的柔性管道,它主要由波纹管、网套和接头组成,它的内管是具有螺旋形或环形的薄壁不锈钢波纹管,波纹管外层的网套,是由不锈钢丝或钢带按一定的参数编织而成。软管两端的接头或法兰是与客户管道的接头或法兰相配的,软管的波纹管是由极薄壁的无缝或众焊不锈钢钢管经过高精度塑性加工成形的,由于波纹管轮廓的弹性特性决定了软管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抗疲劳性,使它很容易吸收各种运动变形的循环载荷,尤其在管路系统中有补偿大位移量的能力,在船舶管路系统中主要应用于管路介质为油或淡水的管路与设备之间的连接,能够补偿一定的相对位移,起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目前,在对金属软管与机械装置进行连接或金属软管之间进行连接时往往需要使用软管接头,大多数接头都是与金属软管牢固固定,当需要更换金属软管或者接头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包括:

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内穿设有第一金属软管,所述第一接头的外端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接头的内端设置有第一内卡环,所述第一内卡环的内侧卡合连接有第一卡合管,所述第一卡合管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均匀环绕分布的第一卡片;

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内穿设有有第二金属软管,所述第二接头的外端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接头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内卡环,所述第二内卡环的内侧卡合连接有第二卡合管,所述第二卡合管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均匀环绕分布的第二卡片;

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的两端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外卡环和的第二外卡环,所述接头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外接管;所述第一外卡环通过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外卡环通过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螺纹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径与第一外卡环的相等,所述第二接头的外径与第一外卡环的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卡环位于第一卡片和第一卡合管之间,所述第二内卡环位于第二卡片和第二卡合管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金属软管和第二金属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金属氧化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头本体上与外接管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上设置有向外接管延伸的螺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头本体位于螺杆两侧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固定在接头本体内部靠近调节阀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杆的另一侧设置有活塞头,所述活塞头与外接管内壁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通过设置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便于实现接头本体两侧分别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进行安装连接,同时可实现接头本体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进行快速的拆卸分离,节省了拆卸和安装接头的时间,提高了接头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第一内卡环和第二内卡环的内径大小,便于使金属软管卡合在第一卡片和第一卡合管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内卡环和第二内卡环的内径大小,便于使金属软管卡合在第二卡片和第二卡合管之间,避免金属软管与接头之间产生漏气现象,然后通过设置螺杆,便于选择是否开闭外接管管口,提高了接头本体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的接头本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第一接头;2、第一金属软管;3、第一外螺纹;4、第一内卡环;5、第一卡合管;6、第一卡片;7、接头本体;8、第一外卡环;9、第二外卡环;10、外接管;11、第二接头;12、第二金属软管;13、第二外螺纹;14、第二内卡环;15、第二卡合管;16、第二卡片;17、调节阀;18、螺杆;19、密封圈;20、活塞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包括:

第一接头1,所述第一接头1内穿设有第一金属软管2,所述第一接头1的外端设置有第一外螺纹3,所述第一接头1的内端设置有第一内卡环4,所述第一内卡环4的内侧卡合连接有第一卡合管5,所述第一卡合管5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均匀环绕分布的第一卡片6;

第二接头11,所述第二接头11内穿设有有第二金属软管12,所述第二接头11的外端设置有第二外螺纹13,所述第二接头11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内卡环14,所述第二内卡环14的内侧卡合连接有第二卡合管15,所述第二卡合管15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均匀环绕分布的第二卡片16;

接头本体7,所述接头本体7的两端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外卡环8和的第二外卡环9,所述接头本体7的一侧设置有外接管10;所述第一外卡环8通过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3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外卡环9通过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13螺纹配合。

其中,第一接头1的外径与第一外卡环8的相等,第二接头11的外径与第一外卡环8的相等,通过设置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便于实现接头本体7两侧分别与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11进行安装连接,同时可实现接头本体7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11头进行拆卸分离。

其中,第一内卡环4的内径小于第一卡片6的外径,且大于第一卡合管5的外径,第二内卡环14的内径小于第二卡片16的外径,且大于第二卡合管15的外径,通过设置第一内卡环4和第二内卡环14的内径大小,便于使金属软管卡合在第一卡片6和第一卡合管5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内卡环4和第二内卡环14的内径大小,便于使金属软管卡合在第二卡片16和第二卡合管15之间。

其中,第一金属软管2和第二金属软管12的外侧均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为金属氧化层,通过设置保护层,避免第一金属软管2和第二金属软管12的表面产生锈蚀提高了第一金属软管2和第二金属软管12的使用寿命。

其中,接头本体7与外接管10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阀17,调节阀17靠近接头本体7的一侧设置有螺杆18,接头本体7的一侧开设有与螺杆18配合螺纹连接的螺孔,通过螺杆18和螺孔的螺纹连接,便于使用调节阀17控制螺杆18深入长度。

其中,接头本体7位于螺杆18两侧设置有密封圈19,密封圈19固定在接头本体7内部靠近调节阀17的一侧,通过设置密封圈19,避免螺杆18转动时产生气体泄漏。

其中,螺杆18的另一侧设置有活塞头20,活塞头20与外接管10内壁卡合连接,通过设置活塞头20,避免控制外接管10的开启和关闭,便于实现接头本体7连接两管或三管的选择性调节功能。

工作时,使用第一金属软管2穿过第一接头1,然后将第一金属软管2卡合在第一卡片6和第一卡合管5之间,然后使用第一内卡环4卡合在第一卡片6外部,然后通过第一外螺纹3与第一内螺纹的卡合连接,使第一金属软管2与接头本体7进行牢固连接,第二金属软管12接法与第一金属软管2相同,当不要使用外接管10时,使用调节阀17,调节阀17推动螺杆18前进,然后推动活塞头20堵塞外接管10即可,当需要使用外接管10时,使用调节阀17将活塞头20从外接管10内退出即可。该种稀相输送管路的可快速更换的金属软管接头,通过设置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便于实现接头本体7两侧分别与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11进行安装连接,同时可实现接头本体7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11进行快速的拆卸分离,通过设置第一内卡环4和第二内卡环14的内径大小,便于使金属软管卡合在第一卡片6和第一卡合管5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内卡环4和第二内卡环14的内径大小,便于使金属软管卡合在第二卡片16和第二卡合管15之间,避免金属软管与接头之间产生漏气现象,然后通过设置螺杆18,便于选择是否开闭外接管10管口,提高了接头本体7的实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