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监护设备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医疗监护设备是一种以测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参数,并可与已知设定值进行比较,在出现超标后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监护设备能够全天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检出变化趋势,指出临危情况,供医生应急处理和进行治疗的依据,使并发症减到最少达到缓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
现有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其缺少监护设备限位结构,容易在受力后导致监护设备移位,且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备高度,现提出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其缺少监护设备限位结构,容易在受力后导致监护设备移位,且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备高度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包括底座和监护设备本体,所述底座靠近四角的下端均设有滑轮,所述底座位于中心位置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前侧内壁上水平贯穿设有驱动件,所述凹槽内设有升降件,所述驱动件与升降件传动连接,所述升降件上设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开口朝上设置,所述u型板开口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设有夹持机构,所述u型板开口的底部上设有限位机构,所述监护设备本体插设于u型板开口内并与夹持机构和限位机构相抵接触。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于固定块前端侧壁上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水平转动贯穿凹槽的前侧内壁设置,所述连接杆位于凹槽内的一端上同轴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升降件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升降件包括设置于凹槽左侧内壁上的两块限位块,两块所述限位块之间设有同一块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啮合,所述齿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上端与u型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分别固定连接于u型板开口左右两侧内壁上的连接块,两块所述连接块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圆形槽,两个所述圆形槽的相对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伸缩杆,两根所述弹簧伸缩杆远离圆形槽内壁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杆,两根所述活动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夹持块,两块所述夹持块分别与监护设备本体的左右两端侧壁相抵接触。
优选地,所述活动杆位于圆形槽外的一端上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连接块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u型板开口底部上的两个腔室,两个所述腔室分别靠近u型板的左右两端侧壁设置,两个所述腔室的相背内壁上均水平转动贯穿设有螺纹杆,两根所述螺纹杆分别与两个腔室的相对内壁转动连接,两根所述螺纹杆位于腔室外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旋钮,两根所述螺纹杆位于腔室内的一端上螺纹套接有活动块,所述腔室的顶面上设有条形开口,所述活动块的上端贯穿条形开口设置,所述活动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l型支撑块,所述监护设备本体与两块l型支撑块相抵接触。
优选地,所述夹持块和l型支撑块均为聚氨酯制品。
优选地,所述腔室的底部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的上端与活动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槽与条形开口呈等长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监护设备本体插设于u型板开口内,使得两块夹持块配合弹簧伸缩杆对监护设备本体进行夹持限位,拧动旋钮带动两块l型支撑块对监护设备本体进行支撑限位,并将监护设备本体固定在u型板开口内,避免受力后导致监护设备本体移位。
2、通过聚氨酯制品的夹持块和l型支撑块对监护设备本体提供缓冲防护,避免外力对监护设备本体造成损伤。
3、通过伺服电机带动齿轮转动,使得齿轮带动啮合的齿条进行升降,并由齿条上的升降块带动u型板上的监护设备本体进行升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备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的l型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监护设备本体、3滑轮、4固定块、5凹槽、6u型板、7伺服电机、8连接杆、9齿轮、10限位块、11齿条、12升降块、13连接块、14圆形槽、15弹簧伸缩杆、16活动杆、17夹持块、18密封圈、19腔室、20螺纹杆、21旋钮、22活动块、23条形开口、24l型支撑块、25滑槽、2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面向智慧医疗社区服务的监护设备安装结构,包括底座1和监护设备本体2,底座1靠近四角的下端均设有滑轮3,滑轮3便于进行移动,底座1位于中心位置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固定块4的上端设有凹槽5,凹槽5的前侧内壁上水平贯穿设有驱动件,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于固定块4前端侧壁上的伺服电机7,伺服电机7的型号为:msme-082s1,伺服电机7用于带动连接杆8上的齿轮9转动,伺服电机7的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连接杆8远离伺服电机7的一端水平转动贯穿凹槽5的前侧内壁设置,连接杆8位于凹槽5内的一端上同轴固定连接有齿轮9,齿轮9与升降件传动连接。
凹槽5内设有升降件,驱动件与升降件传动连接,升降件包括设置于凹槽5左侧内壁上的两块限位块10,两块限位块10之间设有同一块齿条11,两块限位块10用于对齿条11进行支撑限位,齿条11与齿轮9啮合,齿轮9转动带动啮合的齿条11进行升降,并由齿条11配合升降块12带动u型板6上的监护设备本体2进行升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备高度,齿条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升降块12,升降块12的上端与u型板6的下端固定连接。
升降件上设有u型板6,u型板6的开口朝上设置,u型板6开口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设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分别固定连接于u型板6开口左右两侧内壁上的连接块13,两块连接块13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圆形槽14,两个圆形槽14的相对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伸缩杆15,两根弹簧伸缩杆15远离圆形槽14内壁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杆16,弹簧伸缩杆15包括固定连接于圆形槽14底部上的伸缩杆和压力弹簧,压力弹簧固定套接伸缩杆设置,伸缩杆和压力弹簧远离圆形槽14的一端与活动杆16固定连接,压力弹簧的弹性性能使得弹簧伸缩杆15带动夹持块17对监护设备本体2进行夹持固定,两根活动杆16远离连接块1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夹持块17,两块夹持块17分别与监护设备本体2的左右两端侧壁相抵接触,活动杆16位于圆形槽14外的一端上套接有密封圈18,密封圈18与连接块13固定连接,密封圈18能够防止水分进入圆形槽14内。
u型板6开口的底部上设有限位机构,监护设备本体2插设于u型板6开口内并与夹持机构和限位机构相抵接触,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u型板6开口底部上的两个腔室19,两个腔室19分别靠近u型板6的左右两端侧壁设置,两个腔室19的相背内壁上均水平转动贯穿设有螺纹杆20,两根螺纹杆20分别与两个腔室19的相对内壁转动连接,两根螺纹杆20位于腔室19外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旋钮21,旋钮21用于手动转动螺纹杆20,转动的螺纹杆20带动螺纹套接的活动块22在滑槽25和滑块26的限位作用下沿着条形开口23水平移动,两根螺纹杆20位于腔室19内的一端上螺纹套接有活动块22,腔室19的顶面上设有条形开口23,活动块22的上端贯穿条形开口23设置,活动块2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l型支撑块24,监护设备本体2与两块l型支撑块24相抵接触。
夹持块17和l型支撑块24均为聚氨酯制品,聚氨酯制品的夹持块17和l型支撑块24用于对监护设备本体2提供缓冲防护,避免外力对监护设备本体2造成损伤,腔室19的底部上设有滑槽25,滑槽25内滑动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滑块26,滑块26的上端与活动块22的下端固定连接,滑槽25与条形开口23呈等长设置,滑块26在滑槽25内移动时,便于螺纹杆20转动带动活动块22水平移动,并限制活动块22的移动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监护设备本体2插设于u型板6上的开口内,使得监护设备本体2的左右两端侧壁分别与两块夹持块17相抵接触,使得两块夹持块17配合连接块13上圆形槽14内的弹簧伸缩杆15对监护设备本体2进行夹持限位,随后拧动旋钮21带动螺纹杆20转动,使得螺纹杆20带动螺纹套接的活动块22在滑槽25和滑块26的限位作用下沿着条形开口23水平移动,直至两块l型支撑块24与监护设备本体2相抵接触,从而有效对监护设备本体2提供支撑限位,有效将监护设备本体2固定在u型板6开口内,避免受力后导致监护设备本体2移位,同时聚氨酯制品的夹持块17和l型支撑块24对监护设备本体2提供缓冲防护,避免外力对监护设备本体2造成损伤,启动伺服电机7带动连接杆8上的齿轮9转动,并由齿轮9带动啮合的齿条11在限位块10的限位作用下进行升降,并由齿条11上的升降块12带动u型板6上的监护设备本体2进行升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备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