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刹车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车刹车片。
背景技术:
卡车由于自重大,惯性大,在公路上行驶时制动的难度要远大于小轿车。并且一旦卡车没能及时停止,由于卡车的大自重所带来的大动能,就会导致所发生的事故的惨烈程度远大于小轿车,因此卡车的制动系统在车辆安全中十分重要。
现在的卡车刹车片一般采用鼓刹,利用刹车片与刹车鼓接触,两者摩擦产生阻力使得卡车停止下来。但是现有的卡车刹车片容易堆积粉尘,自身缺乏除尘的能力。堆积在刹车片上的粉尘容易对刹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卡车刹车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粉尘容易堆积在刹车片上,影响刹车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车刹车片,该一种卡车刹车片包括:刹车鼓、安装盘、内刹车片、制动蹄以及传动装置,刹车鼓为圆环形,制动蹄为圆弧形,制动蹄一端与安装盘铰接,内刹车片与制动蹄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内刹车片设置于刹车鼓内并与刹车鼓之间形成间隙,传动装置与制动蹄活动连接,传动装置经由制动蹄能够驱动内刹车片与刹车鼓接触;其中内刹车片朝向刹车鼓的刹车面上开设有至少一道排屑槽,制动蹄内开设有加热腔以及排气孔,排气孔一端连通加热腔,另一端连通排屑槽。
进一步的,卡车刹车片还包括隔热圈,隔热圈同轴套设于刹车鼓内并与刹车鼓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卡车涉车片还包括环形的外刹车片,外刹车片同轴套设于隔热圈内并与隔热圈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内刹车片表面开设有多道排屑槽,这些排屑槽相互平行,制动蹄内开与排屑槽一一对应开设有多个加热腔,各个加热腔之间互不连通。
进一步的,沿加热腔指向排屑槽的方向,排气孔的内径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卡车涉车片还包括与排屑槽一一对应设置的多根导热杆,导热杆部分埋设于内刹车片内,一端延伸至刹车面,另一端延伸至加热腔内。
进一步的,导热杆包括主杆以及至少一根支撑杆,主杆部分埋设于内刹车片内,一端延伸至刹车面,另一端延伸至加热腔内,支撑杆设置于加热腔内,一端与主杆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制动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传动装置包括压板以及转杆,转杆与安装盘转动连接,压板与卡车的气刹设备连接传动,在制动时,气刹设备能够带动压板与转杆的一端抵接并带动转杆转动,使转杆的另一端推动制动蹄转动。
进一步的,刹车鼓内对称地设置有两套内刹车片、制动蹄以及传动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卡车刹车片在刹车制动时,传动装置经由制动蹄带动内刹车片与刹车鼓贴合,内刹车片与刹车鼓摩擦产生的粉尘会被推挤到排屑槽内,并且排屑槽与刹车鼓合围形成一个空腔,摩擦产生的热会经过内刹车片和制动蹄的传导到加热腔内,加热其中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并从排气孔朝向排屑槽喷出,将排屑槽内的粉尘吹散,同时吹出的空气还能对内刹车片的制动面产生一定的散热降温的作用,减小制动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对内刹车片的制动效能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卡车刹车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内刹车片与制动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卡车刹车片包括刹车鼓1、安装盘(未图示)、内刹车片2、制动蹄3以及传动装置4。本卡车刹车片属于鼓刹,在使用时需要将刹车鼓1与车轮同轴连接,车辆在行驶时刹车鼓1会随着车轮一起转动。而内刹车片2内置于刹车鼓1内,在制动时内刹车片2贴合刹车鼓1的内壁,两者摩擦产生摩擦阻力从而使车轮停止转动。而制动蹄3与内刹车片2连接,其作用是在制动时带动内刹车片2贴合刹车鼓1的内壁。传动装置4在使用时需要跟卡车的刹车动力装置连接,当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时,控制刹车动力装置产生一个运动,带动传动装置4运动进一步带动制动蹄3和内刹车2运动,与刹车鼓1的内壁抵接触从而进行制动。
当本卡车刹车片安装到卡车上时,刹车鼓1安装在车轮上,而内刹车片2和制动蹄3需要安装在卡车车体上,而传动装置4则与车辆的刹车动力装置所连接,上述内容为盘刹的常规技术手段。
在本实施例中,刹车鼓1为圆环形,使用时与卡车车轮同轴固定连接。制动蹄3为圆弧形,设置于刹车鼓1内部,一端与安装盘铰接。制动蹄3通过安装盘安装在车体上,制动蹄3也可以直接铰接在车体上。内刹车片2与制动蹄3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并设置于刹车鼓1内并与刹车鼓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以确保车辆在正常行驶时,内刹车片2与刹车鼓1之间不会接触。
内刹车片2朝向刹车鼓1的那个面为制动面,在制动面上开设有排屑槽21,用于排出制动时产生的粉尘。为了获得较好的除尘效果,在制动面上优选开设有多个排屑槽21,这些排屑槽21相互平行,并且等距离排列。
在制动蹄3内开设有多个加热腔31和排气孔32,这些加热腔31与排屑槽21一一对应并且相互隔绝,相互独立。每个加热腔31通过排气孔32连通排屑槽21,排气孔32一端连通加热腔31,另一端连通排屑槽21的一端。当本刹车片在制动时,由于摩擦会在制动面上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通过内刹车片2和制动蹄3的热传导,进入到加热腔31内。同时刹车鼓1贴合制动面与排屑槽21合围形成一个腔体。加热腔31内的空气吸热膨胀从排气孔32朝向排屑槽21喷出,将排屑槽21内的粉尘吹散,实现清除粉尘的作用。
为了获得更好的吹粉除尘的效果,使气流能够正对粉尘吹除,避免由于气流对不准粉尘导致的除尘失效。排气孔32的出气口处优选弯折一定的角度,使得出气口尽可能的朝向排屑槽21。使得从排气孔32吹出的气流能够沿着排屑槽21运动,将排屑槽21内的粉尘充分的吹出。
易知,从排气孔32喷出的气流流速越大,清灰效果越好。为了提高排气孔32内喷出气流的流速,可以在内刹车片2和制动蹄3内设置导热杆5。导热杆5一端埋设于内刹车片2内,并且最好一直延伸至制动面上。另一端一直延伸至加热腔31。导热杆5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如铁、铜等金属,以便于将制动面上产生的热能够迅速地传导到加热腔31内,使得加热腔31内空气迅速升温,体积迅速膨胀,从而增大其从排气孔32喷出的流速。
为了进一步更快地传递热量,进一步加速加热腔31内的空气升温膨胀,导热杆5除了主杆51外,还包括一根或多根支撑杆52,支撑杆52一端与主杆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热腔31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杆52与主杆51同样地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最好采用同样的材料一体成型连接在一起。支撑杆52能够增大导热杆5与加热腔31内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量传递的速率,因此支撑杆52的数量越多,热量传递效率越高,越能够快速加热空气。
为了提高排气孔32内喷出气流的流速,还可以缩小排气孔32的横截面积,从而在流量一定的前提下提高流速。因此优选地,将排气孔32设置成大入口小出口的锥孔型,即排气孔32连通加热腔31的进气端横截面较大,而连通排泄槽21的出气端的横截面较小,并且从进气端至排气端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使得气体的流速在排气孔32内的流速逐渐增大,当从排气孔32排出达到最大流速,以获得最好的吹粉除尘的效果。
传动装置4在使用时需要跟卡车的刹车动力装置连接,当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时,控制刹车动力装置产生一个运动,带动传动装置4运动进一步带动制动蹄3和内刹车2运动,与刹车鼓1的内壁抵接触从而进行制动。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装置4包括压板41以及转杆42。转杆42与安装盘转动连接,同样地,也可以直接与车体转动连接。压板41与卡车的刹车动力装置即气刹设备连接传动。在制动时,气刹设备能够带动压板41向下运动,与转杆42的一端抵接并推动转杆42的转动,使转杆42的另一端抵接并推动制动蹄3转动,从而推动内刹车片2与刹车鼓1接触实现制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制动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安全性。优选地在刹车鼓1内对称地设置有两套内刹车片2、制动蹄3以及传动装置4。在制动时两套传动装置4分别控制两个内刹车片2同时与刹车鼓1内壁抵接,通过增大制动面的面积,从而获得更好的制动效果。这两套传动装置4还可以共用同一个压板41,即一款压板41同时推动两个转杆42转动,控制两个内刹车片2进行制动。
在进行制动时,由于内刹车片2时通过与刹车鼓1内侧面抵接摩擦产生摩擦阻力来进行制动的。产生的热量一部分被内刹车片2吸收,另一部分热量会被刹车鼓1吸收,导致刹车鼓1的温度升高。部分驾驶员在经过长时间制动之后,担心高温会使得刹车片失效,会采取从外部直接对刹车片喷水来进行降温的措施。这种方式简单有效,能够迅速降低刹车片的温度,但是存在刹车鼓1迅速冷却导致破裂的风险。
为了保护刹车鼓1,优选地,在刹车鼓1内同轴套设一个隔热圈6,隔热圈6与刹车鼓1的内壁固定连接。隔热圈6采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如陶瓷制作而成。在制动时,内刹车片2与隔热圈6接触摩擦,摩擦产生的热被隔热圈6阻隔,避免刹车鼓1的温度过高,在喷水冷却时破裂。
进一步地,由于在制动时内刹车片2与隔热圈6接触摩擦,造成隔热圈6的磨损。由于隔热圈6耐磨性较差或价格较为昂贵,因此优选地,在隔热圈6的内壁上还同轴套设一个环形的外刹车片7,外刹车片7与隔热圈6的内壁固定连接。在制动时,内刹车片2与外刹车片7接触摩擦,产生摩擦阻力从而对车辆制动。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卡车刹车片在刹车制动时,传动装置经由制动蹄带动内刹车片与刹车鼓贴合,内刹车片与刹车鼓摩擦产生的粉尘会被推挤到排屑槽内,并且排屑槽与刹车鼓合围形成一个空腔,摩擦产生的热会经过内刹车片和制动蹄的传导到加热腔内,加热其中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并从排气孔朝向排屑槽喷出,将排屑槽内的粉尘吹散,同时吹出的空气还能对内刹车片的制动面产生一定的散热降温的作用,减小制动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对内刹车片的制动效能的不利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