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机电维修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2.煤矿机械属于机械的一个大的分类,煤矿机械是专门用于煤矿开采的机械,在煤矿机电维修时,其底端故障在维修时非常困难。
3.现有的煤矿机电设备修理的支撑装置通常使用千斤顶来实现支撑,但由于千斤顶的接触面要求为固定形状,并且由于支撑面过小,在支撑过程中容易对待支撑装置表面造成损伤,并且因为煤矿机电设备较大,在千斤顶支撑过程中易出现晃动,威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能够解决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过程中支撑装置(千斤顶)容易出现晃动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该支撑装置包括:
7.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为工作面,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自由伸入/伸出的维修孔;
8.底座,所述底座位于所述支撑座的下方,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座之间具有供使用者躯体出入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维修孔相连通;
9.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至少设置三组,且位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筒和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筒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螺纹套接;所述第一支撑筒和所述第一支撑杆两者之一固接于所述支撑座,另一者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以及
10.同步传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均与各所述第一支撑筒或第一支撑杆传动连接。
11.进一步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设置有四组,分别靠近所述底座的边角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固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筒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12.所述同步传动组件与各第一支撑杆传动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包括:
14.电机,安装于所述底座;
15.主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
16.主动齿轮,固套于所述主动轴;
17.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传动连接;
18.主动蜗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共轴且固接设置;
19.蜗杆,与所述主动蜗轮相啮合传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以及
20.从动蜗轮,与所述蜗杆相啮合传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共轴线固接设置。
21.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蜗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22.和/或,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均为锥齿轮。
23.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三组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底座之间;
24.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主要由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中间套筒组成,其中,所述上支撑杆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中间套筒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之间,所述下支撑杆固接于所述底座;所述中间套筒与所述上支撑杆和/或所述下支撑杆之间具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上支撑杆、中间套筒和所述下支撑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25.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块;
26.所述限位槽具有竖向限位槽和多个横向限位槽,所述横向限位槽与所述竖向限位槽相连通,均设置于所述中间套筒;所述限位块设置于上支撑杆和所述下支撑杆。
2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设置有四组,分别靠近于所述底座的边角部位设置。
28.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三组第三高度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下方;
29.所述第三高度调节组件主要由底柱和底盘,所述底柱的上端与所述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底盘固接于所述底柱的下端部。
30.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三组滚轮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下方;
31.所述滚轮组件主要由连接于所述底座下方的支架和枢接于所述支架的万向轮。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高度调节组件和/或所述滚轮组件设置有四组,分别靠近于所述底座的边角部位设置。
3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中,由于在用于支撑煤矿机电设备的支撑座设置有供使用者(维修人员)手臂自由伸入/伸出的维修孔,在支撑座与底座之间设置了供使用者躯体出入的容纳空间,在支撑座与底座之间设置了至少三组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同步传动组件均第一高度调节组件的第一支撑筒/第一支撑杆传动连接,进而实现第一支撑筒与第一支撑杆同步相对运动(升/降),从而实现支撑座的稳定运动(升/降),由于支撑座具有至少三个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对其支撑,从而能够实现对支撑座的稳定支撑,在支撑过程中晃动情况能够明显减少甚至避免,使用者可以安全地进入到支撑座与底座之间的容纳空间中作业;另外,由于支撑座的上端面为工作面,与煤矿机电设备的接触面较大,受力比较均匀,故在支撑过程中会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对装置表面损伤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中底座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中同步传动组件中部分传动结构示意图。
38.图中:1、底座;2、支撑座;3、第一支撑杆;4、第一支撑筒;5、电机;6、下支撑杆;7、中间套筒;8、上支撑杆;9、万向轮;10、底柱;11、底盘;12、限位块;13、限位槽;14、从动蜗轮;15、主动轴;16、主动齿轮;17、从动齿轮;18、蜗杆;19、从动蜗轮;20、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如图1
‑
图3所示,该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2、底座1、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和同步传动组件。
4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座2的上端面为工作面,具有供使用者手臂自由伸入/伸出的维修孔。具体的支撑座2的结构为框体结构,上端面的工作面设置为水平面。
4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底座1位于支撑座2的下方,底座1与支撑座2之间具有供使用者躯体出入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与维修孔相连通,便于维修人员位于该容纳空间对支撑座2上方的机电设备进行维修。
43.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设置有四组,且位于支撑座2与底座1之间,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筒4和第一支撑杆3,第一支撑筒4与第一支撑杆3螺纹套接;第一支撑筒4和第一支撑杆3两者之一固接于支撑座2,另一者转动连接于底座1;第一支撑筒4和第一支撑杆3相对转动使,两者将产生轴向相对运动,实现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对支撑座2的升降。
44.本实施例中,同步传动组件设置于底座1,且均与各第一支撑筒4或第一支撑杆3传动连接。如此设置,同步传动组件可以同时带动各第一支撑筒4或同时带动各第一支撑杆3同时转动,以实现各第一支撑筒4和第一支撑杆3的同步相对轴向运动,从而实现支撑座2的稳定升降运动。
4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中,由于在用于支撑煤矿机电设备的支撑座设置有供使用者(维修人员)手臂自由伸入/伸出的维修孔,在支撑座与底座之间设置了供使用者躯体出入的容纳空间,在支撑座与底座之间设置了至少三组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同步调节组件均第一高度调节组件的第一支撑筒/第一支撑杆传动连接,进而实现第一支撑筒与第一支撑杆同步相对运动(升/降),从而实现支撑座的稳定运动(升/降),由于支撑座具有至少三个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对其支撑,从而能够实现对支撑座的稳定支撑,在支撑过程中晃动情况能够明显减少甚至避免,使用者可以安全地进入到支撑座与底座之间的容纳空间中作业;另外,由于支撑座的上端面为工作面,与煤矿机电设备的接触面较大,受力比较均匀,故在支撑过程中会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对装置表面损伤情况的发生。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还可以设置三组、五组、六组、七组,或更多组,分别靠近底座1的边角位置设置,第一支撑杆3固接于支撑座2,第一支撑筒4转动连接于底座1;同步传动组件与各第一支撑杆3传动连接。如此设置,当同步传动组件带动各第一支撑杆3同步转动,从而实现各第一支撑筒4的同步向上或向下运动。第一高度调节组件设置的越多,对支撑座2的支撑点越多,所能承受的重力越大,即承载能力越强,支撑座的受力越均匀,当然,因为同步性要求,同步传动组件的结构也越复杂,加工精度要求也越高。
47.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电机5、主动轴15、主动齿轮16、从动齿轮17、主动蜗轮19、蜗杆18和从动蜗轮14,电机5安装于底座1;主动轴15转动连接于底座1,且与电机5传动连接;主动齿轮16固套于主动轴15;从动齿轮17与主动齿
轮16相啮合传动连接;主动蜗轮19与从动齿轮17共轴且固接设置;蜗杆18与主动蜗轮19相啮合传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于底座1;从动蜗轮14与蜗杆18相啮合传动连接,且与第一支撑杆共轴线固接设置。当调节支撑座2高度时,电机5工作,带动主动轴15转动,主动齿轮16在主动轴15的带动下转动,从动齿轮17在主动齿轮16的带动下转动,与从动齿轮1同步转动的主动蜗轮19转动,蜗杆18在主动蜗轮19的带动下转动,进而蜗杆18带动从动蜗轮14转动,从动蜗轮14进一步带动第一支撑杆3转动,如此实现对各第一支撑杆3的同步同向转动,从而实现各第一支撑筒4的同步上升或同步下降运动,以实现支撑座2的稳定上升或升降。
48.本实施例中,从动蜗轮14转动连接于底座1;具体的,如图3所示,从动蜗轮14固接于支撑轴20,支撑轴20转动连接于底座1,以实现对从动蜗轮14的稳定支撑,从而实现从动蜗轮14的稳定转动。
49.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7均为锥齿轮,即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锥齿轮的设置可以实现传递角度的灵活设置,如图1所示,可以将电机5设置于底座1的侧部中间部位,便于对电机的维护、拆装及操作。当然,除此之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7也可以设置为直齿轮或其他形状的齿形,在此不做限定,当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为直齿轮时,电机可以设置于底座下方位置,图中未示出。电机5通过控制开关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实现对电机5的控制,不仅省力,还能尽量避免支撑板座在升降过程中出现高度偏差。
5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同步传动组件中,主动轴15为一长轴,其两端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底座1的两侧;锥齿轮组即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主动齿轮)和从动锥齿轮(从动齿轮)共两组,其中主动锥齿轮均固定套接于主动轴15,两锥齿轮组的安装方向相同;蜗杆18共有两根,其两端部均转动连接于底座,且与主动轴15相交错垂直设置,两个从动锥齿轮均位于两蜗杆之间,其中,与从动锥齿轮共轴线同步转动的主动蜗轮与蜗杆的中间部位相啮合;与第一支撑杆3共轴线同步转动的从动蜗轮共有四个,其中两个从动蜗轮分别靠近其中一根蜗杆的两个端部设置,且与该蜗杆相啮合,另外两个从动蜗轮分别靠近另一根蜗杆的两个端部设置,且与该蜗杆相啮合。如此设置,可以将主动轴15设置于底座的中间部位,从动蜗轮可以对称地靠近于底座的边角部位设置,从而实现同步传动组件各零部件之间位置连接的均匀与对称性,从而保证传动的平稳性,进一步保证支撑座的稳定升降。
51.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包括四组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该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设置于支撑座2和底座1之间;其中,第二高度调节组件主要由上支撑杆8、下支撑杆6和中间套筒7组成,其中,上支撑杆8的上端固接于支撑座2,中间套筒7连接于上支撑杆8和下支撑杆6之间,下支撑杆6固接于底座1;中间套筒7与上支撑杆8和/或下支撑杆6之间具有限位结构,以限制上支撑杆8、中间套筒7和下支撑杆6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二高度调节组件的设置,同样可以对支撑座2进行支撑,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强支撑座的支撑稳定性。
5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13和限位块12;限位槽13具有竖向限位槽和多个横向限位槽,横向限位槽与竖向限位槽相连通,均设置于中间套筒7;限位块12设置于上支撑杆8和下支撑杆6。当调节支撑座2的高度时,转动中间套筒7,使限位块12均位于竖向限位槽内,如此,当支撑座2升降时,限位块在竖向限位槽内滑动,当将支撑座调整到位后,再次转动中间套筒7,使限位块滑动至横向限位槽内,从而实现上支撑杆8、
中间套筒7和下支撑杆6的定位,并实现对支撑座2的支撑。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还可以设置有三组、五组、六组、七组或更多组,分别靠近于底座1的边角部位设置。第二高度调节组件设置的越多,对支撑座2的支撑点越多,承载能力越强,支撑座的受力越均匀,当然,因为同步性要求,对于第二高度调节组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也越高。
54.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包括四组第三高度调节组件,设置于底座1的下方;其中,第三高度调节组件主要由底柱10和底盘11,底柱10的上端与底座1螺纹连接,底盘11固接于底柱10的下端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对各底盘11相对于底座1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实现对支撑座工作面水平度的精确调整。
55.本实施例中,包括四组滚轮组件,均设置于底座的下方,间隔设置。具体的,滚轮组件主要由连接于底座1下方的支架和枢接于支架的万向轮9。当该支撑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万向轮未与地面接触,底盘与地面接触,即第三高度调整组件支撑整个支撑装置。当不使用该支撑组件时,转动底柱,调整底盘与底座之间的间距,当两者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至一定尺寸时,使得万向轮接触地面,继续转动底柱,直至底盘完全离开地面,此时,整个支撑装置由滚轮组件支撑,并可以将整个装置推至合适场所。当再次使用时,将支撑装置推动到相应位置,反向转动底柱,增大底盘与底座之间的间隙,底盘与地面接触,继续转动底柱,直至万向轮离开地面。例如,在使用该支撑装置时,底盘10的高度比万向轮9的高度低四分之一,在不使用该支撑装置时,底盘10的高度比万向轮9的高度高出三分之一,以实现对整个支撑装置的支撑。
5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高度调节组件可以设置为三组、五组、六组、七组或更多组,设置的越多,其支撑点越多,承载能力越强,受力越均匀,分别靠近于底座1的边角部位设置;滚轮组件可以设置有三组、五组、六组、七组或更多组,设置的越多,其支撑点越多,承载能力越强,受力越均匀,分别靠近于底座1的边角部位设置。
57.综上所述,该支撑装置的支撑面为板面,增加了支撑装置与维修机器的接触面积,避免了维修过程中支撑装置对机器表面的损伤,并且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维修孔,在将维修部位支撑稳定后,维修人员可位于支撑座下方对机器进行维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58.该支撑装置中,由第一高度调节组件中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一支撑筒实现对支撑座的支撑,通过电机带动同步传动组件运行,使各支撑筒同步向上移动以带动支撑座的稳定抬升,完成支撑座对机器维修部位的抬升并对抬升后的维修部位进行支撑,第二高度调节组件同样实现了对支撑座的支撑,支撑座在双重支撑下提高了支撑座的承重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整体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5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