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0002发布日期:2021-09-25 11:4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衬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


背景技术:

2.在现代车辆悬架设计中,大量采用橡胶衬套等柔性连接满足车辆减振降噪的需要,并获得所需要的悬架运动学特性。汽车减震器的作用是缓冲地面对车辆的震动,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其中减震衬套组件式一个重要的部件,减震衬套组件的作用是连接汽车车身与减震器,同时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减震衬套组件包括衬套内管和硫化橡胶体压制而成,硫化橡胶条通过橡胶粘合剂粘合在衬套内管的外壁,利用螺杆穿过衬套内管的内孔,拧紧螺母,实现减震器与车身的连接。
3.一般的汽车悬架衬套包括内管、外管和设置在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橡胶缓冲件,在车辆转弯或者车轮颠簸时,衬套会受到轴向和径向力作用,而衬套的主要受力点有着非常高的刚度要求,现有衬套刚度低,不足以抵抗关键部位汽车受力;现有衬套内管静强度低,导致衬套的稳定性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通过在内衬管的底部设置底座,在内衬管的外侧通过弹性连接筋条插入到中衬管的连接孔中,从而使得中衬管固定在内衬管的外侧,接着在中衬管的外侧安装弹性缓冲组件,在弹性缓冲组件的外侧套设外套管,弹性缓冲组件的设置增加了套体的减震效果,弹性连接筋条与连接孔的设置增加了内衬管与中衬管之间的一体性,提高了内衬管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衬套的稳定性。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包括套体,其特征在于:套体设有内衬管、中衬管与外套管,内衬管的底部设有底座,内衬管的外侧壁圆周分布有弹性连接筋条,中衬管对应设有连接孔,弹性连接筋条插入在连接孔内,中衬管设于内衬管的外侧,中衬管的底部固定在底座上,外套管套设在中衬管的外侧,外套管与中衬管之间设有弹性缓冲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衬管的底部设置底座,在内衬管的外侧通过弹性连接筋条插入到中衬管的连接孔中,从而使得中衬管固定在内衬管的外侧,接着在中衬管的外侧安装弹性缓冲组件,在弹性缓冲组件的外侧套设外套管,弹性缓冲组件的设置增加了套体的减震效果,弹性连接筋条与连接孔的设置增加了内衬管与中衬管之间的一体性,提高了内衬管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衬套的稳定性。
7.进一步,中衬管包括上管体与下管体,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通过锯齿槽装配组成中衬管,下管体与底座固定连接。上管体与下管体设置,方便中衬管套设在内衬管的外侧,通过先将下管体套设在内衬管外侧的底部,接着将下管体与底座进行固定,然后再将上管体安装到下管体的顶部,锯齿槽的设置对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的安装起到一个定位作用,
同时增加了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的一体性,从而提高了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8.进一步,下管体底部的内侧圆周分布有嵌入块,底座的顶面对应设有插接部,插接部设有插槽,嵌入块插入在插槽内。通过先将下管体套设在内衬管的外侧,同时下管体的底部抵在底座上,接着转动下管体,使得嵌入块转入到插接部的插槽中,同时弹性连接筋条插入到连接孔中,从而将下管体的底部与底座进行固定,以及下管体与内衬管进行固定,接着再安装上管体,从而提高了内衬管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套体的稳定性。
9.进一步,上管体的顶部设有封盖,外套管的顶部与弹性缓冲件的顶部均抵在封盖的底部,封盖顶面的高度与内衬管顶面的高度相同,封盖的底部设有第一螺纹连接部,上管体的顶面设有第一螺纹连接槽,第一螺纹连接部拧紧在第一螺纹连接槽内。上管体安装完成后,再将弹性缓冲件安装到中衬管的外侧,然后将外套管套设再弹性缓冲件的外侧,最后将封盖拧紧在上管体的顶部,从而完成套体的安装。
10.进一步,弹性缓冲件包括橡胶套筒与缓冲弹簧,橡胶套筒套设在中衬管的外侧,缓冲弹簧套设在橡胶套筒的外侧,缓冲弹簧位于外套管与橡胶套筒之间。橡胶套筒套设在中衬管的外侧,提高了中衬管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套体的稳定性,橡胶套筒与缓冲弹簧的设置增加了套体的减震效果。
11.进一步,外套管的底部设有第二螺纹连接部,底座的顶面对应设有第二螺纹连接槽,第二螺纹连接部拧紧在第二螺纹连接槽内。第二螺纹连接部与第二螺纹连接槽的设置实现了外套管与底座的固定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衬管的底部设置底座,在内衬管的外侧通过弹性连接筋条插入到中衬管的连接孔中,从而使得中衬管固定在内衬管的外侧,接着在中衬管的外侧安装弹性缓冲组件,在弹性缓冲组件的外侧套设外套管,弹性缓冲组件的设置增加了套体的减震效果,弹性连接筋条与连接孔的设置增加了内衬管与中衬管之间的一体性,提高了内衬管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衬套的稳定性。
14.本实用新型中中衬管包括上管体与下管体,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通过锯齿槽装配组成中衬管,下管体与底座固定连接。上管体与下管体设置,方便中衬管套设在内衬管的外侧,通过先将下管体套设在内衬管外侧的底部,接着将下管体与底座进行固定,然后再将上管体安装到下管体的顶部,锯齿槽的设置对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的安装起到一个定位作用,同时增加了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的一体性,从而提高了上管体与下管体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15.本实用新型中下管体底部的内侧圆周分布有嵌入块,底座的顶面对应设有插接部,插接部设有插槽,嵌入块插入在插槽内。通过先将下管体套设在内衬管的外侧,同时下管体的底部抵在底座上,接着转动下管体,使得嵌入块转入到插接部的插槽中,同时弹性连接筋条插入到连接孔中,从而将下管体的底部与底座进行固定,以及下管体与内衬管进行固定,接着再安装上管体,从而提高了内衬管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套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衬套的爆炸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内衬管与底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

套体;2

内衬管;3

中衬管;4

外套管;5

底座;6

弹性连接筋条;7

连接孔;8

上管体;9

下管体;10

锯齿槽;11

嵌入块;12

插接部;13

插槽;14

封盖;15

第一螺纹连接部;16

第一螺纹连接槽;17

橡胶套筒;18

缓冲弹簧;19

第二螺纹连接部;20

第二螺纹连接槽内。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震衬套,包括套体1,套体1设有内衬管2、中衬管3与外套管4,内衬管2的底部设有底座5,内衬管2的外侧壁圆周分布有弹性连接筋条6,中衬管3对应设有连接孔7,弹性连接筋条6插入在连接孔7内,中衬管3设于内衬管2的外侧,中衬管3的底部固定在底座5上,外套管4套设在中衬管3的外侧,外套管4与中衬管3之间设有弹性缓冲件。
25.中衬管3包括上管体8与下管体9,上管体8与下管体9之间通过锯齿槽10装配组成中衬管3,下管体9与底座5固定连接。上管体8与下管体9设置,方便中衬管3套设在内衬管2的外侧,通过先将下管体9套设在内衬管2外侧的底部,接着将下管体9与底座5进行固定,然后再将上管体8安装到下管体9的顶部,锯齿槽10的设置对上管体8与下管体9之间的安装起到一个定位作用,同时增加了上管体8与下管体9之间的一体性,从而提高了上管体8与下管体9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26.下管体9底部的内侧圆周分布有嵌入块11,底座5的顶面对应设有插接部12,插接部12设有插槽13,嵌入块11插入在插槽13内。通过先将下管体9套设在内衬管2的外侧,同时下管体9的底部抵在底座5上,接着转动下管体9,使得嵌入块11转入到插接部12的插槽13中,同时弹性连接筋条6插入到连接孔7中,从而将下管体9的底部与底座5进行固定,以及下管体9与内衬管2进行固定,接着再安装上管体8,从而提高了内衬管2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套体1的稳定性。
27.上管体8的顶部设有封盖14,外套管4的顶部与弹性缓冲件的顶部均抵在封盖14的底部,封盖14顶面的高度与内衬管2顶面的高度相同,封盖14的底部设有第一螺纹连接部15,上管体8的顶面设有第一螺纹连接槽16,第一螺纹连接部15拧紧在第一螺纹连接槽16内。上管体8安装完成后,再将弹性缓冲件安装到中衬管3的外侧,然后将外套管4套设再弹性缓冲件的外侧,最后将封盖14拧紧在上管体8的顶部,从而完成套体1的安装。
28.弹性缓冲件包括橡胶套筒17与缓冲弹簧18,橡胶套筒17套设在中衬管3的外侧,缓冲弹簧18套设在橡胶套筒17的外侧,缓冲弹簧18位于外套管4与橡胶套筒17之间。橡胶套筒17套设在中衬管3的外侧,提高了中衬管3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套体1的稳定性,橡胶套筒17与缓冲弹簧18的设置增加了套体1的减震效果。
29.外套管4的底部设有第二螺纹连接部19,底座5的顶面对应设有第二螺纹连接槽
20,第二螺纹连接部19拧紧在第二螺纹连接槽20内。第二螺纹连接部19与第二螺纹连接槽20的设置实现了外套管4与底座5的固定连接。
3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衬管2的底部设置底座5,在内衬管2的外侧通过弹性连接筋条6插入到中衬管3的连接孔7中,从而使得中衬管3固定在内衬管2的外侧,接着在中衬管3的外侧安装弹性缓冲组件,在弹性缓冲组件的外侧套设外套管4,弹性缓冲组件的设置增加了套体1的减震效果,弹性连接筋条6与连接孔7的设置增加了内衬管2与中衬管3之间的一体性,提高了内衬管2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了衬套的稳定性。
3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