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2335发布日期:2022-05-11 14:5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传动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传动轴。


背景技术:

2.作为以往的传动轴,例如已知有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传动轴。
3.即,该传动轴是与变速器侧相连的第一轴和与差速器侧相连的第二轴经由等速接头连接而成的。等速接头具备:与第一轴连接的外圈部件、配置在外圈部件的内侧并与第二轴连接的内圈部件、以及经由保持器能够滚动地保持在外圈部件与内圈部件之间的多个滚珠部件。在外圈部件与第二轴之间安装有将形成在外圈部件的内部的轴承收容空间气密地保护的筒状的保护罩部件,在上述轴承收容空间填充有用于等速接头的润滑的润滑脂。在此,在外圈部件的底部形成有将上述轴承收容空间的内外连通的通气孔,通过该通气孔,能够调整因等速接头的发热而上升的上述轴承收容空间的内压。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51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传动轴中,在外圈部件的底部贯通形成有上述通气孔。由此,填充在上述轴承收容空间内的润滑脂有可能经由上述通气孔向外圈部件的外部排出。
9.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传动轴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填充在外圈部件的内部的润滑脂向等速接头的外部排出的传动轴。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1.在本发明中,作为其一个方式,具备:外圈部件,该外圈部件具有在与轴部件相连的第一端部贯通形成有通气孔的底部;内圈部件,该内圈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轴向相反侧的第二端部的内周侧,与棒部件相连;滚珠部件,该滚珠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圈部件与所述内圈部件之间,被润滑脂润滑;分隔板,该分隔板安装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周部,在与所述底部之间形成副室;以及连通通路,该连通通路设置于所述分隔板,或者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外圈部件协作,隔着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侧与所述第二端部侧连通。
12.发明的效果
13.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填充在外圈部件的内部的润滑脂向等速接头的外部排出。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5.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a)是将图1的a部放大表示的放大
剖视图,(b)是将图1的b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16.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7.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8.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9.图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20.图7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21.图8是从外圈部件的第一端部侧观察图7所示的压入突起的向视图。
22.图9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23.图10是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传动轴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将该传动轴与以往同样地应用于汽车用的传动轴。
25.〔第一实施方式〕
26.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2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图2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1、图2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27.(传动轴的结构)
28.该传动轴ps1具备:与未图示的变速装置(变速器)相连的作为第一轴的驱动轴1;以及与未图示的差动装置(差速器)相连的作为第二轴的从动轴2。该驱动轴1和从动轴2构成为能够经由作为接头机构的等速接头uj而一体旋转。另外,驱动轴1和从动轴2经由由设置于等速接头uj的后述的花键结构构成的溃缩(collapse)机构,以能够向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
29.驱动轴1由后端部经由后述的花键结构与等速接头uj的内圈部件4相连的棒部件即短轴构成。另外,驱动轴1的前端部经由未图示的万向接头能够一体旋转地与上述未图示的变速装置连结。具体而言,驱动轴1具有:驱动轴主体部11,该驱动轴主体部11呈外径呈台阶状扩大、缩小的台阶直径状,并与未图示的万向接头连接;以及外花键部12,该外花键部12一体地设置于驱动轴主体部11的后端部,并能够与后述的内圈部件4的内花键部41嵌合。
30.驱动轴主体部11具有:驱动轴一般部111,该驱动轴一般部111形成为大致恒定的外径;保护罩紧固部112,该保护罩紧固部112设置在驱动轴一般部111的前端侧,将后述的保护罩部件6的一端部紧固;以及卡止用突部113,该卡止用突部113设置在驱动轴一般部111的后端部,能够与后述的内圈部件4的前端缘卡止。
31.外花键部12在外周侧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外花键齿部120。另外,在外花键部12的外周侧形成有作为沿着周向连续的环形槽的簧环嵌合槽13。即,与簧环嵌合槽13嵌合的簧环8与后述的内圈部件4的簧环卡止槽43卡止,由此,进行驱动轴1相对于内圈部件4的防脱,维持与内圈部件4的连结状态。
32.从动轴2由前端部通过所谓的摩擦焊接(摩擦搅拌焊接)与后述的外圈部件3接合
的圆筒状的轴部件即管部件构成。另外,从动轴2的后端部经由未图示的万向接头能够一体旋转地与上述未图示的差动装置连结。另外,在从动轴2的前端部且与外圈部件3接合的接合部,沿着周向呈环形地形成有通过上述摩擦焊接向径向的内外鼓出的从动轴侧卷曲部2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摩擦焊接将外圈部件3与从动轴2接合,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接合手段接合。
33.等速接头uj具备:后端部(第二端部3b)与从动轴2连接的外圈部件3、配置在外圈部件3的内周侧且从驱动轴1输入驱动转矩的内圈部件4、以及由配置在外圈部件3与内圈部件4之间的保持器50保持为能够滚动的多个滚动体即滚珠部件5。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在外圈部件3的内周侧的轴承收容空间bs内填充有对等速接头uj进行润滑的润滑脂g。另外,在驱动轴1与外圈部件3之间,以跨越驱动轴1和外圈部件3的方式设置有大致筒状的保护罩部件6。即,通过利用保护罩部件6覆盖驱动轴1与从动轴2的连接部分(等速接头uj),轴承收容空间bs内被保护为气密状态,维持等速接头uj的良好的润滑。
34.外圈部件3具有:轴承构成部31,该轴承构成部31设置在前端侧(第二端部3b侧),构成等速接头uj;以及连接基部32,该连接基部32设置在后端侧(第一端部3a侧),与从动轴2连接。轴承构成部31和连接基部32通过锻造铁系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35.轴承构成部31形成为前端侧开口且后端侧被底部33封闭的大致杯状。另外,在轴承构成部31的内周侧,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外圈侧轨道槽34。外圈侧轨道槽34与后述的内圈侧轨道槽42协作,允许滚珠部件5的轴向的移动,并且限制滚珠部件5的周向的移动。
36.即,在轴承构成部31中,滚珠部件5沿着形成在外圈侧轨道槽34与后述的内圈侧轨道槽42之间的轨道槽向轴向滚动,由此,允许外圈部件3与内圈部件4的轴向的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在轴承构成部31中,在周向上,滚珠部件5与形成在外圈侧轨道槽34与后述的内圈侧轨道槽42之间的轨道槽卡合,由此,限制外圈部件3与内圈部件4的周向的相对移动即相对旋转,外圈部件3与内圈部件4基于从内圈部件4侧输入的驱动转矩而一体旋转。
37.连接基部32形成为后端侧开口且前端侧被底部33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另外,该连接基部32在轴向上形成为不同的厚度,成为内径朝向后端侧呈台阶状扩大的结构。即,连接基部32具有:小径部321,该小径部321设置在前端侧,与底部33相邻地配置;以及大径部322,该大径部322设置在后端侧,且设定为比小径部321大的内径。另外,在小径部321与大径部322之间形成有设定为比小径部321大且比大径部322小的内径的圆环状的槽部35。需要说明的是,该槽部35通过机械加工而形成在通过上述锻造而形成的小径部321与大径部322之间。
38.在外圈部件3的底部33,在与传动轴ps1的旋转轴线z重叠(overlap)的位置、换言之传动轴ps1的旋转中心位置,沿着轴向贯通形成有将在轴承构成部31的内周侧划定的轴承收容空间bs和在连接基部32的内周侧划定的后述的副室30连通的通气孔37。通气孔37以极小径的恒定的内径沿轴向贯通,通过将因等速接头uj的发热而上升的轴承收容空间bs的内压向后述的副室30释放,从而对由保护罩部件6密闭的轴承收容空间bs的内压进行调整。
39.在此,通气孔37并不限定于上述恒定的内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图2(a)所示那样的内径从外圈部件3的后端部(第一端部3a)侧朝向前端部(第二端部3b)侧逐渐扩大的圆锥锥状。并且,在形成为该圆锥锥状的情况下,可以将通气孔37的整体形成为该圆锥锥状,另
外,如图2(a)所示,也可以将通气孔37的轴向范围的一部分构成为该圆锥锥部37a。另外,通气孔37优选配置在外圈部件3的底部33的中央位置、即相当于传动轴ps1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配置,能够任意变更。
40.另外,在连接基部32的槽部35设置有覆盖小径部321的后端侧开口部并在与底部33之间形成副室30的作为分隔板的板部件7。板部件7是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的金属制的圆板,外径形成为比槽部35的内径稍大,外周面7a被压入槽部35的内周面35a,以与形成在槽部35与小径部321之间的台阶部35b抵接的状态安装。
41.在此,板部件7的安装手段(固定手段)并不限定于上述压入。即,板部件7除了上述压入以外,例如如图2(b)所示,也可以在板部件7插入槽部35的状态下通过将槽部35的开口端缘的一部分压扁而成的铆接部35c来卡止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该铆接部35c优选在槽部35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数量越多,越能够牢固地固定板部件7。
42.另外,在板部件7的大致中央位置、即与旋转轴线z重叠的、传动轴ps1的旋转中心位置,沿着轴向贯通有作为将从动轴2的内周侧空间20与副室30连通的连通通路的孔部70。换言之,通过孔部70,在传动轴ps1的旋转中心位置形成有将从动轴2的内周侧空间20与副室30连通的连通通路。孔部70以与通气孔37大致相同直径的极小径的恒定的内径沿轴向贯通,能够将向上述副室30释放的轴承收容空间bs的内压(膨胀空气)向从动轴2的内周侧空间20放出。
43.在此,孔部70并不限定于上述恒定的内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图2(a)所示那样的内径从外圈部件3的后端部(第一端部3a)侧朝向前端部(第二端部3b)侧逐渐扩大的圆锥锥状。并且,在形成为该圆锥锥状的情况下,如图2(a)所示,可以将孔部70的整体形成为该圆锥锥状,另外,也可以将孔部70的轴向范围的一部分形成为该圆锥锥状。另外,孔部70优选配置在板部件7的中央位置、即相当于传动轴ps1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配置,能够任意变更。
44.另外,在与从动轴2相向的外圈部件3的后端部(第一端部3a)、即大径部322的后端部且与从动轴2接合的接合部,沿着周向呈环形地形成有通过上述摩擦焊接向径向的内外鼓出的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需要说明的是,外圈部件3的槽部35的内径r1被设定为比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的内径r2小。
45.内圈部件4呈圆筒状,在内周侧贯通形成有供驱动轴1插入的轴插入孔40,在该轴插入孔40的内周侧形成有供驱动轴1的外花键部12嵌合的内花键部41。与驱动轴1的外花键齿部120啮合的内花键齿部410沿着轴向形成于内花键部41。另外,在内圈部件4的外周侧,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地贯通形成有与外圈侧轨道槽34同样的轴向槽即内圈侧轨道槽42。
46.并且,在内花键齿部410,在驱动轴1插入内圈部件4的状态下与簧环嵌合槽13在径向上相向的位置,沿着周向呈环形地形成有与安装于驱动轴1(外花键部12)的簧环8卡止的簧环卡止槽43。即,在使驱动轴1的外花键齿部120与内圈部件4的内花键齿部410嵌合时,以收缩的状态安装于簧环嵌合槽13的簧环8弹性恢复而与簧环卡止槽43卡止,由此,进行驱动轴1相对于内圈部件4的防脱。
47.保护罩部件6以跨越驱动轴1与从动轴2之间、具体而言跨越驱动轴1与外圈部件3之间的方式安装,中间部形成为折返状,由此构成为能够沿轴向伸缩。另外,保护罩部件6的前端部经由公知的保护罩带61紧缚固定于驱动轴1的保护罩紧固部112的外周,后端部经由
安装配件62铆接固定于外圈部件3的前端部(第二端部3b)的外周。
48.(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49.如上所述,在以往的传动轴中,在外圈部件的底部贯通形成有上述通气孔。由此,填充于上述轴承收容空间的润滑脂有可能经由上述通气孔向外圈部件的外部排出。
5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1中,通过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解决上述以往的传动轴的课题。
51.上述传动轴ps1具备:筒状的轴部件(从动轴2);筒状的外圈部件3,该外圈部件的第一端部3a与轴部件(从动轴2)相连,在轴部件(从动轴2)的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从与第一端部3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3b起依次具有设置于外圈部件3的内周面并沿着旋转轴线z形成的轨道槽(外圈侧轨道槽34)、从外圈部件3的内周部朝向轴部件(从动轴2)的旋转中心延伸的底部33以及设置在底部33的通气孔37;滚珠部件5,该滚珠部件5沿着轨道槽(外圈侧轨道槽34)移动;内圈部件4,该内圈部件4在外周配置有滚珠部件5;棒部件(驱动轴1),该棒部件(驱动轴1)与内圈部件4相连,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延伸;保护罩部件6,该保护罩部件6覆盖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与棒部件(驱动轴1)之间;润滑脂g,该润滑脂g设置在外圈部件3与内圈部件4之间;分隔板(板部件7),该分隔板(板部件7)安装于外圈部件3的内周部,在与底部33之间形成副室30;以及连通通路(孔部70),该连通通路(孔部70)设置于分隔板(板部件7),或者分隔板(板部件7)与外圈部件3协作,隔着分隔板(板部件7)将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侧与第二端部3b侧连通。
5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圈部件3的底部33与板部件7之间形成有副室30。因此,即便在由于驱动轴1与从动轴2的轴向的相对移动等而导致润滑脂g从外圈部件3的内部经由通气孔37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从该通气孔37流出的润滑脂g留在副室30中。由此,能够抑制润滑脂g向外圈部件3的外部流出的不良情况。
5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通气孔37以及连通通路(孔部70),能够将积存于外圈部件3的内周侧(轴承收容空间bs)的热膨胀后的空气经由连通通路(孔部70)向从动轴2的内周侧释放,以供等速接头uj的适当的工作。
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通气孔37以及连通通路(孔部70)将外圈部件3的内周侧(轴承收容空间bs)与从动轴2的内周侧连通。因此,外圈部件3的内周侧(轴承收容空间bs)不会向大气开放,泥水等异物也不会从外部向外圈部件3的内周侧(轴承收容空间bs)内侵入。
5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连通通路由贯通分隔板(板部件7)的孔部70形成。
56.这样,上述连通通路由贯通板部件7的孔部70形成,从而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形成上述连通通路。由此,传动轴ps1的生产率提高,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5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板部件7)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设置在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与底部33之间。
58.这样,通过将板部件7配置在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与底部33之间,与将板部件7配置在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与底部33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比较浅地形成外圈部件3的轴承构成部31。由此,具有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外圈部件3的锻造成型的优点。
5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70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设置在上述旋转中心上。
60.流入到副室30内的润滑脂g伴随着传动轴ps1的旋转而被按压于副室30的周壁。因
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孔部70设置在旋转中心上,孔部70位于板部件7的中央部,从而能够降低副室30内的润滑脂g经由孔部70向从动轴2侧流出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填充在外圈部件3的内部的润滑脂g向外部流出(向从动轴2侧流出)。
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37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设置在旋转中心上。
62.轴承收容空间bs内的润滑脂g伴随着传动轴ps1的旋转而被按压于轴承收容空间bs的周壁。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气孔37设置在旋转中心上,通气孔37位于板部件7的中央部,从而能够降低轴承收容空间bs内的润滑脂g经由通气孔37向副室30侧流出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填充在外圈部件3的内部的润滑脂g向外部流出(向从动轴2侧流出)。
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板部件7)被压入设置在外圈部件3的内周部的槽部35。
64.这样,通过将板部件7压入外圈部件3的槽部35内而将板部件7固定于外圈部件3,从而无需设置多余的安装手段。由此,能够实现传动轴ps1的轻量化、制造成本的降低。
65.另外,分隔板(传动轴ps1)优选铆接固定于在外圈部件3的内周部设置的槽部35。
66.通过该铆接固定,与压入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牢固地固定板部件7。由此,能够抑制例如基于从车身侧传递的振动等的板部件7的脱落,能够提高传动轴ps1的耐久性。
67.另外,优选孔部70和通气孔37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逐渐变大。
68.进入到孔部70以及通气孔37的润滑脂g由于伴随着传动轴ps1的旋转的离心力而被按压于孔部70以及通气孔37的周壁。因此,通过采用孔部70以及通气孔37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侧朝向第二端部3b侧逐渐扩大的结构,能够使进入到孔部70以及通气孔37内的润滑脂g顺着该孔部70以及通气孔37的周壁向第二端部3b侧移动。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副室30或轴承收容空间bs内的润滑脂g向外圈部件3的外部流出的不良情况。
69.〔第二实施方式〕
70.图3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二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71.图3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3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3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72.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2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基部32的小径部321以及槽部35在轴向上设置在比底部33靠前端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外圈部件3的连接基部32从后端部(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起依次具有大径部322、在中央部具有通气孔37的底部33、具有比大径部322小的内径的小径部321、具有比小径部321大且比大径部322小的内径的中径部323。并且,在小径部321与中径部323之间,沿着周向形成有具有比小径部321大且比中径部323小的内径的圆环状的槽部35。需要说明的是,该槽部35在通过上述锻造而形成的小径部321与中径部323之间通过机械加工而形成。
73.而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中央部具有孔部70的圆板状的板部件7被压入槽部35。另外,通过利用该板部件7将小径部321的前端侧开口封闭,从而在外圈部件3的
底部33与板部件7之间设置有副室30。
74.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分隔板(板部件7)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设置在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与底部33之间。
75.外圈部件3通过上述锻造而形成,因此,根据伴随着该锻造的制造误差的关系,为了确保上述溃缩机构的适当的工作、即驱动轴1相对于从动轴2的必要的相对移动距离,需要使底部33与轴承收容空间bs的距离具有一定的余量。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板部件7配置在外圈部件3的前端部(第二端部3b)与底部33之间,能够使压入固定于能够比锻造高精度地形成的槽部35的板部件7的轴向位置更接近轴承收容空间bs。由此,能够实现外圈部件3的轴向的缩短化、轻量化。
76.〔第三实施方式〕
77.图4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三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78.图4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4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4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79.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3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外周缘部从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朝向第一端部3a被折弯。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由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将小径部321的后端侧开口部封闭的板底部71和从板底部71的外周缘部延伸并用于板部件7的压入的板压入部72。而且,通过将板压入部72压入槽部35,板部件7固定于外圈部件3。板底部71沿着径向延伸,与底部33大致平行地形成,在中央部贯通形成有孔部70。板压入部72与板底部71的外周缘部连接,从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朝向第一端部3a延伸,外周面72a被压入槽部35的内周面35a。
8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分隔板(板部件7)具有:朝向上述旋转中心延伸并形成有孔部70的分隔板底部(板底部71);以及从分隔板底部(板底部71)的外周缘部沿旋转轴线z的方向延伸且能够压入槽部35的分隔板压入部(板压入部72),该分隔板(板部件7)从分隔板底部(板底部71)侧被压入槽部35。
8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板部件7经由将板部件7的外周侧(外周缘部)在轴向上弯折而成的板压入部72压入固定于槽部35。由此,与将薄的圆板的外周面构成为“板压入部”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充分确保板压入部72的压入量,能够进一步提高板部件7的压入强度。其结果是,外圈部件3的槽部35中的板部件7的保持性提高,实现传动轴ps3的耐久性的提高。
82.〔第四实施方式〕
83.图5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四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84.图5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5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
5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85.即,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4在外圈部件3的底部33设置有从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朝向第一端部3a沿轴向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压入突起38。压入突起38具有比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的内径r2小的外径d1,并以在轴向上与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重叠的方式设置。
86.板部件7由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将压入突起38的开口部封闭的板底部71和从板底部71的外周缘部延伸并用于板部件7的压入的板压入部72。而且,通过将板压入部72压入到压入突起38的外周侧,板部件7固定于外圈部件3。板底部71沿着径向延伸,与底部33大致平行地形成,在中央部贯通形成有孔部70。板压入部72与板底部71的外周缘部连接,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延伸,内周面72b被压入到压入突起38的外周面38a。由此,由外圈部件3的底部33、压入突起38以及板部件7的板底部71划定副室30。
87.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圈部件3具有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二端部3b朝向第一端部3a从底部33突出的压入突起38,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通过摩擦焊接与轴部件(从动轴2)接合,压入突起38的外径d1形成为比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与轴部件(从动轴2)的接合部(从动轴侧卷曲部2a)的内径r2小,分隔板(板部件7)具有能够压入到压入突起38的外周部的分隔板压入部(板压入部72)。
88.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具有比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以及从动轴侧卷曲部2a的内径r2小的外径d1的压入突起38的外周侧压入板部件7的结构。由此,能够在轴向上与从动轴重叠的区域设置副室30,能够缩短从等速接头uj的中心p到外圈部件3与从动轴2的接合部为止的距离(长度)。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传动轴ps4的轻量化、以及基于外圈部件3所使用的材料(金属材料)的减少的传动轴ps4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化。
8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板部件7)具有与分隔板压入部(板压入部72)相连且朝向上述旋转中心延伸的形成有孔部70的分隔板底部(板底部71)。
9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板底部71沿径向延伸,能够抑制板部件7与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以及从动轴侧卷曲部2a接触。即,板部件7不会与外圈部件侧卷曲部3c以及从动轴侧卷曲部2a干涉,能够确保等速接头uj(外圈部件3)与从动轴2的稳定的接合状态。
91.〔第五实施方式〕
92.图6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五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93.图6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6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6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94.即,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5在板部件7的板底部71的内侧面(与外圈部件3的底部33相向的面)且孔部70的孔缘部设置有在轴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突出的作为分隔板突出部的板突出部73。换言之,在与外圈部件3的底部33相向的板底部71的孔部70的外周侧,突出形成有朝向外圈部件3的底部33、即副室30侧沿着轴向延伸的板突出部73。该板突出部73呈圆筒状,与板底部71一体地形成,在内周侧贯通形成有孔部70。
95.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孔部70具备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突出的分隔板突出部(板突出部73)。
96.如上所述,副室30内的润滑脂g基于伴随着传动轴ps5的旋转的离心力而被向副室30的周壁按压,因此,成为难以经由孔部70向外部(从动轴2的内周侧)流出的结构。在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在孔部70的周缘部设置向副室30侧突出的板突出部73,副室30内的润滑脂g更难以进入孔部70,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副室30内的润滑脂g经由孔部70向外部流出。
97.〔第六实施方式〕
98.图7、图8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六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99.图7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8表示从第一端部3a侧观察图7所示的压入突起38的向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7、图8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7、图8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100.即,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6不设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孔部70,取而代之,通过形成在板部件7与压入突起38之间的迷宫状的一连串的连通通路74,确保副室30内的润滑脂g向外部的排出。
101.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圈部件3的压入突起38具有:从外圈部件3的底部33沿着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381;从该轴向延伸部381的后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382;以及设置在该径向延伸部382的中央部的贯通孔383。
102.在径向延伸部382的外侧面,在周向上等间隔(90度间隔)地设置有分别与贯通孔383连通且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径向通气槽384(参照图8)。同样地,在轴向延伸部381的外侧面,在周向上等间隔(90度间隔)地设置有分别与径向通气槽384连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轴向通气槽385(参照图8)。另外,在外圈部件3的底部33的外侧面,呈圆形凹状地形成有用于在板部件7被压入到压入突起38的状态下使径向通气槽384面对外部的连通槽386。需要说明的是,该径向通气槽384、轴向通气槽385以及连通槽386都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圆弧形。而且,该径向通气槽384、轴向通气槽385以及连通槽386通过将板部件7压入到压入突起38而构成上述迷宫状的一连串的连通通路74。
103.另外,在连通通路74中,径向通气槽384和轴向通气槽385经由对压入突起38的顶端部(后端部)的外周缘(角部)进行倒角而成的倒角部387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径向通气槽384和轴向通气槽385经由倒角部387连接,从而能够从径向通气槽384向轴向通气槽385顺畅地进行通气。
104.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连通通路通过在设置于外圈部件3的切口槽(径向通气槽384、轴向通气槽385以及连通槽386)覆盖分隔板(板部件7)而形成。
105.这样,上述连通通路不是由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孔部70而是由上述迷宫状的通路形成,从而与上述孔部70相比,副室30内的润滑脂g更难以向外部流出,能够更有效地
抑制副室30内的润滑脂g向外部流出。
106.〔第七实施方式〕
107.图9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七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08.图9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9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9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109.即,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7在外圈部件3的底部33的内侧面(面对轴承收容空间bs的面)且通气孔37的孔缘部设置有在轴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突出的通气孔突出部39。换言之,在外圈部件3的面对轴承收容空间bs的底部33的通气孔37的外周侧,突出形成有朝向轴承收容空间bs侧沿着轴向延伸的通气孔突出部39。该通气孔突出部39呈圆筒状,与外圈部件3的底部33一体地形成,在内周侧贯通形成有通气孔37。
11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孔37具备在旋转轴线z的方向上从外圈部件3的第一端部3a朝向第二端部3b突出的通气孔突出部39。
111.如上所述,轴承收容空间bs内的润滑脂g基于伴随着传动轴ps7的旋转的离心力而被向轴承收容空间bs的周壁按压,因此,成为难以经由通气孔37向副室30流出的结构。在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在通气孔37的周缘部设置向轴承收容空间bs侧突出的通气孔突出部39,轴承收容空间bs内的润滑脂g更难以进入通气孔37,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轴承收容空间bs内的润滑脂g向外部流出。
112.〔第八实施方式〕
113.图10表示本发明的传动轴的第七实施方式,变更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变更点以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14.图10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0的左侧设为“前”,将右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将沿着图10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z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设为“周向”进行说明。
115.即,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8的外圈部件3的底部33由与外圈部件3分体的板部件即底部构成板9构成。而且,在该底部构成板9与板部件7之间形成有副室30。
116.底部构成板9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板部件7同样的、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的金属制的圆板,在中央部具有通气孔37,安装于外圈部件3的连接基部32中的面对轴承收容空间bs的第二槽部36。另外,底部构成板9具有比第二槽部36的内径稍大的外径,外周面9a被压入第二槽部36的内周面36a,以与形成在第二槽部36与小径部321之间的第二台阶部36b抵接的状态安装。
117.需要说明的是,底部构成板9的安装手段(固定手段)并不限定于上述压入,也可以是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而例示的铆接固定。
118.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底部33由与外圈部件3不同的部件且设置于外圈部件
3的板部件(底部构成板9)形成。
119.这样,通过外圈部件3的底部由与外圈部件3不同的部件的底部构成板9构成,与该底部与外圈部件3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该底部的厚度(轴向宽度)形成得较小(较薄)。由此,实现等速接头uj的轻量化、传动轴ps8的轻量化,有助于降低车辆的燃料消耗等。
120.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结构、方式,只要是能够起到上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方式,就能够根据应用对象的规格、成本等自由地变更,另外,关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结构,也能够相互组合(例如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板突出部73和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例示的通气孔突出部39)。
121.特别是,本发明在具有通气孔37的外圈部件3的底部33与具有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通路(孔部70、连通通路74)的板部件7之间设置有副室30这一点上具有一个技术特征。因此,例如,关于驱动轴1、从动轴2、等速接头uj这样的与上述技术特征没有直接关系的结构,能够自由地变更。
122.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内圈部件4配置在驱动轴1侧且将外圈部件3配置在从动轴2侧的方式,但也可以是相反的结构。即,本发明与上述以往的传动轴同样地,也能够应用于将外圈部件3配置在驱动轴1侧且将内圈部件4配置在从动轴2侧的方式。
123.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等速接头uj的外圈部件3经由从动轴2与上述未图示的差动装置连接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即,对于如上述以往的传动轴那样,将等速接头uj的外圈部件3与上述未图示的变速装置的输出轴或上述未图示的差动装置的输入轴等直接连接的方式,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124.另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板部件7的孔部70的孔缘设置板突出部73的结构,但该板突出部73并非仅应用于以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为基础的、形成为向前端侧开口的大致u形状的板部件7。换言之,上述板突出部73能够应用于包括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例示那样的整体形成为平坦的板状的板部件7在内的所有方式的板部件7。
125.另外,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外圈部件3的通气孔37的孔缘设置通气孔突出部39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例示。即,上述通气孔突出部39当然可以设置在例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例示那样的、外圈部件3的底部33与板部件7的轴向上的配置颠倒的方式,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所例示那样的与外圈部件3分体形成的底部(底部构成板9)。
126.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传动轴,例如可考虑以下所述的方式。
127.即,该传动轴在其一个方式中,具备:筒状的轴部件;筒状的外圈部件,所述外圈部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轴部件相连,所述外圈部件在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起依次具有设置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周面并沿着所述旋转轴线形成的轨道槽、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周部朝向所述轴部件的旋转中心延伸的底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部的通气孔;滚珠部件,所述滚珠部件沿着所述轨道槽移动;内圈部件,所述内圈部件在外周配置有所述滚珠部件;棒部件,所述棒部件与所述内圈部件相连,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延伸;保护罩部件,所述保护罩部件覆盖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棒部件之间;润滑脂,所述润滑脂设置在所述外圈部件与所述内圈部件之间;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安装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周部,在与所述底部之间形成副室;以及连通通路,所述连通通路设置于所述分隔板,
或者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外圈部件协作,隔着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侧与所述第二端部侧连通。
128.在所述传动轴的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连通通路由贯通所述分隔板的孔部形成。
129.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底部之间。
130.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孔部具备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突出的分隔板突出部。
131.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通气孔具备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突出的通气孔突出部。
132.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孔部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旋转中心上。
133.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通气孔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旋转中心上。
134.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分隔板被压入设置在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周部的槽部。
135.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外圈部件具有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从所述底部突出的压入突起,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通过摩擦焊接与所述轴部件接合,所述压入突起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轴部件的接合部的内径小,所述分隔板具有能够压入所述压入突起的外周部的分隔板压入部。
136.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分隔板具有与所述分隔板压入部相连且朝向所述旋转中心延伸的分隔板底部。
137.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分隔板具有:朝向所述旋转中心延伸的分隔板底部;以及从所述分隔板底部的外周缘部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且能够压入所述槽部的分隔板压入部,所述分隔板从所述分隔板底部侧被压入所述槽部。
138.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分隔板铆接固定于在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周部设置的槽部。
139.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底部由与所述外圈部件不同的部件且设置于所述外圈部件的板部件形成。
140.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底部之间。
141.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孔部和所述通气孔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外圈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逐渐变大。
142.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传动轴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连通通路通过在设置于所述外圈部件的切口槽覆盖所述分隔板而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