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净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上水龙头模块。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龙头出水功能,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双功能出水的龙头,其可通过一个龙头实现自来水、纯水等的出水。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水接头有更多的需求,因此现有的水龙头还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为此,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出水系统,该出水系统包括净水组件、第一水路、第二水路、第三水路。其中,净水组件使用前置滤芯以获取净水、以及使用前置滤芯、:反渗透膜过滤以获取纯水,在净水组件上设置有用于输出净水的净水口、以及用于输出纯水的纯水口。第一水路的第一端与净水组件的净水口相连接,第一水路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一水嘴,在第一水路上设置有换路阀,该换路阀设置在净水组件的净水口与第一水嘴之间。第二水路的第一端与净水组件的纯水口相连接,第二水路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水路的换路阀上,通过换路阀来切换第一水嘴输出净水或纯水。第三水路的第一端与净水组件的纯水口相连接,第三水路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水嘴,在第三水路上设置有加热模块,该加热模块设置在净水组件的纯水口与第二水嘴之间,加热模块用于加热纯水,加热模块可以是加热丝等现有的即热器件。
该出水系统采用上述设计,使其可以输出常温净水、常温纯水、以及加热后的纯水,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例如,当需要采用净水或纯水清洗物体时,可以采用第一水嘴来输出常温净水、常温纯水;当需要饮用常温纯水或加热后的纯水时,可以采用第二水嘴输出常温纯水或加热后的纯水。并且,考虑到换路阀与第一水嘴之间的管路会被净水污染,因此采用第二水嘴来输出能直接饮用的纯水,避免了纯水和净水共用水路而发生污染。
根据上述的出水系统,本申请人还设计了一种上水龙头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水龙头模块。
一种上水龙头模块,所述上水龙头模块包括:上水龙头外壳,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上设置有第一水嘴、第二水嘴、换路阀,所述换路阀具有净水进口、纯水进口、出水口;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嘴相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换路阀的出水口相连接;第二管道,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第二水嘴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内设置有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用于加热经过所述第二管道的液体。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内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加热模块的进水侧,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加热前的液体的温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内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加热模块的出水侧,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加热后的液体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水龙头模块还包括上水龙头底座模组,所述上水龙头底座模组安装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的底部,在所述上水龙头底座模组的周侧设置有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上水龙头模块还包括上水龙头底座模组,所述上水龙头底座模组安装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的底部,在所述上水龙头底座模组上设置有第六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换路阀的净水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换路阀的纯水进口相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水龙头底座模组的底部由内至外地依次设置有第一分隔环、第二分隔环、第三分隔环,所述第一分隔环与所述第二分隔环之间形成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分隔环与所述第三分隔环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分隔环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一个相连通,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中的其余一个与所述第一分隔环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其余一个相连通,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中的其余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分隔环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其余另一个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环、所述第二分隔环、所述第三分隔环的中心线均与所述上水龙头底座模块的外螺纹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相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一导流槽相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一分隔环的内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内还可以设置有稳压模块、动力模块,所述稳压模块的出水口与所述动力模块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动力模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水龙头外壳内还可以设置有可控硅模块,所述可控硅模块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贴,所述可控硅模块位于所述加热模块的进水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用于接入纯水。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出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出水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水龙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的上水龙头模块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所述的下水龙头模块的内部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所述的上水龙头底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所述的上水龙头底座模组的底部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所述的下水龙头顶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所述的下水龙头顶座模组的顶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出水系统;11、净水组件;11a、原水口;11b、净水口;11c、纯水口;11d、废水口;111、前置滤芯;112、ro膜滤芯;113、后置滤芯;114、第一电磁阀;115、增压泵;116、第一连接管路;1161、第二电磁阀;1162、限流阀;117、第二连接管路;1171、第三电磁阀;1172、单向阀;1173、泄压阀;118、第四电磁阀;12、第一水路;121、换路阀;13、第二水路;14、第三水路;141、加热模块;142、稳压模块;143、动力模块;144、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5、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6、可控硅模块;15、第一水嘴;16、第二水嘴;2、水龙头组件;21、上水龙头模块;211、上水龙头外壳;212、第一管道;213、第二管道;214、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a、第六接口;214b、第七接口;214c、第八接口;214d、第一导流槽;214e、第二导流槽;2141、外螺纹;2142、第一分隔环;2143、第二分隔环;2144、第三分隔环;22、下水龙头模块;221、下水龙头底座;221a、第一接口;221b、第二接口;221c、第三接口;221d、第四接口;221e、第五接口;222、下水龙头外壳;223、第三管道;224、第四管道;225、第五管道;226、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a、第九接口;226b、第十接口;226c、第十一接口;226d、第三导流槽;226e、第四导流槽;2261、螺纹孔;2262、第四分隔环;2263、第五分隔环;2264、第六分隔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出水系统1,参见图1或图2,该出水系统1包括净水组件11、第一水路12、第二水路13、第三水路14。其中,净水组件11使用前置滤芯111以获取净水、以及使用前置滤芯111、:反渗透膜过滤以获取纯水,在净水组件11上设置有用于输出净水的净水口11b、以及用于输出纯水的纯水口11c。第一水路12的第一端与净水组件11的净水口11b相连接,第一水路12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一水嘴15,在第一水路12上设置有换路阀121,该换路阀121设置在净水组件11的净水口11b与第一水嘴15之间。第二水路13的第一端与净水组件11的纯水口11c相连接,第二水路13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水路12的换路阀121上,通过换路阀121来切换第一水嘴15输出净水或纯水。第三水路14的第一端与净水组件11的纯水口11c相连接,第三水路14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水嘴16,在第三水路14上设置有加热模块141,该加热模块141设置在净水组件11的纯水口11c与第二水嘴16之间,加热模块141用于加热纯水,加热模块141可以是加热丝等现有的即热器件。
该出水系统1采用上述设计,使其可以输出常温净水、常温纯水、以及加热后的纯水,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例如,当需要采用净水或纯水清洗物体时,可以采用第一水嘴15来输出常温净水、常温纯水;当需要饮用常温纯水或加热后的纯水时,可以采用第二水嘴16输出常温纯水或加热后的纯水。并且,考虑到换路阀121与第一水嘴15之间的管路会被净水污染,因此采用第二水嘴16来输出能直接饮用的纯水,避免了纯水和净水共用水路而发生污染。
参见图1或图2,在第三水路14上还可以设置有稳压模块142、动力模块143。其中,稳压模块142设置在净水组件11的纯水口11c与加热模块141之间,稳压模块142用于将纯水水压降低至零水压或接近零水压;具体地,该稳压模块142可以是储水箱或零压阀,而在本实施例中,该稳压模块142采用零压阀,可以有效地避免纯水在储水箱中受到二次污染以及缩小整机的体积。动力模块143设置在稳压模块142与加热模块141之间,动力模块143用于为降低至零水压或接近零水压的纯水移向第二水嘴16提供动力;具体地,该动力模块143采用电动水泵,通过电控的方式来控制电动水泵,电动水泵可以按照设定的水量将纯水运输至加热模块141进行加热。
参见图1或图2,在第三水路14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设置在加热模块141的进水侧,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用于检测待进入加热模块141的纯水的温度,使出水系统1可以根据加热前纯水的温度来控制加热模块141的功率,有助于降低耗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设置在动力模块143与加热模块141之间,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可以采用现有的能用来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在此不做任何限制。
参见图1或图2,在第三水路14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设置在加热模块141的水龙头侧,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用于检测经过加热模块141加热后的纯水的温度,使出水系统1可以检查加热的纯水温度是否所需温度,可以根据加热后纯水的温度来调控加热模块141的功率,有助于进一步地降低耗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设置在加热模块141与第二水嘴16之间,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可以采用现有的能用来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在此不做任何限制。
参见图1或图2,为了降低耗能,在第三水路14上还可以设置有可控硅模块146。该可控硅模块146设置在加热模块141的进水侧,采用流向加热模块141的纯水来吸收可控硅模块146上的热量,一方面降低可控硅模块146的温度,另一方面回收可控硅模块146的热量。在本实施例中,该可控硅模块146设置在动力模块143与加热模块141之间,并且该可控硅模块146位于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与加热模块141之间。
参见图1或图2,下面具体描述净水组件11的具体结构。该净水组件11具有原水口11a、上述的净水口11b、上述的纯水口11c、废水口11d。该净水组件11包括前置滤芯111、ro膜滤芯112。其中,前置滤芯111的进水侧与原水口11a相连通,前置滤芯111的净水水龙头侧与ro膜滤芯112的净水进水侧相连通,前置滤芯111的净水水龙头侧还与净水口11b相连通。ro膜滤芯112的纯水水龙头侧与纯水口11c相连通,ro膜滤芯112的废水水龙头侧与废水口11d相连通。为了提高纯水的纯净度,该净水组件11还包括后置滤芯113,后置滤芯113设置在ro膜滤芯112与纯水口11c之间,后置滤芯113的纯水进水侧与ro膜滤芯112的纯水水龙头侧相连通,后置滤芯113的纯水水龙头侧与纯水口11c相连通,纯水经过后置滤芯113再次过滤后再从纯水口11c输出。
参见图1或图2,下面具体描述前置滤芯111与ro膜滤芯112之间的管路设计。具体地,沿着水流方向,在前置滤芯111的净水水龙头侧与ro膜滤芯112的净水进水侧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14、增压泵115。净水组件11还包括第一连接管路116,第一连接管路116的第一端连接在前置滤芯111的净水水龙头侧与净水口11b之间,第一连接管路116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电磁阀114与增压泵115之间,在第一连接管路116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161、限流阀1162。多余的净水可以依次经过第二电磁阀1161、限流阀1162后流向增压泵115,从而保证净水组件11的平稳运行。
参见图1,下面具体描述后置滤芯113与ro膜滤芯112之间的管路设计。具体地,净水组件11还包括第二连接管路117,第二连接管路117的第一端连接在后置滤芯113的纯水水龙头侧与纯水口11c之间,第二连接管路117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电磁阀114与增压泵115之间,在第二连接管路117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171、单向阀1172。未能进入稳压模块142内的多余纯水会使水路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单向阀1172阀值时,单向阀1172动作,使得多余的纯水依次经过第三电磁阀1171、单向阀1172后流向增压泵115,从而保证净水组件11的平稳运行。另外,为了实现第三电磁阀1171、单向阀1172所起的作用,参见图2,还可以是在第二连接管路117上设置一泄压阀1173,当压力超过泄压阀1173阀值时,多余的纯水经过泄压阀1173后流向增压泵115。
参见图1或图2,下面具体描述ro膜滤芯112与废水口11d之间的管路设计。具体地,在ro膜滤芯112的废水水龙头侧与废水口11d之间设置有第四电磁阀118。
另外,根据上述的出水系统1,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净水机以及一种水龙头组件2,其中,出水系统1的相关器件或水路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分别集成在净水机和水龙头组件2上,在此不做任何限制。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系统1的净水组件11集成在该净水机上,出水系统1的第一水路12、第二水路13、第三水路14、第一水嘴15、第二水嘴16以及设置在第一水路12或第二水路13或第三水路14上的相关器件集成在该水龙头组件2上。
参见图3至图5,该水龙头组件2由上水龙头模块21、下水龙头模块22组成,其中,出水系统1的第一水路12、第二水路13、第三水路14、第一水嘴15、第二水嘴16以及设置在第一水路12或第二水路13或第三水路14上的相关器件可以根据设计需求来集成在上水龙头模块21、下水龙头模块22上,在此不做任何限制,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水嘴15、第二水嘴16、换路阀121、加热模块141、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集成在上水龙头模块21上,上述的稳压模块142、动力模块143集成在下水龙头模块22上,下面将具体描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水龙头模块21、下水龙头模块22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4,上水龙头模块21包括上水龙头外壳211、第一管道212、第二管道213。其中,上述的第一水嘴15安装在上水龙头外壳211的顶部。上述的第二水嘴16安装在上水龙头外壳211的周侧的上端,第二水嘴16位于第一水嘴15的下方。上述的换路阀121、加热模块141、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均安装在上水龙头外壳211的内腔中,沿着上水龙头外壳211的顶端到其底端的方向,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加热模块141、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换路阀121依序设置在上水龙头外壳211内。第一管道212设置在上水龙头外壳211的内腔中,第一管道212的第一端与第一水嘴15相连接,第一管道212的第二端与换路阀121的出水口相连接。第二管道213设置在上水龙头外壳211的内腔中,第二管道213的第一端与第二水嘴16相连接,第二管道213穿过加热模块141,第二管道213分别与加热模块141、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相接触,利用加热模块141来快速加热经过第二管道213的水,利用第一温度检测模块144来检测进入加热模块141前的水的水温,利用第二温度检测模块145来检测进入加热模块141后的水的水温。
参见图5,下水龙头模块22包括下水龙头底座221、下水龙头外壳222、第三管道223、第四管道224、第五管道225。其中,在下水龙头底座221上设置有第一接口221a、第二接口221b、第三接口221c、第四接口221d、第五接口221e,第一接口221a与第二接口221b相连通,第三接口221c与第四接口221d相连通,第三接口221c还与第五接口221e相连通,第一接口221a用于与净水组件11的净水口11b相连接,第三接口221c用于与净水组件11的纯水口11c相连接。下水龙头外壳222安装在下水龙头底座221的顶部。上述的稳压模块142、动力模块143安装在下水龙头外壳222的内腔中,沿着下水龙头外壳222的顶端到其底端的方向,动力模块143、稳压模块142依序设置在下水龙头外壳222内;并且,稳压模块142的进水口与第五接口221e相连接,动力模块143的进水口与稳压模块142的出水口相连接。第三管道223、第四管道224、第五管道225均安装在下水龙头外壳222的内腔中。第三管道223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221b相连接,第三管道223的第二端与换路阀121的净水进口相连通。第四管道224的第一端与第四接口221d相连接,第四管道224的第二端与换路阀121的纯水进口相连通。第五管道225的第一端与动力模块143的出水口相连接,第五管道225的第二端与第二管道213的第二端相连通。
参见图4与图5,为了使水龙头组件2的模块集成度更高以及便于上水龙头模块21与下水龙头模块22相连接,上水龙头模块21还包括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下水龙头模块22还包括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其中,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安装在上水龙头外壳211的底部,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安装在下水龙头外壳222的顶部,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与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螺纹连接,使得上水龙头模块21可以与下水龙头模块22直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实现上水龙头模块21与下水龙头模块22的快速组装。在本实施例中,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的下端设置有外螺纹2141,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的上端设置有与外螺纹2141配合的螺纹孔2261。
参见图4,在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的顶部设置有第六接口214a、第七接口214b、第八接口214c,其中,第六接口214a与换路阀121的净水进口相连通,第七接口214b与换路阀121的纯水进口相连通,第八接口214c与第二管道213的第二端相连通。
参见图5,在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的底部设置有第九接口226a、第十接口226b、第十一接口226c,其中,第九接口226a与第三管道223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十接口226b与第四管道224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十一接口226c与第五管道225的第二端相连接。并且,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的第九接口226a、第十接口226b、第十一接口226c分别与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的第六接口214a、第七接口214b、第八接口214c相连通。
参见图6与图7,在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与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之间会相对旋转的前提下,为了确保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的第九接口226a、第十接口226b、第十一接口226c分别与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的第六接口214a、第七接口214b、第八接口214c相连通,在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的底部由内至外地依次设置有第一分隔环2142、第二分隔环2143、第三分隔环2144,第一分隔环2142与第二分隔环2143之间形成第一导流槽214d,第二分隔环2143与第三分隔环2144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214e,第六接口214a与第二导流槽214e相连通,第七接口214b与第一导流槽214d相连通,第八接口214c与第一分隔环2142的内部相连通。并且,第一分隔环2142、第二分隔环2143、第三分隔环2144的中心线与上水龙头底座模块的外螺纹214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参见图8与图9,相应地,在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的顶部由内至外地依次设置有第四分隔环2262、第五分隔环2263、第六分隔环2264,第四分隔环2262与第五分隔环2263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226d,第五分隔环2263与第六分隔环2264之间形成第四导流槽226e,第九接口226a与第四导流槽226e相连通,第十接口226b与第三导流槽226d相连通,第十一接口226c与第四分隔环2262的内部相连通。并且,第四分隔环2262、第五分隔环2263、第六分隔环2264的中心线与下水龙头顶座模块的螺纹孔226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分隔环2142的内部与第四分隔环2262的内部相对应,第一导流槽214d与第三导流槽226d相对应,第二导流槽214e与第四导流槽226e相对应。
参见图6至图9,在上水龙头模块21与下水龙头模块22螺纹连接在一起后,第一分隔环2142插入第四分隔环2262的内部中,第一分隔环2142的内部与第四分隔环2262的内部相连通;第二分隔环2143插入第五分隔环2263中且其位于第四分隔环2262与第五分隔环2263之间,第一导流槽214d与第三导流槽226d相连通;第三分隔环2144插入第六分隔环2264中且其位于第五分隔环2263与第六分隔环2264之间,第二导流槽214e与第四导流槽226e相连通。并且,由于第一分隔环2142、第二分隔环2143、第三分隔环2144的中心线与上水龙头底座模块的外螺纹214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四分隔环2262、第五分隔环2263、第六分隔环2264的中心线与下水龙头顶座模块的螺纹孔226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以无论上水龙头底座模组214与下水龙头顶座模组226之间如何旋转,第一分隔环2142的内部与第四分隔环2262的内部依然相连通,第一导流槽214d与第三导流槽226d依然相连通,第二导流槽214e与第四导流槽226e依然相连通。做进一步地优化,在第一分隔环2142的外壁与第四分隔环226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在第二分隔环2143的外壁与第五分隔环226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在第三分隔环2144的外壁与第六分隔环226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可以有效地避免纯水和净水混合在一起。除此之外,根据上述分隔环的配合关系,同样也可以是第四分隔环2262插入第一分隔环2142的内部中、第五分隔环2263插入第二分隔环2143中且其位于第一分隔环2142与第二分隔环2143之间、第六分隔环2264插入第三分隔环2144中且其位于第二分隔环2143与第三分隔环2144之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