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润滑油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
背景技术:
润滑油站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海上平台等工业领域,对润滑油站的要求即是在正常情况以及突发情况下均需确保供给符合要求的润滑油。
目前工厂的润滑油站控制方法较为简单,采用的压力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液位控制器均为开关量信号,操作员无法直观现场油站的压力、温度油位变化历史趋势,从而无法从这些数据变化曲线找到设备存在的问题,且对于设备的润滑不能较好的控制。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具备了降低润滑费用,减少人工投入,提高设备可靠性,便于对油箱进行固定,操作简单的优点,从而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包括底座结构和油站组件,油站组件设置在底座结构的上端,所述底座结构包括底板和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底板的上端;
所述油站组件包括油箱、油泵、加热器、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和数据采集柜,油箱设置在底板的上端,油泵设置在油箱的上端,且油泵设置有两组,加热器设置在油泵的一侧,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分别设置在油箱的上端,且第一支管设置在第二支管的一侧,数据采集柜设置在油箱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支撑块、螺纹杆和卡板,支撑块设置在底板的上端,螺纹杆贯穿支撑块,且螺纹杆的另一端与卡板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件关于底板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油箱包括卡槽、护板、油箱液位变送器和油箱温度变送器,卡槽开设在油箱的一侧,护板设置在油箱的一侧,油箱液位变送器和油箱温度变送器设置在护板的下端,且油箱液位变送器设置在油箱温度变送器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包括支撑板、供油管、供油温度变送器和供油压力变送器,支撑板设置在加热器的下端,供油管设在加热器的一侧,供油温度变送器和供油压力变送器设置在供油管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表面均设置有流量变送器。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设置有两组,且支撑板设置为l形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油箱设置在底板的上端,且在油箱的两侧端开设有卡槽,且卡槽与卡板相匹配,支撑块固定安装在底板的上端,螺纹杆贯穿支撑块,且另一端与卡板活动连接,操作人员通过转动螺纹杆,使得卡板向油箱表面靠近,直至卡板插入卡槽内,利用两组卡板能够对油箱进行固定,避免油箱位置发生偏移。
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数据采集柜设置在油箱的一侧,且油箱液位变送器、油箱温度变送器、供油温度变送器、供油压力变送器和流量变送器均与数据采集柜电连接,通过交换机接入工控网,实现在工程师站对plc的控制,并在下位程序中进行编程,根据供油压力变送器和流量变送器两个点位发出的信号来实现自动控制单双油泵的启停,并且可以当单泵运行时中控人员可以手动切换两台油泵的运行,提供了检修单台油泵不停主机设备的可行性,根据供油压力变送器和流量变送器共同控制油站组件的运行,保证了设备的润滑状态,降低润滑费用,减少人工投入,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无用功的耗能,减少因油站无原因停机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精细化的管控目标。
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操作人员将供油温度变送器与加热器的运行信号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加热器的自动控制,同时对供油温度变送器提前设置设定值,加热器自动启动的条件为油箱温度及供油温度低于32℃则启动自动加热,当油箱及供油温度高于36℃则停止加热,保证了自动加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油站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图2中a处放大图。
图中:1、底座结构;11、底板;12、固定件;121、支撑块;122、螺纹杆;123、卡板;2、油站组件;21、油箱;211、卡槽;212、护板;213、油箱液位变送器;214、油箱温度变送器;22、油泵;23、加热器;231、支撑板;232、供油管;233、供油温度变送器;234、供油压力变送器;24、第一支管;241、流量变送器;25、第二支管;26、数据采集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包括底座结构1和油站组件2,油站组件2设置在底座结构1的上端,底座结构1包括底板11和固定件12,固定件12设置在底板11的上端;油站组件2包括油箱21、油泵22、加热器23、第一支管24、和第二支管25和数据采集柜26,油箱21设置在底板11的上端,油泵22设置在油箱21的上端,且油泵22设置有两组,加热器23设置在油泵22的一侧,第一支管24和第二支管25分别设置在油箱21的上端,且第一支管24设置在第二支管25的一侧,数据采集柜26设置在油箱21的一侧。
请参阅图3,固定件12包括支撑块121、螺纹杆122和卡板123,支撑块121设置在底板11的上端,螺纹杆122贯穿支撑块121,且螺纹杆122的另一端与卡板123活动连接;固定件12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件12关于底板1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且卡槽211与卡板123相匹配,支撑块121固定安装在底板11的上端,螺纹杆122贯穿支撑块121,且另一端与卡板123活动连接,操作人员通过转动螺纹杆122,使得卡板123向油箱21表面靠近,直至卡板123插入卡槽211内,利用两组卡板123能够对油箱21进行固定,避免油箱21位置发生偏移。
请参阅图2和图4,油箱21包括卡槽211、护板212、油箱液位变送器213和油箱温度变送器214,卡槽211开设在油箱21的一侧,护板212设置在油箱21的一侧,油箱液位变送器213和油箱温度变送器214设置在护板212的下端,且油箱液位变送器213设置在油箱温度变送器214的一侧;加热器23包括支撑板231、供油管232、供油温度变送器233和供油压力变送器234,支撑板231设置在加热器23的下端,供油管232设在加热器23的一侧,供油温度变送器233和供油压力变送器234设置在供油管232的表面;第一支管24和第二支管25的表面均设置有流量变送器241;支撑板231设置有两组,且支撑板231设置为l形状结构;且油箱液位变送器213、油箱温度变送器214、供油温度变送器233、供油压力变送器234和流量变送器241均与数据采集柜26电连接,通过交换机接入工控网,实现在工程师站对plc的控制,并在下位程序中进行编程,根据供油压力变送器234和流量变送器241两个点位发出的信号来实现自动控制单双油泵22的启停,并且可以当单泵运行时中控人员可以手动切换两台油泵22的运行,提供了检修单台油泵22不停主机设备的可行性,根据供油压力变送器234和流量变送器241共同控制油站组件2的运行,保证了设备的润滑状态,降低润滑费用,减少人工投入,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无用功的耗能,减少因油站无原因停机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精细化的管控目标,操作人员将供油温度变送器233与加热器23的运行信号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加热器23的自动控制,同时对供油温度变送器233提前设置设定值,加热器23自动启动的条件为油箱21温度及供油温度低于32℃则启动自动加热,当油箱21及供油温度高于36℃则停止加热,保证了自动加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精细化润滑油站,包括底座结构1和油站组件2,油站组件2设置在底座结构1的上端,油箱21设置在底板11的上端,且在油箱21的两侧端开设有卡槽211,且卡槽211与卡板123相匹配,支撑块121固定安装在底板11的上端,螺纹杆122贯穿支撑块121,且另一端与卡板123活动连接,操作人员通过转动螺纹杆122,使得卡板123向油箱21表面靠近,直至卡板123插入卡槽211内,利用两组卡板123能够对油箱21进行固定,避免油箱21位置发生偏移,数据采集柜26设置在油箱21的一侧,且油箱液位变送器213、油箱温度变送器214、供油温度变送器233、供油压力变送器234和流量变送器241均与数据采集柜26电连接,通过交换机接入工控网,实现在工程师站对plc的控制,并在下位程序中进行编程,根据供油压力变送器234和流量变送器241两个点位发出的信号来实现自动控制单双油泵22的启停,并且可以当单泵运行时中控人员可以手动切换两台油泵22的运行,提供了检修单台油泵22不停主机设备的可行性,根据供油压力变送器234和流量变送器241共同控制油站组件2的运行,保证了设备的润滑状态,降低润滑费用,减少人工投入,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无用功的耗能,减少因油站无原因停机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精细化的管控目标,操作人员将供油温度变送器233与加热器23的运行信号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加热器23的自动控制,同时对供油温度变送器233提前设置设定值,加热器23自动启动的条件为油箱21温度及供油温度低于32℃则启动自动加热,当油箱21及供油温度高于36℃则停止加热,保证了自动加热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