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座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0815发布日期:2023-03-31 18:50阅读:40来源:国知局
轴承座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风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座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2.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尺寸也在不断变大。轴承座是风力发电机组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其作为主轴的主要支撑部件,轴承座可靠的性能是保证风电机组正常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目前,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向着大型化方向不断发展,传统的轴承座与底座的连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轴承座的受力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座及风力发电机组,旨在满足轴承座的受力要求。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座,包括:主体部,呈筒状并包括沿其径向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第一连接板,连接于主体部的外表面并靠近底部设置,以使主体部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指定位置;其中,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内设有两个以上贯穿第一连接板设置的连接孔,两个以上连接孔包括靠近第一连接区域边缘、并沿第一连接区域边缘延伸路径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连线呈钝角。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孔位于第一连接孔靠近主体部的一侧,第三连接孔位于第一连接孔背离主体部的一侧,主体部包括在其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二连接孔朝向第一连接端的一侧。
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端在主体部中心轴线的两侧设置有锁定部,轴承座用于通过锁定部锁定于预设位置。
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主体部包括沿所述径向延伸并经过的所述主体部中心轴线的第二参考面;
8.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的连线靠近第二参考面的一侧。
9.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区域呈类扇形并具有弧形边,弧形边朝向第二参考面凸出设置。
1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区域还包括连接于弧形边两端的两个线性边,两个线性边的夹角为80
°
~100
°

1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连接孔的个数为9个,弧形边上分布有5个连接孔,两个线性边上各分布有3个连接孔,且弧形边与线性边在其相交位置处共用一个连接孔,两个线性边和弧形边围合形成的区域内设置有一连接孔。
12.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加强板,连接第一连接板和主体部,第一加强板位于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并与第一连接板相交设置,第一连接区域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加强板之间。
1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板和主体部通过第二过渡面圆滑过渡连接,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过渡面错位设置。
1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沿主体部的轴向间隔分布,第二连接板具有第二连接区域,第二连接区域内设置有成行成列分布的两个以上的固定孔。
1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加强板,与第二连接板和主体部分别垂直相交,第二加强板沿轴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区域。
1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板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板相对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对称地分布于主体部的两侧;
17.和/或,第二连接板有两个,两个第二连接板相对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对称地分布于主体部的两侧。
1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吊耳,连接于主体部并靠近顶部设置,吊耳靠近主体部轴向上的一端且位于主体部的中心轴线上。
19.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配重安装位,位于顶部并用于安装配重块,两个以上的配重安装位相对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
2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漏液孔,靠近底部设置并贯穿主体部,
21.漏液孔位于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所在平面;
22.和/或,漏液孔靠近主体部在其轴向上的中间位置设置。
23.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任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轴承座。
2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轴承座中,轴承座包括主体部和第一连接板,轴承座通过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指定位置。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连接区域内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通过在连接孔内设置螺栓等连接件将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指定位置,进而将轴承座固定在指定位置。多个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靠近第一连接区域的边缘设置,因此当主体部的一端受到倾斜力时,靠近第一连接区域边缘设置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内的连接件的受力大于其他连接孔内的连接件的受力,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内的连接件能够更好地吸收该倾斜力。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连线呈钝角,使得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内的连接件能够分担第一连接孔内连接件的受力,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内三个连接件之间的受力较为均匀,能够避免个别连接件受力过大发生损伤,保证本体部和指定位置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能够满足轴承座的受力要求。
附图说明
25.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座的使用状态图;
28.图3是图2的俯视图;
29.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图5的俯视图;
32.图7是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座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塔筒;20、机舱;30、叶片;40、轮毂;
36.100、轴承座;
37.110、主体部;111、顶部;112、底部;113、第一连接端;114、第二连接端;115、锁定部;116、第一固定板;116a、第三过渡面;117、第一过渡面;
38.120、第一连接板;121、第一连接区域;121a、弧形边;121b、线性边;122、连接孔;122a、第一连接孔;122b、第二连接孔;122c、第三连接孔;
39.130、第一加强板;131、第二过渡面;
40.140、第二连接板;141、第二连接区域;142、固定孔;
41.150、第二加强板;
42.160、吊耳;161、耳板;162、吊孔;
43.170、配重安装位;
44.180、漏液孔;
45.200、底座;
46.300、动轴;
47.400、法兰;
48.x、轴向;z、径向;y、横向;p、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1.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轴承座及风力发电机组进行详细描述。
5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54.如图1所示,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塔筒10、设置于塔筒10顶端的机舱20、连接于机舱20的轮毂40和连接于轮毂40并可转动设置的两个以上叶片30。
55.请参阅图2至图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座100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56.如图2至图4所示,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20内还设置有轴承座100,轴承座100通过底座200固定在机舱20内。轴承座100内设置有动轴300,动轴300的一端通过法兰400和轮毂40连接。
57.在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过程中,轮毂40会向动轴300施加一个如图2和图4箭头所示的抬头载荷f,抬头载荷f会通过动轴300传递至轴承座100,使得轴承座100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在抬头载荷f的作用下倾斜,轴承座100的一端相对底座200存在翘起的风险,影响轴承座100和底座200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58.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座10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6中以虚线示意出第一连接区域121的位置,虚线并不构成对本技术轴承座100结构上的限定
59.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座100,轴承座100包括:主体部110,呈筒状并包括沿其径向z相对设置的顶部111和底部112;第一连接板120,连接于主体部110的外表面并靠近底部112设置,以使主体部110通过第一连接板120连接于指定位置;其中,第一连接板120包括第一连接区域121,第一连接区域121内设有两个以上贯穿第一连接板120设置的连接孔122,两个以上连接孔122包括靠近第一连接区域121边缘、并沿第一连接区域121边缘延伸路径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连线呈钝角。
60.第一连接区域121内设有两个以上贯穿第一连接板120设置的连接孔122是指:当连接孔1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连接区域121内时,可以认为该连接孔122位于第一连接区域121内,例如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连接区域121内即可。因此,第一连接区域121边缘上可以设置有连接孔122。例如,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可以位于第一连接区域121的边缘。可选的,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中心位置位于第一连接区域121的边缘上。
61.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连线可以为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中心的连线,或者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连线为第一连接孔122a所在区域的任意位置、第二连接孔122b所在区域的任意位置和第三连接孔122c所在区域的任意位置的连线。
62.可选的,连接孔122用于设置螺栓等连接件,连接件例如为螺纹杆,各螺纹杆分别位于各连接孔122内。
6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轴承座100中,轴承座100包括主体部110和第一连接板120,轴承座100通过第一连接板120固定连接在指定位置,指定位置例如位于上述的底座200。第一连接板120上的第一连接区域121内设置有多个连接孔122,通过在连接孔122内设置螺纹杆将第一连接板120固定于底座200,进而将轴承座100固定于底座200。多个连接孔122包括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靠近第一连接区域121的边缘设置,因此当主体部110的一端在抬头载荷f的作用下倾斜时,靠近第一连接区域121边缘设置的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内的螺纹杆的受力大于其他连接孔122内的螺纹杆的受力,能够改善主体部110的一端的倾斜问题。
64.此外,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连线呈钝角,使得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内的螺纹杆能够分担第一连接孔122a内螺纹杆的受力,第一连接孔122a、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内三个螺纹杆之间的受力较为均匀,能够避免个别螺纹杆受力过大发生损伤,保证本体部和底座200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能够满足轴承座100的受力要求。
65.主体部110具有经过中心轴线p、并沿主体部110的横向y延伸的第一参考面,主体部110的顶部111是指主体部110上位于第一参考面背离第一连接板120的部分。主体部110的底部112是指位于第一参考面朝向第一连接板120的部分。第一参考面为主体部110的轴向x和横向y相交形成的平面。
66.可选的,第一连接板120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板120相对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对称地分布于主体部110的两侧。使得主体部110的受力更加平衡。
67.在轴承座100的使用过程中,如上所述,抬头载荷f会导致轴承座100受到一个与其轴向x相交的倾斜力。例如,如图4所示,主体部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113和第二连接端114,第一连接端113或第二连接端114中的一者会受到抬头载荷f导致的倾斜力。本技术实施例以第一连接端113会受到抬头载荷f导致的倾斜力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6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122b位于第一连接孔122a靠近主体部110的一侧,第三连接孔122c位于第一连接孔122a背离主体部110的一侧,第一连接孔122a位于第二连接孔122b朝向第一连接端113的一侧。
69.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122a相对于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来说更靠近第一连接端113,第一连接孔122a内的螺纹杆受力最大。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分设于第一连接孔122a的两侧,使得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内的螺纹杆均能够分担第一连接孔122a内螺纹杆的受力,能够减小第一连接孔122a内螺纹杆的受力,进一步改善第一连接孔122a内螺纹杆的疲劳磨损,保证主体部110和底座200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7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13在主体部110中心轴线p的两侧设置有锁定部115,轴承座100用于通过锁定部115锁定于预设位置,例如轴承座100通过锁定部115锁定于上述的法兰400。两个锁定部115分设于第一连接端113的两侧,使得轴承座100的受力更加均衡。
71.锁定部115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锁定部115呈桶状并具有沿中心轴线p延伸方向贯穿设置的锁定孔。
72.可选的,锁定部115通过第一固定板116和第一连接端113相互连接。第一固定板116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20朝向第一连接端113的一侧,且第一固定板116和第一连接板120相连接,以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板120的结构强度。
73.可选的,第一固定板116和第一连接板120通过第三过渡面116a圆滑过渡连接,第一连接区域121和第三过渡面116a错位设置,即连接孔122和第三过渡面116a圆滑过渡连接。避免螺纹杆设置在第三过渡面116a上时,影响螺纹杆的紧固效果。
7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20靠近第一连接端113设置,主体部110包括沿径向z延伸并经过的中心轴线p的第二参考面;第一连接孔122a位于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连线靠近第二参考面的一侧。第二参考面为主体部110的径向z和轴向x相交形成的平面。
75.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端113受到抬头载荷f时,主体部110上第二参考面所在位置受到的载荷最大,第一连接孔122a靠近第二参考面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孔122a内的螺纹杆能够更好的吸收抬头载荷f,保证轴承座100和底座200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76.第一连接孔122a位于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的连线靠近第二参考面的一侧是指:第一连接孔122a和第二参考面之间的距离最短,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位于第一连接孔122a与第二参考面连线的两侧。可选的,第二连接孔122b和第三连接孔122c对称地分布于第二参考面和第一连接孔122a连线的两侧。第二参考面和第一连接孔122a的连线可以为第二参考面与第一连接孔122a中心的连线,或者第二参考面和第一连接孔122a的连线为第二参考面与第一连接孔122a所在区域任意位置的连线。
77.请参阅图6和图7,图7是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中以虚线示意出第一连接区域121的位置,虚线并不构成对本技术轴承座100结构上的限定。
78.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区域121呈类扇形并具有弧形边121a,弧形边121a朝向第二参考面凸出设置。当第一连接区域121的弧形边121a朝向第二参考面凸出设置时,多个靠近弧形边121a的连接孔122的排布路径呈朝向第二参考面凸出的弧形,使得多个连接孔122内的多个连接杆能够更好的吸收第一连接端113受到的抬头载荷f,保证轴承座100和底座200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79.可选的,弧形边121a的中点位置靠近第二参考面设置。第一连接孔122a靠近弧形边121a的中点位置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连接孔122布局的合理性,使得多个靠近弧形边121a设置的连接孔122内的螺纹杆的受力更加平衡。
8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域121还包括连接于弧形边121a两端的两个线性边121b,两个线性边121b的夹角为80
°
~100
°

81.当两个线性边121b之间的夹角在上述范围之内时,既能够避免两个线性边121b之间的夹角过大,导致第一连接区域121的范围过大,第一连接板120的尺寸过大,连接孔122的数量过多、螺纹杆的数量过多导致的轴承座100的重量过大。又能够避免两个线性边121b之间的夹角过小,导致第一连接区域121的范围过小,连接孔122的数量过少而不能满足轴承座100的受力要求。
82.连接孔122的数量设置方式有多种,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122的个数为9个,弧形边121a上分布有5个连接孔122,两个线性边121b上各分布有3个连接孔122,且弧形边121a与线性边121b在其相交位置处共用一个连接孔122,两个线性边121b和弧形边
121a围合形成的区域内设置有一连接孔122。
83.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9个连接孔122中的5个连接孔122靠近弧形边121a分布,即弧形边121a上分布的连接孔122数量较多,5个连接孔122内的螺纹杆能够更好的吸收第一连接端113受到的抬头载荷f。其他四个连接孔122分布在扇形区域的其他位置,使得扇形区域与通用的呈三行三列分布的连接孔122的分布区域面积相近,不会增大第一连接板120的尺寸。
8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轴承座100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30,连接第一连接板120和主体部110,第一加强板130位于第一连接板120的一侧并与第一连接板120相交设置,第一连接区域121位于第一连接端113和第一加强板130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130,使得第一加强板130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20,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板120的结构刚度,改善第一连接板120的变形。
85.可选的,第一加强板130的表面和第一连接板120的表面通过第一过渡面117圆滑过渡连接,第一连接区域121和第一过渡面117错位设置。使得连接孔122和第一过渡面117错位设置,改善由于螺纹杆设置于异形面而影响螺纹杆的紧固效果。
86.可选的,螺纹杆上一般设置有螺帽,螺帽设置于第一连接区域121。第一加强板130和第一连接板120通过第一过渡面117圆滑过渡连接的表面为螺帽所在的表面。第一连接区域121和第一过度面错位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区域121内的连接孔122尽量设置在平面,能够提高螺帽和第一连接板120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螺纹杆的紧固效果。
87.可选的,第一连接板120和主体部110通过第二过渡面131圆滑过渡连接,第一连接区域121和第二过渡面131错位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区域121内的连接孔122尽量设置在平面,能够提高螺帽和第一连接板120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螺纹杆的紧固效果。
88.具体实施时,以上所述的过渡面可以设置成倒角形式。
89.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座10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90.如图5好恶徒8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轴承座100还包括:第二连接板140,第二连接板140和第一连接板120沿主体部110的轴向x间隔分布,第二连接板140具有第二连接区域141,第二连接区域141内设置有成行成列分布的两个以上的固定孔142。可选的,固定孔142内也设置有上述的螺纹杆。
91.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板140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座100和底座200相对位置的稳定性。由于第二连接板140与第一连接端113的距离较远,所以第二连接板140上固定孔142内的螺纹杆受到的倾斜力较小,第二连接板140上多个连接孔122成行成列分布能够简化第二连接板140的制备。
92.第二连接区域141内设有成行成列分布的两个以上的固定孔142是指:当固定孔14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连接区域141内时,可以认为该固定孔142位于第二连接区域141内。因此,第二连接区域141边缘上可以设置有固定孔142,例如固定孔142的中心位置位于第二连接区域141的边缘上。
9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轴承座100还包括:第二加强板150,与第二连接板140和主体部110分别垂直相交,第二加强板150沿轴向x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区域141。第二加强板150和主体部110垂直相交是指第二加强板150和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垂直,且第
二加强板150和主体部110的外表面相交。通过设置第二加强板150,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板140的结构刚度,改善第二连接板140的变形。
94.第二连接区域141内固定孔142的个数设置有多种,可选的,位于第二加强板150两侧的第二连接区域141内的固定孔142的数量相同,使得第二连接板140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第二加强板150的受力也更加均匀。可选的,各第二连接区域141内设置有6个固定孔142,6个固定孔142呈两行三列排布。
95.可选的,第二连接板140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板140相对于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对称地分布于主体部110的两侧,使得主体部110的受力更加平衡。
9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轴承座100还包括:吊耳160,连接于主体部110并靠近顶部111设置,吊耳160靠近主体部110轴向x上的一端且位于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上。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吊耳160靠近中心轴线p设置时,通过吊耳160起吊轴承座100,能够使得轴承座100各处的受力更加均衡。
97.可选的,吊耳160包括耳板161和贯穿耳板161设置的吊孔162,耳板161与第二参考面所在平面平行。在通过吊耳160起吊轴承座100时,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座100的平稳性。
9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轴承座100还包括:配重安装位170,位于顶部111并用于安装配重块,两个以上的配重安装位相对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对称分布。在轴承座100的起吊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配重安装位170安装配重块的方式,保证轴承座100受力平衡。两个以上的配重安装位相对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对称分布,使得可以在不同位置安装配重块,能够调整轴承座100在不同状况下的不平衡。
99.可选的,配重安装位170为四个,四个配重安装位170相对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对称分布,且位于中心轴线p同侧的两个配重安装位170沿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四个配重安装位170,能够从四个不同的方向调整轴承座100的不平衡。
10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轴承座100还包括:漏液孔180,靠近底部112设置并贯穿所述主体部110。当轴承座100内设置动轴300时,动轴300内可能有润滑液泄漏,通过设置漏液孔180,能够使得润滑液由轴承座100内漏出,避免润滑液积存在轴承座100内。
101.可选的,漏液孔180位于主体部110的中心轴线p所在的平面,即漏液孔180位于主体部110横向y上的中间,使得漏液孔180靠近主体部110的最底部112设置,润滑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由漏液孔180漏出。
102.可选的,漏液孔180靠近主体部110在其轴向x上的中间位置设置。令更多的润滑液由漏液孔180漏出。
103.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