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调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523269发布日期:2022-04-07 00:4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调节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管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其工作原理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使外光源透光率改变,完成电一光变换,再利用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激励,通过红、绿、蓝三基色滤光膜,完成时域和空间域的彩色重显。
3.现有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支撑座和屏幕本体,屏幕本体固定安装在支撑座,当不同身材的使用者位于屏幕本体前时,需要使用者自己手动不断调节屏幕本体相对于桌面的位置,调节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对屏幕本体位置的调节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调节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支撑座和屏幕本体,所述支撑座滑移式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座设有用于驱动支撑杆朝x轴和y轴方向滑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朝z轴方向滑移式安装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转动式安装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调节杆的一端安装于屏幕本体的背部;所述支撑杆内设有用于驱动调节杆滑动和转动杆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坐在屏幕本体前的使用者身材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屏幕本体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支撑杆在支撑座上朝x轴和y轴方向滑动,即可对屏幕本体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调节杆朝z轴方向移动,从而对屏幕本体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对屏幕本体沿周向转动调节;上述操作是通过液晶显示器自身调节,减少了使用者调节与桌面的相对位置的次数,从而可提高对屏幕本体角度的调节效率。
7.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滑移座和第二丝杆, 所述支撑座开设有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丝杆转动式安装在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丝杆朝x轴方向延伸;所述滑移座滑移式安装在第一滑移槽且螺纹安装在第一丝杆,所述滑移座开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二丝杆转动式安装在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二丝杆朝y轴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杆滑移式安装在第二滑移槽且螺纹安装第二丝杆;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的第一驱动件和用于驱动第二丝杆转动的第二驱动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节屏幕本体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时,启动第一驱
动件,驱动第一丝杆转动,从而即可带动滑移座沿第一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屏幕本体朝x轴方向移动;当需要调节屏幕本体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时,启动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丝杆转动,从而即可带动支撑杆沿第二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屏幕本体朝y轴方向移动;该结构自动化程度高,且驱动效率高。
9.优选的,所述支撑座卡接于预设在桌面的卡接槽;所述支撑座内且位于第一滑移槽正下方位置设有一对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平行于第一丝杆,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均滑移式安装有第一插接杆,两所述第一插接杆分别延伸出支撑座在滑移座滑移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且插接于预设在卡接槽槽壁的卡位槽,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均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插接杆滑动的第三驱动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该液晶显示器放置在桌面时,先将支撑座卡入到卡接槽内,当滑移座在第一滑移槽内的其中一端方向移动时,通过第三驱动件驱动对应远离滑移座移动方向一端的第一插接杆延伸出支撑座,并且卡入到卡位槽,从而可减少屏幕本体出现倾倒的情况,提高安全性。
11.优选的,所述第三驱动件包括:第一齿条、齿轮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一插接杆连接,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滑移式安装于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啮合于齿轮的两侧;所述第二齿条设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延伸入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的槽底设有供驱动块滑动的调节槽;所述与驱动块与调节槽的端壁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移座在第一滑移槽内朝其中一端方向移动时,滑移座可推动驱动块在调节槽内滑动,从而即可拉动第二齿条;通过齿轮的作用使得第一齿条带动第一插接杆滑动直至卡入卡位槽内完成锁定;而当滑移座朝另一端方向移动时,该驱动块通过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使得驱动块恢复至初始位置,即第一插接杆缩离卡位槽;该结构对于第一插接杆卡入卡位槽的调节效率高。
13.优选的,所述支撑座对应第二丝杆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位置均设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平行于第二丝杆,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均滑移式安装有第二插接杆,两所述第二插接杆分别延伸出支撑座且插接于预设在卡接槽槽壁的卡位槽,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均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插接杆滑动的第四驱动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在调节支撑杆在第二滑移槽内朝一个方向上滑动时,通过第四驱动件驱动对应远离滑移座移动方向一端的第二插接杆延伸出支撑座,并且卡入到卡位槽,从而可减少屏幕本体出现倾倒的情况,提高安全性。
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设有供调节杆滑动的滑动槽;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螺杆、移动块、移动杆、联动杆和联动座,所述支撑杆位于滑动槽正下方位置设有安装槽,所述螺杆朝z轴方向延伸且转动式安装在支撑杆,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入滑动槽且螺纹安装于调节杆、另一端延伸入安装槽;所述移动块朝z轴方向滑移式安装在安装槽内,所述移动块的一端开设有供螺杆卡入的定位槽、所述移动杆安装于移动块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杆滑移且转动式安装在支撑杆;所述联动座套设于联动杆且滑移式安装在安装槽,所述联动杆的一端安装于转动杆、另一端延伸入安装槽且连接于联动座;所述移动块远离定位槽的一侧设有插接块,所述联动座设有供插接块插入的插接槽;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移动杆转动的第五驱
动件和用于驱动移动杆朝z轴方向移动的第六驱动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屏幕本体朝z轴方向移动时,先通过第六驱动件驱动移动杆朝z轴方向移动,直至使移动块移动至螺杆卡入定位槽内,然后启动第五驱动件,驱动移动杆转动,从而即可带动螺杆转动,进而即可带动调节杆朝z轴方向移动;当需要驱动屏幕本体朝周向转动时,先通过第六驱动件驱动移动杆朝z轴方向移动,直至使插接块插入插接槽内,然后启动第五驱动件,驱动移动杆转动,从而即可通过联动杆带动转动杆转动;该结构占用面积小,且驱动效率高。
1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调节方法,基于所述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所述调节方法包括:当位置调整开启后,获取使用者在屏幕本体前的人脸图像信息;根据所述人脸图像信息,计算出左脸至图像左侧边缘距离与右脸至图像右侧边缘距离之间的第一差值,并且计算出头顶至图像上边缘距离与下巴至图像下边缘距离之间的第二差值;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判断图像中人脸是否位于图像的居中位置;若否,则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触发初步调节指令;从人脸图像信息中获取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信息,根据所述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信息,判断是否处于第一预定阈值范围;若否,则根据所述人脸大小变化比例,触发清晰度调节指令。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坐在屏幕本体前的使用者需要调节屏幕本体位置时,开启位置调整,先拍摄获取使用者在屏幕本体前的人脸图像信息,然后从人脸图像信息中分别计算出左脸、右脸、头顶和下巴与人脸图像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得出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若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不满足居中要求时,则触发初步调节指令,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的数据进行对屏幕本体在x轴和z轴方向上进行调节,该过程无需使用者不断进行尝试调整,大大提高了对屏幕本体位置的调节效率;紧接着再从人脸图像中获取到人脸大小变化比例,然后判断是否处于第一预定阈值范围,即判定该距离是否为适合使用者眼睛健康的距离,若否,则根据人脸大小变化比例,触发清晰度调节指令,对屏幕本体在y轴方向上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调节效率。
19.优选的,在所述当位置调整开启后,获取使用者在屏幕本体前的人脸图像信息之后,且在根据所述人脸图像信息,计算出左脸至图像左侧边缘距离与右脸至图像右侧边缘距离之间的第一差值,并且计算出头顶至图像上边缘距离与下巴至图像下边缘距离之间的第二差值之前,所述调节方法还包括:从所述人脸图像信息中获取耳朵完整度信息,根据耳朵完整度信息判断图像中人脸是否为整脸;若否,则从人脸图像信息获取人脸中瞳孔朝向信息;根据瞳孔朝向信息和屏幕本体朝向,获取瞳孔朝向角度信息,根据所述瞳孔朝向角度触发角度调节指令。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计算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之前,先根据所获取人脸图像信息,并且由于头部是否在水平方向上发生转动,则可通过识别得出耳朵的完整度,若耳
朵完整度不足,则再从人脸图像中分析出人脸中瞳孔的朝向,通过瞳孔朝向与屏幕本体朝向所形成的夹角得出瞳孔朝向角度,最后触发角度调节指令,对屏幕本体沿周向转动调节;对屏幕本体在x轴、y轴、z轴和水平圆周方向的调节检测均采用人脸图像信息,提高调节效率。
21.优选的,在所述若否,则根据所述人脸大小变化比例,触发清晰度调节指令之后,所述调节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差值、第二差值、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和瞳孔朝向角度,分别判断是否处于对应的第二预定阈值范围;若否,则触发警报启动指令。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第一差值、第二差值、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和瞳孔朝向角度数据后,判断在x轴方向移动距离、y轴方向移动距离、z轴方向移动距离和水平圆周转动角度数据是否处于对应的第二预定阈值范围内,若存在其中之一不处于对应第二预定阈值范围,则说明需要调节的距离超出了可调节的距离,从而触发警报启动指令,告知使用者所坐的位置超出了可调节范围。
23.优选的,在所述若否,触发清晰度调节指令之后,所述调节方法还包括:获取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信息,根据所述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和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信息,判断所处环境亮度是否处于第三预定阈值范围;若否,则根据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和第三预定阈值范围计算亮度调节量,根据所述亮度调节量触发屏幕本体亮度调节指令。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位于屏幕本体前时,实时获取屏幕本体所处的环境亮度和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再将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与对应该屏幕本体所处的环境亮度的第三预定阈值范围进行对比,当所处环境亮度低于第三预定阈值范围时,即说明屏幕本体的亮度会影响使用者的眼睛健康;接着根据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和第三预定阈值范围计算亮度调节量,再根据亮度调节量触发屏幕本体亮度调节指令,对屏幕本体的亮度调节至适合使用者眼睛健康的亮度;提高使用者的眼睛舒适度。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坐在屏幕本体前的使用者身材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屏幕本体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支撑杆在支撑座上朝x轴和y轴方向滑动,即可对屏幕本体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调节杆朝z轴方向移动,从而对屏幕本体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对屏幕本体沿周向转动调节;上述操作是通过液晶显示器自身调节,减少了使用者调节与桌面的相对位置的次数,从而可提高对屏幕本体角度的调节效率2.当需要驱动屏幕本体朝z轴方向移动时,先通过第六驱动件驱动移动杆朝z轴方向移动,直至使移动块移动至螺杆卡入定位槽内,然后启动第五驱动件,驱动移动杆转动,从而即可带动螺杆转动,进而即可带动调节杆朝z轴方向移动;当需要驱动屏幕本体朝周向转动时,先通过第六驱动件驱动移动杆朝z轴方向移动,直至使插接块插入插接槽内,然后启动第五驱动件,驱动移动杆转动,从而即可通过联动杆带动转动杆转动;该结构占用面积小,且驱动效率高;3.当坐在屏幕本体前的使用者需要调节屏幕本体位置时,开启位置调整,先拍摄
获取使用者在屏幕本体前的人脸图像信息,然后从人脸图像信息中计算出第一差值、第二差值和通孔朝向角度,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的数据进行对屏幕本体在x轴和z轴方向上进行调节,根据通孔朝向角度的数据进行对屏幕本体在水平周向上进行调节,该过程无需使用者不断进行尝试调整,大大提高了对屏幕本体位置的调节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的滑移座内部结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的支撑座内部结构剖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的支撑杆、调节杆和转动杆之间相互配合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32.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调节方法的一流程图。
33.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调节方法中在步骤s10之后,且在步骤s20之前的流程图。
34.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调节方法中在步骤s60之后的流程图。
35.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调节方法中在步骤s60之后的另一流程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座;11、第一滑移槽;111、调节槽;112、复位弹性件;12、第一丝杆;13、滑移座;14、第二滑移槽;141、控制开关;15、第二丝杆;16、第一驱动件;17、第二驱动件;18、第一安装腔;181、第一插接杆;182、第一齿条;183、齿轮;184、第二齿条;185、驱动块;19、第二安装腔;191、第二插接杆;192、第四驱动件;2、支撑杆;21、滑动槽;22、螺杆;23、移动块;231、定位槽;232、插接块;24、移动杆;25、安装槽;26、联动杆;27、联动座;271、插接槽;28、弧形滑槽;29、连接槽;291、第五驱动件;292、第六驱动件;293、安装板;3、调节杆;4、转动杆;5、屏幕本体;101、卡接槽;102、卡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桌面开设有卡接槽101,卡接槽101呈矩形状,卡接槽101的四面槽壁均开设有卡位槽102。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参照图1和图2,液晶显示器包括支撑座1、支撑杆2、调节杆3、转动杆4和屏幕本体5,支撑座1卡接于卡接槽101,支撑杆2朝竖直方向延伸,支撑杆2的一端滑移式安装在支撑座1、调节杆3安装在支撑杆2的另一端;调节杆3朝竖直方向延伸,调节杆3的一端滑移式安装在支撑杆2、转动杆4转动式安装在调节杆3的另一端;屏幕本体5固定安装在转动杆4远离调节杆3的一端;支撑座1设有用于驱动支撑杆2朝x轴和y轴方向滑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支撑杆2内设有用于驱动调节杆3朝z轴方向滑动和驱动转动杆4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40.其中x轴和y轴方向为水平方向,z轴方向为竖直方向;从而可根据坐在屏幕本体5前的使用者头部位置,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支撑杆2的移动和第二驱动组件驱动调节杆3滑动以及驱动转动杆4转动,从而达到对屏幕本体5在x轴、y轴、z轴和圆周方向的调节。
41.参照图2和图3,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12、滑移座13和第二丝杆15,支撑座1远离卡接槽101的槽底一侧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一滑移槽11,第一滑移槽11朝x轴方向延伸,第一丝杆12朝第一滑移槽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丝杆12的两端转动式安装在第一滑移槽11的两端位置;滑移座13朝y轴方向延伸,滑移座13朝x轴方向滑移式安装在第一滑移槽11内,滑移座13螺纹安装在第一丝杆12,从而第一丝杆12转动即可带动滑移座13在第一滑移槽11内滑动。
42.滑移座13远离第一滑移槽11槽底一侧开设有第二滑移槽14,第二滑移槽14朝y轴方向延伸,第二丝杆15朝第二滑移槽14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丝杆15的两端转动式安装在第二滑移槽14的两端位置;支撑杆2的端部朝y轴方向滑移式安装在第二滑移槽14内,支撑杆2螺纹安装在第二丝杆15,从而第二丝杆15转动即可带动支撑杆2在第二滑移槽14内滑动。
43.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件16和第二驱动件17,第一驱动件16和第二驱动件17均为电机,第一驱动件16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12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17的输出轴与第二丝杆15的端部固定连接,从而即可驱动第一丝杆12和第二丝杆15转动。
44.参照图4,支撑座1位于第一滑移槽11正下方位置开设有一对第一安装腔18,两条第一安装腔18朝y轴方向间隔排列,两条第一安装腔18均平行于第一丝杆12,其中一条第一安装腔18的其中一端延伸出支撑座1在x轴方向上的其中一端、另一条第一安装腔18的其中一端延伸出支撑座1在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每条第一安装腔18内均滑移式安装有第一插接杆181,第一插接杆181朝第一安装腔18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一插接杆181的一端延伸出第一安装腔18且插接式安装在卡位槽102内;第一安装腔18内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插接杆181在第一安装腔18内滑动的第三驱动件。
45.参照图4,第三驱动件包括第一齿条182、齿轮183、第二齿条184和驱动块185,第一齿条182与第一插接杆181同轴设置,第一齿条182滑移式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8,且第一齿条182与第一插接杆181固定连接;第二齿条184滑移式安装在的第一安装腔18,并且第一齿条182和第二齿条184的齿纹相对设置;齿轮183转动式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8,齿轮183位于第一齿条182和第二齿条184之间,并且齿轮183同时与第一齿条182和第二齿条184相啮合。
46.第一滑移槽11的槽底对应第一安装腔18的位置设有调节槽111,调节槽111位于第一滑移槽11内远离对应的第一安装腔18延伸出支撑座1的一端,调节槽111朝第一安装腔18的长度方向延伸,驱动块185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齿条184、另一端穿过调节槽111且延伸入第一滑移槽11;驱动块185与调节槽111的端壁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112,复位弹性件112为弹簧,复位弹性件11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驱动块185和调节槽111的端壁;从而当滑移座13在第一滑移槽11内朝其中一端移动时,滑移座13可推动驱动块185移动,再通过齿轮183使得第一齿条182带动第一插接杆181插入卡位槽102内,提高整体稳定性。
47.参照图3,支撑座1位于第二丝杆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位置均开设有第二安装腔19,第二安装腔19朝平行于第二丝杆15的方向延伸,第二安装腔19内朝第二安装腔19的长度方向滑移式安装有第二插接杆191,第二插接杆191的一端延伸出第二安装腔19且插接于对应的卡位槽102;第二安装腔19内均设有第四驱动件192,第四驱动件192为气缸,第四驱动件192的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腔19的腔底,第四驱动件192的活塞杆与第二插接杆191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滑移槽14的槽底两端位置均设有控制开关141,支撑座1位于第二安装
腔19长度方向上同一侧的一个第四驱动件192和一个控制开关141为一组,其中一组的控制开关141与另一组的第四驱动件192电连接,即两个控制开关141分别交叉控制第四驱动件192启动,并且控制开关141为按压式开关;从而当支撑杆2在第二滑移槽14内滑动,即可按压对应的控制开关141使对应的第四驱动件192开启,使得第二插接杆191插入卡位槽102,提高整体稳定性。
48.参照图5和图6,支撑杆2远离支撑座1的一端中间位置开设有横截面呈矩形状的滑动槽21,滑动槽21朝支撑杆2的长度方向延伸,调节杆3的横截面与滑动槽21的横截面一致,调节杆3滑移式安装在滑动槽21内;第二驱动组件包括螺杆22,螺杆22转动式安装在滑动槽21的槽底,螺杆22朝滑动槽21的长度方向延伸,调节杆3螺纹式安装在螺杆22,从而当螺杆22转动即可带动调节杆3朝滑动槽21的长度方向滑动。
49.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移动块23和移动杆24,支撑杆2在位于滑移槽的正下方位置开设有安装槽25,安装槽25朝z轴方向延伸,螺杆22远离调节杆3的一端延伸入安装槽25,移动杆24滑移且转动式安装在支撑杆2;移动块23朝z轴方向滑移式安装在安装槽25,移动块23固定安装在移动杆24且位于螺杆22和移动杆24之间;移动块23朝向螺杆22的一侧且对应螺杆22的位置开设有定位槽231,定位槽231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螺杆22位于安装槽25内的一端横截面呈矩形状,从而当移动块23在安装槽25内滑动,直至使螺杆22卡入定位槽231内后,转动移动杆24即可达到驱动螺杆22转动。
50.参照图5和图6,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联动杆26和联动座27,联动座27转动式安装在安装槽25,联动座27套设于移动杆24,即联动座27和螺杆22之间可相互滑动;支撑杆2内且位于安装槽25两侧位置均开设有弧形滑槽28,弧形滑槽28的一端连通于安装槽25、另一端连通于支撑杆2的顶部外,弧形滑槽28在水平方向上沿联动座27转动圆周方向延伸;移动块23靠近联动座2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插接块232,联动座27靠近移动块23的一侧开设有供插接块232插入的插接槽271;每个弧形滑槽28内均滑移式安装联动杆26,联动杆26沿弧形滑槽28的圆周方向滑动,联动杆26的一端延伸入安装槽25且固定安装在联动座27、另一端从支撑杆2顶部延伸出弧形滑槽28且固定安装在转动杆4,从而当移动块23移动至插接块232卡入插接槽271内后,转动移动杆24即可带动转动杆4。
51.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五驱动件291和第六驱动件292,支撑杆2内且位于安装槽25正下方位置开设有连接槽29,连接槽29朝z轴方向延伸,连接槽29内滑移式安装有安装板293,移动杆24远离移动块23的一端延伸入连接槽29;第五驱动件291为电机,第五驱动件291固定安装在安装板293,第五驱动件291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在移动杆24;第六驱动件292为气缸,第六驱动件292固定安装在连接槽29底部位置,第六驱动件292的活塞杆固定安装在安装板293,从而即可驱动移动杆24转动和朝z轴方向滑动。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自适应亮度增强器功能的液晶显示器的实施原理为:当坐在屏幕本体5前的使用者身材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屏幕本体5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启动第一驱动件16和第二驱动件17驱动支撑杆2在支撑座1上朝x轴和y轴方向滑动;并且在滑移座13在第一滑移槽11中滑动过程中,可通过驱动块185的作用使得第一插接杆181插入对应的卡位槽102;另外支撑杆2在第二滑移槽14内滑动过程中,可通过支撑杆2对控制开关141按压而驱动第二插接杆191插入对应的卡位槽102内;即可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对屏幕本体5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
53.通过启动第六驱动件292,驱动移动块23朝螺杆22方向移动,直至螺杆22端部插入定位槽231,接着启动第五驱动件291即可驱动螺杆22转动,进而驱动调节杆3朝z轴方向移动,从而对屏幕本体5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启动第六驱动件292,驱动移动块23朝联动座27方向移动,直至插接块232插入插接槽271,接着启动第五驱动件291即可驱动联动座27转动,从而通过联动杆26带动转动杆4转动,进而对屏幕本体5沿周向转动调节。
54.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调节方法。参照图7,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0:当位置调整开启后,获取使用者在屏幕本体前的人脸图像信息。
55.具体的,使用者坐在屏幕本体前且屏幕本体的位置不满足视觉要求时,使用者开启位置调整,然后通过设置在屏幕本体上的摄像头对位于屏幕本体前的使用者脸部进行拍摄,得到人脸图片,从而获取到人脸图像信息;人脸图像信息可更加直接地知晓使用者在屏幕本体前处于的实时状态。
56.s20:根据人脸图像信息,计算出左脸至图像左侧边缘距离与右脸至图像右侧边缘距离之间的第一差值,并且计算出头顶至图像上边缘距离与下巴至图像下边缘距离之间的第二差值。
57.具体的,当拍摄得到人脸图片后,从图片中分别测量出左脸至图像左侧边缘距离、右脸至图像右侧边缘距离、头顶至图像上边缘距离和下巴至图像下边缘距离;然后将左脸至图像左侧边缘距离减去右脸至图像右侧边缘距离后得出第一差值,将头顶至图像上边缘距离减去下巴至图像下边缘距离后得出第二差值;通过简单的减法即可分析得出人脸在图片中的位置,效率高。
58.s30: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判断图像中人脸是否位于图像的居中位置。
59.具体的,当计算得出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后,若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均小于合理的数值时,例如-2cm~2cm,则判定图像中人脸位于图像的居中位置;若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任意一个处于合理的范围值之外时,则判定图像中人脸不位于图像的居中位置,合理的范围值是指用于判定人脸是否位于屏幕居中位置的数值,其中,该合理的范围值是指通过实验得出正常使用者处于屏幕本体前使用舒适的最大范围值。
60.s40:若否,则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触发初步调节指令。
61.具体的,当判定图像中人脸不位于图像的居中位置时,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触发初步调节指令;其中,若第一差值为正值时,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右侧,例如第一差值为4cm,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右侧4cm,需要通过控制第一驱动件启动,使得移动座朝x轴方向的右侧移动,即可带动屏幕本体朝右侧移动;若第一差值为负值时,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左侧,例如第一差值为-4cm,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左侧4cm,需要通过控制第一驱动件启动,使得移动座朝x轴方向的左侧移动,即可带动屏幕本体朝左侧移动;若第二差值为正值时,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下方,例如第二差值为4cm,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下方4cm,需要通过先控制第六驱动件启动,使得螺杆卡入定位槽,再控制第五驱动件启动,带动屏幕本体朝下方移动;若第二差值为负值时,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上方,例如第二差值为-4cm,则说明人脸偏向屏幕本体的上方4cm,需要通过先控制第六驱动件启动,使得螺杆卡入定位槽,再控制第五驱动件启动,带动屏幕本体朝上方移动。
62.s50:从人脸图像信息中获取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信息,根据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信
息,判断是否处于第一预定阈值范围。
63.在本实施例中,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信息是指图像中的人脸大小与适宜人脸大小进行相比得出比例值;第一预定阈值范围是指拍摄的使用者人脸大小与适宜人脸大小的比例最大范围值,例如0.85~1.15;并且其中适宜人脸大小是指在使用者与屏幕本体之间的适宜距离时,对使用者拍摄获取的人脸大小。
64.具体的,适宜人脸大小是通过不同脸型的使用者坐在屏幕本体前且感受到舒适的位置后,通过摄像头拍摄出图像,计算出该使用者在图像中的人脸大小,最终根据多个人脸大小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即得出适宜人脸大小。
65.通过获取的人脸图像信息,将图像中的人脸大小与适宜人脸大小进行相比得出比例值,然后判断该比例值是否落入第一预定阈值范围内,从而判断此时坐在屏幕本体前的使用者与屏幕本体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宜,即屏幕本体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是否符合适宜要求;该方式依然采用摄像头所拍摄的图像进行的检测,与判断屏幕本体是否位于图像的居中位置方式一致,缩减了检测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
66.s60:若否,则根据人脸大小变化比例,触发清晰度调节指令。
67.具体的,当判定图像中的人脸大小与适宜人脸大小进行相比得出的比例值不在第一预定阈值范围内时,根据人脸大小变化比例,触发清晰度调节指令;其中,若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小于1时,则说明使用者的脸位置相对于屏幕本体偏后,例如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为0.6时,则说明脸相对于屏幕本体偏后,需要控制第二驱动件启动,使得移动座朝前移动,即可带动屏幕本体朝前移动。
68.若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大于1时,则说明使用者的脸位置相对于屏幕本体偏前,例如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为1.25时,则说明脸相对于屏幕本体偏前,需要控制第二驱动件启动,使得移动座朝后移动,即可带动屏幕本体朝后移动;该方式同样只需要获取人脸图像信息即可完成对z轴方向的调节,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69.其中,判断屏幕本体朝前或者朝后移动的距离,是将人脸大小变化比例输入至预设的移动距离模型中,从而得出人脸与屏幕本体之间的距离,且在训练该移动距离模型时,通过设置多组训练集,每一组训练集对应同一个人员,在每一组训练集中,存储有该人员面对相同屏幕本体但不同距离的面部图像,进一步地,将各组训练集进行训练,从而得出用于根据人脸大小变化判断人脸与屏幕之间的距离的移动距离模型。
70.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在s10之后,且在s20之前,调节方法还包括:s11:从人脸图像信息中获取耳朵完整度信息,根据耳朵完整度信息判断图像中人脸是否为整脸。
71.具体的,从人脸图像中先将人脸两侧的耳朵大小进行对比,计算出两只耳朵的大小差值,并且判断两只耳朵的大小差值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值,从而确定耳朵在图像中显示的完整度;其中合理范围值是通过多次实验,让使用者改变不同的头部水平转动角度,再将左耳大小减去右耳大小得出大小差值,根据人脸朝两个转动方向上的转动至适宜的最大转动角度,从而得出两个转动方向上的合理差值,进而得出合理范围值,例如-2cm2~2cm2。
72.若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小于0时,则说明使用者的脸相对于屏幕本体朝左转动,例如两只耳朵的大小差值为-3cm2时,则判定使用者的脸朝左转动,且不处于合理范围值内,从而判定图像中所显示的脸不是整脸;若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大于0时,则说明使用者的脸相对
于屏幕本体朝右转动,例如两只耳朵的大小差值为1cm2时,则判定使用者的脸朝右转动,但处于合理范围值内,从而判定图像中所显示的脸是整脸;上述对整脸的判断方式依然仅从所拍摄的人脸图像中的信息进行判定,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73.s12:若否,则从人脸图像信息获取人脸中瞳孔朝向信息。
74.具体的,当判定图像中所显示的脸不是整脸时,则需要对屏幕本体进行水平角度的调节,从而需要获取图像中人脸的瞳孔朝向,其中瞳孔的朝向为瞳孔直视的方向。
75.s13:根据瞳孔朝向信息和屏幕本体朝向,获取瞳孔朝向角度信息,根据瞳孔朝向角度触发角度调节指令。
76.具体的,瞳孔朝向形成一条边,而屏幕本体朝向为另一条边,两条边形成一个锐角,该锐角的角度即为瞳孔朝向角度,根据瞳孔朝向角度触发角度调节指令,例如瞳孔朝向角度为20
°
时,则需要通过先控制第六驱动件启动,使得插接块插入插接槽,再控制第五驱动件启动,带动屏幕本体转动20
°
;上述对瞳孔朝向角度的加计算依然仅从所拍摄的人脸图像中的信息进行判定,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77.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在s60之后,调节方法还包括:s71:根据第一差值、第二差值、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和瞳孔朝向角度,分别判断是否处于对应的第二预定阈值范围。
7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定阈值范围是指液晶显示器对屏幕本体分别在x轴、y轴、z轴和水平圆周转动的最大可调节范围值。
79.具体的,根据出厂设置中屏幕本体相对于支撑座的位置作为初始位置,并且得出分别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y轴方向上的移动、z轴方向上的移动和水平圆周转动的初始最大可调节范围值。
80.例如初始最大可调节范围值为:x轴方向:-5cm~5cm、y轴方向:-5cm~5cm 、z轴方向-5cm~5cm、水平圆周转动:-30
°
~30
°
,当第一次调节时的第一差值为-6cm时,则判定第一差值不处于第二预定阈值范围,即所需要调节的距离大于该屏幕本体所能调节的最大距离;当第一次调节时的第一差值为-3cm、第二差值为-3cm、人脸大小变化比例为1.2和瞳孔朝向角度:-20
°
,并且通过移动距离模型输出需要在y轴方向移动-3cm时,则调节完毕后,最大可调节范围值为:x轴方向:-2cm~8cm、y轴方向:-2cm~8cm、z轴方向-2cm~8cm、水平圆周转动:-10
°
~50
°

81.第二次调节时则以第一次调节后的最大可调节范围值作为基准,再通过上述方式判定第一差值、第二差值和瞳孔朝向角度是否分别处于对应的第二预定阈值范围。
82.s72:若否,则触发警报启动指令。
83.具体的,若第一差值、第二差值、人脸大小变化比例和瞳孔朝向角度中所对应的调节数值其中之一不处于对应的最大可调范围值,即其中之一不处于对应的第二预定阈值范围时,则说明使用者坐在屏幕本体前位置无法通过液晶显示器自身进行调节至合适位置,因此通过触发警报启动指令,控制设置在终端的报警器报警,及时通知使用者,提高调节效率。
84.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0,在s60之后,调节方法还包括:s81:获取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信息,根据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和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信息,判断所处环境亮度是否处于第三预定阈值范围。
85.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预定阈值范围是指在不同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下,对于使用者的眼睛适宜的最大屏幕亮度范围值。
86.具体的,通过设置在屏幕本体的亮度传感器检测得出屏幕本体所处环境的亮度以及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然后将该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与在该屏幕所处环境的亮度的最大屏幕亮度范围值进行比较,判断所处环境亮度是否对使用者的眼睛造成伤害;其中第三预定阈值范围是通过实验,在相同范围的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情况下,调整屏幕本体自身亮度,确定在该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下适宜使用者眼睛的最大屏幕亮度范围值。
87.s82:若否,则根据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和第三预定阈值范围计算亮度调节量,根据亮度调节量触发屏幕本体亮度调节指令。
88.具体的,若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不处于第三预定阈值范围时,则将此时的屏幕本体自身的亮度与对应的该屏幕本体所处环境亮度下的第三预定阈值范围中间值进行比较,计算出亮度调节量,然后根据该亮度调节量,触发屏幕本体亮度调节指令,通过设置在屏幕本体中的亮度增强器对屏幕本体亮度进行调节至使用者的眼睛适宜的亮度,提高该屏幕本体的使用舒适度。
8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