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马达单元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94699发布日期:2022-06-22 03:3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递装置、马达单元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马达单元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如下的驱动装置:将通过差动齿轮的旋转而扬起的油提供到将被输入来自电动马达的驱动力的输入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参照日本特开2019-152236号公报)。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52236号公报
4.然而,在利用齿轮将油扬起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向配置于将输入轴的扭矩传递至差动齿轮的减速装置等的深处部分的轴承提供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润滑轴承。
6.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齿轮部和齿轮外壳。所述齿轮部与能够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1轴的轴向一侧连接。所述齿轮外壳收纳所述齿轮部。所述齿轮部具有第1轴承、第2轴以及第2轴承。所述第1轴承支承所述第1轴,使该第1轴能够旋转。所述第2轴能够以所述第2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所述第2轴承支承所述第2轴,使该第2轴能够旋转。所述第2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平行,并且该第2轴线配置在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所述齿轮外壳具有第1轴承保持部、第2轴承保持部以及第1通路。所述第1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轴承。所述第2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2轴承。所述第1通路配置在比所述第1轴承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1轴承保持部和所述第2轴承保持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所述第1轴承保持部被提供了润滑液。所述第2轴承保持部具有沿以所述第2轴线为基准的径向贯通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配置在比所述第1轴承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1通路的一个端部经由所述第1轴承而与所述第1轴承保持部相连。所述第1通路的另一个端部经由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第2轴承保持部相连。
7.本发明的例示性的马达单元具有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和作为驱动源的马达。
8.本发明的例示性的车辆具有上述马达单元。
9.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动力传递装置、马达单元以及车辆,能够有效地润滑轴承。
附图说明
10.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11.图2是输出轴的剖视图。
12.图3是卸下了齿轮外壳的盖部的状态下的从轴向观察的图。
13.图4是齿轮外壳的侧板部的从轴向观察的图。
14.图5是将托盘部放大的立体图。
15.图6是将托盘部放大的侧视图。
16.图7是将凹部及差动装置的壳体放大的立体图。
17.图8是将槽部放大的立体图。
18.图9是盖部的内侧的侧视图。
19.图10是供给限制部件的立体图。
20.图11是示出具有马达单元的车辆的一例的概略图。
21.标号说明
22.1:马达单元;2:马达;3:动力传递装置;5:马达外壳;6:齿轮外壳;7:冷却液循环部;21:转子;22:动力轴;23:转子铁芯;24:转子磁铁;25:定子;26:定子铁芯;27:线圈;30:齿轮部;31:减速装置;32:输出轴;33:差动装置;34:轴承;41:第1轴承;42:第2轴承;43:第3轴承;44:第4轴承;51:马达外壳主体;52:轴承保持架;60:内部空间;60u:上表面;61:侧板部;62:盖部;63:托盘部;64:凹部;65:槽部;71:配管部;72:泵;73:油冷却器;74:马达储油器;150:电池;200:车辆;220:流入口;221:中空部;271:线圈端部;311:主驱动齿轮;312:中间从动齿轮;313:最终驱动齿轮;314:中间轴;315:第1中间轴承;316:第2中间轴承;321:输出轴主体;331:第1齿轮;332:壳体;333:小齿轮;334:小齿轮轴;335:侧齿轮;341:轴承;341:第1输出轴承;342:第2输出轴承;50:马达收纳空间;611:第1贯通孔;612:第1中间轴承保持部;621:盖筒部;622:盖底部;623:盖轴承保持部;624: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5:第2输出轴承安装部;626:第2输出轴贯通孔;627、628:油路;629:供给限制部件;631:对置面;632:突出部;633:角部;641:筒部;642:底部;643:第1输出轴贯通孔;644:第1轴承安装部;651:周开口部;652:轴开口部;653:内周面;654:上方的边缘部;655:下方的边缘部;656:引导部;6241:开口部;6281:倾斜面;6282:壁面;6291:环状部;6292:凸部;6293:贯通孔;cl:润滑液。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
24.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2的旋转轴线j2平行的方向设为马达单元1的“轴向”。关于轴向,如图1所示,将动力传递装置3这一侧设为轴向一侧n,将马达2这一侧设为轴向另一侧t。另外,将与规定的轴线正交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规定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不仅包括完全平行的情况,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而且,“沿规定的方向或平面延伸”除了包括严格地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相对于规定的方向在小于45
°
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25.<马达单元1>
26.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进行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另外,图1只是概念图,各部的配置和尺寸并不一定与实际的马达单元1相同。
27.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至少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马达单元1被用作上述车辆的动力源。图11是示出具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200的一例的概略图。另外,图11概念性地图示了车辆200。车辆200具有马达单元1和电池150。电池150蓄积用于向马达单元1提供的电力。马达单元1如果为车辆200的例子,则驱动左右的前轮。另外,马达单元1只要驱动至少任一个车轮即可。
28.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和传递马达2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3。如图1所示,马达2具有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21和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的定子25。
29.<马达2>
30.马达2是直流的无刷马达。马达2由来自未图示的逆变器的电力驱动。马达2是在定子25的内侧配置转子21的内转子型马达,其中,该转子21能够旋转。
31.<转子21>
32.转子21通过定子25被提供电力而旋转。如图1所示,转子21具有动力轴22、转子铁芯23以及转子磁铁24。转子21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
33.动力轴22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动力轴22在内部具有沿着旋转轴线j2贯通的中空部221。即,动力轴2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动力轴22在轴向一侧n具有供润滑液cl流入到中空部221的流入口220。流入口220与后述的盖部62的后述的油路627相连。
34.动力轴22经由后述的第1轴承41、第2轴承42、第3轴承43以及第4轴承44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外壳5和齿轮外壳6。
35.另外,动力轴22也可以在轴向的中间部分能够分割。在动力轴22能够分割的情况下,被分割后的动力轴22例如能够采用使用了外螺纹和内螺纹的螺纹联轴器。另外,也可以通过压入、焊接等固定方法来接合。在采用压入、焊接等固定方法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将沿轴向延伸的凹部和凸部组合而得的锯齿。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传递旋转。另外,动力轴22也可以形成为单一的部件。
36.转子铁芯23例如是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电磁钢板而形成的。转子铁芯23是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3上固定有多个转子磁铁24。多个转子磁铁24以磁极交替的方式沿着周向排列。
37.<定子25>
38.如图1所示,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6、线圈27以及介于定子铁芯26与线圈27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25保持于马达外壳5。定子铁芯26具有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磁极齿(未图示)。
39.通过将导线卷绕于磁极齿而形成线圈27。线圈27具有从定子铁芯26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271。
40.<马达及其他>
41.在动力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安装有旋转变压器(未图示)。旋转变压器检测转子21的位置、即旋转角度。另外,在马达外壳5的内部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配置有汇流条(未图示)。汇流条将未图示的逆变器单元与线圈27连接,并向线圈27提供电力。
42.<马达外壳5>
43.如图1所示,马达2收纳于马达外壳5的内部。马达外壳5具有马达外壳主体51和轴承保持架52。马达外壳主体51和轴承保持架52例如由铁、铝、它们的合金等导电材料形成、换言之由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马达外壳主体51和轴承保持架52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为了抑制接触部分处的异种金属接触腐蚀,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44.<马达外壳主体51>
45.马达外壳主体51呈筒状。马达外壳主体51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被后述的齿轮外壳6的侧板部61覆盖。定子铁芯26固定于马达外壳主体51的内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马达外壳主体51和侧板部61由一个部件形成。这样,通过用一个部件形成马达外壳主体51和侧板部61,能够提高马达外壳5的刚性。
46.<轴承保持架52>
47.轴承保持架52固定在马达外壳主体51的轴向另一侧t。马达外壳主体5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被轴承保持架52覆盖。关于轴承保持架52向马达外壳主体51的固定,例如能够举出基于螺钉的固定,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采用拧入、压入等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2牢固地固定在马达外壳主体51的方法。
48.由此,马达外壳主体51与轴承保持架52紧贴。这里,紧贴是指部件内部的润滑液cl不会向外部泄漏及外部的水、尘埃、灰尘等异物不会侵入的程度的密闭性。关于紧贴,以下采用同样的结构。
49.在轴承保持架52上安装有将动力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第3轴承43。换言之,动力轴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经由第3轴承43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外壳5。
50.<动力传递装置3>
51.参照附图对动力传递装置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马达单元1中,动力传递装置3将马达2的动力传递至配置在马达单元1的外部的轴(未图示)。例如,在马达单元1用于车辆的驱动的情况下,外部的轴是车辆的驱动轴。如图1所示,动力传递装置3具有齿轮部30和收纳齿轮部30的齿轮外壳6。
52.齿轮部30具有减速装置31和输出轴32。如图1所示,减速装置31与动力轴22连接。减速装置31具有减小马达2的转速而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与减速比相应地增大的功能。减速装置31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输出轴32传递。即,齿轮部30与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旋转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动力轴22的轴向一侧n连接。另外,旋转轴线j2是本发明的“第1轴线”的一例。动力轴22是本发明的“第1轴”的一例。
53.<减速装置31>
54.减速装置31具有主驱动齿轮311、中间从动齿轮312、最终驱动齿轮313以及中间轴314。换言之,齿轮部30具有主驱动齿轮311、中间从动齿轮312、最终驱动齿轮313以及中间轴314。另外,主驱动齿轮311是本发明的“第2齿轮”的一例。中间从动齿轮312是本发明的“第3齿轮”的一例。最终驱动齿轮313是本发明的“第4齿轮”的一例。中间轴314是本发明的“第2轴”的一例。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动力轴22、主驱动齿轮311、中间从动齿轮312、中间轴314以及最终驱动齿轮313向输出轴32的第1齿轮33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及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31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地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55.主驱动齿轮311配置在动力轴22的外周面。主驱动齿轮311可以是与动力轴22相同的部件,也可以是另一部件且被牢固地固定。主驱动齿轮311与动力轴22一起以旋转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
56.中间轴314沿着与旋转轴线j2平行的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314的两端经由第1中间轴承315和第2中间轴承316而以能够绕中间轴线j4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外壳6。换言
之,齿轮部30具有第1中间轴承315和第2中间轴承316。中间轴314能够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1中间轴承315和第2中间轴承316将中间轴314支承为能够旋转。中间轴线j4与旋转轴线j2平行,并且该中间轴线j4配置在比旋转轴线j2靠下方的位置。另外,中间轴线j4配置在比旋转轴线j2靠与轴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轴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在比旋转轴线j2靠差动轴线j5侧的位置。另外,中间轴线j4是本发明的“第2轴线”的一例。第2中间轴承316是本发明的“第2轴承”的一例。中间从动齿轮312和最终驱动齿轮313配置在中间轴314的外周面。中间从动齿轮312可以是与中间轴314相同的部件,也可以是另一部件且被牢固地固定。最终驱动齿轮313也与中间从动齿轮312相同。
57.中间从动齿轮312和最终驱动齿轮313与中间轴314一体地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从动齿轮312与主驱动齿轮311啮合。最终驱动齿轮313与输出轴32的第1齿轮331啮合。
58.动力轴22的扭矩从主驱动齿轮311传递至中间从动齿轮312。然后,传递至中间从动齿轮312的扭矩经由中间轴314传递至最终驱动齿轮313。进而,从最终驱动齿轮313向输出轴32传递扭矩。
59.<输出轴32>
60.图2是输出轴32的剖视图。如图1、图2所示,输出轴32具有配置在轴向一侧n和轴向另一侧t的轴主体321、差动装置33。即,输出轴32具有差动装置33。轴主体321呈圆柱状,该轴主体321的中心和与旋转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一致。轴主体321通过从减速装置31传递来的扭矩而绕差动轴线j5旋转。另外,在轴主体321不产生旋转差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差动装置33。在该情况下,输出轴32为1根,后述的第1齿轮331也可以直接固定于输出轴3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有时将输出轴主体321称为轴向一侧n的输出轴主体321n和轴向另一侧t的输出轴主体321t。
61.<差动装置33>
62.如图2所示,差动装置33具有第1齿轮331、壳体332、一对小齿轮333、小齿轮轴334以及一对侧齿轮335。即,齿轮部30具有安装于输出轴32的第1齿轮331。一对小齿轮333、小齿轮轴334以及一对侧齿轮335配置在壳体332的内部。
63.第1齿轮331是差动装置33的齿圈。第1齿轮331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壳体332的外表面。第1齿轮331与最终驱动齿轮313啮合。第1齿轮331和壳体332能够以与旋转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进行旋转。差动装置33的壳体332配置在后述的齿轮外壳6的凹部64。壳体332由第1输出轴承341和第2输出轴承3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外壳6,详细内容在后面说明。
64.另外,第1齿轮331向壳体332的固定并不限定于螺钉紧固,能够广泛采用压入、焊接、熔接等能够将第1齿轮331牢固地固定在壳体332的方法。第1齿轮331的下端部配置在贮存于齿轮外壳6的下部的润滑油等润滑液cl的内部(参照图1)。因此,当第1齿轮331旋转时,润滑液cl被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扬起。通过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齿轮部30的各齿轮、轴承被润滑或冷却。另外,被扬起的润滑液cl贮存在后述的托盘部63,还经由动力轴22而用于马达2的冷却。关于利用润滑液cl进行的润滑和冷却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
65.小齿轮轴334从壳体332的内表面向与差动轴线j5正交的方向延伸。小齿轮轴334
的两端固定在壳体332的内表面。在小齿轮轴334上安装有一对小齿轮333,该一对小齿轮333能够旋转。一对小齿轮333是锥齿轮。一对小齿轮333能够绕小齿轮轴334分别独立地旋转。
66.各输出轴主体321从壳体332的沿着差动轴线j5的方向的两端插入至壳体332的内部。输出轴主体321以能够与壳体332独立地旋转的方式配置。一对侧齿轮335固定于各输出轴主体321各自的插入至壳体332的内部的部分。而且,一对侧齿轮335是锥齿轮,与一对小齿轮333啮合。
67.在差动装置33中,在各输出轴主体321没有旋转差时,一对小齿轮333在以小齿轮轴334为中心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与壳体332一起绕差动轴线j5旋转。然后,从壳体332向与一对小齿轮333啮合的一对侧齿轮335传递扭矩。由此,各输出轴主体321在相同的方向上以相同的转速旋转。各输出轴主体321被传递相同大小的扭矩。
68.另一方面,在输出轴主体321存在旋转差时,一对小齿轮333在以小齿轮轴334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与壳体332一起绕差动轴线j5旋转,由此吸收一对侧齿轮335的旋转差。然后,从壳体332向与一对小齿轮333啮合的一对侧齿轮335传递扭矩。此时,在吸收旋转差的同时向各输出轴主体321传递相同的扭矩。
69.输出轴主体321向齿轮外壳6的外部突出。在输出轴主体321上例如连接有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的驱动轴(未图示)。
70.<齿轮外壳6>
71.参照附图对齿轮外壳6进行说明。图3是卸下了齿轮外壳6的盖部62的状态下的从轴向观察的图。图4是齿轮外壳6的侧板部61的从轴向观察的图。图5是将托盘部63放大的立体图。图6是将托盘部63放大的侧视图。图7是将凹部64及差动装置33的壳体332放大的立体图。图8是将槽部65放大的立体图。图9是盖部62的内侧的侧视图。
72.如图1所示,在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贮存有润滑液cl。另外,在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中收纳有齿轮部30。即,在齿轮外壳6中收纳有齿轮部30,在内部贮存有润滑液cl。
73.齿轮外壳6具有侧板部61(参照图3、图4等)、盖部62、托盘部63(参照图1、图5、图6等)、凹部64(参照图2、图7、图8等)、槽部65(参照图7、图8等)。侧板部61和盖部62例如由铁、铝、它们的合金等导电材料形成、换言之由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侧板部61和盖部62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为了抑制接触部分处的异种金属接触腐蚀,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如上所述,侧板部61由与马达外壳5的马达外壳主体51相同的部件形成。
74.<侧板部61>
75.如图1、图4所示,侧板部61覆盖齿轮外壳6的轴向另一侧t。侧板部61沿与旋转轴线j2交叉的方向扩展。进一步来说,侧板部61沿与旋转轴线j2正交的方向扩展。在侧板部61上形成有第1贯通孔611。即,齿轮外壳6具有配置在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侧板部61。
76.第1贯通孔611沿轴向贯通,其中心与旋转轴线j2一致。动力轴22贯穿第1贯通孔611而配置。动力轴22经由第2轴承42和第4轴承44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侧板部61。第2轴承42配置在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第4轴承44配置在侧板部61的轴向另一侧t。由此,动力轴22将轴向的中间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因此在动力轴22旋转时,抑制了动力轴22的振
动、挠曲等。
77.如图1、图4所示,侧板部61具有第1中间轴承保持部612。第1中间轴承保持部612呈中心与中间轴线j4重叠的筒状。第1中间轴承315安装于第1中间轴承保持部612。
78.<凹部64>
79.凹部64由与侧板部61相同的部件形成。凹部64呈从侧板部61的轴向另一侧t的面向轴向另一侧t延伸的筒状。凹部64具有筒部641和底部642。另外,凹部64在轴向一侧n开口。即,凹部64与齿轮外壳6的内部相连。即,齿轮外壳6具有从侧板部61向轴向另一侧t凹陷并在轴向一侧n开口的筒状的凹部64。
80.筒部641的中心与差动轴线j5一致。底部642呈从筒部64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向筒部641的内侧扩展的平板状。在底部642具有第1输出轴贯通孔643和安装有第1输出轴承341的第1轴承安装部644。第1输出轴贯通孔643沿轴向贯通。轴向另一侧t的输出轴主体321t贯穿第1输出轴贯通孔643(参照图1、图2)。在右侧的输出轴32与第1输出轴贯通孔643之间设置有油封(未图示),以抑制润滑液cl泄漏。第1输出轴承341将差动装置33的壳体332支承为能够旋转。即,齿轮部30具有配置在凹部64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的轴承341。
81.<槽部65>
82.槽部65形成于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面。如图4、图7所示,槽部65具有周开口部651、轴开口部652以及内周面653。周开口部651在凹部64的内周面开口。另外,轴开口部652面向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在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面开口。即,槽部65具有在凹部64的内周面开口的周开口部651和在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面开口的轴开口部652。而且,周开口部651与壳体332在径向上对置(参照图2)。即,壳体332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与槽部65对置。另外,周开口部651的轴向一侧n的端缘与轴开口部652的壳体332侧的端缘是连续的。
83.如图2所示,槽部65沿轴向延伸,从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面到达第1轴承安装部644。另外,槽部65的轴开口部652的一端到达后述的托盘部63的外表面(对置面631)。槽部65从托盘部63朝向周开口部651而向下方倾斜。即,槽部65朝向周开口部651而向下方倾斜并且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到达轴承34。而且,槽部65的内部朝向周开口部651而向下方倾斜。进一步详细地说,槽部65、特别是槽部65的周开口部651沿着差动装置33的壳体332在轴向上延伸。
84.而且,面向周开口部651而从轴开口部652的一端延伸的内周面653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t而接近第1轴承安装部644。即,槽部65的面向周开口部651的内周面653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t而接近轴承34。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被第1齿轮331扬起而碰到托盘部63的与第1齿轮331对置的对置面631的润滑液cl稳定地向第1输出轴承341提供。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第1输出轴承341的润滑和冷却。
85.轴开口部652连接凹部64的内周和托盘部63。即,槽部65的轴开口部652到达对置面631。如图7、图8所示,轴开口部652具有上方的边缘部654和下方的边缘部655。槽部65的轴开口部652的上方的边缘部654随着朝向轴向一侧n而朝向上方。另外,具有从轴开口部652的下方的边缘部655向轴向一侧n延伸的引导部656。
86.<盖部62>
87.盖部62安装于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如图1、图9所示,盖部62呈有底筒状,具有盖筒部621和盖底部622。盖底部622从盖筒部621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盖筒部
62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开口,并紧贴固定于侧板部61。即,齿轮外壳6具有覆盖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盖部62。
88.即,由侧板部61和盖部62包围的部分是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盖部62向侧板部61的固定通过螺钉紧固来进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压入、焊接等。然而,为了进行配置在内部的齿轮部30的维护等,盖部62优选能够相对于侧板部61装卸。
89.盖底部622具有盖轴承保持部623、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第2输出轴承安装部625、第2输出轴贯通孔626、油路627、628以及供给限制部件629。换言之,齿轮外壳6具有盖轴承保持部623、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第2输出轴承安装部625、第2输出轴贯通孔626、油路627、628以及供给限制部件629。盖轴承保持部623和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从盖底部622的轴向另一侧t的面向轴向另一侧t突出。另外,盖轴承保持部623是本发明的“第1轴承保持部”的一例。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是本发明的“第2轴承保持部”的一例。盖轴承保持部623保持第1轴承41。第1轴承41保持动力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换言之,第1轴承41将动力轴22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齿轮部30具有第1轴承41。另外,第1轴承41是本发明的“第1轴承”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41采用球轴承等滚动轴承。由此,动力轴22的配置在齿轮外壳6的内部的部分经由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外壳6。如后所述,盖轴承保持部623被提供了润滑液cl。
90.另外,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保持第2中间轴承316。第2中间轴承316保持中间轴314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由此,中间轴314将轴向的两端经由第1中间轴承315和第2中间轴承316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齿轮外壳6上。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具有开口部6241。开口部6241沿以中间轴线j4为基准的径向贯穿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开口部6241配置在比第1轴承41靠下方的位置。
91.第2输出轴贯通孔626的中央与差动轴线j5一致,供轴向一侧n的输出轴主体321n贯穿。在轴向一侧n的输出轴主体321n与第2输出轴贯通孔626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油封(未图示)。另外,第2输出轴承安装部625配置在第2输出轴贯通孔626的径向外侧。第2输出轴承安装部625呈圆筒状,其中心与差动轴线j5一致。
92.而且,在第2输出轴承安装部625上安装有第2输出轴承342。第2输出轴承342保持差动装置33的壳体332。由此,差动装置的壳体332经由第1输出轴承341和第2输出轴承34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外壳6。即,齿轮部30具有输出轴32,该输出轴32沿着旋转轴线j2延伸并经由轴承341、34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外壳6。
93.油路627是形成在盖底部622的轴向另一侧t的槽。如上所述,齿轮外壳6具有油路627。油路627是连接托盘部63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和盖轴承保持部623的润滑液cl的通路。另外,油路627是本发明的“第2通路”的一例。油路627的一端延伸至盖轴承保持部623的中央部。另外,油路627的另一端与托盘部63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连接。即,盖部62具有与托盘部63连接的油路627。贮存在托盘部63中的润滑液cl被提供到油路627。如图1所示,提供到油路627的润滑液cl的一部分在被提供到第1轴承41之后流入至油路628。另外,提供到油路627的润滑液cl的另一部分从动力轴22的轴向一侧n的流入口220流入至中空部221。
94.<托盘部63>
95.在托盘部63中贮存有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如图3、图5、图6等所示,托盘部63配置在中间从动齿轮312的上方。托盘部63的底部沿着中间从动齿轮312的外周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托盘部63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从而能够将马达外壳5抑制得较低。
96.托盘部63配置在比第1齿轮331靠以差动轴线j5为基准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如图4、图9所示,该托盘部63的上方开口。如上所述,齿轮外壳6具有托盘部63。托盘部63从侧板部61向轴向一侧n延伸。托盘部63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与盖底部622连结。即,托盘部63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与盖部62连结。
97.托盘部63具有对置面631。对置面631与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对置。对置面631也可以整体与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对置,也可以一部分与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对置。即,托盘部63具有至少与第1齿轮33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631。
98.对置面631向上方延伸,沿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的方向延伸。即,对置面631随着朝向上部而远离连接第1齿轮331的中心和对置面631的下端部的线与第1齿轮331的外周面相交的点处的第1齿轮331的周切线。
99.如图4所示,托盘部63具有突出部632。突出部632从对置面631的上端突出。另外,突出部632与第1齿轮331在以差动轴线j5为基准的径向上对置。即,托盘部63具有从对置面631的上端部沿接近第1齿轮331的外周面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632。详细而言,突出部632在托盘部63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第1齿轮331侧的端部的上端部处沿接近第1齿轮331的外周面的方向延伸。这样,能够将贮存在齿轮外壳6的下部的润滑液cl提供到盖轴承保持部623。例如,贮存在齿轮外壳6的下部的润滑液cl通过第1齿轮331的旋转而从齿轮外壳6的下部被扬起,经由突出部632的上表面而积存在托盘部63中,并通过油路627而被提供到盖轴承保持部623。
100.而且,突出部632沿着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的上表面60u延伸。进一步来说,在突出部632的前端部处,与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的上表面60u的间隙比与第1齿轮331的间隙大。
101.如图9所示,托盘部63具有底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尖锐的角部633。角部633配置在比油路627的另一侧的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即,托盘部63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油路627靠下方的位置。
102.<油路628>
103.接着,如图1和图9所示,油路628配置在比第1轴承41靠下方的位置。另外,油路628是本发明的“第1通路”的一例。油路628是连接盖轴承保持部623和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的润滑液cl的通路。油路628的一个端部经由第1轴承41而与盖轴承保持部623相连。油路628的另一个端部经由开口部6241而与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相连。提供到盖轴承保持部623的润滑液cl在被提供到第1轴承41之后,通过第1轴承41和油路628而流向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并被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316。如图9所示,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配置在比第1齿轮331和托盘部63靠轴向一侧n的位置。即,由于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相对于第1齿轮331和托盘部63配置在深处的位置,因此难以从托盘部63直接提供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与此相对,通过使用油路628,能够容易地将从第1轴承41流出的润滑液cl向第2中间轴承316供给而对第2中间轴承316进行润滑。因此,能够直接向配置在难以被提供润滑液cl的位置的轴承提供润滑液cl。因此,能够有效地润滑轴承。
104.油路628具有倾斜面6281。倾斜面6281与轴向和上下方向倾斜地相交,随着从油路628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而向下方倾斜。这样,通过使从第1轴承41流出的润滑液cl
沿着倾斜面6281流动,能够将该润滑液cl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例如,油路628还具有壁面6282。壁面6282是盖底部622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面的一部分。从第1轴承41流出的润滑液cl从盖轴承保持部623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沿着壁面6282流落至倾斜面6281。然后,该润滑液cl沿着倾斜面6281向开口部6241流动,而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
105.优选的是,油路628的一个端部中的至少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配置在比第1轴承41靠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例如,倾斜面6281中的至少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配置在比第1轴承41靠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这样,从第1轴承41流出的润滑液cl不会从油路628过于溢出,而能够在油路628的一个端部流动。因此,能够将该润滑液cl高效地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
106.另外,优选的是,油路628的另一个端部与第2中间轴承316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相连。例如,倾斜面6281的下端部(换言之,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侧的端部)与第2中间轴承316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连接。这样,能够将流落到油路628的另一个端部的润滑液cl直接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316。利用该润滑液cl能够高效地润滑第2中间轴承316。
107.此时,优选的是,第2中间轴承316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配置在比第1轴承41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t的位置。这样,能够进一步缩短从油路628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的最短距离。因此,容易将从第1轴承41流出到油路628的一个端部的润滑液cl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316。
108.<供给限制部件629>
109.接着,参照图1和图10对供给限制部件629进行说明。图10是供给限制部件629的立体图。
110.供给限制部件629限制从盖轴承保持部623向第1轴承41提供的润滑液cl的供给量。通过该限制,能够确保从盖轴承保持部623通过流入口220而向马达2侧提供的润滑液cl。动力传递装置3具有供给限制部件629。如图1所示,供给限制部件629具有环状部6291和凸部6292。
111.环状部6291收纳于盖轴承保持部623,沿以旋转轴线j2为基准的径向扩展。环状部6291配置在比第1轴承41靠轴向一侧n的位置,与第1轴承41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在轴向上对置。这样,能够利用环状部6291来限制提供到盖轴承保持部623的润滑液cl向第1轴承41的供给量。
112.环状部6291具有至少一个贯通孔6293。贯通孔6293沿轴向贯穿环状部6291。另外,贯通孔6293的数量在图10中为4个,但并不限定于该例示。贯通孔6293的数量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4以外的多个。优选的是,贯通孔6293与第1轴承41的内圈和外圈之间在轴向上对置。这样,能够将盖轴承保持部623内的润滑液cl通过贯通孔6293而提供到第1轴承41。并且,通过调节贯通孔6293的数量,能够调节润滑液cl向第1轴承41的供给量。这里,环状部6291也可以在轴向上具有间隙而与第1轴承41对置,但在环状部6291具有贯通孔6293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1轴承41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接触。
113.另外,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示,环状部6291也可以不具有贯通孔6293。但是,在该情况下,环状部6291在轴向上具有间隙而与第1轴承41对置。
114.接着,凸部6292从环状部6291的径向内端部向轴向另一侧t延伸。凸部6292贯穿插入至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动力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例如如图1所示,贯穿插入至动力
轴22的流入口220。另外,优选的是,凸部6292不固定在筒状的动力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例如,凸部6292的外周面在以旋转轴线j2为基准的径向上具有间隙,而与筒状的动力轴22的内周面对置。通过将凸部6292贯穿插入至动力轴22的轴向一侧n的端部,能够抑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环状部6291在以旋转轴线j2为基准的径向上偏移。
115.另外,凸部629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即呈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省略标号)的形状。这样,能够通过凸部6292的内部将筒状的动力轴22的内部与盖轴承保持部623的内部相连。因此,能够将提供到盖轴承保持部623的润滑液cl通过凸部6292的内部而提供到筒状的动力轴22的内部。另外,并不限定于该例示,凸部6292也可以呈柱状,即也可以呈不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省略标号)的形状。这样,能够限制从盖轴承保持部623向动力轴22的内部的润滑液cl的供给量。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分配向动力轴22和第1轴承41提供的盖轴承保持部623内的润滑液cl。
116.<冷却液循环部7>
117.马达单元1具有使润滑液cl循环的冷却液循环部7。冷却液循环部7具有配管部71、泵72、油冷却器73以及马达储油器74。
118.配管部71是形成在马达外壳5上的配管。配管部71连接泵72和配置在马达外壳主体51的内部的马达储油器74,向马达储油器74提供润滑液cl。泵72吸入贮存在内部空间60的下部区域的润滑液cl。泵72是电动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利用马达单元1的动力轴22的动力的一部分进行驱动的结构。
119.油冷却器73配置在配管部71的泵72与马达储油器74之间。即,由泵72吸引的润滑液cl经由配管部71而通过油冷却器73从而被输送至马达储油器74。例如从外部提供的水等制冷剂被提供到油冷却器73。然后,在制冷剂与润滑液cl之间进行热交换,降低润滑液cl的温度。另外,这里,油冷却器73是使用制冷剂的液冷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利用车辆的行驶风进行冷却的所谓空冷式。通过使用油冷却器73,能够降低提供到马达储油器74的润滑液cl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马达2的冷却效率。
120.马达储油器74是配置在马达外壳5的内部的上部区域并在上方开口的托盘。进一步来说,马达储油器74配置在马达收纳空间50中的定子25的铅垂上方。在马达储油器74的底部形成有滴落孔,通过使润滑液cl从滴落孔滴下来冷却马达2。滴落孔例如形成在定子25的线圈27的线圈端部271的上部,线圈27被润滑液cl冷却。
121.<马达单元1和动力传递装置3的润滑动作及冷却动作>
122.接着,对马达单元1和动力传递装置3的润滑动作及冷却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利用冷却液循环部7进行的马达2的冷却如上述那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123.在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贮存有润滑液cl。而且,在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内,差动装置33的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的一部分浸在润滑液cl中。而且,通过马达2旋转,向齿轮部30传递旋转,从而使第1齿轮331旋转。通过第1齿轮331的旋转,第1齿轮331的齿轮齿将润滑液cl扬起。
124.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在第1齿轮331的上端部处从第1齿轮331离开。例如,在第1齿轮331的外周面的齿轮齿的圆周速度快时,从第1齿轮331离开时的润滑液cl的速度较快,较多的润滑液cl沿着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的上表面60u飞散。因此,由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大多通过托盘部63的突出部632的上方与上表面60u之间而贮存在托
盘部63中。贮存在托盘部63中的润滑液cl从盖部62的油路627流入到盖轴承保持部623。
125.盖轴承保持部623内的润滑液cl的一部分经由第1轴承41而流入到油路628。例如,提供到第1轴承41的润滑液cl通过第1轴承41的内圈和外圈之间而从第1轴承41的轴向另一侧t的端部流出。流出的润滑液cl沿着壁面6282流落至倾斜面6281。倾斜面6281上的润滑液cl沿着倾斜面6281流下。其至少一部分通过开口部6241而流入到第2中间轴承保持部624,然后被提供到第2中间轴承316,对第2中间轴承316进行润滑。
126.另一方面,盖轴承保持部623内的润滑液cl的另一部分从流入口220流入到中空部221。
127.动力轴22的中空部221的润滑液cl利用由动力轴22的旋转产生的负压而被向轴向另一侧t拉伸。在中空部221内流动的润滑液cl从设置于动力轴22的油散布孔朝向线圈端部271散布。利用润滑液cl对线圈27进行冷却。另外,也向配置在马达外壳5的内部的第3轴承43、第4轴承44提供润滑液cl,而进行润滑及冷却。提供到马达外壳5的润滑液cl贮存在马达外壳5的内部的下部,经由设置于侧板部61的贯通孔而返回到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
128.一部分的润滑液cl与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面接触,并沿着轴向一侧n的面向下方流动。附着于侧板部61的槽部65的上方的部分而向下方流动的润滑液cl沿着槽部65的轴开口部652的上端的边缘部654向槽部65的内部流动。由此,能够将被第1齿轮331扬起而沿着侧板部61的轴向一侧n的面流下的润滑液cl沿着上方的边缘部654引导至槽部65的内部。
129.另外,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的一部分被第1齿轮331输送至比第1齿轮331的上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从第1齿轮331离开。被第1齿轮331输送至比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润滑液cl与托盘部63的对置面631碰撞。与对置面631接触的润滑液cl沿着对置面631向下方流动。然后,通过在槽部65的轴开口部652的下方的边缘部655具有引导部656,能够将沿着托盘部63的对置面631向下方流动的润滑液cl引导至槽部65的内部。由此,能够使润滑液cl有效地流入至配置于凹部64的差动装置33和第1输出轴承341。
130.而且,槽部65到达凹部64的第1轴承安装部644。而且,面向周开口部651的内周面653随着朝向第1轴承安装部644而接近第1轴承安装部644。因此,能够将流入至槽部65的润滑液cl更有效地提供到第1输出轴承341。
131.另外,由于槽部65具有周开口部651并且槽部65的周开口部651侧向下方倾斜,因此流入至槽部65的润滑液cl的一部分在到达第1输出轴承341之前从周开口部651向凹部64的内部流出,并流到壳体332。由此,能够对壳体332和壳体332的内部的齿轮进行润滑、冷却。
132.通过托盘部63具有突出部632,即使在第1齿轮331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慢、被扬起的润滑液cl从第1齿轮331离开的速度慢的情况下,在中途失速的润滑液cl也会附着于突出部632的上表面,并流入到托盘部63。因此,能够将较多的润滑液cl提供到托盘部63。由此,能够经由托盘部63向各部提供较多的润滑液cl,从而能够提高第1输出轴承341的润滑及冷却的效率。
133.由于突出部632沿着内部空间60的上表面60u延伸,因此能够将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中的适量的润滑液cl输送至托盘部63。换言之,能够使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中的一定量的润滑液cl与突出部632的下表面碰撞,从而向槽部65也提供一定量的润滑液cl。由此,能够向第1输出轴承341、配置于凹部64的差动装置33持续提供一定量的润
滑液cl。另外,突出部632的前端部与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的上表面60u之间的间隙比突出部632的前端部与第1齿轮331之间的间隙大。由此,能够将被扬起的润滑液cl大多引导至托盘部63。
134.另外,通过对置面631的上方远离第1齿轮331而形成,从而能够将托盘部63形成得较深,即使向托盘部63提供较多的润滑液cl,也能够承接润滑液cl。
135.将托盘部63的上表面的下端形成得比油路627的与托盘部63连接的部分低。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一定量的润滑液cl留在托盘部63,从而能够抑制润滑液cl耗尽。
136.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3中,使被第1齿轮331扬起的润滑液cl的一部分与托盘部63的对置面631碰撞。将沿着对置面631流动的润滑液cl引导至槽部65。在齿轮外壳6的内部空间60中,能够向配置在润滑液cl难以流入的凹部64的端部的第1输出轴承341输送一定量的润滑液cl,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1输出轴承341进行润滑及冷却。
137.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
138.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139.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用作将来自马达、发动机等的动力轴的输出向外部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本发明的马达单元例如能够用作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以及电动汽车(ev)等车辆的驱动用马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