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4955发布日期:2021-11-15 23:5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控制阀。


背景技术:

2.气动阀是借助压缩空气驱动,实现开关的阀门,其适用于控制气体、蒸汽、液体等介质。目前的气动阀结构为执行机构和阀门分离,中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例如在专利号为cn109538787a中公开的一种气动阀门控制机构,所述气动阀门包括:阀体及其上阀盖、阀芯、阀轴;阀芯设通道;其包括,旋转气缸、气缸驱动执行机构、密封控制机构、阀芯动作位置检测机构;阀芯两个端口的外壁沿周向分别设密封凹槽,密封凹槽内设充气式密封圈;阀芯内径向设与密封凹槽连通的阀芯进气道;阀轴内轴向设与阀芯进气道连通的阀轴进气道;阀芯进气道与充气式密封圈连通。通过气缸驱动阀芯动作,阀芯到达设定位置后控制气压给密封圈充气加压,使阀门达到完全密封要求,根据使用要求,可通过过滤减压阀调节进入密封圈气体压力的大小。但是,根据上述专利以及现有的气动阀结构,目前的此类气动阀存在零件多,结构复杂,外形尺寸较大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此阀门,难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能在较小的空间安装,结构紧凑的气动控制阀。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动控制阀,包括主阀体以及气动执行机构,所述主阀体包括同轴设置且相连通的前阀体、中阀体以及后阀体,所述中阀体设置在前阀体内且靠近后阀体,所述后阀体靠近中阀体一侧设置有阀瓣座,所述阀瓣座上设置有阀瓣件;所述气动执行机构包括中空阀芯以及弹性件,所述中空阀芯同轴地设置在主阀体内,所述中空阀芯的外壁与前阀体以及中阀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在中空阀芯上且与前阀体相接触,所述中空阀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压紧在阀瓣件上,所述前阀体上设置有气源接口,所述气源接口用以通入高压气体,所述高压气体带动中空阀芯运动并脱离阀瓣件。主阀体与气动执行机构结合为一整体,在主阀体内部完成控制阀门的开闭动作,以此降低了整体的外形尺寸,实现小体积的气动阀结构。
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阀芯的一端插入前阀体内,所述中空阀芯的一端与前阀体之间构成一个容纳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中空阀芯的另一端插入中阀体内,所述中空阀芯的另一端与中阀体之间构成一个空气腔,所述气源接口与空气腔相连通。由空气腔通入高压气体来挤压弹性件,以此实现阀门的开闭。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阀芯的一端与前阀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通过密封件提高密封性能。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阀芯的另一端与中阀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通过密封件提高密封性能。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阀芯包括中空阀部与活塞部,所述活塞部环绕设置在中空阀部的外侧面上,所述活塞部设置在中空阀部的中部,所述容纳腔位于活塞部与前阀体之间,所述空气腔位于活塞部与中阀体之间。由此结构方便弹性件以及空气腔的布置。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阀部与阀瓣件相配合一端设置有锥形刀口,由此该锥形刀口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可以压紧在阀瓣件上形成密封,避免出现泄漏。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瓣座设置在后阀体内部,所述阀瓣座包括瓣环体以及连接板体,所述瓣环体与后阀体同轴设置且所述瓣环体的外壁与后阀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多个所述连接板体环绕设置在瓣环体四周,所述连接板体与后阀体内壁相连接,且所述阀瓣件设置在瓣环体内且将瓣环体封闭。由瓣环体结合阀瓣件配合锥形刀口实现密封,由瓣环体与后阀体之间的间隙作为流体介质的流动通道。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塞部与前阀体之间、中阀体与前阀体之间、后阀体与前阀体之间均设置有密封件。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前阀体上插入设置有消音器,所述消音器与容纳腔相配合。由消音器来减少噪音的发生,实现静音阀效果。
13.本实用新型将主阀体与气动执行机构整合为一体,整体的结构紧凑,体积小且外形较为规整,适合安装在各类空间较小的环境内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的第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的第二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的爆炸状态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动控制阀的后阀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本文使用的术语旨在解释实施例,并且不旨在限制和/或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下面,参照图1至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动控制阀,主要包括结合为一体的主阀体以及气动执行机构,具体的,主阀体包括同轴设置且相连通的前阀体100、中阀体200以及后阀体300,所述中阀体200设置在前阀体 100内且靠近后阀体300,前阀体100、中阀体200以及后阀体300 内部均设置有供流体介质通过的通道,三者嵌套固定构成一个阀体的外壳结构,前阀体100
前部的进液口101作为入液通道,后阀体300 后部的出液口301作为出液通道。
23.参考图2

5,在后阀体300靠近中阀体200一侧设置有阀瓣座 400,所述阀瓣座400上设置有阀瓣件500,阀瓣座400设置在后阀体300内部,所述阀瓣座400包括瓣环体410以及连接板体420,瓣环体410呈圆管状,连接板体呈直板状,所述瓣环体410与后阀体 300同轴设置且所述瓣环体410的外壁与后阀体300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四个所述连接板体420均匀的环绕设置在瓣环体410四周,阀瓣座400与后阀体300采用整体铸造(一体成型)或者分体嵌入的方式进行连接。
24.参考图5,阀瓣件500嵌入设置在瓣环体410内且将瓣环体410 封闭,阀瓣件500采用圆形的阀瓣结构,其直径与瓣环体的内径一致,刚好将瓣环体的通道进行封闭。
25.参考图2

4,气动执行机构包括中空阀芯600以及弹性件700,弹性件700采用压缩弹簧即可,为中空阀芯600提供作用力,该中空阀芯600同轴地设置在主阀体内,所述中空阀芯600的外壁与前阀体 100以及中阀体200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700套设在中空阀芯600上且与前阀体100相接触,所述中空阀芯600在弹性件700的作用下压紧在阀瓣件500上,由此将中空阀芯600的通道通过阀瓣件进行封闭,实现阀门的关闭效果。
26.并且,在前阀体100上设置有气源接口1000,所述气源接口1000 用以通入高压气体,通过输入的高压气体带动中空阀芯600的轴向运动(克服弹性件700带来的压力)并以此脱离阀瓣件500,中空阀芯的通道开启,流体介质通过瓣环体410的外壁与后阀体30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通道实现流通。
27.参考图2

4,中空阀芯600包括中空阀部610与活塞部620,所述活塞部620环绕设置在中空阀部610的外侧面上,所述活塞部620 设置在中空阀部610的中部,由此,中空阀部610的前端与后端的外径一致,前后外径差小于1mm,所述容纳腔110位于活塞部620与前阀体100之间,所述空气腔120位于活塞部620与中阀体200之间。
28.其中,中空阀芯600的一端(前端)插入前阀体100内(且与前阀体100的进液口101相连通),所述中空阀芯600的一端与前阀体 100之间构成一个容纳腔110,所述弹性件700设置在容纳腔110内,前阀体100上插入设置有消音器800(消音器800采用领域内常用的铜制消音器配件即可),所述消音器800与容纳腔110相配合,通过消音器800,起到消音的作用,用于减小排气脉动,并尽可能降低排气噪声,同时可以避免外界杂质进入阀体内部。由于活塞部620的存在,使得中空阀芯无法穿出进液口。
29.且,中空阀芯600的另一端(后端)插入中阀体200内,所述中空阀芯600的另一端与中阀体200之间构成一个空气腔120,所述气源接口1000与空气腔120相连通,由于活塞部的存在,使得中空阀芯无法脱离中阀体,保证正常使用。
30.且,在中空阀部610与阀瓣件500相配合一端设置有锥形刀口 611,即在中空阀部610的该端面处进行倒角操作,构成一个锥形刀口状的结构,保证密封性的同时便于导流。
31.如图2所示,此时本气动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中空阀芯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其后端(锥形刀口处)贴合在阀瓣件500表面,介质流通通道闭合;如图3所示,此时本气动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通入高压空气之后),高压气体推动中空阀芯克服压缩弹簧的弹簧力并轴向的向进液口一端运动,此时中空阀芯的后端(锥形刀口处)脱离阀瓣件500,介质的流通通道打开。
32.当然,为了保证密封性能,在中空阀芯600的一端(前端)与前阀体100之间设置有
一个密封件10,中空阀芯600的另一端(尾端) 与中阀体200之间设置有两个密封件10,活塞部620与前阀体100 之间、中阀体200与前阀体100之间、后阀体300与前阀体100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密封件10,密封件采用领域内常规的密封圈结构即可。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