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上出水功能的单把手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5973发布日期:2021-11-25 09:55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上出水功能的单把手龙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上出水功能的单把手龙头。


背景技术:

2.现有面盆龙头的出水,其出水口多设置在出水管下方,水流只能从出水管的下方流出,不能改变出水方向,这种出水方式不适于漱口,需用容器接水后才能漱口,当需要漱口的时候就十分不便,容易喷溅,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或是产生卫生问题。为此,我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漱口水功能的龙头(申请号为:201910396128.7),或是一种切换机构及其龙头(申请号为201910494850.4),此类具有上出水功能的龙头,其内的混水阀芯只有一个出水口,温水从阀芯出来后,在出水管上设置有切换配件来分流导向上出水或下出水,如此需要打开龙头把手后再按压或旋转切换配件才能实现出漱口水模式,这就导致操作上比较麻烦,需要两个动作才能完成上出水的目的,同时,多了切换机构这类配件,增加了漏水隐患和生产成本,龙头的安装也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只需要单把手操作,就可以切换上、下出水功能的水龙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具有上出水功能的单把手龙头,包括龙头本体、把手、锁紧压盖、混水阀芯、出水连接杆,龙头本体呈侧t型,左侧具有上容腔和下容腔,混水阀芯插入上容腔内并通过锁紧压盖与龙头本体锁紧,把手安装在混水阀芯的控制杆上;龙头本体具有侧支管;混水阀芯底部设有阀体连接座,其中阀体连接座下方设有冷水管口和热水管口,右侧设有第一混合出水管口和第二混合出水管口,其中第一混合出水管口位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的上方;出水连接杆具有上下并列的上出水管道和下出水管道,上出水管道的右端上开口设有上出水口,下出水管道的右端下开口设有下出水口;出水连接杆左侧插入阀体连接座与之连接,具体地上出水管道插入第一混合出水管口内,下出水管道插入第二混合出水管口内;冷、热水管直接从下容腔进入与冷水管口、热水管口连接,冷、热水从阀体连接座进入在混水阀芯内混合,混合水从上出水口或下出水口流出。
6.进一步的,下出水口处还安装有起泡器。
7.进一步的,混水阀芯是为两进两出连体混水阀芯,自上而下包括控制杆、阀芯壳、固定旋转座、传动座、动片、静片和阀体连接座,阀体连接座与阀芯壳底部固定连接,控制杆插入固定旋转座、传动座带动动片在静片上滑动、旋转;动片上设置有第一混合水流通槽和第二混合水流通槽;静片上设置有冷水通孔、热水通孔、第一混合水通孔、第二混合水通孔,通过滑动动片使冷水通孔、热水通孔连通第一混合水流通槽或第二混合水流通槽,混合水对应从第一混合水通孔或第二混合水通孔流出;阀体连接座顶面设置有与静片对应的冷水
进水口、热水进水口、第一混合出水口、第二混合出水口;阀体连接座底部设置有直通冷水进水口的冷水管口、直通热水进水口的热水管口,第一混合出水管口与第一混合出水口相通,第二混合出水管口与第二混合出水口相通。
8.进一步的,静片的第一混合水通孔位于静片中部,冷水通孔、热水通孔相邻设置在第一混合水通孔的左侧,第二混合水通孔设置在第一混合水通孔的右侧;第一混合出水管口位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的上方;把手下压,控制杆向左拨动,动片右移,第二混合水流通槽连通冷水通孔、热水通孔、第二混合水通孔,混合水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流出,最终沿上出水管道从上出水口流出;把手上抬,控制杆向右拨动,动片左移,第一混合水流通槽连通冷水通孔、热水通孔、第一混合水通孔,混合水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流出,最终沿下出水管道从下出水口流出。
9.进一步的,第一混合水流通槽为开口向下的凹槽,第二混合水流通槽呈ㄇ形绕在第一混合水流通槽的外侧,其中第二混合水流通槽包括设置在动片两侧的冷热水流通通孔和混合水流通通孔,动片顶面还设有使冷热水流通通孔和混合水流通通孔相通连的导流通道,以此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二混合水流通槽。
10.进一步的,第一混合出水口位于阀体连接座的中部,冷水进水口、热水进水口位于其左侧,第二混合出水口位于其右侧;第二混合出水口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之间的连接通道截面呈u型,其中部的实心部分设置l形通道供第一混合出水口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连通。
11.进一步的,传动座上还安装有中部外凸的弹片,固定旋转座底部对应设有档位槽,传动座被拨动左右移动时,弹片的外凸部可左右滑动的卡进卡出档位槽。
12.进一步的,传动座顶部设有下凹的拨杆槽,控制杆底部插入拨杆槽内,控制杆可操作传动座前后移动及旋转;传动座底部设有环状的密封槽一,用于容置密封圈一,密封槽一位于第二混合水流通槽的外围。
13.进一步的,上出水管道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下出水管道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间均安装有o型圈;出水连接杆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与侧支管间安装有龙头密封圈。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上出水功能的单把手龙头具有如下优点:
15.1、本龙头仅单把手操作,就可以还实现水路切换,同时兼具开关、混合冷热水、调温、调节水量及切换出水口的功能,是一种集成式多功能的混水龙头,结构简洁紧凑、实用性强。
16.2、混水阀芯用阀体连接座作底座,混合水出水孔设置在侧面,使得阀芯整体为底进侧出,如此水龙头阀体的安装及设计空间更大,水龙头阀体可以直管式,不用设计弯道,能对应简化水龙头阀体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17.3、本阀芯设计为左拨控制杆混合水从位于下方的混合水出水管口(第二混合出水管口)出水,右拨控制杆混合水从位于上方的混合水出水管口(第一混合出水管口)出水,如此上抬龙头把手是下出水的效果,下压龙头把手是上出水的效果,如此更符合日常操作习惯,上抬把手是为日常的打开龙头动作,为下出水模式,只有当需要漱口时,下压把手,漱口孔才会出水;如此可以避免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误操作(设计为上抬把手上出水、下压把手下出水时的情形),溅湿衣物,本龙头更符合日常操作习惯,设计更俱人性化。
18.4、控制杆右拨到底时,第一混合水流通槽与第一混合水通孔部分接触重合,如此,第一混合水流通槽覆盖冷/热水口、第一混合水通孔的面积较小,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出水量较小,避免水流大量喷溅;最终效果是上出水水量小,喷出的水注更适合漱口使用,下出水水量大,利于洗用。
19.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龙头,结构更加合理,设计巧妙且俱人性化,在阀芯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为龙头省去切换配件,可降低整体龙头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更高,可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龙头的爆炸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龙头的截面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阀芯的总装结构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阀芯的爆炸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阀芯的截面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芯传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芯传动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芯动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芯动片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芯动片的截面图。
30.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芯静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片、静片相贴面的示意图。
32.图13中图13a是控制把手竖直时动片静片工作状态示意图;
33.图13b是控制把手左拨到底时动片静片工作状态示意图;
34.图13c是控制把手右拨到底时动片静片工作状态示意图。
35.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体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体连接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37.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体连接座的俯视图。
38.图17是图14中a

a截面图。
39.图18是图14中b

b截面图。
40.图中,1、龙头本体;2、把手;3、锁紧压盖;4、混水阀芯;41、控制杆;42、阀芯壳;43、固定旋转座;44、传动座;441、拨杆槽;442、定位脚一;443、密封槽一;444、缓冲槽;45、动片;451、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2、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1、冷热水流通通孔;4522、混合水流通通孔;4523、导流通道; 453、定位槽一;46、静片;461、冷水通孔;462、热水通孔;463、第一混合水通孔;464、第二混合水通孔;47、阀体连接座;4701、冷水进水口;4702、热水进水口;4703、第一混合出水口;4704、第二混合出水口;471、冷水管口; 472、热水管口;473、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4、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5、密封槽二;476、定位脚一;481、密封圈一;482、密封圈二;49、弹片;5、出水连接杆;51、上出水管道;511、上出水口;52、下出水管道;521;下出水口;61、 o型圈;62、龙头密封圈;7、起泡器。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2.如图1

18所示,一种具有上出水功能的单把手龙头,包括龙头本体1、把手2、锁紧压盖3、混水阀芯4、出水连接杆5,龙头本体1呈侧t型,左侧具有上容腔11和下容腔12,混水阀芯4插入上容腔11内并通过锁紧压盖3与龙头本体1锁紧,把手2安装在混水阀芯4的控制杆41上;龙头本体1具有侧支管13;混水阀芯4底部设有阀体连接座47,其中阀体连接座47下方设有冷水管口471和热水管口472,右侧设有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和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其中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位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的上方;出水连接杆5具有上下并列的上出水管道51和下出水管道52,上出水管道51的右端上开口设有上出水口511,下出水管道52的右端下开口设有下出水口521;出水连接杆5 左侧插入阀体连接座47与之连接,具体地上出水管道51插入第一混合出水管口 473内,下出水管道52插入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内。
43.下容腔12开口朝下,是为空腔,以供水管直接与混水阀芯4连接。冷、热水管直接从下容腔12进入与冷水管口471、热水管口472连接,冷、热水从阀体连接座47进入在混水阀芯4内混合,混合水从上出水口511或下出水口521 流出。
44.下出水口521处还安装有起泡器7。
45.上出水管道51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下出水管道52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间均安装有o型圈61;出水连接杆5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与侧支管13间安装有龙头密封圈62。
46.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芯是一种两进两出连体混水阀芯,自上而下包括控制杆 41、阀芯壳42、固定旋转座43、传动座44、动片45、静片46和阀体连接座 47,阀体连接座47与阀芯壳42底部固定连接;阀芯壳42可转动的安装固定旋转座43,传动座44与动片45定位连接,动片45的周径小于静片46的周径,控制杆41插入固定旋转座43、传动座44带动动片45在静片46上滑动、旋转;静片46和阀体连接座47定位连接。
47.固定旋转座43上对称设有两凸部,在两者间形成限位区域,所述的阀芯壳42 内设有两凸台位于两凸部,凸台限制固定旋转座43在阀芯壳42的转动角度。
48.传动座44上还安装有中部外凸的弹片49,固定旋转座43底部对应设有档位槽,传动座44被拨动左右移动时,弹片49的外凸部可左右滑动的卡进卡出档位槽。设置弹片49和档位槽,用户在切换、开关水路操作过程能精确入档,手感清晰,避免操作错误或入档不完全导致的漏水现象。
49.如图6、7、9所示,传动座44封盖在动片45上方,传动座44周边设有定位脚一442,动片45周边对应设有定位槽一453,动片45随传动座44同步移动;动片45和传动座44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圈481。传动座44顶部设有下凹的拨杆槽441,拨杆槽441呈方形,控制杆41底部插入拨杆槽441内,控制杆41可操作传动座44前后移动及旋转;传动座44底部设有环状的密封槽一443,用于容置密封圈一481,密封槽一443位于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的外围。
50.如图8

12所示,动片45上设置有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和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静片46上设置有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第一混合水通孔463、第二混合水通孔464,通过滑动动片45使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连通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或第二混合水流通
槽452,混合水对应从第一混合水通孔463 或第二混合水通孔464流出。传动座44底部还设有与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和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位置对应的缓冲槽444,可缓解水流对传动座44的直接冲击,增大水的流通空间,稳定水压。
51.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为开口向下的凹槽,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呈ㄇ形绕在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的外侧,其中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包括设置在动片45 两侧的冷热水流通通孔4521和混合水流通通孔4522,动片45顶面还设有使冷热水流通通孔4521和混合水流通通孔4522相通连的导流通道4523,以此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
52.当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作用时,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同时覆盖冷水通孔 461、热水通孔462和第一混合水通孔464,冷水和热水分别进入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后,直接进入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并从第一混合水通孔464流出。当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作用时,冷水和热水分别进入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 后,流入冷热水流通通孔4521内混合成可供使用的混合水。混合水沿导流通道 4523、混合水流通通孔4522流出动片,从第二混合水通孔464流出静片。
53.其中,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的横向宽度大于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 与第一混合水通孔463的最小间距,且控制杆右拨到底时,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 与第一混合水通孔463部分接触重合;第二混合水通孔464为长弧形通孔,混合水流通通孔4522为短弧形通孔,冷热水流通通孔4521为长弧形通孔,用以覆盖冷水通孔461和热水通孔462,且控制杆左拨到底时,混合水流通通孔4522与第二混合水通孔464全面接触。如此,第一混合水流通槽覆盖冷/热水口、第一混合水通孔的面积较小,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出水量较小,避免水流大量喷溅;最终效果是上出水水量小,喷出的水注更适合漱口使用,下出水水量大,利于洗用。
54.静片46的第一混合水通孔463位于静片46中部,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 462相邻设置在第一混合水通孔463的左侧,第二混合水通孔464设置在第一混合水通孔463的右侧;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位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的上方;控制杆41向左拨动,动片45右移,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连通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第二混合水通孔464,混合水可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流出;控制杆41向右拨动,动片45左移,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连通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第一混合水通孔463,混合水可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流出。
55.如图5、14

18,阀体连接座47顶面设置有与静片46对应的冷水进水口 4701、热水进水口4702、第一混合出水口4703、第二混合出水口4704;阀体连接座47底部设置有直通冷水进水口4701的冷水管口471、直通热水进水口4702 的热水管口472,阀体连接座47侧面还设有与第一混合出水口4703相通的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与第二混合出水口4704相通的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冷、热水分别从阀体连接座47进入在动片45内混合,混合水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 473或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流出。第一混合出水口4703位于阀体连接座47的中部,冷水进水口4701、热水进水口4702位于其左侧,如此更方便接通冷热水管,同时为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腾出设计空间,第二混合出水口4704位于其右侧;第二混合出水口4704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之间的连接通道截面呈u型,其中部的实心部分设置l形通道供第一混合出水口 4703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连通。阀体连接座47顶面还设置有密封槽二475,阀体连接座47与静片46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482,第二密封圈482将阀体连接座47顶面的各孔口围封起来。阀体连接座47顶面还设置有密封槽二
475,阀体连接座47上还设有与静片46对应的定位脚二476,阀体连接座47与阀芯壳42 固定连接。
56.本龙头在工作时,(为了方便观看,将动片槽孔边线加粗)如图13a所示,控制杆竖直(把手相平的状态)时,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偏离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和冷热水流通通孔4521,此时龙头(阀芯)处于关闭状态。
57.如图13b所示,把手2下压,控制杆41向左拨动,动片45右移,第二混合水流通槽452连通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第二混合水通孔464,混合水从第二混合出水管口474流出,最终沿上出水管道51从上出水口511流出;此时把手2旋转,可改变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与冷热水流通通孔4521的覆盖面积,以此改变冷热水进入混水阀芯4的比例,达到调温的目的。控制把手2左右轻微移动,可改变混合水流通通孔4522覆盖第二混合水通孔464的面积,以此改变混合水实际出水孔径的大小,达到调节水量的目的。
58.如图13c所示,把手2上抬,控制杆41向右拨动,动片45左移,第一混合水流通槽451连通冷水通孔461、热水通孔462、第一混合水通孔463,混合水从第一混合出水管口473流出,最终沿下出水管道52从下出水口521流出;此时把手2旋转,可使51偏离或靠近冷水通孔61、热水通孔62,改变其与51的覆盖面积,以此改变冷热水进入混水阀芯4的比例,达到调温的目的。控制把手2左右轻微移动,可改变51覆盖第一混合水通孔63的面积,以此改变混合水实际出水孔径的大小,达到调节水量的目的。
59.本阀芯设计为左拨控制杆41混合水从位于下方的混合水出水管口(第二混合出水管口)出水,右拨控制杆41混合水从位于上方的混合水出水管口(第一混合出水管口)出水,如此上抬龙头把手是下出水的效果,下压龙头把手是上出水的效果,如此更符合日常操作习惯,上抬把手是为日常的打开龙头动作,为下出水模式,只有当需要漱口时,下压把手,漱口孔才会出水;如此可以避免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误操作(设计为上抬把手上出水、下压把手下出水时的情形),溅湿衣物,本阀芯更符合日常操作习惯,设计更俱人性化。
60.本混水阀芯4可以直接与出水连接杆5相连,冷、热水进入阀芯后直接在阀芯内混合,再通过左右拨动控制杆来调节出水口,同时可调节出水量;旋转控制杆可以改变冷热水进水比例,调节混合水的水温。冷、热水进入阀芯后,直接以混合温水出水,同时有两档出水口可供选择,并且能调温调节水量,是一种多功能的开关阀芯,结构简单但实用性强,同时水流底进侧出,为水龙头阀体的安装及设计空间更大,水龙头阀体可以直管式,不用设计弯道,能对应简化水龙头阀体的结构,水龙头阀体可以直接与阀芯相连,水龙头阀体无需如现有技术一般设计开关阀芯的腔体,如此可以简化水龙头阀体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龙头,仅单把手操作,就可以实现冷热混水功能和水路切换功能,使其具有上、下出水功能,无需额外设置切换配件,节约了生产成本,产品性价比高。本龙头结构更加合理,设计巧妙且俱人性化,在阀芯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为龙头省去切换配件,可降低整体龙头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更高,可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62.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