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压推动型灌浆机灌浆机构的出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2262发布日期:2022-08-03 00:53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用于液压推动型灌浆机灌浆机构的出口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浆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用于液压推动型灌浆机灌浆机构的出口件。


背景技术:

2.高压灌浆机为一种建筑业常用设备,主要用于进行水泥灌浆材料灌浆操作。
3.现有技术的高压灌浆机所采用的灌浆头只有一个进出口,在进行灌浆时只能实现一个工位或一种浆料的灌浆操作,而对于某些需要同时实现双工位灌浆操作或两种浆料同步灌浆操作的场景时,就需要两台高压灌浆机配合工作才行,如此将增加成本投入,使得工程效益降低。
4.现有技术就灌浆头的进出口器件虽然有很多类,但依然存在继续创新的可能性,而本技术更是基于此而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用于液压推动型灌浆机灌浆机构的出口件,能够利用阀芯组件在带扁方阀套内部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使得整个出口件处于导通或关闭状态,在出口件的出口接头设置弧形的内凹通道,能够有效提升出浆的喷射压力,从而起到高速出浆的目的。
6.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液压推动型灌浆机灌浆机构的出口件,设置有三通接口、带扁方阀套、阀芯组件及出口接头,三通接口和出口接头连接在带扁方阀套的两端,阀芯组件设置在带扁方阀套内,且出口接头连接在非阀芯组件安置侧,阀芯组件在力的作用下在出口接头、带扁方阀套和三通接口所形成的空间内往复运动;所述出口接头与带扁方阀套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沿带扁方阀套与出口接头连接方向呈圆弧形内凹的内凹通道;所述带扁方阀套内部通过底盘隔断成两部分,位于阀芯组件侧部分的带扁方阀套内壁内缩形成内圈层,在底盘上沿底盘的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中心孔和过浆孔,且过浆孔沿内圈层的轴向在阀芯组件侧贯通。
7.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出口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外丝接口、方座和内丝接口,外丝接口和方座的中部通过第一通道贯通,所述内凹通道贯通内丝接口,且内凹通道与第一通道同轴。
8.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三通接口包括相互连接的外丝接口、方座和内丝接口,且外丝接口、方座和内丝接口中部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同轴贯通,所述第一通道贯通外丝接口。
9.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出口接头与带扁方阀套相连接的部位及所述三通接口与带扁方阀套相连接的部位皆设置有密封圈。
10.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过浆孔至少为3个,所述中心孔位于底盘的中心,且中心孔的直径小于过浆孔的直径。
11.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及套设在阀芯上的阀芯弹簧,所述阀芯由大圆柱和小圆柱构成同心的t字形结构,阀芯弹簧套设在小圆柱上,且小圆柱能够在中心孔内往复运动,大圆柱的外径小于所述内圈层的内圈层内壁。
12.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内圈层的内圈层内壁与任意一个过浆孔的中心皆相交。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阀芯组件在带扁方阀套内部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使得整个出口件处于导通或关闭状态,在出口件的出口接头设置弧形的内凹通道,能够有效提升出浆的喷射压力,从而起到高速出浆的目的。
15.本实用新型在应用到灌浆机(将灌浆机上灌浆头处与作为接口的外接管道相连接的部件换成出口件)上时,在高压的作用下,当阀芯组件向三通接头侧运行并抵拢三通接头时,将使得整个出口件呈关闭状态,而当阀芯组件向出口接头侧运动时将使得整个出口件呈导通状态。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口接头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扁方阀套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扁方阀套剖视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三通接口结构示意图。
22.其中,2-带扁方阀套、3-三通接口、4-密封圈、6-出口接头、9-中心孔、10-过浆孔、11-底盘、12-内圈层、13-过浆孔壁、14-内圈层内壁、15-外丝接口、16-方座、17-内丝接口、19-第一通道、20-第二通道、21-内凹通道、42-阀芯、43-阀芯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
实用新型的限制。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布设”、“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具体通过什么手段不限于螺接、过盈配合、铆接、螺纹辅助连接等各种常规机械连接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9.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技术中,某些需要应用到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或常规技术手段时,申请人可能存在没有在文中具体的阐述该公知技术或/和常规技术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但不能以文中没有具体公布该技术手段,而认为本技术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情况。
30.实施例1:
31.如图1~图6所示,用于液压推动型灌浆机灌浆机构的出口件,能够利用阀芯组件在带扁方阀套内部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使得整个出口件处于导通或关闭状态,在出口件的出口接头设置弧形的内凹通道,能够有效提升出浆的喷射压力,从而起到高速出浆的目的,设置有三通接口3、带扁方阀套2、阀芯组件及出口接头6,三通接口3和出口接头6连接在带扁方阀套2的两端,阀芯组件设置在带扁方阀套2内,且出口接头6连接在非阀芯组件安置侧,阀芯组件在力的作用下在出口接头6、带扁方阀套2和三通接口3所形成的空间内往复运动;所述出口接头6与带扁方阀套2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沿带扁方阀套2与出口接头6连接方向呈圆弧形内凹的内凹通道21;所述带扁方阀套2内部通过底盘11隔断成两部分,位于阀芯组件侧部分的带扁方阀套2内壁内缩形成内圈层12,在底盘11上沿底盘11的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中心孔9和过浆孔10,且过浆孔10沿内圈层12的轴向在阀芯组件侧贯通。
32.作为优选的设置方案,该出口件主要由出口接头6、带扁方阀套2、阀芯组件及三通接口3所构成,其中,出口接头6和三通接口3分别连接在带扁方阀套2的两端,并且将出口接头6连接在非设置阀芯组件的一侧,出口接头6、带扁方阀套2及三通接口3可以形成一个活动空间,阀芯组件在力的作用下能够在该活动空间内做往复运动;
33.其中,出口接头6与带扁方阀套2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沿带扁方阀套2与出口接头6连接方向呈圆弧形内凹的内凹通道21,即该内凹通道21的纵向剖面为圆弧形,且带扁方阀套2的连接端为圆弧形的玄;
34.带扁方阀套2作为活动空间的主要形成体,其内部通过成型的底盘11隔断成两个
部分(简称为阀芯组件安装侧和出口接头安装侧),在阀芯组件安装侧带扁方阀套2的内部向带扁方阀套2的中心增厚形成内圈层12,该内圈层12的高度(亦称深度)低于阀芯组件安装侧整体高度,在底盘11上沿底盘11的厚度方向(即带扁方阀套2的轴向)贯通设置有中心孔9和过浆孔10,优选的将过浆孔10均匀的布设在中心孔9的外侧,并且过浆孔10沿内圈层12的轴向在阀芯组件侧贯通(即在内圈层12的高度方向形成贯通的槽沟(过浆孔壁13))。
35.在使用时,将该进口件连接在高压灌浆机上(即可以将现有高压灌浆机作为出口的部件替换为该出口件),在高压的作用下,阀芯组件将在带扁方阀套2内阀芯组件安装侧中往复运动,从而当其向一侧运动时整个出口件处于导通状态,而当其向另一侧运动时,整个出口件将处于关闭状态,当处于导通状态时,待灌浆的浆液将通过该出口件向与之相连接的另一个导通部件流去,而当处于关闭状态时,待灌浆的浆液将不会从该出口件中流过。
36.实施例2:
37.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出口接头6包括相互连接的外丝接口15、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外丝接口15和方座16的中部通过第一通道19贯通,所述内凹通道21贯通内丝接口17,且内凹通道21与第一通道19同轴。
38.其中,出口接头6由顺次设置的外丝接口15、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三部分所构成,该三部分优选的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内丝接口17上设置有向方座16侧呈圆弧形内凹的内凹通道21,出口接头6的内丝接口17螺接在带扁方阀套2的非阀芯组件安装侧,外丝接口15和方座16的中部通过第一通道19贯通,内凹通道21贯通内丝接口17,在设置时,第一通道19和内凹通道21同轴,在具体应用设置时,第一通道19可以采用大流径和小流径配合的通道设置方式(但也可以采用同一流径的设置方式,即第一通道19为一圆柱筒),且远内凹通道21连接端的流径为大流径,在应用时,第一通道19和内凹通道20形成漏斗状通道,浆液经内凹通道20后进行汇聚并通过流径更小的第一通道19高速喷出。
39.实施例3:
40.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三通接口3包括相互连接的外丝接口15、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且外丝接口15、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中部通过第一通道19和第二通道20同轴贯通,所述第一通道19贯通外丝接口15。
41.其中,三通接口3由顺次设置的外丝接口15、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三部分所构成,该三部分优选的为一体成型结构,三通接口3的内丝接口17螺接在带扁方阀套2的阀芯组件安装侧,外丝接口15、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中部通过第一通道19和第二通道20同轴贯通,第一通道19贯通外丝接口15,第二通道20贯通方座16和内丝接口17,第一通道19的流通半径小于第二通道20的流通半径,并且将三通接口3的内丝接口17的入带扁方阀套2面设为平面(即第二通道20为一圆柱筒)。
42.实施例4:
43.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
构:所述出口接头6与带扁方阀套2相连接的部位及所述三通接口3与带扁方阀套2相连接的部位皆设置有密封圈4。
44.在设置应用时,出口接头6和三通接口3与带扁方阀套2相连接时都配置一个密封圈4,从而使得带扁方阀套2的两端与方座16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安装时,密封圈4套设在内丝接口17上,且密封圈4优选采用金属橡胶复合密封圈。
45.实施例5:
46.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过浆孔10至少为3个,所述中心孔9位于底盘11的中心,且中心孔9的直径小于过浆孔10的直径。
47.作为优选的设置方案,过浆孔10至少设置3个,且将至少3个过浆孔10均匀的布设在中心孔9的外围,中心孔9以带扁方阀套2的几何中心为中心进行设置,中心孔9用于限位阀芯组件,过浆孔10用于通过浆液,在设置时,中心孔9的直径小于过浆孔10的直径,其中过浆孔10优选为4个。
48.实施例6:
49.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42及套设在阀芯42上的阀芯弹簧43,所述阀芯42由大圆柱和小圆柱构成同心的t字形结构,阀芯弹簧43套设在小圆柱上,且小圆柱能够在中心孔9内往复运动,大圆柱的外径小于所述内圈层12的内圈层内壁10。
50.作为优选的设置方案,阀芯组件由阀芯42和阀芯弹簧43所组成,其中阀芯为大圆柱同心连接小圆柱所构成的一t字形结构,阀芯弹簧43套设在小圆柱上,大圆柱的外径小于内圈层12的内圈层内壁14,在具体应用时,将小圆柱的远大圆柱端设置在中心孔9内,在压力作用下大圆柱压缩弹簧使得阀芯42向带扁方阀套的非阀芯组件设置侧运行,从而使得浆液能够经大圆柱的外径与内圈层内壁14之间的缝隙后通过过浆孔11流至带扁方阀套的出口接头安装侧;当该压力消失时,在阀芯弹簧43的弹性作用下,阀芯将被反向推回,使得阀芯42大圆柱与三通接头3紧密贴合,将该侧封闭,从而使该出口件处于封断状态。
51.实施例7:
52.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内圈层12的内圈层内壁14与任意一个过浆孔10的中心皆相交。
53.在设置时,优选的内圈层12的内圈层内壁14所形成的圆皆与任意一个过浆孔10的中心相交,从而能够实现较佳的过浆能力,但在具体设置时不限于此。
5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