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测绘三脚架

文档序号:27370988发布日期:2021-11-10 10:1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测绘三脚架

1.本实用新型属于测绘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测绘三脚架。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工程建设前期通常采用经纬仪、全站仪等测绘仪器进行各种定向、测距、测角、测高、测图以及摄影测量等方面的工作,而且测绘时都会使用测绘仪器三脚架,三脚架主要是用来支持和稳定三脚架上所安装的机头,在测绘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高度要求和各种复杂的地面情况,都离不开三脚架的帮助。
3.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9140187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测绘用三脚架,包括测绘仪安装座,设置在测绘仪安装座下端且将该测绘仪安装座下端面平分的三个支撑杆,设置在支撑杆端部的支撑盘,以及设置在支撑盘上的锥头,虽然该传利可提高测绘仪器在使用时的固定效果,但是其支撑高度无法调节,且无法同时满足在平地和沙地或泥泞地面上支撑使用,而且携带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测绘三脚架。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便携式测绘三脚架,包括支撑座和三个支撑杆,支撑座的底部均匀间隔开设有三个支撑槽,三个支撑杆分别可拆卸设置于三个支撑槽中,每个支撑杆均为可伸缩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转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分别设置有锥头和支撑块,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与支撑槽相邻。
7.优选的,每个支撑杆包含上支撑杆和下支撑筒,上支撑杆的顶部设置于支撑槽中,底部插设于下支撑筒的内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通过铰接件铰接在下支撑筒的底部,下支撑筒的底部中央还设置有限位柱,限位柱上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邻的两侧面上均开设有“u”型结构的固定槽。
8.优选的,上支撑杆上设置有外螺纹,下支撑筒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上支撑杆与下支撑筒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连接。
9.优选的,上支撑杆外侧面的顶部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四个限位块。
10.优选的,支撑槽的槽口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四个弧形挡板,四个弧形挡板均与支撑槽槽口的槽壁连接,四个弧形挡板之间的区域构成“十”字型结构,弧形挡板底部与支撑槽底部之间的区域构成限位槽,所述四个限位块通过四个弧形挡板之间的区域转动放置于限位槽内。
11.优选的,固定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块、两个恢复弹簧和两个弧形固定板,两个固定块分别对称设置于支撑座的底部,两个弧形固定板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固定块之间,两个恢复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块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弧形固定板连接。
12.优选的,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位于两个固定块之间,两个
弧形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磁极相反,弧形固定板通过第二磁性件和第一磁性件吸附在支撑座的底部。
13.优选的,支撑槽的底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
°

14.优选的,支撑座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提环。
15.优选的,支撑块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三脚架,通过上支撑杆和下支撑筒以及内螺纹和外螺纹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三脚架的支撑高度进行调节,满足不同支撑高度的需求,且通过调节单个支撑腿的高度,可满足不平整地面的支撑稳固需求;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下支撑筒的转动连接以及锥头和支撑块的设计,可满足不同地面环境的需求,在需要对平整的普通地面进行支撑时,可将第二连接杆向下转动,使支撑块与地面稳固接触,从而对测绘仪器进行稳固支撑;在需要对沙地或泥泞地面等较软地面进行支撑时,可将第一连接杆向下转动,使锥头与地面稳固接触,从而对测绘仪器进行稳固支撑;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槽的设计可将支撑杆拆卸下来,然后向两侧推动固定板,将支撑板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然后松开固定板,在弹簧力作用下,固定板归位对支撑腿进行固定,然后测量人员通过提环手提着即可进行携带,具有极大的便携性;
20.(4)本实用新型中四个弧形挡板之间的区域构成“十”字型结构的设计以及上支撑杆上限位块的设计,可将上支撑杆放入四个弧形挡板之间的区域并选转,使限位块与“十”字型结构错开,这样的设计在三脚架需要近距离移动,直接提着三脚架转移时,能够避免上支撑杆从支撑槽中掉出。
21.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三脚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三脚架的剖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座的仰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槽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利用锥头进行固定状态下的支撑筒和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连接仰视图;
29.图中:1、支撑座;2、支撑杆;201、上支撑杆;202、下支撑筒;203、外螺纹;3、支撑槽;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锥头;7、支撑块;8、固定机构;801、固定块;802、恢复弹簧;803、弧形固定板;9、限位块;10、弧形挡板;11、限位槽;12、第一磁性件;13、第二磁性件;14、提环;15、防滑垫;16、限位柱;17、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直立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1.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三脚架,支撑座1的底部均匀间隔开设有三个支撑槽3,支撑座1的顶部用于放置测绘仪器,并对测绘仪器进行支撑,支撑槽3的底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
°
,这样的设计能够使支撑杆2插入支撑槽3后,使得支撑杆2向外侧倾斜并与竖直方向呈30~60
°
夹角,从而使得三个支撑杆2对支撑座1进行稳固支撑,三个支撑杆2分别可拆卸设置于三个支撑槽3中,每个支撑杆2均为可伸缩支撑杆,支撑杆2的底部转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的底部分别设置有锥头6和支撑块7,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用于连接锥头6和支撑块7,并通过转动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对地面支撑部件进行切换,当需要对沙地或者泥泞地面以及不平地面进行支撑时,向内转动第一连接杆4,使第一连接杆4转动到支撑筒202底部的靠中间位置并通过限位柱16上的相邻固定槽17进行限位,能够避免第一连接杆4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影响支撑效果,此时锥头6与地面接触,由于其具有尖性结构,所以可刺入地面表层内部进行稳固固定,此时,由于第二连接杆5位于外侧,支撑块7处于悬空状态,与地面并不接触;当需要对平整的普通硬性地面进行支撑时,可将第二连接杆5向下转动,使第二连接杆5转动到支撑筒202底部的靠中间位置并通过限位柱16上的相邻固定槽17进行限位,能够避免第二连接杆5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影响支撑效果,使支撑块7与地面接触,由于其底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行稳固支撑。
32.支撑座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机构8,固定机构8与支撑槽3相邻。固定机构8可对拆卸下来的支撑杆2进行固定,便于转运携带。
33.每个支撑杆2包含上支撑杆201和下支撑筒202,上支撑杆201的顶部设置于支撑槽3中,底部插设于下支撑筒202的内部,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分别通过铰接件铰接在下支撑筒202的底部,铰接件可采用合页,下支撑筒202的底部中央还设置有限位柱16,限位柱16上与第一连接杆4和第二连接杆5相邻的两侧面上均开设有“u”型结构的固定槽17。上支撑杆201上设置有外螺纹203,下支撑筒202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上支撑杆201与下支撑筒202通过外螺纹203与内螺纹连接。由于上支撑杆201与下支撑筒202上分别设置有外螺纹203和内螺纹,所以在使用时通过转动下支撑筒202,在螺纹力作用下,下支撑筒202可在上支撑杆201上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支撑杆2的长度增大或减小,进而使整个支撑杆2的高度得到调整,满足不同支撑高度的需求。
34.上支撑杆201外侧面的顶部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四个限位块9。限位块9在上支撑杆201外侧面的顶部呈“十”字型结构分布,限位块9与户型挡板10和限位槽11的配合使用,可对支撑杆2进行限位,防止支撑杆从支撑槽3中掉出,支撑槽3的槽口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四个弧形挡板10,四个弧形挡板10均与支撑槽3槽口的槽壁连接,四个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构成“十”字型结构,在具体设计时,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和长度均大于限位块9的长度和宽度,限位槽的高度大于限位块9的高度,弧形挡板10底部与支撑槽3底部之间的区域构成限位槽11,所述四个限位块9通过四个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
转动放置于限位槽11内。在使用时,将上支撑杆2上的四个限位块9与每两个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类似于通道)的位置一一对齐,将上支撑杆201放入支撑3中,限位块9和上支撑杆201分别通过每两个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以及四个弧形挡板10中间的区域进入限位槽11内,然后转动上支撑杆201,使限位块9与其上方的两个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错开,移动到弧形挡板10的底部,此时限位块9通过其上方的弧形挡板10进行限位,从而使得上支撑杆20不能从支撑槽3中随意掉出,提高了支撑稳固性。
35.固定机构8包括两个固定块801、两个恢复弹簧802和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弧形固定板803对支撑腿进行固定,防止转移过程中移动掉落,固定块801对恢复弹簧802进行固定,恢复弹簧802用于提供恢复力,两个固定块801分别对称设置于支撑座1的底部,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固定块801之间,两个恢复弹簧80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块801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弧形固定板803连接。恢复弹簧802的弹性可根据支撑杆2的重量进行调整设计,使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在对支撑杆2固定时,能够对支撑杆2进行稳固固定,避免支撑杆2掉落,将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向两侧推动,并挤压恢复弹簧802,然后将拆卸下来的支撑腿2放入两个弧形固定板803之间,然后松开弧形固定板803,在恢复弹簧802的作用下,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向内侧移动,并夹紧支撑腿2,对支撑腿2进行固定。
36.支撑座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磁性件12,第一磁性件12位于两个固定块801之间,两个弧形固定板80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磁性件13,第一磁性件12与第二磁性件13的磁极相反,弧形固定板803通过第一磁性件12和第一磁性件12吸附在支撑座1的底部。这样的设计能够在该便携式测绘三脚架支撑状态下时,通过第一磁性件12和第二磁性件13相互吸引,能够使得弧形固定板803固定在支撑座1的底部,并不会从支撑座1的底部向下掉落。
37.支撑座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提环14。这样的设计便于测量人员通过手提提环14对该便携式测绘三脚架进行携带转移。
38.支撑块7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15。防滑垫15能够进一步放置支撑块7在与地面接触时,避免移动,提高稳固性。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三脚架在使用时,上支撑杆2上的四个限位块9与每两个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类似于通道)的位置一一对齐,将上支撑杆201放入支撑3中,限位块9和上支撑杆201分别通过每两个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以及四个弧形挡板10中间的区域进入限位槽11内,然后转动上支撑杆201,使限位块9与其上方的两个相邻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错开,移动到弧形挡板10的底部,此时限位块9通过其上方的弧形挡板10进行限位,转动下支撑筒202,在螺纹力作用下,下支撑筒202可在上支撑杆201上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支撑杆2的长度增大或减小,进而使整个支撑杆2的高度得到调整,然后当需要对沙地或者泥泞地面以及不平地面进行支撑时,向内转动第一连接杆4,使第一连接杆4转动到支撑筒202底部的靠中间位置,此时锥头6与地面接触,由于其具有尖性结构,所以可刺入地面表层内部进行稳固固定,此时,由于第二连接杆5位于外侧,支撑块7处于悬空状态,与地面并不接触;当需要对平整的普通硬性地面进行支撑时,可将第二连接杆5向下转动,使支撑块7与地面接触,由于其底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行稳固支撑,接着在支撑座1的顶部放置测绘仪器,然后进行测量,测量完成后,转动下支撑筒202,使其尽可能缩短,然后转动上支撑杆2,使限位块9与其上方的弧形挡板10之间的区域对齐,将上支撑杆2拿出,将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向两侧推动,并挤压恢复弹簧802,然
后将拆卸下来的支撑腿2放入两个弧形固定板803之间,然后松开弧形固定板803,在恢复弹簧802的作用下,两个弧形固定板803向内侧移动,并夹紧支撑腿2,对支撑腿2进行固定,然后测量人员通过手提提环14便于对该便携式测绘三脚架进行携带转移,具有很大的便携性。
4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三脚架,结构设计新颖,而且简单实用,通过上支撑杆和下支撑筒以及内螺纹和外螺纹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三脚架的支撑高度进行调节,满足不同支撑高度的需求,且通过调节单个支撑腿的高度,可满足不平整地面的支撑稳固需求,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下支撑筒的转动连接以及锥头和支撑块的设计,可满足不同地面环境的需求;通过支撑槽的设计可将支撑杆拆卸下来,便于对该便携式测绘三脚架进行转移携带。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