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夹组件及钢丝绳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9984发布日期:2021-12-04 10:5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锚夹组件及钢丝绳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钢丝绳牵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锚夹组件及钢丝绳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牵引钢丝绳运动的设备多采用卷扬机,需要电机(液压马达)、减速机、联轴器等组合驱动,需要占用很大空间,而且遇到长距离运动时,需要很大的卷筒,在小空间作业时往往难以施展,在结构空间不足时也难以安装使用,因此,需要一种小体积、新型的装置为钢丝绳牵引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3.当在一些隧道、巷道等狭小空间内进行钢丝绳牵引工作时,由于空间受限,不仅设备布置较为不方便,无法有效的调节设备的对位布置方式,而且多根钢丝绳牵引收卷时很容易造成错乱干涉,影响正常的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锚夹组件及钢丝绳牵引装置,整体设计合理,对于钢丝绳的牵引长度没有限制,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能够广泛应用于需要进行钢丝绳牵引的各个场景,实用性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锚夹组件,用于钢丝绳的夹持和松开,包括:
7.第一外缸;
8.第一内杆,其匹配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缸内;
9.第一驱动部,其驱动所述第一外缸和所述第一内杆相对伸缩动作;
10.锚具固定座,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的内腔中,所述锚具固定座上平行布设有多道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部均设置有锥形孔;
11.锚夹片,多片所述锚夹片匹配布置在所述锥形孔内,所述锚夹片的外壁与所述锥形孔匹配贴合;
12.第一冲杆,在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部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冲杆,所述第一冲杆与对应的锚夹片的外端部贴合顶撑,各所述第一冲杆均与所述第一外缸固定连接;以及
13.第二冲杆,在各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端部均对应设置有第二冲杆,所述第二冲杆匹配套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与对应的锚夹片的内端部贴合顶撑;
14.多片所述锚夹片的中部形成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的夹持腔,各所述夹持腔与对应的第一冲杆和第二冲杆的内腔形成钢丝绳的过线通道。
15.根据本实用新型锚夹组件,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缸的内壁上的环形液压槽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的外壁上的环形驱动块,所述环形驱动块将所述环形液压槽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在所述第一外缸上设置有与第一液压腔连通的第一油口和与第二液压腔连通的第二油口。
16.根据本实用新型锚夹组件,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缸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各所述第一冲杆与第一法兰盘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冲杆与所述第二法兰盘固定连接。
17.根据本实用新型锚夹组件,优选地,所述第一冲杆上套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与对应的锚夹片的外端部贴合顶撑。
18.根据本实用新型锚夹组件,优选地,所述第一内杆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台,所述锚具固定座匹配顶撑设置在所述限位台上,在所述锚具固定座的外端部设置有限位法兰,所述限位法兰与所述第一内杆固定连接。
19.根据本实用新型锚夹组件,优选地,所述第一内杆和所述第一外缸之间设置有防回转单元,所述防回转单元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和第二外缸之间的导向杆和导向套、或所述防回转单元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和第二外缸之间的滑块和滑槽。
20.一种钢丝绳牵引装置,包括:
21.第一锚夹部;
22.第二锚夹部,所述第一锚夹部和第二锚夹部的结构均与如上述的锚夹组件的结构相同;以及
23.牵引组件,其与所述第一锚夹部的第一内杆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组件驱动两组所述第一锚夹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锚夹部沿钢丝绳的轴线方向伸缩动作。
24.所述牵引组件包括:
25.第二外缸,所述第二外缸包括外缸外壁和外缸内壁,所述外缸外壁和外缸内壁之间形成环形驱动腔,在所述外缸外壁上设置有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以及
26.第二内杆,所述第二内杆的内端设置有活塞环,所述活塞环匹配密封滑动设置在所述环形驱动腔内,所述第二内杆的动作端与第一锚夹部的第一内杆固定连接。
27.根据本实用新型钢丝绳牵引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外缸的外缸内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法兰盘和第四法兰盘,所述第三法兰盘和第四法兰盘之间固定设置有多道导向管,所述导向管与所述第一锚夹部的过线通道同轴布置;所述第二锚夹部的后部设置有疏导组件,所述疏导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锚夹部的第一内杆固定连接的疏导法兰盘,在所述疏导法兰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锚夹部的过线通道对应的疏导孔或疏导管。
2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29.本技术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其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对作业场景适应性强,占用的空间面积小,对于钢丝绳的牵引长度没有限制,操作方便,能够广泛应用于需要进行钢丝绳牵引的各个场景,更易于安装和操作。
30.本技术通过对锚夹组件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其自身对钢丝绳的夹紧和放松,整体结构布置精巧,装配合理,便于进行输送和安装,同时不会造成多根钢丝绳的干涉,应用更为方便;在进行作业过程中,通过两锚夹组件的配合一夹紧一放松,由牵引组件实现张拉,从而不会对牵引长度有所限制,能够通过重复的设定行程的多次张拉,满足钢丝绳的牵引需求。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3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锚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锚夹组件与牵引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牵引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一。
36.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牵引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二。
37.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牵引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三。
38.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牵引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四。
39.图中序号:
40.100为锚夹组件、101为第一外缸、102为第一内杆、103为锚具固定座、104为锚夹片、105为第一冲杆、106为第二冲杆、107为环形液压槽、108为环形驱动块、109为第一法兰盘、110为第二法兰盘、111为压缩弹簧、112为限位台、113为限位法兰、114为导向杆;
41.210为第一锚夹部、220为第二锚夹部;
42.300为牵引组件、301为第二外缸、302为第二内杆、303为外缸外壁、304为外缸内壁、305为环形驱动腔、306为活塞环、307为第三法兰盘、308为第四法兰盘、309为导向管;
43.401为疏导法兰盘;
44.510为机架、520为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第一”、“第二”的表述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元件,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的限制,而只是用来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47.应注意到,当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存在“连接”、“耦合”或者“相连”的表述时,可以意味着其直接连接、耦合或相连,但应当理解的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中间元件;即涵盖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的位置关系。
48.应当注意到,使用“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49.应注意到,“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其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的改变。
50.参见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锚夹组件,用于钢丝绳的夹持和松开,包括第一外缸101、第一内杆102、第一驱动部、锚具固定座103、锚夹片104、第一冲杆105和第二冲杆106,第一内杆102匹配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缸101内;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外缸101和所
述第一内杆102相对伸缩动作;锚具固定座10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102的内腔中,所述锚具固定座103上平行布设有多道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部均设置有锥形孔;多片所述锚夹片匹配布置在所述锥形孔内,所述锚夹片104的外壁与所述锥形孔匹配贴合;在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部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冲杆105,所述第一冲杆105与对应的锚夹片104的外端部贴合顶撑,各所述第一冲杆105均与所述第一外缸101固定连接;在各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端部均对应设置有第二冲杆106,所述第二冲杆106匹配套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与对应的锚夹片104的内端部贴合顶撑;多片所述锚夹片104的中部形成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的夹持腔,各所述夹持腔与对应的第一冲杆105和第二冲杆106的内腔形成钢丝绳520的过线通道。
51.优选地,本技术采用液压控制,将第一外缸和第一内杆设计成类似油缸的驱动形式,同时也不会对内部的锚具固定座、锚夹片等结构造成干涉,第一驱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缸101的内壁上的环形液压槽107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102的外壁上的环形驱动块108,所述环形驱动块108将所述环形液压槽107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在所述第一外缸101上设置有与第一液压腔连通的第一油口和与第二液压腔连通的第二油口。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第一外缸和第一内杆形成了液压驱动结构,本技术在工作过程中采用的是第一内杆与其他结构固定,第一外缸相对于第一内杆进行伸缩滑移动作,进而驱动锚夹片对钢丝绳的夹紧和放松。
52.为了便于结构的布置,提高装配性能,本技术的第一外缸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法兰盘109和第二法兰盘110,各所述第一冲杆105与第一法兰盘109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冲杆106与所述第二法兰盘110固定连接,由此更便于进行整体结构的拆装,实用性更强,当内部部件磨损或者损坏后,可以即使进行拆解更换。
53.进一步地,由于锚夹片是多片组成,当放松钢丝绳后,锚夹片处于散乱状态,很容易脱离锥形孔,因此,本技术在第一冲杆105上套设有压缩弹簧111,所述压缩弹簧111与对应的锚夹片104的外端部贴合顶撑,还可以采用一个防松板,防松板上开设有与各第一冲杆匹配对应的通孔,在防松板与第一法兰盘之间设置一组或多组弹簧,实现对各个锚夹片的松紧度做到统一。具体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布置,灵活度更高。
54.为了便于锚具固定座的固定装配,本技术的第一内杆102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台112,所述锚具固定座103匹配顶撑设置在所述限位台112上,在所述锚具固定座103的外端部设置有限位法兰113,所述限位法兰113与所述第一内杆102固定连接,其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由于第一内杆的其中一端需要与其他结构部件连接固定,因此为了避免第二法兰盘与第一内杆和限位法兰造成干涉,本技术在第一内杆和限位法兰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孔,第二法兰盘的两端匹配穿过条形孔,并能够在条形孔内移动,移动的形成与第一内杆和第一外缸的滑移形成匹配。
55.进一步地,本技术的第一内杆102和所述第一外缸101之间设置有防回转单元,防止第一内杆带动锚具固定座和钢丝绳发生旋转,造成钢丝绳缠绕,具体地,防回转单元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和第二外缸之间的导向杆114和导向套,具体结构如图中所示;还可以将防回转单元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杆和第二外缸之间的滑块和滑槽,或其他具有周向滑移径向限位功能的传动结构均可。
56.参见图1

图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钢丝绳牵引装置,包括第一锚夹部210、第二锚
夹部220和牵引组件300,所述第一锚夹部210和第二锚夹部220的结构均与如上述的锚夹组件100的结构相同;牵引组件300与所述第一锚夹部210的第一内杆101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组件300驱动两组所述第一锚夹部210相对于所述第二锚夹部220沿钢丝绳520的轴线方向伸缩动作。
57.牵引组件300包括第二外缸301和第二内杆302,所述第二外缸301包括外缸外壁303和外缸内壁304,外缸外壁303和外缸内壁304之间形成环形驱动腔305,在所述外缸外壁303上设置有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所述第二内杆302的内端设置有活塞环306,所述活塞环306匹配密封滑动设置在所述环形驱动腔305内,所述第二内杆302的动作端与第一锚夹部210的第一内杆102固定连接。本技术的外缸外壁和外缸内壁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更便于进行整体结构的装配,其通过螺栓连接,在贴合部位设置密封圈等密封结构。
58.第二外缸301的外缸内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法兰盘307和第四法兰盘308,所述第三法兰盘307和第四法兰盘308之间固定设置有多道导向管309,导向管可以与第三法兰盘固定,也可以与第四法兰盘固定,或者同时固定均可,可以采用钢管,为了避免钢丝绳磨损,在钢管的两端设置呈喇叭口状的圆滑过渡结构,用于引导钢丝绳,导向管309与所述第一锚夹部210的过线通道同轴布置;所述第二锚夹部220的后部设置有疏导组件,所述疏导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锚夹部的第一内杆固定连接的疏导法兰盘401,在所述疏导法兰盘40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锚夹部的过线通道对应的疏导孔或疏导管。
59.参见图4

图7,利用上述的钢丝绳牵引装置进行钢丝绳的牵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0.a、将牵引组件和第二锚夹部的第一内杆固定于相应的机架上,机架可以为同一个机架,也可以采用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相对固定的机架,将第一锚夹部的第一内杆与牵引组件的动作端连接固定,钢丝绳穿设过所述第一锚夹部、牵引组件和第二锚夹部,完成对位组配并复位,如图4所示,其为第一锚夹部夹紧,第二锚夹部松开、牵引组件收缩的状态示意图;
61.b、驱动第一锚夹部夹紧钢丝绳、第二锚夹部松开钢丝绳,由牵引组件带动所述第一锚夹部向前移动,牵动钢丝绳张拉运动,如图5所示,其为张拉后的状态示意图;
62.c、驱动第二锚夹部夹紧钢丝绳、第一锚夹部松开钢丝绳,由牵引组件带动所述第一锚夹部向后复位,完成钢丝绳的一次牵拉动作,图6所示为第二锚夹部夹紧、第一锚夹部松开的状态示意图,图7所示为牵引组件复位后的状态示意图;
63.d、重复步骤b和c,直至完成钢丝绳的牵引。
64.上文已详细描述了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这些实施例的作用仅在于举例,而不在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适用或构造。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式限定。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对前述各实施例作出诸多改变,这些改变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