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伸缩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76453发布日期:2021-12-18 00:55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伸缩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扫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清扫工具的伸缩杆。


背景技术:

2.很多清扫工具(如除尘掸)常配置有伸缩杆,利用伸缩杆的伸展或收缩,可以调整清扫工具的长度,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3.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004372.2)公开了一种棒状件,该棒状件可用作清扫用具的伸缩型柄,其包括相互活动套接的外管和内管,外管的内表面和内管的外表面之间夹设有弹簧件,弹簧件固定在外管上,弹簧件与内管的外表面弹性地滑动接触,内管设有与弹簧件配合的伸长终止卡止部,向外拉动内管时,内管与外管沿轴向相对滑动,当内管伸展至最长状态时,弹簧件卡入伸长终止卡止部,从而对内管进行限位。
4.该伸缩型棒状件的缺陷在于:由于弹簧件是固定在外管上,其与内管的外表面弹性地滑动接触,当内管与外管相对滑动时,使得弹簧件随外管同步移动,弹簧件与内管外表面之间会出现摩擦,长时间使用后,容易造成内管外表面出现磨损,而内管伸出时,内管外表面处于暴露状态,因此一旦磨损,便会破坏产品的美观性,从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另外,将弹簧件固定在外管上,使得弹簧件在装配时也会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需要借助专业安装工具,导致弹簧件安装较为不方便,不仅装配效率较低,而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弹簧件掉落现象时,难以自行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伸缩杆,其结构简单合理、安装方便、操作便捷,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内管外表面出现磨损,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伸缩杆,包括:
8.外管;
9.内管,所述内管套接于所述外管的内部,且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沿轴向滑动伸缩配合;
10.限位锁止机构,所述限位锁止机构用于限定所述内管沿所述外管轴向滑动的行程;
11.所述限位锁止机构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
12.所述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内管,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弹性地滑动接触,所述弹性件始终具有朝所述外管的内表面偏压的运动趋势;
13.所述外管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台阶部,当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伸展至最长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弹入所述第一台阶部。
14.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呈长条状的簧片,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内
管,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始终具有朝所述外管的内表面翘起偏压的运动趋势。
15.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周壁上设置有插口,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伸入所述插口内,从而与所述内管相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沿其长度方向包括有第一弯折部、连接部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至所述内管,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所述连接部始终具有朝所述外管的内表面翘起偏压的运动趋势,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部对应配合,当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伸展至最长状态时,所述第二弯折部弹入所述第一台阶部。
1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沿其长度方向还包括有拱形部,所述拱形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拱形部的两端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相抵,所述拱形部的中部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相抵并构成滑动接触。
18.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弯折部配合的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用于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弯折部弹性形变时提供避让空间。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弯折部呈“v”形,所述第二弯折部的“v”形开口朝向所述内管。
20.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管内表面的第二台阶部,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台阶部止挡配合的凸台;当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二台阶部构成止挡时,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伸展至最长状态。
2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锁止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外管相连接的限位部件,所述内管与所述限位部件止挡配合;当所述内管与所述限位部件构成止挡时,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缩回至最短状态。
2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件设置为塞头,所述塞头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管的尾端,所述内管的尾端与所述塞头相抵配合。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伸缩杆,通过将弹性件与内管相连接,使弹性件与外管的内表面构成弹性地滑动接触,在抽拉内管时,弹性件会与内管同步移动,因此弹性件对内管外表面不会造成磨损,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伸缩杆,由于弹性件是与内管相连接的,因此在安装弹性件时,不会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装配效率更高,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弹性件发生意外脱落,用户也很容易自行装配,使用更为可靠、便捷;本实用新型在外管的内表面设置与弹性件配合的第一台阶部,当内管相对于外管伸出至最长状态时,弹性件弹入第一台阶部内,这样既能够对内管的位置进行锁定,可有效防止内管出现不被期望地缩回现象,而且弹性件在弹入第一台阶部时,由于弹性件的弹力作用,在弹性件进入第一台阶部时会发出提示声,从而能够起到提示用户的效果,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管伸展至最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管缩回至最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3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管伸展至最长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管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31.图1

7中:10、外管;11、第二台阶部;12、塞头;13、第一台阶部;20、内管;21、凸台;22、插口;23、避让口;30、弹性件;31、第一弯折部;32、拱形部;33、连接部;34、第二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33.如图1

7所示的一种伸缩杆,包括外管10、内管20及限位锁止机构,内管20套接于外管10的内部,且内管20与外管10沿轴向滑动伸缩配合。本实施例中,外管10和内管20均优选为纵截面呈椭圆形的管状构造,这样可以防止外管10与内管20在圆周方向发生相对转动,确保工作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34.参见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限位锁止机构用于限定内管20沿外管10轴向滑动的行程(即内管20伸展至最长状态至缩回至最短状态的距离)。具体地说,限位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外管10内表面的第二台阶部11,第二台阶部11靠近外管10的前端,内管20的外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台阶部11止挡配合的凸台21。限位锁止机构还包括与外管10相连接的限位部件,内管20与限位部件止挡配合。
35.用户操作时,只需一只手握住外管10,另一只手抽拉内管20:向前拉动内管20过程中,当凸台21与第二台阶部11构成止挡时,内管20相对于外管10伸展至最长状态,参见图1和图5;向后推动内管20过程中,当内管20与限位部件构成止挡时,内管20相对于外管10缩回至最短状态。
36.优选地,为了拆装方便,参见图1,限位部件设置为塞头12,塞头12可拆卸地连接于外管10的尾端,内管20的尾端与塞头12相抵配合。
37.本实施例中,限位锁止机构包括弹性件30,弹性件30设置于外管10与内管20之间;弹性件30连接至内管20,弹性件30与外管10的内表面弹性地滑动接触,弹性件30始终具有朝外管10的内表面偏压的运动趋势。这样,在抽拉内管20时,弹性件30会与内管20同步移动,因此弹性件30对内管20外表面不会造成磨损,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伸缩杆,由于弹性件30是与内管20相连接的,因此在安装弹性件30时,不会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装配效率更高,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弹性件30发生意外脱落,用户也很容易自行装配,使用更为可靠、便捷。
38.外管10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台阶部13,第一台阶部13靠近外管10的前端,当内管20相对于外管10伸展至最长状态时,弹性件30弹入第一台阶部13,当内管20相对于外管10伸出至最长状态时,弹性件30弹入第一台阶部13内,这样既能够对内管20的位置进行锁定,可有效防止内管20出现不被期望地缩回现象,需要进行收缩操作时,用户可以稍用力推动内管20,使弹性件30越过第一台阶部13,此时便完成解锁操作,快速实现外管10与内管20的收缩。而且,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弹性件30在弹入第一台阶部13时,由于弹性件30的弹力作用,在弹性件30进入第一台阶部13时会发出提示声,从而能够起到提示用户的效果,提升了用户体验。
39.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及图7所示,弹性件30设置为呈长条状的簧片,弹性件30的一端连接至内管20,弹性件30的另一端始终具有朝外管10的内表面翘起偏压的
运动趋势。具体地说,弹性件30沿其长度方向包括有第一弯折部31、连接部33及第二弯折部34,内管20的周壁上设置有插口22,第一弯折部31伸入插口22内,从而与内管20相连接,连接部33连接于第一弯折部31与第二弯折部34之间,连接部33始终具有朝外管10的内表面翘起偏压的运动趋势,第二弯折部34与第一台阶部13对应配合,当内管20相对于外管10伸展至最长状态时,第二弯折部34弹入第一台阶部13。
40.进一步地,弹性件30沿其长度方向还包括有拱形部32,拱形部32连接于第一弯折部31与连接部33之间,拱形部32的两端与内管20的外表面相抵,拱形部32的中部与外管10的内表面相抵并构成滑动接触。通过设置拱形部32,使得外管10与内管20连接更为紧密,不易出现松动,使得内管20与外管10在伸缩行程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均可以保持不动,使用更为方便。
41.进一步地,参见图2、图4及图6所示,内管20的周壁上设置有与连接部33及第二弯折部34配合的避让口23,避让口23用于在连接部33及第二弯折部34弹性形变时提供避让空间,避免了连接部33及第二弯折部34同时被外管10的内表面和内管20的外表面挤压,从而能够有效对弹性件30起到防护作用,延长了弹性件30的使用寿命。
42.进一步地,第二弯折部34呈“v”形,第二弯折部34的“v”形开口朝向后管20,采用呈“v”形的第二弯折部34,使得第二弯折部34强度更高,从而使得弹性件30与第二台阶部11之间的止挡配合效果更好,在内管20伸出至最长状态时不易晃动,工作性能更为稳定可靠。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