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6640发布日期:2021-11-10 09:2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市场上多屏显示器上的显示屏多数用支架固定,固定后无法进行转动,不能满足操作环境的需求。比如人站的角度不同,灯光照射等情况下,导致不能及时清楚地读取数据,此时需要人转换角度来适应显示屏,显得非常麻烦。
3.另外,多屏显示器工作环境的不同,操作人员习惯不一样,显示屏固定不动,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多样的需求,有待改进。而且当显示屏多个的时候更不容易被全部顾及,因此需要一种方便调节的多显示屏连接框架,以方便操作人员方便的同时对各个屏幕的数据读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市场上现有多屏显示器固定支架无法转动调节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以实现多显示屏可转动、可折叠、可升降,并方便携带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包括:底座、主屏框架、上屏框架、左屏框架和右屏框架;
6.所述主屏框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主屏框架的上部铰接上屏框架,所述主屏框架的左侧铰接左屏框架,所述主屏框架的右侧铰接右屏框架;
7.所述主屏框架的两侧顶部分别设置第一主屏定位模块;
8.所述第一主屏定位模块的下方设置第二主屏定位模块;
9.所述主屏框架上部中心位置设置两个对应设置的主屏限位模块。
10.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器、空心白钢柱和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装空心白钢柱,所述空心白钢柱上部安装有固定器。
11.优选的,所述固定器配有螺旋紧固把手,并通过螺旋紧固把手固定在空心白钢柱上。
12.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屏定位模块和第二主屏定位模块通过第一主屏支撑杆进行连接和固定;
13.所述主屏框架两侧的第一主屏定位模块之间通过第二主屏支撑杆进行连接和固定;
14.所述主屏框架两侧的第二主屏定位模块之间通过第三主屏支撑杆进行连接和固定。
15.优选的,所述上屏框架设置在主屏框架的上方;
16.所述上屏框架与主屏框架通过两组第一不锈钢阻尼铰链进行连接。
17.优选的,所述上屏框架的四角分别设置上屏定位模块;
18.相邻的上屏定位模块依次由上屏支撑杆进行连接和固定。
19.优选的,所述左屏框架设置在主屏框架的左侧;
20.所述左屏框架与主屏框架通过第一合页模块进行连接;
21.所述第一合页模块包括两组不锈钢合页,两组不锈钢合页之间通过第二不锈钢阻尼铰链连接。
22.优选的,所述左屏框架靠近主屏框架的一侧上部设置左屏定位模块;
23.所述左屏定位模块的下部设置左屏固定模块;
24.所述左屏定位模块与左屏固定模块之间通过左屏支撑杆进行连接和固定。
25.优选的,所述右屏框架设置在主屏框架的右侧;
26.所述右屏框架与主屏框架通过第二合页模块进行连接;
27.所述第二合页模块包括两组不锈钢合页,两组不锈钢合页之间通过第二不锈钢阻尼铰链连接。
28.优选的,所述右屏框架靠近主屏框架的一侧上部设置右屏定位模块;
29.所述右屏定位模块的下部设置右屏固定模块;
30.所述右屏定位模块与右屏固定模块之间通过右屏支撑杆进行连接和固定。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32.1、通过直接调节固定器到合适的高度,能够调整整体框架的高度。
33.2、主屏框架与上屏框架采用第一不锈钢阻尼铰链连接,上屏框架可以实现在0度到180度的任意角度进行翻转。
34.3、主屏框架与左屏框架采用第二不锈钢阻尼铰链以及不锈钢合页连接,左屏框架可以实现在0度到270度的任意角度进行翻转。
35.4、主屏框架与右屏框架采用第二不锈钢阻尼铰链以及不锈钢合页连接,右屏框架可实现在0度到270度的任意角度进行翻转。
36.5、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时,可以合上左屏框架、右屏框架和上屏框架,使本实用新型的多显示屏连接框架不占空间,并便于移动和携带。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屏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屏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屏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屏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1、底座;2、主屏框架;3、上屏框架;4、左屏框架;5、右屏框架;6、第一不锈钢阻尼铰链;7、第一合页模块;8、第二合页模块;101、固定器;102、空心白钢柱;103、底板;201、第一主屏定位模块;202、第二主屏定位模块;203、第一主屏支撑杆;204、第二主屏
支撑杆;205、第三主屏支撑杆;206、主屏限位模块;301、上屏定位模块;302、上屏支撑杆;401、左屏定位模块;402、左屏固定模块;403、左屏支撑杆;501、右屏定位模块;502、右屏固定模块;503、右屏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4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可折叠的便携式多显示屏连接框架,包括:底座1、主屏框架2、上屏框架3、左屏框架4和右屏框架5。
46.所述主屏框架2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主屏框架2的上部铰接上屏框架3,所述主屏框架2的左侧铰接左屏框架4,所述主屏框架2的右侧铰接右屏框架5。
47.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固定器101、空心白钢柱102和底板103;所述底板103上安装空心白钢柱102,所述空心白钢柱102上部安装有固定器101;所述固定器101连接在主屏框架2上,具体连接在主屏框架2的主屏限位模块206上;所述固定器101配有螺旋紧固把手,并通过螺旋紧固把手固定在空心白钢柱102上。具体的,空心白钢柱102高度为0.35米,固定器101可调范围最大值0.14米即为框架可升起的最大值。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通过固定器101连接主屏框架2,为多屏连接框架提供了稳固的支撑。通过螺旋紧固把手,调节空心白钢柱102与固定器101的接触位置,实现底座1可调升降。
48.如图3所示,所述主屏框架2的两侧顶部分别设置第一主屏定位模块201;所述第一主屏定位模块201的下方设置第二主屏定位模块202;所述第一主屏定位模块201和第二主屏定位模块202通过第一主屏支撑杆203进行连接和固定;所述主屏框架2两侧的第一主屏定位模块201之间通过第二主屏支撑杆204进行连接和固定;所述主屏框架2两侧的第二主屏定位模块202之间通过第三主屏支撑杆205进行连接和固定;所述主屏框架2上部中心位置设置两个对应设置的主屏限位模块206。
49.在本实施例中,主屏框架2位于整个框架的中心位置,主屏框架2与底座1通过固定器101相连接,主屏框架2通过第一主屏定位模块201和第二主屏定位模块202可装配一台21.5寸液晶显示器。主屏框架2通过各主屏支撑杆的穿插及螺母衔接进行搭建。主屏框架不仅起到了固定显示器的作用,同时也为上屏框架3、左屏框架4、右屏框架5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0.如图4所示,所述上屏框架3设置在主屏框架2的上方;所述上屏框架3与主屏框架2通过两组1.5n
·
m的第一不锈钢阻尼铰链6进行连接。所述上屏框架3的四角分别设置上屏定位模块301;相邻的上屏定位模块301依次由上屏支撑杆302进行连接和固定。上屏框架3通过四根上屏支撑杆302的穿插及螺母衔接进行搭建,上屏框架3通过定位模块301可装配一台21.5寸液晶显示器。
51.如图5所示,所述左屏框架4设置在主屏框架2的左侧;所述左屏框架4与主屏框架2通过第一合页模块7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合页模块7包括两组不锈钢合页,两组不锈钢合页之间通过0.3n
·
m的第二不锈钢阻尼铰链连接。所述左屏框架4靠近主屏框架2的一侧上部
设置左屏定位模块401;所述左屏定位模块401的下部设置左屏固定模块402;所述左屏定位模块401与左屏固定模块402之间通过左屏支撑杆403进行连接和固定。左屏框架4通过左屏支撑杆403的穿插及螺母衔接进行搭建,左屏框架4通过定位模块401和固定模块402可装配一台15.6寸可触屏控制的液晶显示器。
52.如图6所示,所述右屏框架5设置在主屏框架2的右侧;所述右屏框架5与主屏框架2通过第二合页模块8进行连接;所述第二合页模块8包括两组不锈钢合页,两组不锈钢合页之间通过0.3n
·
m的第二不锈钢阻尼铰链连接。所述右屏框架5靠近主屏框架2的一侧上部设置右屏定位模块501;所述右屏定位模块501的下部设置右屏固定模块502;所述右屏定位模块501与右屏固定模块502之间通过右屏支撑杆503进行连接和固定。右屏框架5通过右屏支撑杆503的穿插及螺母衔接进行搭建,右屏框架5通过定位模块501和固定模块502可装配一台15.6寸可触屏控制的液晶显示器。
53.本实施例提供的多显示屏连接框架的工作原理:需要展开使用时,直接调节固定器101到合适的高度,并旋紧固定器101,从而升高整体框架。框架升到合适位置后,直接旋转上屏框架3到方便观察的任意位置,上屏框架3打开后,依次打开左屏框架4和右屏框架5。连接显示器的电源以及视频线,同时打开电脑开始工作。使用完毕,拔下连接线,首先合上左屏框架4和右屏框架5到固定位置,旋转上屏框架3到合拢位置,松开固定器101使整体框架降到底座上面即可。
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