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泵油雾润滑回收系统油雾分离装置

文档序号:27944942发布日期:2021-12-11 13:4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泵油雾润滑回收系统油雾分离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泵油雾润滑回收系统,属于油雾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油雾润滑是采用引入气流使润滑油形成雾状,用油雾来润滑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油雾润滑具有润滑效能高、耗油少、成本低、散热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广泛被大家采用。
3.但是现有的油雾润滑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开环系统即气和油雾的混合气体直排的方式运行,而混合油雾的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不仅会污染环境,同时也会严重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为了避免排放的油雾对环境及工作人员的危害,可通过安装回收管线将每台泵需要排放的油雾引入油雾分离回收装置,在分离回收装置内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液态油通过排油管及时回收,干净的气体排入大气。
4.但是现有的油雾回收装置在实际使用中,不能很好将油雾进行分离,使其含有油的气体达不到排放标准,会造成空气的污染。目前,油雾回收装置多依靠在通道内内置多层过滤耗材,实现吸附回收,回收油液聚积在过滤耗材中,增加过滤耗材负担。同时由于机泵油雾润滑废油中既含油雾又含金属颗粒,如果直接经过离心叶轮或者利用过滤纤维过滤时,会造成油雾连同金属颗粒粘附到叶轮微孔或过滤纤维上,进而造成滤孔堵塞、过滤压降急剧增大,无法正常工作,会造成长时间回收效果不理想,耗材更换频繁且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初步碰撞聚合回收油雾和强制隔离的油雾分离回收装置,旨在降低对过滤耗材的过度依赖以及改善油雾回收装置分离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主要利用错位多孔板的惯性冲击滞留作用以及离心作用使油雾聚集成液,基本将绝大部分的油雾进行过滤,再配合过滤棉网使用,可大幅度延长过滤耗材的寿命,无需频繁更换,且过滤效率高。
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泵油雾润滑回收系统油雾分离装置包括:金属网及错位多孔板过滤单元作为前置过滤、离心分离装置以及过滤棉网三部分组成;所述前置过滤单元是由金属网及错位多孔板过滤构成,金属网在先,之后为错位多孔板过滤,错位多孔板过滤由两块多孔板组成,两板间距为8mm,板上均匀分布着小孔,孔径为10mm,两块板上的孔是互相错开的,使得气流经过两块多孔板时,不会直接穿孔而过,必须改变运动方向才能从两块孔板绕出来;所述离心分离装置又由通用支架、电机、叶轮、整流罩组成,电机固定在通用支架顶部,电机的轴与叶轮的顶部固定连接,叶轮表面通体具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微孔,支架下端与整流罩固定;所述最终过滤棉网固定在支架顶端。
8.其中较优地,所述前置过滤由金属网以及错位多孔板过滤单元组成。
9.其中较优地,所述错位多孔板过滤单元为两块错位多孔板组成,两块错位多孔板
间距为8mm,板上均匀分布着小孔,孔径为10mm,两块板上的孔是互相错开的。
10.其中较优地,所述多孔叶轮开设有若干个微孔,所述小孔均匀分布于所述多孔叶轮表面。
11.其中较优地,所述前置过滤单元一侧设置有真空显示管,可以查看腔体内压差。
12.其中较优地,所述前置过滤单元为抽拉式设计,方便定期清洗。
13.其中较优地,所述壳体的底部一侧焊接有排油管,排油管的正面通过螺栓安装有排油阀。
14.其中较优地,所述油雾分离层的材料为不粘油的材料。
15.其中较优地,所述壳体开有接线盒,使得电机接线更加方便安全。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油雾分离回收装置,使用时,打开电机,电机带动多孔叶轮进行高速转动,在进气管入口形成负压,待净化的油雾经过前置过滤,达到去除油雾中金属颗粒等其他杂质以及初步碰撞聚合回收油雾的目的,之后初步净化的油雾进入多孔叶轮内部,油雾颗粒在叶轮内与叶片发生碰撞,并且在离心作用下,油雾颗粒与回收装置的壳体发生碰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的油液撞击及紧贴在油雾通道壳体内壁上,慢慢在腔体内聚集,而实现将分离出的润滑油暂存储在腔体中,并通过排油管排出,而分离出的空气通过过滤棉网进行第三次过滤,最终将干净空气排放到大气中,解决了现有油雾润滑应用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油雾高效分离回收收集的功能,并且大大降低了对耗材的依赖性,减少了耗材成本,提高了油雾回收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0.图3为前置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前置过滤单元本的剖视图。
22.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3]1‑
直角弯头、2

接线盒、3

卡扣、4

真空显示管、5

入风管、6

前置过滤盖板、7

排油管、8

过滤棉网、9

电机、10

离心叶轮、11

前置过滤、12

通用支架、13

整流罩、14

金属网、15

错位板a、16

错位板b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说明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尽管附图中显示了本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5]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油雾分离回收装置包括:金属网及错位多孔
板过滤单元作为前置过滤单元(11)、离心分离装置以及过滤棉网(8)三部分组成。所述前置过滤单元(11)是由金属网(14)及错位多孔板(15,16)过滤构成,金属网(14)在先,之后为错位多孔板(15,16)过滤。而错位多孔板过滤由两块多孔板组成,两板间距为8mm。板上均匀分布着小孔,孔径为10mm。两块板上的孔是互相错开的,使得气流经过两块多孔板时,不会直接穿孔而过,必须改变运动方向才能从两块孔板绕出来。所述离心分离装置又由通用支架(12)、电机(9)、叶轮(10)、整流罩(13)组成。电机(9)固定在通用支架顶部,电机(9)的轴与叶轮(10)的顶部固定连接,叶轮(10)表面通体具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微孔,支架下端(12)与整流罩(13)固定。所述最终过滤棉网(8)固定在支架顶端(12)。
[0026]
错位多孔板过滤单元由两块多孔板组成,两板间距为8mm。板上均匀分布着小孔,孔径为10mm。两块板上的孔是互相错开的,使得气流经过两块多孔板时,不会直接穿孔而过,必须改变运动方向才能从两块孔板绕出来。
[0027]
错位多孔板的分离机理:当微粒随空气经过错位多孔板时,空气受阻会改变运动方向,从孔绕过去。但是颗粒物因为它的运动惯性比空气大得多,以至于其运动方向都来不及改变,就直接撞击到多孔板表面使之在表面聚集,这种分离机理起主要作用,称作惯性冲击滞留作用。同时还有拦截滞留作用、布朗扩散作用等。
[0028]
金属网具有过滤压降小的优点,将其安装在错位多孔板的前面。含固体颗粒物的油雾通过金属网后能够过滤大粒径的油雾液滴和固定颗粒物,然后再通过错位多孔板将大部分油雾和剩余颗粒物过滤。
[0029]
离心分离装置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油雾中较大的油滴经碰撞受重力作用向下沉降。由电动机带动离心叶轮快速旋转,产生负压,将油雾吸入叶轮内部,使油雾颗粒在叶轮内与叶片发生碰撞,并且在离心作用下,油雾颗粒与回收装置的壳体发生碰撞,使油雾颗粒被吸附形成油液,从而达到将油雾颗粒从空气中分离。
[0030]
叶轮表面通体密布的微孔:此部分设计参用了油雾润滑系统的油雾应用凝聚机理,将油雾颗粒转化成液相油滴。油雾颗粒在穿过叶轮表面微孔时,在经受叶轮高速旋转撞击的同时,一方面油雾的流通面积急剧减小,从而油雾流的密度和速度增加,微孔内部的颗粒之间的碰撞将加剧;另一方面高速通过的油雾颗粒与孔壁发生碰撞和摩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将破坏油雾颗粒的表面张力,细小的油雾颗粒将结合成较大的油滴。
[0031]
过滤棉网:此部分设计用于过滤已过滤气体在排放过程中高速气流裹挟的油滴。
[0032]
具体的,该油雾分离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油雾分离回收装置,使用时,打开电机,电机带动多孔叶轮进行高速转动,在进气管入口形成负压,待净化的油雾经过进气管到达前置过滤单元,其中金属网具有过滤压降小的优点,含金属颗粒物的油雾通过金属网后能够过滤大粒径的油雾液滴和颗粒物,然后再通过错位多孔板将大部分油雾和剩余小颗粒物过滤,达到去除油雾中金属颗粒等其他杂质以及初步碰撞聚合回收油雾的目的。
[0033]
之后初步净化的油雾进入多孔叶轮内部,油雾颗粒在叶轮内与叶片发生碰撞,并且在离心作用下,油雾颗粒与回收装置的壳体发生碰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的油液撞击及紧贴在油雾通道壳体内壁上,慢慢在腔体内聚集,而实现将分离出的润滑油暂存储在腔体中,并通过排油管排出。
[0034]
而分离出的空气通过油雾分离层进行第三次过滤,将已过滤气体在排放过程中高
速气流裹挟的油滴进行过滤。最终干净排放到大气中,大幅度的延长了过滤棉网的寿命,不仅降低了耗材成本,同时解决了现有油雾润滑应用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