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路切换阀芯及一种恒温进水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0345发布日期:2021-12-08 19:4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路切换阀芯及一种恒温进水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尤指一种水路切换阀芯及一种恒温进水阀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卫浴产品中,有些产品为预埋的冷、热水管分别连接冷、热水源,然而,在安装过程中,安装工人有可能把冷、热水管位置安装反了;或是在某些场合中,冷、热水源本来的朝向与恒温进水阀产品的冷、热进水孔朝向相反,从而导致需要拆卸重新安装冷、热水管或是冷、热水源,这在实际场合中是很不现实的,浪费人力财力。
3.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随时改变混水阀芯冷、热水进水方向的恒温反向进水阀结构。
5.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做法为如下方案:一种水路切换阀芯,包含壳体、调节杆、活动套和安装座,所述壳体上方设有安装孔槽,侧壁设有上下两个出水口,分别为上出水口和下出水口;所述活动套位于壳体内,活动套外侧壁间隔设有两组密封圈,两组密封圈之间的间距足以封堵上出水口,也足以封堵下出水口,两组密封圈之间的外侧壁定义为阻隔壁;所述调节杆仅可水平转动的设置于壳体的安装孔槽内,所述活动套随着调节杆来回转动而上下移动,上下移动过程活动套外部的阻隔壁切换地阻隔于壳体的上出水口或下出水口外,用以关闭上出水口或下出水口;所述安装座固定于壳体下方,安装座上设有进水口。
6.进一步,所述调节杆前端设有螺纹段;所述活动套设有与之对应的内螺纹,调节杆的螺纹段螺接于活动套的内螺纹;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向壳体内延伸的两个导向柱,所述活动套对应位置设有两个导向槽,两个导向柱分别插入对应导向槽,所述调节杆转动时螺动带动活动套沿着导向柱在壳体内上或下移动。
7.进一步,活动套顶部设有一横向加强条,所述横向加强条中间设有一内螺纹孔,调节杆的螺纹段螺接于内螺纹孔。
8.在某些实施例中,另设有一止回阀,密封设置于安装座的进水口处;所述安装座的进水口处向壳体内延伸设置一圈凸沿以形成一型腔,所述止回阀密封设置于该型腔内。
9.进一步,所述调节杆包括旋转部和螺纹段,旋转部和螺纹段之间设有一外扩的凸缘,所述凸缘直径大于壳体安装孔槽的直径,调节杆的旋转部从壳体内向安装孔槽外伸出,凸缘顶靠于安装孔槽下方,同时旋转部伸出壳体且在位于壳体顶部端面处设有一环形凹槽,一卡环卡入该环形凹槽,使得调节杆受力可水平转动。
10.所述调节杆顶部设有沉孔,所述沉孔为多边形。
11.一种恒温进水阀结构,其主体上包含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混水阀芯腔、混合水出口,其中混水阀芯腔内放置一混水阀芯,混水阀芯腔与其内部混水阀芯的冷、热进水口、及出水口对应位置处密封设有开口结构,分别为冷水开口、热水开口和混水开口,所述
混水阀芯的出水口通过混水阀芯腔的混水开口与混合水出口导通,所述第一进水口通往混水阀芯腔之间以及第二进水口通往混水阀芯腔之间皆设有一水路切换腔,所述水路切换腔的腔壁上皆设有一进水通道以及两出水通道,两个水路切换腔的进水通道各自与对应的第一进水口或第二进水口导通,两出水通道、分别与混水阀芯腔的冷水开口和热水开口一一导通;两水路切换腔内皆设有一个前述水路切换阀芯,所述水路切换阀芯的上出水口和下出水口,分别接通水路切换腔的两出水通道,活动套外部的阻隔壁根据需要对应位于上出水口或是下出水口外;所述水路切换芯安装座的进水口接通水路切换腔的进水通道。
12.进一步,所述水路切换腔内的一进水通道及两出水通道,为从下至上依次设置。
13.进一步,所述两侧水路切换腔与混水阀芯腔并排设置,且沿着混水阀芯腔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于混水阀芯腔的两侧。
14.本专利的优点在于:无需调整冷、热水的进水方向,只需要快速调整产品两边的水路切换阀芯的出水方向,即可快速实现水路的反向切换;尤其在于,只需要利用一种水路切换阀芯即可快速实现冷、热水与内部混水阀芯(恒温混水阀芯)冷、热进水口的正向接通或是反向接通,一旦发现方向错误,只需改变水路切换阀芯的活动套外部的阻隔壁位于壳体的上出水口或下出水口外,用以关闭上出水口或下出水口,则可实现进来的冷热水换向,改成以正确的方向流入混水阀芯(恒温混水阀芯)内;因此可以避免因为安装失误弄错冷、热水方向而损失更大的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15.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给出的具体说明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包括什么以及其可被实施,此外,该说明参考附图,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专利的实施例爆炸示意图;
17.图2、3为本专利中水路切换堵头的截面示意图;
18.图4为本专利中恒温进水阀结构的主体截面示意图;
19.图5为正向水路情况下组装后的中恒温进水阀结构截面示意图;
20.图6为本专利整体组装示意图;
21.图7为实施例一中,冷、热水源反向情况下组装后的中恒温进水阀结构截面示意图;
22.图8为实施例二中,恒温混水阀芯的冷、热进水口反向的情况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24.如图1

3所示,一种水路切换阀芯10,包含壳体1、调节杆2、活动套3和安装座36,所述壳体1上方设有安装孔槽11,侧壁设有上下两个出水口,分别为上出水口12和下出水口13,本实施例中上出水口12和下出水口13皆设置为环绕侧壁的形态,使得上出水口12 和下出水口13为环状出水口;如图1

3所示,所述活动套3位于壳体1内,活动套3外侧壁间隔设有两组密封圈32,两组密封圈32之间的间距足以单独封堵上出水口12,也足以单独封堵下出水口13,两组密封圈32之间的外侧壁定义为阻隔壁33,本实施例中,两组密封圈 32之间的间距比上出水口12宽,也比下出水口13宽;所述活动套3顶部设有一横向加强条 312,所述
横向加强条312中间设有一内螺纹孔313;所述调节杆2包括旋转部21和螺纹段 22,旋转部21和螺纹段22之间设有一外扩的凸缘23,所述凸缘23直径大于壳体1安装孔槽11的直径,所述安装孔槽11在壳体1内部设有一内凹的台阶沿,内凹台阶沿的尺寸与调节杆2的凸缘23相适应,调节杆2的旋转部21从壳体1内向安装孔槽11外伸出,凸缘23 置入于安装孔槽11下方的内凹台阶沿,并服帖顶靠于安装孔槽11,同时旋转部21伸出壳体 1且在位于壳体1顶部端面处设有一环形凹槽14,一卡环311卡入该环形凹槽14,使得调节杆2受力可在安装孔槽11内水平转动,旋转部21外围设有两个密封圈211,以保证水路密封效果;调节杆2的螺纹段22螺接于活动套3的内螺纹孔313内;所述安装座36固定于壳体1下方,安装座36上设有进水口37,所述安装座36上设有向壳体1内延伸的两个导向柱 38,所述活动套3对应位置设有两个导向槽35,如图1所示,两个导向柱38分别插入活动套3的对应导向槽35,所述调节杆2转动时,螺纹段22带动活动套3沿着导向柱38在壳体 1内上或下移动,上或下移动过程活动套3外部的阻隔壁33切换地阻隔于壳体1的上出水口 12或下出水口13外;
25.所述安装座36的进水口37处向壳体1内延伸设置一圈凸沿39以形成一型腔310,一止回阀4密封设置于该型腔310内,水流从安装座36的进水口37经止回阀4流入活动套3,所述导向柱38位于凸沿39上。所述调节杆2顶部设有沉孔24,所述沉孔24为多边形,该实施例中所述沉孔24为六边形,利用截面形状一致的六角扳手7插入该沉孔24中,两者适配,通过六角扳手7旋转调节杆2,可实现调节杆2对活动套3的上下移动的控制。
26.所述两侧水路切换腔54与混水阀芯腔50并排设置,且沿着混水阀芯腔50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于混水阀芯腔50的两侧。
27.如图4

8所示,一种恒温进水阀结构,其主体5上包含第一进水口51、第二进水口52、混水阀芯腔50、混合水出口53,其中混水阀芯腔50内放置一混水阀芯,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较为常见的恒温混水阀芯6,混水阀芯腔50与其内部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热进水口62及出水口63的对应处密封设有开口结构,分别为冷水开口501、热水开口502和混水开口503,所述恒温混水阀芯6的出水口63通过混水阀芯腔50的混水开口与混合水出口53导通,所述第一进水口51通往混水阀芯腔50之间以及第二进水口52通往混水阀芯腔50之间皆设有一水路切换腔54,所述水路切换腔54的腔壁上皆设有一进水通道541以及两出水通道5421、 5422,所述进水通道541与两出水通道5421、5422从下至上依次排列,两个水路切换腔54 的进水通道541与各自对应的第一进水口51或第二进水口52导通,出水通道5421、5422与混水阀芯腔50的冷水开口501和热水开口502分别一一导通;两水路切换腔54内皆设有一个所述的水路切换阀芯10,所述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上出水口12接通水路切换腔54的出水通道5421、下出水口13接通水路切换腔54的出水通道5422,活动套3外部的阻隔壁33根据需要对应位于上出水口12或是下出水口13外;所述水路切换芯安装座36的进水口37接通水路切换腔54的进水通道541。
28.根据需要调整活动套3在壳体1内的上下位置,以选择活动套3的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上出水口12或下出水口13外,当活动套3的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上出水口12时,阻断了上出水口12出水,下出水口13敞露出,则活动套3内的水流从下出水口13流出;相反的,活动套3的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下出水口13时,阻断了下出水口13出水,上出水口12敞露出,则活动套3内的水流从上出水口12流出。
29.实施例1:
30.如图5所示,常规状态下,一种恒温进水阀结构的左边为第二进水口52,左边对应了热水水源;右边为第一进水口51,右边对应了冷水水源;此实施例中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进水口61位于上方与两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上出水口12连通,恒温混水阀芯6的热进水口62 位于下方与两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下出水口13连通;
31.此时,左边的水路切换腔54内的水路切换阀芯10的活动套3向上调整,使得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上出水口12,由于外部阻隔壁33上下位置皆设有密封圈32,两个密封圈32与壳体1紧密配合,有效的阻隔了水流从上出水口12流出,热水从左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下出水口13流出,从而通过出水通道5422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热进水口62;右边的水路切换腔54内的水路切换阀芯10的活动套3向下调整,使得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下出水口13,两个密封圈32阻隔了水流从下出水口13流出,冷水从右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上出水口12流出,进而通过出水通道5421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进水口61;冷水和热水在恒温混水阀芯6内混合后,经由恒温混水阀芯6的出水口63向主体5的混合水出口53流出。
32.若遇到如图7所示的情况,即左边为第二进水口52,但是左边对应了冷水水源;右边为第一进水口51,但是右边对应了热水水源,如果按照上文中所述的方式设置两个水路切换腔 54内的水路切换阀芯10的活动套3,会引起恒温混水阀芯6内的水流反常,即热水会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进水口61、冷水会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热进水口62;
33.在此情况下,由于本专利的合理设置,在无需重新拆卸安装的情况下,只需如图6

7所示,利用六角扳手7插入调节杆2的沉孔24中,通过六角扳手7旋转调节杆2以调整每个水路切换阀芯内的活动套3的方向:
34.如图7所示,将左边的水路切换腔54内的水路切换阀芯10的活动套3向下调整,使得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下出水口13阻隔了水流从下出水口13流出,左边的冷水从左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上出水口12流出,进而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进水口61;右边的水路切换腔54 内的水路切换阀芯10的活动套3向上调整,使得外部阻隔壁33位于上出水口12阻隔了水流从上出水口12流出,右边的热水从右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下出水口13流出,进而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热进水口62;冷水和热水在恒温混水阀芯6内混合后,经由恒温混水阀芯6的出水口63向主体5的混合水出口53流出;如图7中所示,混合水出口53上设有开关阀芯8,利用阀芯开关8控制出水。
35.实施例2:
36.如图8所示,左边为第二进水口52,左边对应了热水水源;右边为第一进水口51,右边对应了冷水水源;此实施例中恒温混水阀芯6的热进水口62位于上方与两边水路切换阀芯 10的上出水口12连通,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进水口61位于下方与两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下出水口13连通;
37.此时,亦只需要调整水路切换阀芯10内的活动套3,改变两边水路切换阀芯10的出水方向,就可在不需要重新改装冷热水源,也不需要重新安装此恒温进水阀结构的情况下,轻轻松松的改变冷热水的水路,保证进入恒温混水阀芯6的冷进水口61和热进水口62的水流正确配置。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4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43.上述实施例和图示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和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