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及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0093发布日期:2021-12-31 23:37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固定装置及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探地雷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及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封面交通路段或者高速检测时,探地雷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测手段。由于检测范围较大,人工步行检测效率低下,因此还出现了车载探测雷达。
3.然而,目前探地雷达的固定装置多采用悬臂固定,随着固定装置的行进,固定装置稳定性较差,探地雷达极易随着悬臂摆动造成设备不稳定,导致数据丢失,极大影响了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及检测设备,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挂载探地雷达的装置稳定性较差,导致数据丢失的技术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安装探地雷达,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悬臂,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6.稳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悬臂,所述稳定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所述探地雷达的第一侧部抵接,所述第二部分用于与所述探地雷达的第二侧部抵接;
7.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在预定方向上彼此背对。
8.优选地,所述稳定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悬臂连接;
9.所述两个部分形成为: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述第一夹持构件经由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二夹持构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两者之中至少有一者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活动连接。
10.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便于固定装置装卸探地雷达。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部;
12.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滑动部和沿垂直于所述预定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一端滑动连接;
13.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三滑动部和沿垂直于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另一端滑动连接;
14.所述第一夹持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部抵接,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与所述第二侧部抵接。
15.根据以上技术特征,增大了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与探地雷达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探底雷达的稳定效果。
16.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形成有沿预定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滑动部的通孔,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三滑动部二者均形成为与所述通孔配合的柱体。
17.根据以上技术特征,滑动连接的结构简单,降低固定装置的制作难度。
18.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锁定构件,所述锁定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二者均连接;
19.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二者均具有矩形横截面;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20.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一方面,保证了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对探地雷达夹持的稳定性;同时,进一步的增大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与探地雷达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探底雷达的稳定效果;另一方面,采用非金属材料,避免了金属材料对探地雷达的干扰,影响探地雷达的检测准确性。
21.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有沿所述预定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
22.所述锁定构件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栓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母旋拧于所述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母位于所述第二柱体的背对所述第一柱体的一侧。
23.根据以上技术特征,锁定结构简单,锁定构件容易制造获取;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间的距离调节简单便于操作,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探地雷达安装。
24.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25.第一连接杆,沿垂直于所述预定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杆与外部装置连接;
26.第二连接杆,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杆形成有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和所述第二连接通孔沿所述预定方向间隔分布;
27.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与第一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三连接通孔;
28.第四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与第二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所述第四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二者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垂直,所述第四连接杆贯穿所述第二连接通孔;
29.升降螺栓、第二螺母和垫片,所述升降螺栓贯穿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三连接通孔,所述第二螺母旋拧于所述升降螺栓,所述第二螺母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背对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
30.根据以上技术特征,实现固定装置沿竖直方向的位置调整,可以使探地雷达适用于检测不同状况的路面,提高了探地雷达的适用范围。
31.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32.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四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悬臂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悬臂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延伸;
33.安置部,设置于所述悬臂,用于固定所述探地雷达。
34.根据以上技术特征,实现竖直方向上固定所述探地雷达,提高探地雷达的安装稳定性。
35.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为20~50cm,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为25~45cm,所述第三连接杆的长度为23~50cm,所述悬臂沿所述预定方向的长度为45~60cm,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15~30cm;
36.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悬臂以及所述支撑杆五者均具有矩形横截面。
37.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检测设备,包括上述的固定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装置的探地雷达。
38.根据本技术的固定装置,能够克服固定装置的行进过程中,探地雷达随着悬臂摆动造成设备不稳定,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提高固定装置的稳定性,保证了安装于固定装置的探地雷达的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1.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轴测图的示意图;
42.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图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
[0044]1‑
第一连接杆;2

升降螺栓;3

第二连接杆;4

悬臂;5a

第一方形柱;5b

第三方形柱;6

探地雷达;7a

第二方形柱;7b

第四方形柱;8

方形空心管;9

第三连接杆;10

稳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6]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7]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8]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9]
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轴测图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图的示意图。
[005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的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可以包括连接机构、悬臂机构以及夹持机构。以用于将探地雷达挂载于车辆的外部的固定装置为例,然而,固定装置并不局限于挂载于车辆的外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将探地雷达安装于其他场景也可以,例如将本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与一些外部设备连接后供人工步行探测使用。
[0051]
具体地,如图1所示,以图1中示出的方位为例,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1沿着自身的延伸方向均布多个螺孔,使所述车辆与第一连接杆1经由这些螺孔实现螺纹连接。第二连接杆3可以与第一连接杆1垂直,并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杆1的中部,使得第二连接杆3向车辆传递的力经由与之相横向的第一连接杆1而分布均匀,确保连接稳固。优选地,第一连接杆1与第二连接杆3形成为方杆,如此,第一连接杆1与车辆之间、第二连接杆3与下述第三连接杆9之间的间隙减小且接触面积增大,进一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连接杆1的长度可以是20~50cm,第二连接杆3的长度可以是25~45cm。
[0052]
如图1所示,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接杆9,优选地,第三连接杆9可以形成为方杆,第三连接杆9与第二连接杆3可以平行且沿竖直方向相对地布置,第三连接杆9经由下述第一锁定部与第二连接杆3连接。第三连接杆9的远离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构件,夹持机构经由连接构件与第三连接杆9连接。可选地,第三连接杆9的长度可以是23~50cm。
[0053]
具体地,夹持构件可以包括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在探地雷达6装载于所述固定装置时,第一夹持构件的部分和第二夹持构件的部分分别与探地雷达6的在上述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即预定方向)的两侧部(即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抵接。如此,实现限制探地雷达6沿着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摆动,有效避免探地雷达作业过程中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0054]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夹持构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滑动部,第一夹持部形成为沿第二连接杆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形柱5a。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第二夹持部和第二滑动部,第二夹持部形成为与第一方形柱5a在上述预定方向上相对的第二方形柱7a。探地雷达6通常为长方体,当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平行设置时,可以与探地雷达6实现较大面积的抵接,使得夹持的稳定性提高。
[0055]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滑动部可以形成为沿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三方形柱5b,可选地,第一方形柱5a与第三方形柱5b两者一体成型。相似地,第二滑动部可以形成为沿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四方形柱7b。连接构件可以形成为沿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形空心管8,可以更好地适应探地雷达6的形状,便于安装。第三连接杆9设置于方形空心管8的中部。第三方形柱5b和第四方形柱7b分别自方形空心管8的两端套入,实现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与连接构件的活动连接,如此,固定装置便于探地雷达6装夹与第一夹持构件与第二夹持构件之间,并可以适用于安装不同尺寸的探地雷达6。
[0056]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并未示出,只要在探地雷达装载于所述固定装置时,第一夹持构件的部分和第二夹持构件的部分分别与探地雷达的沿上述预定方向的两侧部抵接。从而
限制探地雷达沿预定方向的摆动。
[0057]
另外,为了固定装置装载方便,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两者之中可以满足至少有一者与所述连接构件活动连接。具体地,图中未示出,第一夹持构件可以仅包括第一方形柱,第一方形柱可以与方形空心管固定连接,第二夹持构件可以包括第二方形柱和第四方形柱,与上述第二方形柱和第四方形柱设置方式一致。反之,也可以是,第二夹持构件仅包括第二方形柱,第二方形柱与方形空心管固定,第一方形柱和第三方形柱与上述设置方式一致。设置方式与上述设置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58]
此外,图中未示出,连接构件还可以形成为实心方形柱,第三方形柱和第四方形柱均可以形成为空心方管,分别套设于实心方形柱的两端。
[0059]
在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还包括锁定构件,设置于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在所述探地雷达6装载于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之间的状态下,锁定构件限制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沿预定方向的运动。可选地,第一方形柱5a沿预定方向可以形成有贯穿第一方形柱5a的第一通孔,第二方形柱7a可以形成有与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锁定构件可以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在探地雷达6装入第一方形柱5a与第二方形柱7a之间的状态下,第一螺栓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螺母旋拧于第一螺栓,第一螺母位于第二方形柱7a的背对所述第一方形柱5a的一侧。如此,锁定结构简单,锁定构件容易制造获取;第一方形柱5a与第二方形柱7a之间的距离调节简单便于操作,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探地雷达6安装。
[0060]
然而,不限于此,只要可以限制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沿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上的运动。锁定构件还可以形成为环套于第一方形柱和第二方形柱的外侧的卡箍或者其他形式。
[0061]
此外,如图2所示,连接机构还包括锁定部和稳定杆10,优选地,第二连接杆3经由锁定部与第三连接杆9连接。第二连接杆3形成有沿第二连接杆3延伸方向分布的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第三连接杆9的与第一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三连接通孔。锁定部可以包括升降螺栓2和第二螺母,升降螺栓2贯穿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三连接通孔,经由第二螺母锁紧。如此设置可以通过加设螺母或者垫片的方式,调整探地雷达6的装载高度,使探地雷达6可以适应不同路面的检测工作。
[0062]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三连接杆9的与第二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形成有沿垂直于第一连接杆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接杆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稳定杆10,稳定杆10朝向第二连接杆3延伸且与第三连接杆9固定连接。稳定杆10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连接通孔的形状一致。稳定杆10贯穿第二连接通孔,增加第二连接杆3与第三连接杆9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三连接杆9与第二连接杆3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0063]
需要说明的,在满足可以调整探地雷达的装载高度的前提下,第二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之间的连接还可以是如下图中未示出的变形示例。
[0064]
示例一,第二连接杆形成有沿第二连接杆延伸方向分布的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第三连接杆的与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三连接通孔和第四连接通孔。锁定部可以包括第一升降螺栓、第二升降螺栓、第二螺母以及第三螺母。第一升降螺栓贯穿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三连接通孔,经由第二螺母锁紧;第二升降螺栓贯穿第二连接通孔和第四连接通孔,经由第三螺母锁紧。
[0065]
示例二,第三连接杆形成有沿第三连接杆延伸方向分布的第三连接通孔和第四连接通孔。第二连接杆的与第三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连接通孔。第二连接杆的与第四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形成有沿垂直于第一连接杆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接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稳定杆,稳定杆贯穿第二连接通孔。锁定部可以包括升降螺栓和第二螺母,升降螺栓贯穿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三连接通孔,经由第二螺母锁紧。
[0066]
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悬臂机构可以包括支撑部悬臂4以及安置部。优选地,支撑部可以形成为沿上述稳定杆10延伸方向延伸的支撑杆,支撑杆设置于第三连接杆9的靠近方形空心管8的连接处,支撑杆朝向靠近第一连接杆1的一侧延伸。悬臂4可以形成为与第一方形柱5a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形柱。优选地,悬臂4与支撑杆两者一体成型,保证了悬臂4的稳定性。安置部可以形成为沿悬臂4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螺孔,固定装置装载探地雷达6时,可以在探地雷达6的顶部安装连接耳,连接耳与悬臂4的螺孔配合,限制探地雷达6沿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上运动。连接耳可以通过与不同的螺孔配合调节探地雷达6在固定装置中的位置。可选地,悬臂4的长度可以是45~60cm;支撑部的长度可以是15~30cm。
[0067]
在以上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以图1和图2示出的固定装置为例进行描述,以下将具体描述固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0068]
例如,固定装置通过第一连接杆1挂设于车辆外部,第二连接杆3的第二连接通孔套设在第三连接杆9上的稳定杆10外侧。将第三连接杆9调整至适合高度后,升降螺栓2贯穿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经由第二螺母栓紧固定。在探地雷达6顶部安装连接耳,调整探地雷达6至适合位置,通过连接耳与悬臂4固定连接。滑动第一方形柱5a和第二方形柱7a至分别与探地雷达6两侧抵接,第一螺栓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螺母旋拧于第一螺栓,第一螺母位于第二柱体的背对所述第一柱体的一侧。如此,完成探地雷达6的安装。
[0069]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的提供一种检测设备,包括上述的固定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装置的探地雷达,也包括如上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