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7281发布日期:2022-02-12 13:5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减振器。


背景技术:

2.减振器是汽车底盘系统中的阻尼元件,主要用于衰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使得汽车行驶更加稳定、安全,延长汽车使用寿命。
3.现有技术中,转向节支架和减振器外筒接触处强度往往不够,汽车行驶过程中振动较大时易造成产品的弯曲,通常采用增加减振器外筒的厚度来增强转向节支架和减振器外筒接触处的强度,但减振器外筒厚度增加会增大减振器重量,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作出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强度减振器,通过在减振器外筒内部压入一截加强管能有效增强转向节支架和减振器外筒接触处的强度,可防止汽车运行时产品弯曲,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强度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外筒、转向节支架和加强管,所述减振器外筒的一端套设有所述转向节支架,减振器外筒套设转向节支架的一端内侧固设有所述加强管,加强管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的内壁紧配合,加强管两端的端部内外倒角。
6.为了便于压装加强管,所述加强管的中部具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外径相同,第一支撑管靠近所述减振器外筒的中部,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外壁均与减振器外筒的内壁紧配合,连接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减振器外筒的内径,连接管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7.为了便于装配,所述第一支撑管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有引导管,引导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减振器外筒的内径,引导管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8.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与第一支撑管之间通过第一过渡管过渡连接,连接管与第二支撑管之间通过第二过渡管过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与引导管之间通过第三过渡管过渡连接,所述第一过渡管、第二过渡管和第三过渡管均呈圆台形。
9.优选的,所述减振器外筒套设所述转向节支架的一端端部设有后盖,后盖一侧卡入减振器外筒内,减振器外筒一端端部、后盖和转向节支架焊接到一起并形成焊接接头。
10.为了便于加强管更好地增强减振器的强度,所述加强管的整体长度为所述减振器外筒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支撑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管的长度。
11.优选的,所述加强管采用钢管一体成型。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在减振器外筒内部压入一截加强管能有效增强转向节支架和减振器外筒
接触处的强度,可防止汽车运行时产品弯曲,由于减振器外筒内部压装有一截加强管来保证强度,生产时可以适度减小减振器外筒的厚度,进而可以减轻减振器重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14.2.加强管装入减振器外筒后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外壁均与减振器外筒的内壁紧配合,起到支撑固定加强管的作用,加强管是通过压装装入减振器外筒内且加强管长度较长,在加强管的中部设置连接管且连接管外径小于减振器外筒内径,这样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需要压装,连接管部分可直接卡入,增设连接管能有效减小需要压装的长度,可方便加强管的压装装配;
15.3.装配时加强管设置引导管的一端先进入减振器外筒,引导管外径小于减振器外筒内径能使引导管部分直接装入减振器外筒,不需压装,增设引导管能起到引导作用,可便于进一步压装第一支撑管,有利于提高加强管的装配效率。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强管的剖视示意图;
20.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为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中标记: 1-减振器外筒,2-转向节支架,3-加强管,4-连接管,5-第一支撑管,6-第二支撑管,7-第一间隙,8-引导管,9-第二间隙,10-第一过渡管,11-第二过渡管,12-第三过渡管,13-后盖,14-焊接接头,15-弧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1至图5,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2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强度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外筒1、转向节支架2和加强管3,所述减振器外筒1的一端套设有所述转向节支架2,减振器外筒1套设转向节支架2的一端内侧固设有所述加强管3,加强管3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1的内壁紧配合,加强管3两端的端部内外倒角。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压装装配加强管3,加强管3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1的内壁紧配合能使加强管3固定在减振器外筒1内部,通过在减振器外筒1内部
压入一截加强管3能有效增强转向节支架2和减振器外筒1接触处的强度,可防止汽车运行时产品弯曲,由于减振器外筒1内部压装有一截加强管3来保证强度,生产时可以适度减小减振器外筒1的厚度,进而可以减轻减振器重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加强管3两端的端部内外倒角能去除毛刺、消除锐边,可提升装配使用的安全性。具体实施时加强管3的长度及其在减振器外筒1内部的具体部位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整,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减振器外筒1和转向节支架2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27.为了便于压装加强管3,所述加强管3的中部具有连接管4,连接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支撑管5和第二支撑管6,第一支撑管5和第二支撑管6的外径相同,第一支撑管5靠近所述减振器外筒1的中部,第一支撑管5和第二支撑管6的外壁均与减振器外筒1的内壁紧配合,连接管4的外径小于所述减振器外筒1的内径,连接管4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7。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3装入减振器外筒1后第一支撑管5和第二支撑管6的外壁均与减振器外筒1的内壁紧配合,起到支撑固定加强管3的作用,加强管3是通过压装装入减振器外筒1内且加强管3长度较长,在加强管3的中部设置连接管4且连接管4外径小于减振器外筒1内径,这样第一支撑管5和第二支撑管6需要压装,连接管4部分可直接卡入,增设连接管4能有效减小需要压装的长度,可方便加强管3的压装装配。
28.为了便于装配,所述第一支撑管5远离所述连接管4的一端连接有引导管8,引导管8的外径小于所述减振器外筒1的内径,引导管8的外壁与减振器外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9。在本实施例中,装配时加强管3设置引导管8的一端先进入减振器外筒1,引导管8外径小于减振器外筒1内径能使引导管8部分直接装入减振器外筒1,不需压装,增设引导管8能起到引导作用,可便于进一步压装第一支撑管5,有利于提高加强管3的装配效率。
29.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4与第一支撑管5之间通过第一过渡管10过渡连接,连接管4与第二支撑管6之间通过第二过渡管11过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5与引导管8之间通过第三过渡管12过渡连接,所述第一过渡管10、第二过渡管11和第三过渡管12均呈圆台形。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4与第一支撑管5之间形成第一过渡管10,连接管4与第二支撑管6之间形成第二过渡管11,第一支撑管5与引导管8之间形成第三过渡管12,第一过渡管10、第二过渡管11和第三过渡管12均呈圆台形既能很好地起到过渡作用,也便于加强管3的加工,第三过渡管12能在压装第一支撑管5时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便于压装,第二过渡管11能在压装第二支撑管6时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便于压装。
30.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减振器外筒1套设所述转向节支架2的一端端部设有后盖13,后盖13一侧卡入减振器外筒1内,减振器外筒1一端端部、后盖13和转向节支架2焊接到一起并形成焊接接头14。在本实施例中,后盖13一侧卡入减振器外筒1内,另一侧的中部设有弧形凸起15,增设弧形凸起15能有效增加后盖13自身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更好地支撑减振器外筒1,减振器外筒1端部、后盖13和转向节支架2通过焊接接头14焊接到一起,焊接牢靠,后盖13既能封堵减振器外筒1的一端,也能很好地支撑减振器外筒1和转向节支架2,可有利于增强转向节支架2和减振器外筒1接触处的强度。所述的焊接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1.为了便于加强管3更好地增强减振器的强度,所述加强管3的整体长度为所述减振器外筒1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支撑管5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管6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3整体长度为减振器外筒1长度的一半,长度合适,将加强管3压入减振器外筒1内
部后能有效增强减振器的强度,第一支撑管5靠近减振器外筒1的中部,第一支撑管5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管6的长度能使第一支撑管5更好地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可有利于增强减振器的强度。具体实施时加强管3的整体长度也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整。
32.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加强管3采用钢管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3结构设计合理,其采用钢管一体成型,需经过胀口工序进行加工,不仅便于加工,而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进而能更好地增强转向节支架2和减振器外筒1接触处的强度。所述的钢管一体成型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3.本实施例中未作说明的固定方式或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焊接,也能根据具体位置采用其他现有的连接方式,螺纹连接和焊接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34.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