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40385发布日期:2022-02-09 14:1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器。


背景技术:

2.对于变速器内的旋转件而言,连接于旋转件与支撑件之间的支撑轴承既起到支撑作用,又起到降低旋转件在旋转过程所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所以保持支撑轴承的性能不易受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任务。
3.当变速器正常运行时,变速器内的部分旋转件会将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搅动起来并用于润滑变速器内的运动部件;而当变速器停止工作后,旋转件转速开始下降直至为零,在这一过程中旋转件还在对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产生搅油作用,而搅动起来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不足无法将其甩出去,导致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会顺着旋转件的壁面流入支撑轴承内部。由于从变速箱壳底部直接搅动起来的润滑油未经过滤,所以润滑油内通常携带有杂质,当这些杂质进入支撑轴承后会沉积在其内部,并在支撑轴承后续工作时磨损支撑轴承,导致支撑轴承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旨在避免变速器内旋转件所搅动而起的润滑油流入支撑轴承内,导致润滑油的杂质沉积在支撑轴承内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速器包括:
6.变速箱壳;
7.旋转件,设于所述变速箱壳内,且能够旋转搅动所述变速箱壳的底部的润滑油,所述旋转件设有第一端面;
8.支撑件,设于所述变速箱壳内,所述支撑件用以将所述旋转件支撑于所述变速箱壳;
9.支撑轴承,设于所述旋转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支撑轴承包括外圈、内圈、及设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所述内圈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以及
10.轴承座,连接所述旋转件与所述外圈,所述轴承座的外侧面包括连接所述旋转件的第一面段、及超出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二面段,所述第一面段与所述第二面段连接;
11.所述变速器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位于所述第二面段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
12.可选地,所述导油槽成形于所述第二面段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交处。
13.可选地,所述第二面段呈锥面设置,所述第二面段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14.可选地,所述导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面段上。
15.可选地,所述导油槽的槽面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弧或u型设置。
16.可选地,所述导油槽沿所述旋转件的周向延伸,且对应所述旋转件的轴线所占圆心角为360
°

17.可选地,所述支撑轴承为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轴承座包括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抵接于所述外圈的外侧面,所述底壁抵接于所述外圈的端面,所述导油槽位于所述侧壁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
18.可选地,所述轴承座为冲压成型设置。
19.可选地,所述旋转件包括相连接的离合器驱动盘和离合器外毂,所述离合器驱动盘用以驱动连接于离合器输入轴,所述离合器外毂用以将离合器驱动盘的转矩传递至离合器主动片组,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离合器外毂与所述支撑轴承;
20.所述离合器驱动盘、所述离合器外毂与所述支撑件共同限定出离合器内腔,所述离合器内腔用以收容所述离合器主动片组,所述第一端面设于所述离合器外毂且朝向所述离合器内腔设置,所述第二面段位于所述离合器内腔。
21.可选地,所述支撑轴承具有用以安装所述滚动体的安装腔、及分别与所述安装腔的两端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离合器内腔连通;
22.所述支撑件设有供油腔、及与所述供油腔连通的分流孔,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供油腔能够与变速器的吸滤器连接。
23.可选地,所述分流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分流孔呈沿所述支撑件的周向间隔分布设置。
24.可选地,所述支撑件为具有外螺纹的螺纹连接套,与所述变速箱壳螺纹连接。
2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当变速器正常运行时,旋转件会将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搅动起来并用于润滑变速器内的运动部件;当变速器停止工作后,旋转件所搅动起来的润滑油会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旋转件的第一端面往下流动,然后流入位于旋转件的第一端面与轴承座的第二面段之间的导油槽,再沿着导油槽继续往下流动直至回到变速箱壳的底部。通过设置的导油槽对回流的润滑油起到阻挡及引流的作用,从而避免在变速器停止工作后,含有杂质的润滑油回流进入支撑轴承内部,进而避免润滑油内的杂质沉积在支撑轴承内部而对支撑轴承造成磨损的问题,进而有效降低支撑轴承性能下降的速度。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号说明:
32.[0033][0034]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7]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
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8]
当变速器正常运行时,变速器内的部分旋转件会将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搅动起来并用于润滑变速器内的运动部件;而当变速器停止工作后,旋转件转速开始下降直至为零,在这一过程中旋转件还在对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产生搅油作用,而搅动起来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不足无法将其甩出去,导致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会顺着旋转件的壁面流入支撑轴承内部。由于从变速箱壳底部直接搅动起来的润滑油未经过滤,所以润滑油内通常携带有杂质,当这些杂质进入支撑轴承后会沉积在其内部,并在支撑轴承后续工作时磨损支撑轴承,导致支撑轴承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问题。
[0039]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速器,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于第一实施例中,该变速器包括:
[0040]
变速箱壳(图中未示出);
[0041]
旋转件11,设于变速箱壳内,且能够旋转搅动变速箱壳的底部的润滑油,旋转件11设有第一端面121;
[0042]
支撑件180,设于变速箱壳内,支撑件180用以将旋转件11支撑于变速箱壳;
[0043]
支撑轴承190,设于旋转件11与支撑件180之间,支撑轴承190包括外圈、内圈、及设于外圈与内圈之间的滚动体,内圈连接于支撑件180;以及
[0044]
轴承座170,连接旋转件11与外圈,轴承座170的外侧面包括连接旋转件11的第一面段171、及超出第一端面121的第二面段172,第一面段171与第二面段172连接;
[0045]
变速器设有导油槽12,导油槽12位于第二面段172与第一端面121之间。
[004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当变速器正常运行时,旋转件11会将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搅动起来并用于润滑变速器内的运动部件;当变速器停止工作后,旋转件11所搅动起来的润滑油会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旋转件11的第一端面121往下流动,然后流入位于旋转件11的第一端面121与轴承座170的第二面段172之间的导油槽12,再沿着导油槽12继续往下流动直至回到变速箱壳的底部。通过设置的导油槽12对回流的润滑油起到阻挡及引流作用,从而避免在变速器停止工作后,含有杂质的润滑油回流进入支撑轴承190内部,进而避免润滑油内的杂质沉积在支撑轴承190内部而对支撑轴承190造成磨损的问题,进而有效降低支撑轴承190性能下降的速度。需要说明的是,轴承座170的外侧面指的是沿垂直于旋转件11的轴线的方向上,背离旋转件11轴线的侧面;而相对应的,轴承座170的内侧面指的是沿垂直于旋转件11的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旋转件11轴线的侧面。
[0047]
参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于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支撑件设为转轴21',旋转件为套设于转轴21'上的齿轮11',支撑轴承13'的内圈连接转轴21',轴承座14'连接齿轮11'与支撑轴承13'的外圈,齿轮11'设有与第一端面15'相对的第二端面16',轴承座14'的外侧面还包括超出
第二端面16'的第二面段19',第二面段19'与第一面段17'连接;导油槽包括位于第二面段18'与第一端面15'之间的第一导油槽22'、及位于第二面段19'与第二端面16'之间的第二导油槽23'。齿轮11'会对变速箱壳底部的润滑油起到搅动作用而将润滑油带至齿轮11'的啮合部位,以对啮合部位起到润滑作用。当啮合部位长期工作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磨损颗粒,若这些磨损颗粒被润滑油携带着,回流至支撑轴承13'内,则会如和润滑油内的其他杂质一起沉积在支撑轴承13'内部。通过对应齿轮11'的第一端面15'和第二端面16'各设一个导油槽,可以对回流的润滑油起到阻挡和引流作用,从而避免回流的润滑油进入支撑轴承13'内,以保护支撑轴承13',进而有效降低支撑轴承13'性能下降的速度。当然了,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只对应齿轮的第一端面设有导油槽,轴承座包括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侧壁抵接于外圈的外侧面,底壁用以封盖外圈与内圈之间的间隙。
[0048]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运用于变速器内的湿式离合器100时,进一步地,旋转件11包括相连接的离合器驱动盘110和离合器外毂120,离合器驱动盘110用以驱动连接于离合器输入轴,离合器外毂120用以将离合器驱动盘110的转矩传递至离合器主动片组130,轴承座170连接离合器外毂120与支撑轴承190;离合器驱动盘110、离合器外毂120与支撑件180共同限定出离合器内腔210,离合器内腔210用以收容离合器主动片组130,第一端面121设于离合器外毂120且朝向离合器内腔210设置,第二面段172位于离合器内腔210。离合器驱动盘110通过与离合器输入轴驱动连接而接收来自车辆动力源的动力,并利用离合器外毂120与离合器主动片组130将动力转矩传递至变速器内,离合器外毂120通过支撑件180以获取变速箱壳的支撑作用。当变速器停止工作后,离合器外毂120所搅动起来的润滑油会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离合器内腔210,并顺着离合器外毂120的壁面往下流动,直至流入导油槽12内,然后润滑油会沿着导油槽12继续往下流动直至回到变速箱壳的底部,从而避免回流润滑油内的杂质沉积在支撑轴承190内部的问题。
[0049]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导油槽12沿离合器外毂120的周向延伸,且对应离合器外毂120的轴线所占圆心角为360
°
。也即,导油槽12呈环绕离合器外毂120一圈设置,以使离合器外毂120不论在哪个位置停止旋转,导油槽12均能朝向上方,以承接在第一端面121从上往下流的润滑油。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导油槽还可以只绕离合器外毂的轴线二分之一圈或者三分之一圈或者四分之一圈,变速器还包括用以控制离合器外毂停止旋转的制动机构,制动机构能够使离合器外毂处于静止状态时导油槽朝向上方。
[0050]
参照图1,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导油槽12开设于第二面段172上。也即,将导油槽12设置在轴承座170上,而不论导油槽12是随轴承座170制造成型时带出来的,还是在轴承座170制造后进行机加工形成的,导油槽12的形状均容易进行调整以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提高了导油槽12的应用灵活性。
[0051]
参照图1,为了使流入导油槽12内的润滑油不易从导油槽12溢出,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导油槽12的槽面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弧设置。然本设计不限于此,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于第三实施例中,可选地,导油槽12'的槽面的横截面形状呈u型设置。
[0052]
参照图3,为了降低轴承座170'的制造成本,于第三实施例中,可选地,轴承座170'为冲压成型设置。也即,在轴承座170'冲压成型时形成有导油槽12',从而简化导油槽12'的
成形成本,进而降低变速器的制造成本。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轴承座还可以是铸造或锻造成型设置,导油槽采用机加工成形设置。
[0053]
当然了,导油槽也可以不成形于轴承座上,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于第四实施例中,可选地,导油槽12"成形于第二面段与第一端面的相交处。
[0054]
参照图4,为了降低轴承座170"的制造和加工成本,于第四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二面段呈锥面设置,第二面段与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0055]
可以理解的,离合器外毂120在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承受轴向力,还要承受径向力,则要求支撑轴承190要能同时承受轴向力和径向力。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支撑轴承190为角接触球轴承,轴承座170包括相连接的底壁173和侧壁174,侧壁174抵接于外圈的外侧面,底壁173抵接于外圈的端面,导油槽12位于侧壁174的外侧面与第一端面12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轴向力指的是沿离合器外毂120的轴线方向的作用力,径向力指的是沿垂直于离合器外毂120的轴线的方向的作用力。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支撑轴承还可以是圆锥滚子轴承。
[0056]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支撑轴承190具有用以安装滚动体的安装腔、及分别与安装腔的两端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91和第二开口192,第一开口191与离合器内腔210连通;支撑件180设有供油腔181、及与供油腔181连通的分流孔182,分流孔182与第二开口192连通,供油腔181能够与变速器的吸滤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变速器的吸滤器通常还与液压动力源(例如但不限于电子油泵或机械油泵)连接,以使变速箱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在液压动力源的驱动下流入吸滤器,然后经吸滤器的过滤后通过供油管输送至支撑件180的供油腔181内。然后润滑油依次流经供油腔181、分流孔182、支撑轴承190的第二开口192、安装腔、及第一开口191,而流入离合器内腔210,达到既对支撑轴承190起到润滑和冷却的作用,也对离合器内腔210的离合器主动片组130起到润滑和冷却的作用。采用主动供油方式并利用过滤器控制润滑油的清洁度,可以避免润滑油内含有杂质,进而保证在变速器工作时进入到支撑轴承190内的润滑油的清洁度。另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导油槽12结构,可以在变速器不工作时保证含有杂质的润滑油不进入支撑轴承190内,这两个方案共同避免了支撑轴承190内沉积杂质的问题,不论变速器处于何种工作状态,支撑轴承190均能受到良好的保护以保持其性能。
[0057]
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分流孔182设有多个,多个分流孔182呈沿支撑件180的周向间隔分布设置。分流孔182设置有多个,可以提升主动供油时润滑油流入支撑轴承190的效率。
[0058]
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支撑件180为具有外螺纹的螺纹连接套,与变速箱壳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套,便于其与变速箱壳之间的安装及后期维修拆卸,且螺纹连接方式的连接关系稳定可靠。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为还可以是具有外花键的圆管。
[0059]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湿式离合器100还包括连接于离合器外毂120的离合器主动片组130、与离合器主动片组130可活动抵接的离合器从动片组140、及用以驱使离合器主动片组130压向离合器从动片组140的离合器活塞220。不失一般性地,离合器活塞220在机械驱动或液压驱动下,将离合器主动片组130压向并压紧离合器从动片组
140,而使来自离合器驱动盘110的转矩可以经由离合器外毂120和离合器主动片组130传至离合器从动片组140,进而传递至变速器输入轴,以使车辆动力源的动力可以有选择性地传递至变速器。
[0060]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湿式离合器100还包括连接于离合器从动片组140的离合器内毂150、及连接于离合器内毂150的离合器花键毂160,离合器花键毂160的远离离合器从动片组140的一端设有内花键,内花键用以与变速器输入轴上的外花键连接。通过花键连接的方式有利于变速器输入轴与湿式离合器100的安装及后期维修拆卸,且转矩传递可靠、稳定。
[0061]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离合器外毂120、离合器主动片组130、离合器从动片组140、离合器内毂150、离合器花键毂160、及离合器活塞220均一一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其中,第一离合器外毂122与第二离合器外毂123之间通过铆钉或螺栓螺母副连接固定,第一离合器外毂122连接于第二离合器外毂123与离合器驱动盘110之间,第二离合器外毂123的远离第一离合器外毂122的一端与轴承座170连接,第一端面121设于第二离合器外毂123上;第一离合器活塞221用以驱使第一离合器主动片组131压向第一离合器从动片组141,第二离合器活塞222用以驱使第二离合器主动片组132压向第二离合器从动片组142;第一离合器花键毂161与第二离合器花键毂162分别用以与变速器第一输入轴和变速器第二输入轴连接。不失一般性地,车辆动力源的动力转矩经离合器输入轴、离合器驱动盘110传递至第一离合器外毂122和第二离合器外毂123,当离合器控制单元根据车速、转速等车辆参数而选择换挡时,离合器控制单元就会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驱动第一离合器活塞221或第二离合器活塞222,以使转矩依次经第一离合器外毂122、第一离合器主动片组131、第一离合器从动片组141、第一离合器内毂151、及第一离合器花键毂161,传递至变速器第一输入轴,或者使转矩依次经第二离合器外毂123、第二离合器主动片组132、第二离合器从动片组142、第二离合器内毂152、及第二离合器花键毂162,传递至变速器第二输入轴。其中,变速器第一输入轴与变速器第二输入轴与变速器的不同档位齿轮组连接,也即,实现湿式双离合器的作用,进而可以实现在变速器换挡过程中动力传输不中断的效果,避免出现换挡时产生顿挫感的问题。
[0062]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湿式离合器100还包括设于第一离合器活塞221与第一离合器外毂122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231、及设于第二离合器活塞222与轴承座之间的第二弹性复位件232,第一弹性复位件231用以使第一离合器主动片组131具有与第一离合器从动片组141分离的趋势,第二弹性复位件232用以使第二离合器主动片组132具有与第二离合器从动片组142分离的趋势。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复位件231、第二弹性复位件232,可以使第一离合器主动片组131与第一离合器从动片组141之间处于默认分离的状态,且第二离合器主动片组132与第二离合器从动片组142之间也处于默认分离的状态,也即,默认维持离合器中断动力传递路径的状态,离合器控制单元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这两个动力传递路径中的其中之一,以将转矩有选择地传递至变速器第一输入轴或变速器第二输入轴上,而完成变速器换挡工作。
[0063]
参照图1,于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弹性复位件231、第二弹性复位件232为拉伸弹簧。拉伸弹簧工作可靠、稳定,且容易从市场上采购到符合设计要求的信号。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件、第二弹性复位件还可以是弹性金属片。
[006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