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3163发布日期:2022-04-07 08:4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


背景技术:

2.已知有对气体、水、油等流体的流动进行切换、即对流体的通过和切断进行切换的电磁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阀例如搭载于发动机等具有内燃机的车辆,能够对窜漏气体的通过和切断进行切换。
3.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阀具有:喷嘴部,其具有对流体所通过的流路进行开闭的阀芯;以及螺线管部,其具有通过励磁使阀芯移动的柱塞。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56419号公报
5.然而,在以往的电磁阀中,柱塞与阀芯直接接触,因此例如在由树脂材料构成阀芯、由金属材料构成柱塞的情况下,阀芯有可能磨损、破损。另外,例如在由高硬度的部件构成阀芯的情况下,重量容易变大,相应地,阀芯的动作变得迟钝,即,有可能阻碍阀芯的顺畅的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防止阀芯的重量的增大又能够防止由磨损引起的损伤的电磁阀。
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该电磁阀具有:螺线管,其具有绕线架、柱塞以及线圈,该绕线架呈筒状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该柱塞插入于所述贯通孔,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该线圈卷绕于所述绕线架的外周部,伴随通电而产生磁力,使所述柱塞沿轴向移动;流路部件,其与所述螺线管连结,该流路部件具有流体通过流路和阀芯收纳部,该流体通过流路具有第1流路、第2流路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之间并且连接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的中继流路,该阀芯收纳部具有与所述中继流路连接的筒状空间;以及阀芯,其配置于所述阀芯收纳部,能够与所述柱塞一起沿轴向移动,所述阀芯具有:主体部;阀部,其配置于该主体部的轴向一侧,随着与所述柱塞的移动而对所述中继流路进行开闭;以及棒状的销,其沿着轴向贯通所述主体部,在轴向一侧与所述阀部连结,在轴向另一侧与所述柱塞接触,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开口并且供所述销露出的至少1个开口部。
8.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至少1个开口部包含多个所述开口部。
9.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至少1个开口部包含隔着所述销而设置的2个所述开口部。
10.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2个开口部对置地设置。
11.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的中央部。
12.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开口部在所述中央部中靠近轴向另一端侧而设置。
13.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销具有在轴向上分开配置的多个扩径部,该多个扩
径部是通过将所述销的外径扩大而成的。
14.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多个所述扩径部包含设置于轴向一侧的第1扩径部和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第2扩径部,所述第1扩径部和所述第2扩径部各自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体部覆盖。
15.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在从与轴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第1扩径部与所述第2扩径部之间。
16.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销是通过一体成型而形成的一体化物。
17.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阀芯具有被所述阀芯收纳部的内周部引导的引导部。
18.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19.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在所述阀芯收纳部内具有对所述阀芯朝向轴向另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20.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阀芯通过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而一边与所述阀芯收纳部的内周部接触一边朝向轴向另一侧移动。
21.在上述方式的电磁阀中,所述阀芯收纳部在其内周部具有在轴向一侧内径缩小的缩径部和在轴向另一侧内径扩大的扩径部,所述施力部件是弹簧,该弹簧在所述阀芯收纳部内与该阀芯呈同心状地配置于所述阀芯的外周侧,在轴向一侧与所述缩径部和所述扩径部的边界部接触并且在轴向另一侧与所述引导部接触。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的一个方式,能够防止阀芯的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防止由磨损引起的损伤。
附图说明
23.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打开状态)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图。
24.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关闭状态)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图。
25.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26.图4是由图3中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
[0027]
图5是图3所示的电磁阀所具有的阀芯的立体图。
[0028]
图6是依次示出图5所示的阀芯的制造过程的概略剖视图。
[0029]
图7是依次示出图5所示的阀芯的制造过程的概略剖视图。
[0030]
图8是依次示出图5所示的阀芯的制造过程的概略剖视图。
[0031]
标号说明
[0032]
1:电磁阀;2:螺线管;21:绕线架;211:贯通孔;212:凸缘;213:凸缘;214:外周部;22:柱塞;221:柱塞销;222:柱塞主体;223:部分(前端部);23:线圈;24:壳体;241:壳体主体;242:连接器部件;243:环部件;244:开口部;245:壁部;25:芯;26:轭;262:壁部;201:连结部件;202:衬套;203:衬套;3:阀机构;31:弹簧;32:连结部件;33:衬垫;4:流路部件;41:第1流路;42:第2流路;44:中继流路;45:衬垫;46:流体通过流路;48:筒状空间;49:阀芯收纳部;490:内周部;491:缩径部;492:扩径部;494:台阶部;5:阀芯;51:主体部;51’:液状材料;513:第1引导部(引导部);514:第2引导部(引导部);515:凹部;516:面(基端面);517:销
插入部;518:中央部;519:端面;520:端面;53:阀部;55:销;551:扩径部;551a:第1扩径部;551b:第2扩径部;551c:第3扩径部;522:外周部;56:开口部;9:模具;91:上模具;911:型腔;92:下模具;921:型腔;93:支承部件;931:端面;10:内燃机;11:缓冲室;111:燃烧室;112:曲柄室;113:缓冲室;114:内部流路;12:活塞;13:曲柄;14:外部流路;15:电磁阀;16:第1辅助流路;17:电磁阀;18:第2辅助流路;100:车辆;ar:混合气;l1:距离;l2:距离;o1:轴;o41:中心轴线;o42:中心轴线;o56:中心线;q:窜漏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参照图1~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相互垂直的3个轴设定为x轴、y轴以及z轴。作为一例,包含x轴和y轴的xy平面为水平,z轴为铅垂。有时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轴线o1方向)”,将以该轴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所述轴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有时将x轴方向正侧称为“轴向一侧”或简称为“一侧”,将x轴方向负侧称为“轴向另一侧”或简称为“另一侧”。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结构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表示的结构关系等以外的结构关系等。
[0034]
如图1、图2所示,电磁阀1例如搭载于具有发动机等内燃机10的车辆100而使用。内燃机10具有:壳体11,其具有燃烧室111、曲柄室112和缓冲室113;活塞12,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燃烧室111内;以及曲柄13,其设置于曲柄室112内,将活塞12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
[0035]
另外,在壳体11内,曲柄室112与缓冲室113经由内部流路114连接。
[0036]
在燃烧室111,从壳体11的外侧连接有外部流路14。在外部流路14的中途设置有作为节气阀的电磁阀15。
[0037]
外部流路14的比电磁阀15靠下游侧的部分与曲柄室112经由第1辅助流路16连接。在第1辅助流路16的中途设置有作为pcv阀的电磁阀17。
[0038]
外部流路14的比电磁阀15靠上游侧的部分与缓冲室113经由第2辅助流路18连接。并且,在第2辅助流路18中,在与外部流路14的边界部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1。电磁阀1是切换外部流路14的开闭的阀。电磁阀1在车辆100的正常行驶时,将外部流路14设为打开状态(参照图1),在检测混合气ar等的泄漏(以下简称为“泄漏”)的泄漏检测时,将外部流路14设为关闭状态(参照图2)。
[0039]
如图1所示,在打开状态下,混合气ar通过外部流路14流入燃烧室111,以供燃烧。由此,活塞12能够移动。另外,通过外部流路14的混合气ar的一部分从外部流路14的中途流入第2辅助流路18,依次经过缓冲室113、内部流路114到达曲柄室112。流入到曲柄室112的混合气ar能够经由第1辅助流路16返回到外部流路14。
[0040]
如图2所示,在关闭状态下,停止向内燃机10供给混合气ar。并且,在燃烧室111因燃烧而成为高压时,燃烧室111内的窜漏气体q的一部分越过活塞12而流入曲柄室112。之后,曲柄室112内的窜漏气体q经由第1辅助流路16流入外部流路14。此时,若未产生泄漏,则曲柄室112内的压力随时间而减少。并且,在曲柄室112内的压力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未产生泄漏。另一方面,如果发生了泄漏,则曲柄室112内的压力不减少而不会低于所述阈值,或者压力的减少倾向变缓,直至低于所述阈值为止花费时间。在该情况下,判断为发生
了泄漏。
[0041]
如图3所示,电磁阀1具有配置于x轴方向负侧的螺线管2和配置于x轴方向正侧的阀机构3。以下,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2]
螺线管2具有绕线架21、柱塞22、线圈23、壳体24、芯25以及轭26。
[0043]
绕线架21是具有贯通孔211的筒状的部件。贯通孔211沿着与x轴方向平行的轴线o1方向贯通。另外,贯通孔211的内径沿着轴线o1方向恒定。绕线架21在一侧具有向径向突出的凸缘212,在另一侧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213。绕线架21例如由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各种树脂材料构成。
[0044]
在绕线架21的外周部214卷绕有具有导电性的线圈23。并且,通过使线圈23成为通电状态,即,伴随着线圈23中的通电,由绕线架21、芯25和轭26构成磁路,产生磁力。由此,能够使柱塞22沿着轴线o1方向移动。
[0045]
在绕线架21的贯通孔211中插入有芯25和轭26,进而在内侧插入有柱塞22。
[0046]
芯25配置于轴线o1方向一侧,轭26配置于轴线o1方向另一侧。
[0047]
芯25整体为圆筒状,与x轴方向平行地配置。另外,轭26也整体为圆筒状,与x轴方向平行地配置。芯25以及轭26由铁那样的软磁性材料构成,即,由软磁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由此,能够产生能够使柱塞22充分地移动的程度的磁路。
[0048]
另外,螺线管2在贯通孔211内具有将芯25与轭26以分离的状态连结的连结部件201。连结部件201为圆筒状,在内侧嵌入芯25的另一端部和轭26的一端部。连结部件201为非磁性,由具有耐锈性的例如奥氏体系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
[0049]
柱塞22横跨芯25和轭26而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沿着轴线o1方向朝向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移动,即能够往复移动。
[0050]
柱塞22具有圆筒状的柱塞主体222和插入于柱塞主体222的柱塞销221。柱塞销221向轴线o1方向一侧以及另一侧双方突出。另外,轭26的另一侧被壁部262封闭,柱塞销221与该壁部262接触、即碰撞,从而限制柱塞22向另一侧的移动极限。
[0051]
另外,关于柱塞22,在芯25内,柱塞销221被衬套202支承,在轭26内,柱塞销221被衬套203支承。由此,柱塞22能够顺畅地往复运动。
[0052]
壳体24收纳绕线架21、柱塞22、线圈23、芯25以及轭26。壳体24具有壳体主体241、连接器部件242以及环部件243。
[0053]
壳体主体241为有底筒状。即,壳体主体241是具有轴线o1方向一侧开口的开口部244和另一侧封闭的壁部245的筒状的部件。轭26从一侧与壁部245接触。
[0054]
环部件243呈圆环状,在芯25的径向外侧与该芯25呈同心状配置。环部件243从一侧与芯25接触。
[0055]
壳体主体241以及环部件243与芯25同样地由铁那样的软磁性的金属材料构成。
[0056]
连接器部件242与进行向线圈23的通电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连接器部件242与绕线架21同样,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0057]
另外,螺线管2在壳体24内具有:衬垫204,其配置于环部件243与绕线架21的凸缘212之间;以及衬垫205,其配置于壳体主体241的壁部245与绕线架21的凸缘213之间。
[0058]
衬垫204呈环状,在芯25的外周侧与该芯25呈同心状地配置。衬垫204成为在环部件243与绕线架21的凸缘212之间被压缩的状态,由此,能够将环部件243与凸缘212之间密
封。
[0059]
衬垫205呈环状,在轭26的径向外侧与该轭26呈同心状地配置。衬垫205成为在壳体主体241的壁部245与绕线架21的凸缘213之间被压缩的状态,由此,能够将壁部245与凸缘213之间密封。
[0060]
另外,衬垫204和衬垫205由弹性材料构成。作为弹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氨酯橡胶、硅酮橡胶等各种橡胶材料。
[0061]
阀机构3具有流路部件4、阀芯5、弹簧31、连结部件32以及衬垫33。
[0062]
流路部件4是与螺线管2连结的部件,在内部具有能够供作为流体的窜漏气体q通过的流体通过流路46和与流体通过流路46连接的阀芯收纳部49。此外,流路部件4与绕线架21同样地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0063]
流体通过流路46具有第1流路41、第2流路42以及连接第1流路41和第2流路42的中继流路44。
[0064]
第1流路41沿着z轴方向设置,朝向z轴方向负侧开口。另外,第1流路41与外部流路14连接,经由该外部流路14与燃烧室111相连。此外,在流路部件4上,从外侧嵌有对与构成外部流路14的配管之间进行密封的衬垫45。
[0065]
第2流路42也沿着z轴方向设置,朝向z轴方向正侧开口。此外,第2流路42的中心轴线o42相对于第1流路41的中心轴线o41位于x轴方向正侧。另外,第2流路42例如与第2辅助流路18连接。
[0066]
在第1流路41与第2流路42之间,沿着x轴方向、即轴线o1方向设置有中继流路44。中继流路44连接第1流路41和第2流路42。例如,在搭载有电磁阀1的内燃机10为自然吸气型的发动机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窜漏气体q从第1流路41经由中继流路44朝向第2流路42流动。
[0067]
在流体通过流路46的x轴方向负侧相邻地配置有阀芯收纳部49。阀芯收纳部49具有沿着x轴方向设置的筒状空间48。并且,阀芯5以能够沿着x轴方向(轴线o1方向)移动的方式收纳于筒状空间48。另外,筒状空间48在x轴方向正侧与中继流路44相连,在z轴方向负侧(径向外侧)与第1流路41相连。窜漏气体q在从第1流路41朝向第2流路42流动时,依次经过筒状空间48和中继流路44。
[0068]
如图4所示,阀芯收纳部49在其内周部490具有内径缩小的缩径部491和内径扩大的扩径部492。缩径部491在内周部490中位于轴线o1方向一侧,扩径部492在内周部490中位于轴线o1方向另一侧。
[0069]
另外,如图3所示,在阀芯收纳部49的x轴方向负侧配置有连结部件32。连结部件32呈环状,固定于阀芯收纳部49的外周侧(径向外侧)。另外,螺线管2的壳体主体241例如通过压接而固定于连结部件32。由此,成为螺线管2与流路部件4连结的状态。
[0070]
在连结部件32与螺线管2的环部件243之间,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有衬垫33。另外,衬垫33呈环状,与阀芯收纳部49呈同心状地设置。通过衬垫33,能够将连结部件32与环部件243之间密封,因此,能够防止窜漏气体q从它们之间、即流路部件4与螺线管2之间泄漏。另外,衬垫33与衬垫204同样,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
[0071]
如图4所示,在阀芯收纳部49收纳有阀芯5。阀芯5能够与柱塞22一起沿轴线o1方向移动。并且,通过阀芯5的移动,能够对中继流路44进行开闭,即,能够将中继流路44切换为
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打开状态下,窜漏气体q能够在流体通过流路46内通过。另外,图3示出打开状态。另一方面,在关闭状态下,窜漏气体q在流体通过流路46内的通过被阻断。
[0072]
阀芯5具有主体部51、阀部53和销55。
[0073]
主体部51呈柱状,以其中心轴线与轴线o1平行的姿势配置在阀芯收纳部49(筒状空间48)内。主体部51例如与绕线架21同样地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0074]
主体部51具有第1引导部(引导部)513和第2引导部(引导部)514。
[0075]
第1引导部513设置于主体部51的外周部的x轴方向正侧,是外径沿着轴线o1恒定的外径恒定部。第1引导部513与阀芯收纳部49的缩径部491(内周部490)接触。由此,在阀芯5沿着轴线o1方向移动时,第1引导部513被缩径部491引导而滑动,由此,阀芯5能够稳定地移动。
[0076]
第2引导部514设置于主体部51的外周部的比第1引导部513靠x轴方向负侧的位置,是外径比第1引导部513扩大的凸缘部。第2引导部514与阀芯收纳部49的扩径部492(内周部490)接触。由此,在阀芯5沿着轴线o1移动时,第2引导部514被扩径部492引导而滑动。并且,与第1引导部513在缩径部491的引导相结合地,阀芯5能够更稳定地移动。
[0077]
另外,在主体部51上,在第2引导部514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凹部515。凹部515在主体部51的x轴方向负侧的面(基端面)516开口。由此,柱塞销221的x轴方向正侧的部分(前端部)223进入凹部515,能够朝向x轴方向正侧(轴线o1方向一侧)按压阀芯5。并且,通过柱塞22的按压,使阀芯5移动,能够使中继流路44成为关闭状态。
[0078]
在主体部51的轴线o1方向一侧配置有阀部53。阀芯5伴随着与柱塞22的移动,能够接近中继流路44而堵塞该中继流路44,或者远离中继流路44而使该中继流路44开放。因此,阀芯5作为对中继流路44进行开闭的部件而发挥功能。
[0079]
此外,阀部53隔着销而固定于主体部51。
[0080]
另外,阀部53与衬垫204同样,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
[0081]
另外,阀部53例如呈柱状或板状。而且,阀部53的外径小于与阀芯收纳部49的缩径部491接触的第1引导部513的外径。由此,能够防止阀部53与缩径部491接触,因此,能够防止阀芯5的移动被阀部53妨碍。
[0082]
在主体部51,沿着轴线o1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销55。销55呈棒状,与主体部51配置在同轴上。而且,销55在轴线o1方向一侧与阀部53连结,在轴线o1方向另一侧与柱塞22接触。由此,在柱塞22朝向轴线o1方向一侧移动时,能够将来自该柱塞22的按压力经由销55传递到阀部53。因此,阀部53能够接近中继流路44而堵塞该中继流路44,成为关闭状态。
[0083]
销55具有通过将其外径扩大而成的多个扩径部551。这些扩径部551沿着轴线o1方向排列配置,其配置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3个扩径部551中的位于中央的扩径部551称为“第1扩径部551a”,将位于第1扩径部551a的轴线o1方向另一侧的扩径部551称为“第2扩径部551b”,将位于第1扩径部551a的轴线o1方向一侧的扩径部551称为“第3扩径部551c”。
[0084]
第1扩径部551a~第3扩径部551c相互在轴线o1方向上分开地配置,第1扩径部551a与第2扩径部551b之间的距离比第1扩径部551a与第3扩径部551c之间的距离长。而且,第1扩径部551a的外周部的大半部分和第2扩径部551b的外周部的整体分别被主体部51覆盖。由此,销55成为通过尽可能分开地配置的第1扩径部551a和第2扩径部551b卡在主体部
51上的状态,防止从主体部51脱离,即,防止从主体部51脱落。
[0085]
另外,第1扩径部551a~第3扩径部551c的沿着轴线o1方向的全长相互不同,第1扩径部551a为最长,第3扩径部551c为最短,第2扩径部551b为中间的大小。而且,在第3扩径部551c上安装有阀部53。第3扩径部551c是全长最短、即厚度最薄的部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阀部53覆盖于第3扩径部551c而安装阀部53的作业。
[0086]
另外,第1扩径部551a~第3扩径部551c的外径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0087]
作为销55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由此,能够稳定地承受来自柱塞的按压力。另外,即使销55与柱塞销221反复接触,也能够防止该销55的磨损引起的损伤。
[0088]
另外,在阀芯收纳部内49配置有弹簧31。弹簧31是对阀芯5朝向轴线o1方向另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阀芯5在解除了对线圈23的所述通电状态的状态下被弹簧31施力,从而能够朝向轴线o1方向另一方移动。由此,阀部53能够从中继流路44离开,将该中继流路44开放,成为打开状态。
[0089]
另外,作为弹簧31,例如优选使用螺旋弹簧。由此,在阀芯收纳部49内,能够将弹簧31与阀芯5呈同心状地配置于阀芯5的外周侧。并且,弹簧31在轴线o1方向一侧与缩径部491和扩径部492的边界部即台阶部494接触,并且在轴线o1方向另一侧与第2引导部514接触,成为压缩状态。由此,能够不多不少地稳定地对阀芯5施力。
[0090]
然而,在电磁阀1中,阀芯5优选重量尽可能轻。作为理由,是因为若阀芯5的重量比较大,则阀芯5的动作变得迟钝,即,阀芯5的顺畅的动作被阻碍,有可能无法迅速地进行中继流路44的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的切换。因此,在电磁阀1中,成为实现了阀芯5的轻量化的结构。以下,对轻量化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0091]
如图4、图5所示,在主体部51上,在第1引导部513与第2引导部514之间设置有至少1个开口部56。开口部56在与轴线o1方向垂直的方向、即y轴方向上开口。另外,开口部56具有供销55露出的程度的深度。这样的开口部56设置于主体部51,相应地能够实现阀芯5的轻量化。由此,能够实现阀芯5的顺畅的动作,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中继流路44的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的切换。
[0092]
另外,开口部56的结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在阀芯5中,与开口部56的结构数量相应地,轻量化提高。
[0093]
另外,开口部56的侧视时的形状、即从与轴线o1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长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等其他四边形、圆形等。
[0094]
如上所述,主体部51具有凹部515。该凹部515也与开口部56同样地有助于阀芯5的轻量化。由此,开口部56与凹部515相结合地,阀芯5的轻量化进一步提高。
[0095]
另外,开口部56除了轻量化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促进弹簧31的顺畅的动作、即伸缩动作的效果。
[0096]
如上所述,通过流体通过流路46的流体是窜漏气体q。在窜漏气体q中有时含有粘着性的杂质。有时窜漏气体q的一部分也流入阀芯收纳部49内。在该情况下,杂质进入主体部51与弹簧31之间,有可能妨碍弹簧31的伸缩动作。然而,进入到主体部51与弹簧31之间的
杂质随着阀芯5的往复动作而流入开口部56。由此,能够在开口部56回收杂质并使其保持原样地停留,因此,促进弹簧31的顺畅的伸缩动作。
[0097]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开口部56隔着销55设置,即,沿着主体部51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由此,与例如2个开口部56偏向(集中)地设置于主体部51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回收杂质的机会。
[0098]
另外,如图3所示,各开口部56在侧视观察时位于第1扩径部551a与第2扩径部551b之间。由此,充分确保了主体部51与第1扩径部551a卡合的面积和主体部51与第2扩径部551b卡合的面积,因此,进一步防止了销55从主体部51脱离。需要说明的是,在侧视观察时开口部56与第1扩径部551a重叠的情况下,主体部51与第1扩径部551a卡合的面积减少了开口部56的量。同样地,在侧视观察时开口部56与第2扩径部551b重叠的情况下,主体部51与第2扩径部551b卡合的面积减少了开口部56的量。
[0099]
接下来,参照图6~图8对制造阀芯5的方法进行说明。
[0100]
另外,在本制造方法中,使用模具9。模具9具有上模具91、下模具92和2个支承部件93。
[0101]
上模具91具有型腔911。型腔911是主要负责主体部51的第1引导部513的成型的部分。上模具91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102]
在上模具91的下侧配置有下模具92。下模具92具有型腔921。型腔921是主要负责主体部51的第2引导部514以及凹部515的成型的部分。
[0103]
另外,在模具9中,能够将2个支承部件93相对于上模具91的型腔911沿水平方向(图6~图8中的左右方向)插入、拔出。各支承部件93是在主体部51设置开口部56的部件。各支承部件93是呈柱状的部件,相互向相反方向插入、拔出。
[0104]
首先,如图6所示,使上模具91和下模具92成为合模状态。在合模状态下,销55从上模具91的铅垂方向上侧经由型腔911插入至型腔921。另外,在腔911中,从水平方向外侧插入各支承部件93。各支承部件93的端面931与销55的外周部552接触。由此,销55在支承部件93彼此之间沿水平方向被夹持。而且,在这样的合模状态下,销55成为其长度方向的中途被上模具91以及支承部件93的2个部位的支承点支承的状态(以下,有时也称为“双支承状态”)。
[0105]
接着,如图7所示,在维持双支承状态的状态下,向型腔911和型腔921一并填充液态组合物51’。液态组合物51’含有构成主体部51的树脂材料。
[0106]
另外,在填充液态组合物51’时,销55受到来自液态组合物51’的按压力而挠曲,即,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而可能产生位置偏移,但通过双支承状态来防止位置偏移。由此,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模具9内的销55的位置(姿势)。
[0107]
然后,使液态组合物51’固化(或硬化)。由此,成型了主体部51。另外,在液状组合物51’的固化(硬化)中,也通过两端支承状态来保持销55的位置。由此,主体部51成为防止销55的位置偏移而将该销55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
[0108]
如上所述,在主体部51隔着销55设置有2个开口部56。即,在主体部51对置地设置有2个开口部56。因此,用于设置2个开口部56的2个支承部件93也成为在腔911内对置的状态。由此,能够在支承部件93彼此之间牢固地夹持销55,因此,能够实现两端支承状态的稳定化。
[0109]
另外,在主体部51整体(全长)中的插入有销55的销插入部517中,各开口部56设置在销插入部517的图7中上下方向(主体部51的轴线o1方向)上的中央部518。由此,能够使相对于销55的所述2个支承点尽可能地分离,稳定地维持两端支承状态。
[0110]
另外,特别优选在中央部518中靠近图7中下侧(轴线o1方向另一端侧)设置各开口部56。即,在对销插入部517的上侧的端面519与开口部56的中心线o56之间的距离l1和销插入部517的下侧的端面520与开口部56的中心线o56之间的距离l2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优选满足距离l1>距离l2的关系。由此,能够使相对于销55的所述2个支承点进一步尽可能地分离,更稳定地维持两端支承状态。此外,距离l1与距离l2的大小关系优选为距离l1>距离l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距离l1=距离l2,也可以是距离l1<距离l2。
[0111]
接着,如图8所示,在使各支承部件93退避之后,使上模具91和下模具92成为开模状态。由此,主体部51和销53作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化物、即嵌件成型品而得到。这样,在阀芯5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嵌件成型,能够容易地制造主体部51与销53的一体化物。
[0112]
并且,如果在销55上安装阀部53,则阀芯5完成。
[0113]
以上,对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构成电磁阀的各部分能够置换为能够发挥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的构成物。
[0114]
另外,电磁阀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为搭载于具有发动机等内燃机10的车辆100而使用的情况,但电磁阀的应用部位并不限定于车辆100。另外,通过电磁阀1切换通过和切断的流体也不限定于气体(窜漏气体q),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0115]
另外,关于电磁阀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窜漏气体q从第1流路41朝向第2流路42流动的结构,但根据电磁阀1的使用状态,也能够使窜漏气体q从第2流路42朝向第1流路41流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