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鼓试验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合转鼓试验箱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2.转鼓试验台是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室内台架试验设备,通过转鼓试验台不仅可以对汽车进行动力性检测,而且还可以测量多工况排放指标及油耗等,为研究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提供了坚实的试验基础,对加速汽车工业的发展、缩小产品研制周期、节约产品开发费用、提高汽车各项性能指标检测的精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转毂试验机上测试abs的性能,可保障abs正常工作,避免车轮抱死事故的发生,试验汽车在试验机的转毂上模拟在路面上行驶的各种动态工况,并利用各种装置对各动态工况进行测量、分析和判断,多功能转毂试验机由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控制。
3.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转鼓试验箱在使用时,由于其密封性能较差,而人工进行密封后,想要将密封的部分进行拆下,并对转鼓试验箱内部进行维检修理时,较为困难,且在拆卸途中,如果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可能造成试验箱零部件损坏,严重可能导致试验箱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通过增加可拆卸的密封结构,尽量地解决了因拆卸所引发的问题,避免了工作人员对试验箱零部件造成的损坏。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合转鼓试验箱密封结构,包括试验箱本体,试验箱本体的内表面活动安装有封闭结构,封闭结构包括与试验箱本体内表面活动连接的卡合框,卡合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后表面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磁铁,固定块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卡合块,卡合块卡合连接有承接块,承接块的内表面开设有与卡合块外表面相适配的卡合槽,卡合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矩形块,矩形块的外表面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磁铁,卡合框和卡合架的内表面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密封垫。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矩形块和固定块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的位置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异磁极相对。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密封垫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与密封垫内表面滑动连接的保护外壳,保护外壳的外表面开设有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的内表面与密封垫的内表面相贴合,固定结构共两个,分别位于卡合框内表面和卡合架的内表面。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保护外壳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远离保护外壳的一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适配块,保护外壳的内表面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移动杆。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移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盘,适配块的外表面开设
有与移动杆外表面相适配的通孔,密封垫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吸盘的外表面相适配的通孔。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试验箱本体的内表面设置有转鼓,试验箱本体的外表面开设有螺纹,且螺纹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盖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中,需要对封闭结构进行拆卸时,首先转动盖板,待盖板取下后,翻转第一磁铁,随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呈同磁极相对,而根据金属特性同性相斥的原理,此时便可将卡合框和卡合架拉开,首先卡合框受力带动卡合块逐渐远离承接块的凹槽处,随后便可使用固定结构将密封垫取消固定,取消固定后,将密封垫顺着滑槽的内表面拉出,至此,通过封闭结构的多部件同时协作,可进行快速拆卸,拆卸完毕后即可对试验箱本体的内部进行维检修理,尽量地解决了因拆卸所引发的问题,避免了工作人员对试验箱零部件造成的损坏。
13.2、本实用新型中,需要对封闭结构进行安装时,首先将盖板取下,随后翻转第一磁铁,使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形成异磁极相对,随后推动卡合框,卡合框带动卡合块移动承接块的凹槽处并形成稳定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形成磁性吸附,随后将密封垫顺着滑槽的内表面推动,待推动至无法发生位移后,通过固定结构对密封垫进行固定,首先向下推动移动杆,移动杆向下发生位移时同时向外表面两侧发力,适配块受力发生位移带动复位弹簧发生压缩,复位弹簧压缩完毕后带动适配块向外发力并对移动杆进行夹持固定,此时移动杆已带动吸盘穿过密封垫的通孔处来到卡合框的内表面并逐渐吸附固定,随后根据上述操作,重复操作另一固定结构即可完成固定。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配合转鼓试验箱密封结构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配合转鼓试验箱密封结构的封闭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配合转鼓试验箱密封结构的固定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17.图例说明:
18.1、试验箱本体;2、转鼓;3、密封结构;301、卡合框;302、卡合架;303、固定块;304、矩形块;305、承接块;306、卡合块;307、第一磁铁;308、第二磁铁;309、密封垫;4、盖板;5、固定结构;501、保护外壳;502、移动杆;503、复位弹簧;504、适配块;505、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配合转鼓试验箱密封结构,包括试验箱本体1,试验箱本体1的内表面活动安装有封闭结构3,封闭结构3包括与试验箱本体1内表面活动连接的卡合框301,卡合框30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块303,固定块303的后表面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磁铁307,固定块303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卡
合块306,卡合块306卡合连接有承接块305,承接块305的内表面开设有与卡合块306外表面相适配的卡合槽,卡合块306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矩形块304,矩形块304的外表面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磁铁308,卡合框301和卡合架302的内表面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密封垫309,矩形块304和固定块303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的位置与第一磁铁307和第二磁铁308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磁铁307和第二磁铁308为异磁极相对。
22.在本实施例中,需要对封闭结构3进行拆卸时,首先转动盖板4,待盖板4取下后,翻转第一磁铁307,随后第一磁铁307与第二磁铁308呈同磁极相对,而根据金属特性同性相斥的原理,此时便可将卡合框301和卡合架302拉开,首先卡合框301受力带动卡合块306逐渐远离承接块305的凹槽处,随后便可使用固定结构5将密封垫309取消固定,取消固定后,将密封垫309顺着滑槽的内表面拉出,至此,通过封闭结构3的多部件同时协作,可进行快速拆卸,拆卸完毕后即可对试验箱本体1的内部进行维检修理,尽量地解决了因拆卸所引发的问题,避免了工作人员对试验箱零部件造成的损坏。
23.实施例2
24.如图1-3所示,密封垫309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固定结构5,固定结构5包括与密封垫309内表面滑动连接的保护外壳501,保护外壳501的外表面开设有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的内表面与密封垫309的内表面相贴合,固定结构5共两个,分别位于卡合框301内表面和卡合架302的内表面,保护外壳501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503,复位弹簧503的远离保护外壳501的一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适配块504,保护外壳501的内表面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移动杆502,移动杆50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盘505,适配块504的外表面开设有与移动杆502外表面相适配的通孔,密封垫309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吸盘505的外表面相适配的通孔,试验箱本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转鼓2,试验箱本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螺纹,且螺纹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盖板4。
25.在本实施例中,需要对封闭结构3进行安装时,首先将盖板4取下,随后翻转第一磁铁307,使第一磁铁307与第二磁铁308形成异磁极相对,随后推动卡合框301,卡合框301带动卡合块306移动承接块305的凹槽处并形成稳定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磁铁307与第二磁铁308形成磁性吸附,随后将密封垫309顺着滑槽的内表面推动,待推动至无法发生位移后,通过固定结构5对密封垫309进行固定,首先向下推动移动杆502,移动杆502向下发生位移时同时向外表面两侧发力,适配块504受力发生位移带动复位弹簧503发生压缩,复位弹簧503压缩完毕后带动适配块504向外发力并对移动杆502进行夹持固定,此时移动杆502已带动吸盘505穿过密封垫309的通孔处来到卡合框301的内表面并逐渐吸附固定,随后根据上述操作,重复操作另一固定结构5即可完成固定。
26.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27.如图1-3所示,需要对封闭结构3进行拆卸时,首先转动盖板4,待盖板4取下后,翻转第一磁铁307,随后第一磁铁307与第二磁铁308呈同磁极相对,而根据金属特性同性相斥的原理,此时便可将卡合框301和卡合架302拉开,首先卡合框301受力带动卡合块306逐渐远离承接块305的凹槽处,随后便可使用固定结构5将密封垫309取消固定,取消固定后,将密封垫309顺着滑槽的内表面拉出,至此,通过封闭结构3的多部件同时协作,可进行快速拆卸,拆卸完毕后即可对试验箱本体1的内部进行维检修理,尽量地解决了因拆卸所引发的问
题,避免了工作人员对试验箱零部件造成的损坏,在维检修理结束后,需要对封闭结构3进行安装时,首先将盖板4取下,随后翻转第一磁铁307,使第一磁铁307与第二磁铁308形成异磁极相对,随后推动卡合框301,卡合框301带动卡合块306移动承接块305的凹槽处并形成稳定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磁铁307与第二磁铁308形成磁性吸附,随后将密封垫309顺着滑槽的内表面推动,待推动至无法发生位移后,通过固定结构5对密封垫309进行固定,首先向下推动移动杆502,移动杆502向下发生位移时同时向外表面两侧发力,适配块504受力发生位移带动复位弹簧503发生压缩,复位弹簧503压缩完毕后带动适配块504向外发力并对移动杆502进行夹持固定,此时移动杆502已带动吸盘505穿过密封垫309的通孔处来到卡合框301的内表面并逐渐吸附固定,随后根据上述操作,重复操作另一固定结构5即可完成固定。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