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96766发布日期:2022-03-23 16:1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2.常见的绞线设备的绞线管体安装在轴承座上,对于大型绞线设备而言,绞线管体的自重较大,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不平衡力大,为保证绞线管体能够稳定工作,需要在绞线管体下部配置托轮进行辅助支撑。托轮与绞线管体间存在滚动摩擦,在绞线设备长期、高速的工作下托轮容易产生磨损、表面灼伤等问题,需要持续对托轮与绞线设备的接触面进行润滑。通常采用人工注油的方式对托轮表面进行润滑,存在润滑程度不好控制、润滑可靠性不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3.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在保证润滑效果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通过在托轮底部贴合设置从动滚轮,其位于加油槽内,能够将下方的润滑油吸附至从动滚轮表面后对托轮表面进行均匀润滑,保证储油槽内油量充足即可自动对托轮进行持续润滑作业,提高了润滑可靠性和工作效率,且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5.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包括:
6.加油槽,其外套在托轮的下部并固定在绞线设备上,所述加油槽包括托盘,其为弧形挡板结构且内弧面正对托轮的外弧面设置,所述托盘位于托轮的正下方且底部沿轴向设有条形贯穿孔,其长度大于托轮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储油槽,其固定在所述托盘的底部并通过所述条形贯穿孔与所述托盘的内部连通;两个挡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托盘开口的的两侧并与所述托盘、所述储油槽共同形成顶部开口的半封闭结构;
7.从动滚轮,其沿所述托盘的轴向设置在所述条形贯穿孔内并与所述两个挡板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滚轮的顶端与托轮的底端抵接,所述从动滚轮的底端位于所述储油槽内部;
8.油箱,其出油口处设有液压泵,其通过输油管与所述储油槽连通。
9.优选的是,所述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还包括油量报警器,其包括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储油槽的底部并通过安装孔与所述储油槽的内部连通;控制器,其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液压泵电连接。
10.优选的是,所述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还包括两个过滤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条形贯穿孔的两侧,任一过滤板沿所述托盘的轴向固定在其内底面上,所述过滤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挡板抵接。
11.优选的是,所述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所述过滤板包括两个支架,其对称设置在所
述条形贯穿孔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两个挡板抵接,任一支架竖直固定在所述托盘的内底面,所述支架的顶端不与托轮接触;滤网,其沿所述托盘的轴向竖直设置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架上,所述滤网的底端与所述托盘的内底面抵接,所述滤网的顶端与托轮的外弧面抵接。
12.优选的是,所述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所述托盘的轴线与托轮的轴线平行设置且位于托轮的轴线的正上方,所述托盘的顶部两端位于托轮的轴线的上方。
13.优选的是,所述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所述从动滚轮包括转轴,其沿所述托盘的轴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挡板转动连接;滚轮,其同轴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滚轮对应设置在托轮的正下方并与其外弧面抵接,所述滚轮与托轮沿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同;多个刷毛,其均匀分布在所述滚轮的外弧面上,任一刷毛沿所述滚轮的径向设置。
14.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将注油润滑作业由人工模式转换为全自动模式,通过在托轮底部贴合设置从动滚轮,其位于加油槽内,能够将下方润滑油吸附至从动滚轮表面后对托轮表面进行均匀润滑,保证储油槽内油量充足即可自动对托轮进行持续润滑作业,提高了润滑可靠性和工作效率,且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油槽底部固定设置压力传感器判断储油槽内润滑油量是否充足,当油量不足时通过控制器触发油箱内液压泵自动向加油槽内加油,进一步保证了润滑可靠性。
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从动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1、托轮;12、托轮轴;21、托盘;22、储油槽;23、挡板;3、从动滚轮;31、转轴;32、滚轮;33、刷毛;4、油箱;5、输油管;6、单向阀;7、压力传感器;8、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4.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包括:
26.加油槽,其外套在托轮11的下部并固定在绞线设备上,所述加油槽包括托盘21,其为弧形挡板结构且内弧面正对托轮11的外弧面设置,所述托盘21位于托轮11的正下方且底部沿轴向设有条形贯穿孔,其长度大于托轮11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储油槽22,其固定在所述托盘21的底部并通过所述条形贯穿孔与所述托盘21的内部连通;两个挡板23,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托盘21开口的的两侧并与所述托盘21、所述储油槽22共同形成顶部开口的半封闭结构;
27.从动滚轮3,其沿所述托盘21的轴向设置在所述条形贯穿孔内并与所述两个挡板23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滚轮3的顶端与托轮11的底端抵接,所述从动滚轮3的底端位于所述储油槽22内部;
28.油箱4,其出油口处设有液压泵,其通过输油管5与所述储油槽22连通。
29.上述技术方案中,加油槽整体为一无盖的槽型结构,其由三部分组成:托盘21、储油槽22和挡板23,其中,托盘21为内弧面向上的弧形板且位于托轮11的下方,托盘21的轴线与托轮11的轴线平行,且托盘21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托轮11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从而,托盘21能够从下方外套在托轮11的下部。托轮11外弧面在(上油)润滑后的旋转过程中,存在转速过快导致润滑油飞溅至绞线设备及场地内,导致润滑油浪费和场地、设备需额外清理等问题,在托轮11外侧设置托盘21可有效防止上述过程中的油液飞溅至外部,且溅射至托盘21内壁上的润滑液可沿托盘21内壁向底部流动,在保证托轮11得到充分润滑的同时对溅出的润滑油进行重复利用,节省了润滑油的用量。托轮11位于加油槽内的体积取决与弧形板的弧长、托轮11的轴线与托盘21的轴线的间距,而托轮11位于加油槽内的体积会影响托盘21收集溅出的润滑油的效果(收集率),由于托轮11的主要作用是对绞线管体进行可靠支撑,还需要考虑托轮11与绞线管体的相对位置以及两者接触面的位置,加油槽的设置不应对托轮11与绞线管体的连接和转动产生干涉。储油槽22设置在托盘21底部,其横截面的形状、大小均与条形贯穿孔相同,可以认为储油槽22相当于托盘21底部以一定的形状(条形贯穿孔)向下凹陷一段距离后形成的顶部和两侧开口的槽型结构,储油槽22的两侧开口方向与托盘21的两侧开口方向相同且一一对应(即托盘21的轴向的两侧)。两个挡板23分别位于托盘21的两侧开口处,任一挡板23用于封闭对应侧的托盘21与储油槽22的侧向开口,在挡板23安装完成后,托盘21、储油槽22、挡板23即构成顶部开口、下部(侧向和底部)封闭的整体结构。当挡板高度较高时(挡板23顶端高于托轮轴12),挡板23上的对应位置处可配合设置穿孔方便托轮轴12穿出,以免影响托轮的正常转动。储油槽22用于储存足够量的润滑油并收集溅射至托盘21内壁后流下的润滑油,使从动滚轮3(的下部)能够从下方的储油槽22中吸附足够的润滑油并在托轮11的带动下转动至与托轮11的接触面处,从而,使润滑油均匀涂覆在托轮11与从动滚轮3的接触面上。因而,从动滚轮3沿轴线方向的长度需大于(或等于)托轮11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保证托轮11的外弧面的(沿轴线方向的)全长度范围内均涂覆有润滑油,保证润滑效果。从动滚轮3设置在加油槽内部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挡板23转动连接,由于从动滚轮3的顶端始终与托轮11的底端抵接,且从动滚轮3与托轮11的轴线方向平行,当托轮11转动时会带动从动滚轮3转动,两者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动力装置即能使从动滚轮3自动对托轮11进行上油润滑。油箱4设置在加油槽的外侧,油箱4内存储有润滑油,油箱4内的液压泵用于对内部润滑油进行加压后通过输油管5输送至储油
槽22内部,输油管5上设有单向阀6,润滑油只能从油箱4输送至储油槽22中,防止储油槽22内的润滑油倒灌。
30.本实用新型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能够实现对绞线设备的托轮11的自动上油润滑,工作人员只需在判断储油槽22内油量不足(储油槽22内的润滑油液面低于从动滚轮3的底端)时,启动液压泵对储油槽22内进行加油即可保证绞线设备的润滑可靠、有效,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提高了润滑效果和工作效率。
31.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还包括油量报警器,其包括压力传感器7,其设置在所述储油槽22的底部并通过安装孔与所述储油槽22的内部连通;控制器,其与所述压力传感器7、所述液压泵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力传感器7选用基于扩散硅原理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储油槽22底部的液体(润滑油)压力,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优选为米科mik-p300压力变送器。在储油槽22内底面提前开设安装孔,安装孔竖直设置,一方面方便压力传感器7从下方直接安装至储油槽22底部并与其固定,另一方面,安装孔的横截面积固定,压力传感器7的测量端(应变片)正对安装孔设置,即安装孔为压力传感器7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测量环境,在测量面积固定的条件下,能够较准确的测量出储油槽22底部位置的液体压力。在润滑装置安装完成后,可先启动托轮11模拟实际工况对油量报警器进行标定,分别测量储油槽22内润滑油在最高液面处(不能高于托轮11的底端)和最低液面处(不能低于从动滚轮3的底端)时压力传感器7的读数,根据润滑装置整体参数设置公差后即可初步确定压力传感器7的设定压力范围。上述压力范围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压力传感器7实时读取的压力数据传递至控制器内,由控制器判断是否处于设定的压力范围内,当压力值不合格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液压泵的实时工作状态(开始输送润滑油或停止输送润滑油),直至实时压力值回到设定的范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润滑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将储油槽内的润滑油量是否充足的指标进行量化,并通过储油槽底部的液压值表现出来,由控制器自动判断是否需要加油,减小了人工主观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作业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润滑作业的可靠性。
32.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还包括两个过滤板8,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条形贯穿孔的两侧,任一过滤板8沿所述托盘21的轴向固定在其内底面上,所述过滤板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挡板23抵接。其中,过滤板8用于对从托盘21内壁流入储油槽22的润滑油进行过滤,由于托盘21内壁的润滑油是从托轮11上溅出的,润滑油在接触托轮11、空气后可能吸附有杂质,不经过处理直接流入储油槽22存在污染未使用的润滑油的风险,影响润滑效果。因此,沿条形贯穿孔的全长度方向设置过滤板8,能够有效对重复使用的润滑油进行过滤,防止污染储油槽内的润滑油,保证润滑效果。
33.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所述过滤板8包括两个支架,其对称设置在所述条形贯穿孔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两个挡板23抵接,任一支架竖直固定在所述托盘21的内底面,所述支架的顶端不与托轮11接触;滤网,其沿所述托盘21的轴向竖直设置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架上,所述滤网的底端与所述托盘21的内底面抵接,所述滤网的顶端与托轮11的外弧面抵接。具体的,支架不能接触托轮11,以免对托轮11转动产生干涉,支架设置在条形贯穿孔的两端,方便对滤网进行安装,在本实施例中,滤网为柔性材质,支架在高度方向上与滤网重合的部分能够对滤网进行有效支撑,使滤网的顶端和底端能够分别抵接在托轮11的外弧面和托盘21的内壁上,从而,对由托盘流入储油槽内的润滑
油进行充分、有效的过滤,保证了过滤效果。
34.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所述托盘21的轴线与托轮11的轴线平行设置且位于托轮11的轴线的正上方,所述托盘21的顶部两端位于托轮11的轴线的上方。从而,托盘21与托轮11的间隙形成上宽下窄的结构,使托盘21能够更好的收集从托轮11上溅出的润滑油,防止润滑油浪费、污染外部环境,
35.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绞线设备用润滑装置,所述从动滚轮3包括转轴31,其沿所述托盘21的轴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挡板23转动连接;滚轮32,其同轴套设在所述转轴31上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滚轮32对应设置在托轮11的正下方并与其外弧面抵接,所述滚轮32与托轮11沿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同;多个刷毛33,其均匀分布在所述滚轮32的外弧面上,任一刷毛33沿所述滚轮32的径向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滚轮32的外弧面上固定有刷毛33,当滚轮32在托轮11带动下转动时,从动滚轮3与储油槽22内润滑液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吸附更多的润滑油,刷毛33在旋转至滚轮32与托轮11接触面处时被挤压,使刷毛33上吸附的润滑油均匀涂覆在托轮11外弧面上,这种涂覆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润滑效率和润滑效果。
36.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