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定支架以及标定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46492发布日期:2022-06-08 09:1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标定支架以及标定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标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标定支架以及标定设备。


背景技术:

2.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简称adas,是利用安装于车上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在第一时间收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进行静、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等技术上的处理,从而能够让驾驶者在最快的时间察觉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引起注意和提高安全性的主动安全技术。在一些客观的因素影响下,adas需要对雷达和摄像头校准,使adas功能恢复正常,以确保用户的行车安全。
3.执行adas校准前,标定出车辆纵向中心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首先要将标定支架移动到待测车辆的前端,并调节保持标定支架的中心线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齐,即车辆的纵向中心线经过标定支架的中心线,确保标定支架与车辆纵向中心线呈垂直状态,以待测车辆的前保险杠或前轮中心线为测距基准,测量标定支架与测量基准之间的摆放距离,以进行摄像头和雷达等辅助驾驶器件标定。
4.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标定支架大多配置一标定板或标定布,使得标定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与摄像头或雷达等辅助驾驶器件的标定无法同时进行,不利于提高adas标定设备的定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标定支架以及标定设备,能够改善标定支架的定位效率。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标定支架,包括:第一基管;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基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用于支撑第一标定元件;第二基管,与所述第一基管连接;第三基管,与所述第二基管连接,且所述第三基管与所述第一基管平行设置;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三基管连接,且沿所述第三基管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任意一侧,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用于支撑第二标定元件,所述第二标定元件与所述第一标定元件均用于标定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中的设备。
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管与所述第三基管可拆卸地连接。
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管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基管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基管可拆卸地连接。
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基管包括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侧壁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转动轴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转动轴均垂直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中心轴线;当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
述第二连接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二侧壁时,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杆均与所述第三基管平行设置。
10.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部分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运动;所述标定支架包括第一锁定件与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一锁定件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一连接杆,以调整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所述第二紧固件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二连接杆,以调整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
11.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侧壁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均沿所述第一部分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标定支架包括第一铰接件与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第一螺栓与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头卡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穿过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并伸出所述第一铰接件外,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伸出所述第一铰接件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螺母螺接;所述第二锁定件包括第二螺栓以及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栓的头部卡接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螺栓的螺杆穿过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并伸出所述第二铰接件外,所述第二螺栓的螺杆伸出所述第二铰接件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母螺接。
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用于当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一连接杆时,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标定元件;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用于当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二连接杆时,支撑剩余部分所述第一标定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转动轴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转动轴均平行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中心轴线。
1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一角码与第二角码,所述第一角码用于当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一连接杆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角码用于当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二连接杆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二连接杆连接固定。
1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支撑杆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杆运动;沿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支撑杆可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杆运动;所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三锁定件与第四锁定件,所述第三锁定件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一支撑杆,以调整所述第一支撑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位置;所述第四锁定件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二支撑杆,以调整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位置。
1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杆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沿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标定支架包括第三铰接件与第四铰接件,所述第三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固定,所述第四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三锁定件包括第三螺栓以及第三螺母,所述第三螺栓的螺头卡接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螺栓的螺杆穿过第三铰接件的另一端并伸出所述第三铰接件外,所述第三
螺栓的螺杆伸出所述第三铰接件的部分与所述第三螺母螺接;所述第四锁定件包括第四螺栓以及第四螺母,所述第四螺栓的螺头卡接于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第四螺栓的螺杆穿过第四铰接件的另一端并伸出所述第四铰接件外,所述第四螺栓的螺杆伸出所述第四铰接件的部分与所述第四螺母螺接。
1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杆与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三基管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三基管时,支撑部分所述第二标定元件;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三基管可转动地连接,且沿所述第三基管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用于当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三基管时,支撑剩余部分所述第二标定元件。
1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三角码与第四角码,所述第三角码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杆抵靠于所述第三基管时,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以及第三基管连接;所述第四角码用于当所述第四支撑杆抵靠于所述第三基管时,分别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以及第三基管连接。
1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基管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第三支撑杆以及所述第四支撑杆均可相对于所述第三基管运动;所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五锁定件与第六锁定件,所述第五锁定件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三支撑杆,以调整所述第三支撑杆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管的位置;所述第六紧固件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二支撑杆,以调整所述第四支撑杆相对于所述第三基管的位置。
1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基管设有第五滑槽,所述第五滑槽均沿所述第三基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标定支架包括第五铰接件与第六铰接件,所述第五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连接固定,所述第六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五锁定件包括第五螺栓与第五螺母,所述第五螺栓的螺头卡接于所述第五滑槽内,所述第五螺栓的螺杆穿过第五铰接件的另一端并伸出所述第五铰接件外,所述第五螺栓的螺杆伸出所述第五铰接件的部分与所述第五螺母螺接;所述第六锁定件包括第六螺栓以及第六螺母,所述第六螺栓的螺头卡接于所述第五滑槽内,所述第六螺栓的螺杆穿过第六铰接件的另一端并伸出所述第六铰接件外,所述第六螺栓的螺杆伸出所述第六铰接件的部分与所述第六螺母螺接。
20.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基管包括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以及第五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二基管连接,所述第四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部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五部分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部分设有第一分槽,所述第四部分设有第二分槽,所述第五部分设有第三分槽,所述第一分槽、所述第二分槽以及所述第三分槽共同形成所述第五滑槽。
21.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标定支架还包括多个万向轮,所述第一基管、所述第二基管、所述第三基管均设有所述万向轮。
2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标定设备,包括第一标定元件、至少一个第二标定元件以及如上所述的标定支架,所述第一标定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一所述第二标定元件安装于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标定元件与所述第二标定元件的设置位置与待检测车辆上的各摄像头的采集
范围相对应,以使各所述摄像头能够采集对应的标定板图像。
2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标定元件安装于标定支架的第一支撑组件上,通过调整第一基管相对于待测车辆的摆放位置,以使第一标定元件的板面垂直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此时,第一标定元件的标定图案与待测车辆的摄像头的采集范围相对应。另外,由于第一基管的安装位置已确定,第二基管的安装位置随之确定,即可方便的将一第二标定元件安装于标定支架的一第二支撑组件上,此时,第二标定元件的标定图案与待测车辆的其他摄像头采集范围相对应,即待检测车辆上设置的各摄像头的采集范围内均包含有对应的标定板。从而实现对待测车辆上的多个摄像头同时进行联合标定,进而有效地改善标定支架的定位效率。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标定支架安装有第一标定元件以及第二标定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还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中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二基管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爆炸图;
29.图5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中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三基管的第三部分的结构爆炸图;
30.图6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未安装有第一标定元件以及第二标定元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组件中第一连接杆与第三铰接件的一端连接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3.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5.请参阅一并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标定支架,该标定支架安装有第一标定元件以及第二标定元件。图2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该标定支架包括第一基管1、第一支撑组件2、第二基管3、第三基管4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5。第一基管1与第三基管4平行设置,第二基管3为第一基管1与第三基管4的连接结构,第二基管3分别与第一基管1以及第三基管4连接。第一基管1为第一支撑组件2的安装支撑结构,第一支撑组件2安装于第一基管1,第一支撑组件2用于支撑第一标定元件。第三基管4为第二支撑组件5的安装支撑结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5安装于第三基管4,且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5处于第一支撑组件2的一侧,其中,一第二支撑组件5用于支撑一第二标定元件。
36.其中,第一标定元件与第二标定元件均用于标定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中的设备。第一标定元件与第二标定元件具体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多线激光器、标定标靶、雷达反射或吸收装置中的任一种,以标定各种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中的设备,该设备具体是指汽车前摄像头与防碰撞雷达。示例性的,第一标定元件与第二标定元件均为标定板。
37.此外,第一基管1与第三基管4平行设置具体是指,第一基管1与第三基管4可不受第二基管3的约束,即沿垂直于标定支架的摆放平面方向观察,第一基管1、第二基管3以及第三基管4可呈工字形、z字形以及z字形的变形形态。示例性的,第一基管1、第二基管3以及第三基管4共同形成大致呈工字形结构。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标定元件安装于标定支架的第一支撑组件2上,通过调整第一基管1相对于待测车辆的摆放位置,以使第一标定元件的板面垂直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此时,第一标定元件的标定图案与待测车辆的摄像头的采集范围相对应。另外,由于第一基管1的安装位置已确定,第二基管3的安装位置随之确定,即可方便的将一第二标定元件安装于标定支架的一第二支撑组件5上,此时,第二标定元件的标定图案与待测车辆的其他摄像头采集范围相对应,即待检测车辆上设置的各摄像头的采集范围内均包含有对应的标定板。从而实现对待测车辆上的多个摄像头同时进行联合标定。
39.为便于说明,下面结合附图3至图7,依次对上述第一基管1、第一支撑组件2、第二基管3、第三基管4以及第二支撑组件5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0.对于上述第一基管1,请结合图3一并参阅图4示出的示例,第一基管1包括第一连接杆101与第二连接杆102。第一连接杆101以及第二连接杆102均与第二基管3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连接杆101以及第二连接杆102相对于第二基管3展开或折叠,第一连接杆101与第二连接杆102用于共同安装第一支撑组件2。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01与第二连接杆102可折叠,达到改善了标定支架携带和运输的便利性。示例性地,第一连接杆101与第二连接杆102均为无缝铝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管1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管1亦可为整体式结构,即第一连接杆101与第二连接杆102一体连接。
42.其中,第一连接杆101相对于第二基管3展开具体是指,第一连接杆101绕第一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第一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一连接杆101的端面抵靠于第二基管3时,第一连接杆101悬停的位置。第一连接杆101相对于第二基管3折叠具体是指,第一连接杆101绕第一转动轴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一连接杆101的端
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二基管3时,第一连接杆101悬停的位置。可选地,标定支架包括第一铰接件8,第一铰接件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01以及第二基管3连接固定。示例性地,第一铰接件8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43.第二连接杆102相对于第二基管3展开具体是指,第二连接杆102绕第二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三极限位置,第三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二连接杆102的端面抵靠于第二基管3时,第二连接杆102悬停的位置。第二连接杆102相对于第二基管3折叠具体是指,第二连接杆102绕第二转动轴转动至第四极限位置,第四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二连接杆102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二基管3时,第四连接杆悬停的位置。其中,第一转动轴与第二转动轴均垂直于第二基管3的中心轴线,且第二连接杆102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连接杆101的转动方向相反。可选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二铰接件9,第二铰接件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杆102以及第二基管3连接。示例性地,第二铰接件9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44.应当说明的是,当第一连接杆101相对于第二基管3展开,以及第二连接杆102相对于第二基管3展开时,第一连接杆101的中心轴线以及第二连接杆102的中心轴线共轴设置,且均垂直于第二基管3的中心轴线。如此设置,在标定支架置于待测车辆的前端时,安装于第一支撑组件2上第一标定元件的板面可快速地正对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以减少摆正第一标定元件的板面的所需时间。此外,由于第一基管1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呈垂直状态,可将车辆前保险杠或前轮中心线为测距基准,以准确测量第一基管1与测量基准之间的摆放距离。
45.对于上述第一支撑组件2,请继续参阅图4示出的示例,第一支撑组件2包括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二支撑杆202。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一连接杆101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展开或折叠。第二支撑杆202与第二连接杆10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二支撑杆202相对于第二连接杆102展开或折叠。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二支撑杆202用于共同支撑第一标定元件。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二支撑杆202可折叠,改善了标定支架携带和运输的便利性。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二支撑杆202均为无缝铝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组件2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01固设于第一连接杆101和/或第二支撑杆202固设于第二连接杆102,仅第一支撑杆201固设于第一连接杆101时,第二支撑杆202与第二连接杆102可转动地连接,仅第二支撑杆202固设于第二连接杆102时,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一连接杆101可转动地连接。换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支撑杆201以及第二支撑杆202如何安装于第一基管1不做限制,只需满足第一支撑组件2安装于第一基管1,以支撑第一标定元件即可。
47.其中,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展开具体是指,第一支撑杆201绕第三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五极限位置,第五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一支撑杆201的端面抵靠于第一连接杆101时,第一支撑杆201悬停的位置。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折叠具体是指,第一支撑杆201绕第三转动轴转动至第六极限位置,第六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一支撑杆201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一连接杆101时,第一支撑杆201悬停的位置。可选地,第一支撑组件2包括第三铰接件14,第三铰接件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201以及第一连接杆101连接。示例性地,第三铰接件14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48.第二支撑杆202相对于第二连接杆102展开具体是指,第二支撑杆202绕第四转动
轴(未示出)转动至第七极限位置,第七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二支撑杆202的端面抵靠于第二连接杆102时,第二支撑杆202悬停的位置。第二支撑杆202相对于第二连接杆102折叠具体是指,第二支撑杆202绕第四转动轴转动至第八极限位置,第八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二支撑杆202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二连接杆102时,第二支撑杆202悬停的位置。其中,第四转动轴以及第三转动轴均平行于第二基管3的中心轴线,且与第二转动轴以及第一转动轴垂直。其中,第二支撑杆202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支撑杆201的转动方向相反。可选地,第一支撑组件2还包括第四铰接件15,第四铰接件1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杆202以及第二连接杆102连接。示例性地,第四铰接件15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49.为便于安装不同尺寸的第一标定元件,可选地,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二支撑杆202中的一者固设于第一基管1,第一支撑杆201与第二支撑杆202中的另一者沿第一基管1的中心轴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基管1。
50.请结合图7一并参阅图4示出的示例,以第一支撑杆201沿第一连接杆101的中心轴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连接杆101为例说明。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三锁定件12,第三锁定件12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一支撑杆201,以调整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的位置。
51.具体地,第一连接杆101设有两端贯通的第三滑槽101a,第三滑槽101a沿第一连接杆101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第三滑槽101a呈长条状,以起到导向和定位的作用。第三锁定件12包括第三螺栓1201与第三螺母1202,第三螺栓1201的螺头卡接于第三滑槽101a内,第三螺栓1201的螺杆穿过第三铰接件14的一铰接端,并伸出第三铰接件14外,第三螺栓1201的螺杆伸出第三铰接件14的部分与第三螺母1202螺接。
52.当更换不同类型的标定板时,特别是更换不同尺寸的标定板时,可通过调节第三螺母1202与第三螺栓1201的松紧,即可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的位置,以适配不同类型的标定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杆101亦可沿第一连接杆101的中心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螺孔。与螺孔相适配的,第三锁定件12为螺钉,螺钉穿过上述第三铰接件14的一铰接端并与螺孔螺接,亦可至少部分实现上述效果。
53.为便于移动第一标定元件,以使第一标定元件的板面中心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对准,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杆202沿第二连接杆102的中心轴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二连接杆102。标定支架还包括第四锁定件13,第四锁定件13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二支撑杆202,以调整第二支撑杆202相对于第二连接杆102的位置。
54.具体地,第二连接杆102设有两端贯通的第四滑槽102a,第四滑槽102a沿第二连接杆102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第四滑槽102a呈长条状,以起到导向和定位的作用。第四锁定件13包括第四螺栓1301与第四螺母1302,第四螺栓1301的螺头卡接于第四滑槽102a内,第四螺栓1301的螺杆穿过第四铰接件15的一铰接端,并伸出第四铰接件15外,第四螺栓1301的螺杆伸出第四铰接件15的部分与第四螺母1302螺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杆102亦可沿第二连接杆102的中心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螺孔。与螺孔相适配的,第四锁定件13为螺钉,螺钉穿过上述第四铰接件15的一铰接端并与螺孔螺接,亦可至少部分实现上述效果。
55.应当说明的是,当第一支撑杆20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杆201的端面抵靠于第一连接杆101,以实现第一支撑杆201的限位。但由于装配误差的存在,第一支撑杆201的端面并非贴合于第一连接杆101,即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呈倾斜设置,进而
不利于安装第一标定元件。因此,请继续参阅图2示出的示例,标定支架还可包括第一角码10,第一角码10用于当第一支撑杆201的端面抵靠于第一连接杆101时,分别与第一支撑杆201以及第一连接杆101连接。如此设置,第一支撑杆20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101垂直设置,为第一标定元件的安装提供安装基准,减少了第一标定元件安装时需校准第一标定元件的板面是否与待测车辆的前保险杠或前轮中心线齐平的步骤。
56.同理,标定支架还可包括第二角码11,第二角码11用于当第二支撑杆202的端面抵靠于第二连接杆102时,分别与第二支撑杆202以及第二连接杆102连接。
57.对于上述第二基管3,请继续参阅图1或图3示出的示例,第二基管3包括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2,第一部分30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01以及第二连接杆102连接,第一部分301的另一端与第二部分30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二部分302相对于第一部分301可折叠或展开,第二部分302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三基管4连接。
5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2可折叠,进而改善了标定支架携带和运输的便利性。示例性地,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2均为无缝铝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基管3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管3亦可为整体式结构,即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2一体连接。
59.其中,第二部分302相对于第一部分301展开具体是指,第二部分302绕第五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九极限位置,第九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二部分302的端面抵靠于第一部分301的端面时,第二部分302悬停的位置。第二部分302相对于第一部分301折叠具体是指,第二部分302绕第五转动轴转动至第十极限位置,第十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二部分302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一部分301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时,第二部分302悬停的位置。第五转动轴分别垂直于第一部分301的中心轴线以及第一转动轴或第二转动轴。可选地,标定支架包括第七铰接件(未示出),第七铰接件的一铰接端连接固定于第一部分301,第七铰接件的另一较接端连接固定于第二部分302。示例性的,第一铰接件8包括但不限于为合页。
60.为便于提高标定支架的标定效率,可选地,第一连接杆101与第二连接杆102均可相对于第一部分301沿第一部分301的中心轴线方向运动,标定支架包括第一锁定件6与第二锁定件7,第一锁定件6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一连接杆101,以调整第一连接杆101相对于第一部分301的位置,第二锁定件7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二连接杆102,以调整第二连接杆102相对于第一部分301的位置。当待测车辆的摄像头通过第一标定元件的标定图案消除畸变后,可通过调整第一基管1相对于第二基管3的位置,进而调节第一标定元件与待测车辆前保险杠或前轮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摄像头可多次获取第一标定元件的位置信息,进而更准确地得到摄像头的外参数矩阵。
61.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3示出的示例,第一部分30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壁3011与第二侧壁3012。第一侧壁3011设有两端贯通的第一滑槽301a,第一滑槽301a大致呈长条状,以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第一锁定件6包括第一螺栓601与第一螺母602,第一螺栓601的螺头卡接于第一滑槽301a内,第一螺栓601的螺杆穿过第一铰接件8的另一铰接端,并伸出第一铰接件8外,第一螺栓601的螺杆伸出第一铰接件8的部分与第一螺母602螺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301亦可沿第一部分301的中心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螺孔。与螺孔相适配的,第一锁定件6为螺钉,螺钉穿过上述第一铰接件8的一铰接端并与螺孔螺接,亦可至少部分实现上述效果。
62.第二侧壁3012设有两端贯通的第二滑槽301b,第二滑槽301b大致呈以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第二锁定件7包括第二螺栓701与第二螺母702,第二螺栓701的螺头卡接于第二滑槽301b内,第二螺栓701的螺杆穿过第二铰接件9的另一铰接端,并伸出第二铰接件9外,第二螺栓701的螺杆伸出第二铰接件9的部分与第二螺母702螺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部分302亦可沿第二部分302的中心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螺孔。与螺孔相适配的,第二锁定件7为螺钉,螺钉穿过上述第二铰接件9的一铰接端并与螺孔螺接,亦可至少部分实现上述效果。
63.对于上述第三基管4,请结合图3一并参阅图1示出的示例,第三基管4包括第三部分401、第四部分402以及第五部分403,第四部分402与第二基管3的第二部分302可拆卸连接,第三部分401的一端与第四部分40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三部分401可相对于第四部分402折叠或展开,第五部分403的一端与第四部分40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五部分403可相对于第四部分402折叠或展开。第三部分401、第四部分402以及第五部分403均用于安装第二支撑组件5。
64.应当说明的是,由于第三部分401以及第五部分403均可折叠于第四部分402,若第四部分402与第二基管3的第二部分302为不可拆卸地连接,则会出现第三部分401或第五部分403无法折叠的情形出现。因而,采用第四部分402与第二基管3的第二部分302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具体地,标定支架包括第五角码(未示出)与第六角码(未示出),第五角码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一连接处,第六角码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另一连接处,第五角码以及第六角码均分别与两者连接。
6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部分401与第五部分403可折叠,改善了标定支架携带和运输的便利性。示例性地,第三部分401、第四部分402以及第五部分403均为无缝铝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基管4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管4亦可为整体式结构,即第三部分401、第四部分402以及第五部分403均为一体连接。
66.其中,第三部分401相对于第四部分402展开具体是指,第三部分401绕第六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十一极限位置,第十一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三部分401的端面抵靠于第四部分402的一端面,第三部分401悬停的位置。第三部分401相对于第四部分402折叠是指,第三部分401绕第六转动轴转动至第十二极限位置,第十二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三部分401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四部分402时,第三部分401悬停的位置。其中,第六转动轴平行于第一转动轴或第二转动轴。可选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八铰接件(未示出),第八铰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部分401的一端以及第四部分402的一端连接固定。示例性地,第八铰接件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67.第五部分403相对于第四部分402展开具体是指,第五部分403绕第七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十三极限位置,第十三极限位置定义为第四部分402的端面抵靠于第四部分402的另一端面时,第四部分402悬停的位置。第五部分403相对于第四部分402折叠是指,第五部分403绕第七转动轴转动至第十四极限位置,第十四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五部分403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四部分402时,第五部分403悬停的位置。其中,第七转动轴平行于第一转动轴或第二转动轴,且第三部分401的转动方向与第五部分403的转动方向相反。可选地,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九铰接件(未示出),第九铰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部分401的一端
以及第四部分402的一端连接固定。示例性地,第九铰接件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68.对于上述第二支撑组件5,请结合图5继续参阅图1或图2示出的示例,第二支撑组件5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5沿第三基管4的中心轴线方向处于第一支撑组件2的任意一侧,第二支撑组件5用于支撑第二标定元件。
69.由于各第二支撑组件5的结构均相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一第二支撑组件5安装于第三部分401举例说明。请继续参阅图5示出的示例,第二支撑组件5包括第三支撑杆501与第四支撑杆502,第三支撑杆501以及第四支撑杆502均与第三部分401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展开或折叠,以及第四支撑杆502相对于第三部分401展开或折叠。第三支撑杆501与第四支撑杆502用于共同支撑第二标定元件。
7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杆501与第四支撑杆502可折叠,改善了标定支架携带和运输的便利性。示例性地,第三支撑杆501与第四支撑杆502均为无缝铝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组件5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杆501固设于第三部分401和/或第四支撑杆502固设于第三部分401。若仅第三支撑杆501固设于第三部分401时,则第三支撑杆501与第三部分401可转动地连接,若仅第四支撑杆502固设于第三部分401时,则第四支撑杆502与第三部分401可转动地连接。换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三支撑杆501以及第四支撑杆502如何安装于第三基管4不做限制,只需满足第二支撑组件5安装于第三基管4,以支撑第二标定元件即可。
71.其中,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展开具体是指,第三支撑杆501绕第八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十五极限位置,第十五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三支撑杆501的端面抵靠于第三部分401时,第三支撑杆501悬停的位置。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折叠具体是指,第三支撑杆501绕第八转动轴转动至第十六极限位置,第十六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三支撑杆501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三部分401时,第三支撑杆501悬停的位置。可选地,标定支架包括第五铰接件20,第五铰接件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杆501以及第三部分401连接固定。示例性地,第五铰接件20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72.第四支撑杆502相对于第三部分401展开具体是指,第四支撑杆502绕第九转动轴(未示出)转动至第十七极限位置,第十七极限位置定义为第四支撑杆502的端面抵靠于第三部分401时,第四支撑杆502悬停的位置。第四支撑杆502相对于第三部分401折叠具体是指,第四支撑杆502绕第九转动轴转动至第十八极限位置,第十八极限位置定义为与第四支撑杆502的端面相邻的侧面抵靠于第三部分401时,第四支撑杆502悬停的位置。可选地,标定支架包括第六铰接件21,第六铰接件21的两端分别与第四支撑杆502以及第三部分401连接固定。示例性地,第六铰接件21包括但不限于合页。
73.为便于安装不同尺寸的第一标定元件,可选地,第三支撑杆501与第四支撑杆502中的一者固设于第三部分401,第三支撑杆501与第四支撑杆502中的另一者沿第三部分401的中心轴线方向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三部分401。
74.请继续参阅图5示出的示例,以第三支撑杆501沿第三部分401的中心轴线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三部分401为例说明。标定支架还包括第五锁定件18,第五锁定件18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三支撑杆501,以调整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的位置。
75.具体地,第三部分401设有两端贯通的第一分槽401a,第三部分401沿第三部分401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第一分槽401a呈长条状,以起到导向和定位的作用。第五锁定件18包
括第五螺栓1801与第五螺母1802,第五螺栓1801的螺头卡接于第一分槽401a内,第五螺栓1801的螺杆穿过第五铰接件20的一铰接端,并伸出第五铰接件20外,第五螺栓1801的螺杆伸出第五铰接件20的部分与第五螺母1802螺接。
76.当更换不同类型的标定板时,特别是更换不同尺寸的标定板时,可通过调节第五螺母1802与第五螺栓1801的松紧,即可锁定或解除锁定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的位置,以适配不同类型的标定板。可以理解的是,第五部分403亦可沿第五部分403的中心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螺孔。与螺孔相适配的,第五锁定件18为螺钉,螺钉穿过上述第五铰接件20的一铰接端并与螺孔螺接,亦可至少部分实现上述效果。
77.为便于移动第二标定元件,以使第二标定元件的板面中心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准,进一步地,第四支撑杆502沿第三部分401的中心轴线方向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分槽401a。标定支架还包括第六锁定件19,第六锁定件19用于锁定或解除锁定第四支撑杆502,以调整第四支撑杆502相对于第三部分401的位置。
78.具体地,第六锁定件19包括第六螺栓1901与第六螺母1902,第六螺栓1901的螺头卡接于第一分槽401a内,第六螺栓1901的螺杆穿过第六铰接件21的一铰接端,并伸出第六铰接件21外,第六螺栓1901的螺杆伸出第六铰接件21的部分与第六螺母1902螺接。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支撑杆502亦可沿第三部分401的中心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螺孔。与螺孔相适配的,第六锁定件19为螺钉,螺钉穿过上述第六铰接件21的一铰接端并与螺孔螺接,亦可至少部分实现上述效果。
79.应当说明的是,当第三支撑杆50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支撑杆501的端面抵靠于第三部分401,以实现第三支撑杆501的限位。但由于装配误差的存在,第三支撑杆501的端面并非贴合于第三部分401,即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呈倾斜设置,进而不利于第二标定元件的中心点与待测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齐。因此,请继续参阅图5示出的示例,标定支架还可包括第三角码16,第三角码16用于当第三支撑杆501的端面抵靠于第一连接杆101时,分别与第三支撑杆501以及第三部分401连接。如此设置,第三支撑杆501相对于第三部分401垂直设置,以为第二标定元件的安装提供安装基准,减少了第二标定元件安装时需校准第二标定元件的板面是否与待测车辆的前保险杠或前轮中心线齐平的步骤。
80.同理,标定支架还可包括第四角码17,第四角码17用于当第四支撑杆502的端面抵靠于第三部分401时,分别与第四支撑杆502以及第三部分401连接固定。
81.为便于调节至少两个第二支撑组件5相对于第三基管4的位置,可选地,第四部分402设有第二分槽(未示出),以及第五部分403设有第三分槽(未示出),第三分槽、第二分槽以及第一分槽401a共同形成第三基管4的第五滑槽,第三分槽、第二分槽以及第一分槽401a均用于供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5连接。当第三部分401、第四部分402以及第五部分403均处于同一轴线时,第一分槽401a、第二分槽以及第三分槽相互连通。如此设置,当标定支架面对待测车辆上不同的摄像头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单独调节第二标定元件的位置以与之相适配。应当说明的是,至少两个第二支撑组件5仍需满足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5处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的任意一侧的前提。
82.为便于移动标定支架,请继续参阅图1示出的示例,可选地,标定支架还包括多个万向轮22,多个万向轮22分别设置于第一基管1、第二基管3以及第三基管4的底部。
83.为便于读者理解本实用新型示出的标定支架,请参阅图6,图6示出的第一基管1、
第一支撑组件2、第二基管3、第三基管4以及两个第二支撑组件5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84.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标定设备,包括第一标定元件、至少一个第二标定元件以及如上述所述的标定支架。第一标定元件安装于第一支撑组件2,一第二标定元件安装于一第二支撑组件5,其中,第一标定元件与第二标定元件的设置位置与待测车辆上各摄像头的采集范围相对应,以使各摄像头能够采集对应的标定板图像。关于标定支架的具体结构以及功能,请参阅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标定支架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