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1712发布日期:2022-06-18 05:0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


背景技术:

2.减震器(避震器)是一种常用的机车、汽车零配件。减震器的需求是由于弹簧不能马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弹簧被压缩再放开以后,它会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压缩—舒张状态,所以减震器可以吸收车轮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动,使乘坐舒适。现有减震器一般包括固接于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于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以此获得缓冲作用。
3.中国专利号:201620469734.9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该避震器在实施上,当车辆受到冲击时,该活塞杆会向内移动以压缩弹簧且带动该活塞向下移动,使得该内筒内的阻尼油会经由第二通道流入该副压缸内,再依序经由第三通道、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的流道及该第一通道而流入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的空间,接着,经由该内筒上端的穿孔回流至该内筒内。通过具有黏滞性的阻尼油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阻力,就可产生压缩过程的阻尼作用;另一方面,当该避震器的弹簧回弹使该活塞受活塞杆带动向上移动时,该内筒内的阻尼油会从该内筒上端的穿孔依序流经空间、该第一通道、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的流道、该第三通道流入该副压缸内,接着,经由第二通道回流至该内筒内。通过阻尼油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阻力,就可产生减震效果;但是,通过手动调节阻尼调节器调节阻尼的大小,其调节速度慢、调节精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手动调节减震器阻尼大小的调节便利性差、调节精度低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包括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的外筒、气囊装置、两个电动调节装置以及设于外筒的另一端上的封口盖,通过安装座、外筒和封口盖形成一容腔,定义沿外筒的轴向方向延伸为纵向方向,与该纵向方向垂直延伸为横向方向,所述外筒内同轴设有内筒,通过内筒将容腔分为内腔和外腔,所述内筒上设有通孔,所述内筒内穿设有活塞杆,其一端穿过封口盖向外延伸且固定设有支撑座,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位于内筒内设有活塞,所述外筒上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外筒和支撑座上,所述气囊装置沿横向方向分布,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电动调节装置的第一安装槽以及一个用于安装气囊装置的第二安装槽,所述内腔与其中一第一安装槽之间连通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外腔与另一第一安装槽之间连通设有第二流道,两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三流道。
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一流道与外界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流道与外界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
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三流道与外界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
10.进一步的,两所述电动调节装置均包括阀座,所述阀座上设有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或者第二流道与第三流道,所述阀座上与阀座螺纹连接用于调节第四流道流速的阀杆,所述阀杆上卡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驱动连接杆转动的电动马达,所述阀座上设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上设有流通孔,所述连接盘上设有实现流通孔启闭的阀片和支撑阀片的弹簧。
11.进一步的,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连线与外筒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
~60
°

12.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在减震器受到冲击,其冲击力通过活塞杆上的活塞压缩阻尼油,使得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第三流道进入到气囊装置内,另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进入到外腔内,再通过内筒上的通孔进入到内腔的下部内,在减震器回弹中,气囊装置内的阻尼油通过第三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别进入到内腔的上部和外腔内,内腔的下部和外腔上的阻尼油通过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进入到内腔的上部,实现阻尼油的循环流通,通过多路径流动,使得阻尼油内的势能消耗,从而消除减震器受到的冲击力,通过两个电动调节装置分别调节流经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阻尼油的流经,从而提高减震器的减震舒适性,电动调节装置提高了调节的便利性以及调节的精度。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动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座的正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座的后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座的仰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
23.参考图1至图8所示,一种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包括安装座1、设于安装座1上的外筒2、气囊装置3、两个电动调节装置4以及设于外筒2的另一端上的封口盖5,通过安装座1、外筒2和封口盖5形成一容腔,定义沿外筒2的轴向方向延伸为纵向方向,与该纵向方向垂直
延伸为横向方向,所述外筒2内同轴设有内筒6,通过内筒6将容腔分为内腔和外腔,所述内筒6上设有通孔7,所述内筒6内穿设有活塞杆8,其一端穿过封口盖5向外延伸且固定设有支撑座9,所述活塞杆8的另一端位于内筒6内设有活塞10,所述外筒2上套设有减震弹簧20,所述减震弹簧20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外筒2和支撑座9上,所述气囊装置3沿横向方向分布,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电动调节装置4的第一安装槽11以及一个用于安装气囊装置3的第二安装槽12,所述内腔与其中一第一安装槽11之间连通设有第一流道13,所述外腔与另一第一安装槽11之间连通设有第二流道14,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与第二安装槽12连通设有第三流道15。
24.本新型电子调节减震器,在减震器受到冲击,其冲击力通过活塞杆8上的活塞10压缩阻尼油,使得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13、第三流道15进入到气囊装置3内,另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13、第二流道14进入到外腔内,再通过内筒6上的通孔7进入到内腔的下部内,在减震器回弹中,气囊装置3内的阻尼油通过第三流道15、第一流道13、第二流道14分别进入到内腔的上部和外腔内,内腔的下部和外腔上的阻尼油通过第二流道14、第一流道13进入到内腔的上部,实现阻尼油的循环流通,通过多路径流动,使得阻尼油内的势能消耗,从而消除减震器受到的冲击力,通过两个电动调节装置4分别调节流经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的阻尼油的流经,从而提高减震器的减震舒适性,电动调节装置4提高了调节的便利性以及调节的精度;并且气囊装置3沿横向方向分布设置,增加阻尼油与其流动的流道之间的粘滞性,提高阻尼油的流动能耗,有利于快速减震,同时该种设置,能够适应不同的安装空间要求,提高安装空间利用率。
25.具体的,两所述电动调节装置4均包括阀座41,所述阀座41上设有第四流道42,所述第四流道42连通第一流道13与第三流道15或者第二流道14与第三流道15,所述阀座41上与阀座41螺纹连接用于调节第四流道42流速的阀杆43,所述阀杆43上卡接有连接杆44,所述连接杆44上设有驱动连接杆44转动的电动马达45,所述阀座41上设有连接盘46,所述连接盘46上设有流通孔47,所述连接盘46上设有实现流通孔47启闭的阀片48和支撑阀片48的弹簧49。通过电信号控制电动马达45正、反转动,并通过连接杆44带动阀杆43转动,使得阀杆43调节第四流道42的流经,进而调节第一流道13或者第二流道14的流经,调节便利,调节精确度高。
26.制得注意的是,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两个连通第一流道13与外界的第一连接孔21,两所述第一连接孔21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所述第一连接孔2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22,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三个连通第二流道14与外界的第二连接孔23,其中两所述第二连接孔23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所述第二连接孔23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24,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两个连通第三流道15与外界的第三连接孔25,所述第三连接孔25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26,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21、第二连接孔23和第三连接孔25便于阻尼油的更换,以及减震器的维修、疏通,减少电动调节装置的拆卸概率,提高减震器的可靠性。
27.并且,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中轴线连线与外筒2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
,当然也可在30
°
~60
°
任一角度值,能够进一步增加阻尼油与其流动的流道之间的粘滞性,提高阻尼油的流动能耗,有利于快速减震,同时降低安装中占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便于减震器的安装。
28.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
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