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58631发布日期:2022-08-31 14:0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可独立调整扭力及摩擦力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twm350628揭示一种用于转轴的凸轮总成,由一枢轴件、一支架、至少一摩擦片、一凸轮总成、至少一弹性体及一端封件所组合而成,其中,凸轮总成由一固定件及一滑动件所构成。枢轴件包含一轴杆,轴杆断面为非圆形,与摩擦片及凸轮总成的滑动件套接,使其可随轴杆同步作动。支架供轴杆穿越。固定件固定于支架一侧并与支架共同夹置摩擦片,且与滑动件对接。弹性体套接于轴杆,使滑动件可在轴杆上轴向移动。端封件结合在轴杆的自由端,以防止各元件轴向脱出。
3.前述的凸轮总成,若螺转封端件(即防脱螺帽)于轴杆上的相对位置,就会改变弹性体的迫紧程度,产生不同扭力,但同时也一并影响夹设在支架与枢轴件之间、支架与固定件之间的摩擦片的迫紧程度,换句话说,扭力与摩擦力是同时被影响(同步增加或减少),没有办法独立操作,如此一来,例如当需要增加扭力但降低摩擦力时,就会产生调整上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以承载一显示器,并设置于一工作面,该支撑装置包括:一立柱,实质沿一重力方向延伸,并包含一开口;一延伸件,包含一凸颈及一轴杆,该凸颈设置于该立柱并部分由该开口朝外延伸,该轴杆沿一第一轴线固设于该凸颈;一承载件,用以承载该显示器,并能以该第一轴线为轴心相对于该凸颈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倾转变换,且包含枢转地套设于该轴杆的一第一框;以及一第一扭力单元,包含:一第一弹性组,套设于该轴杆,并恒提供一第一扭力,且具有一第一螺帽,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一位置,该第一扭力是一第一底端值,经由调整该第一螺帽,能改变该第一底端值,当该承载件由该第一位置变换至该第二位置,该第一扭力逐渐变大;及一第一摩擦组,与该第一弹性组相间隔地设置,并具有套设于该轴杆的至少一第一摩擦片及一第一螺母,经由调整该第一螺母,能改变所述第一摩擦片的一预设迫紧度;其中,当施加一外力,能使该承载件在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倾转变换,该第一扭力对应变化,且所述第一摩擦片产生摩擦,当该外力移除,该承载件随停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任意位置。
5.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摩擦组还具有套设于该轴杆的至少一第一止动华司,所述第一止动华司固定于该第一框,所述第一摩擦片位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与该第一螺母之间。
6.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弹性组还具有套设于该轴杆的一第一定凸轮、一第一动凸轮及至少一第一碗型华司,当该承载件由该第一位置变换至该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碗型华司的变形程度逐渐增加,使该第一扭力逐渐变大,当该承载件由该第二位置变换至该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碗型华司的变形程度逐渐减少,使该第一扭力逐渐变小。
7.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框具有一第一容置槽、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一弹性组与该第一摩擦组共同容设于该第一容置槽,且所述第一止动华司固定于该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定凸轮固定于该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止动华司及该第一定凸轮能随该承载件相对该轴杆旋转。
8.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定凸轮、该第一动凸轮、所述第一碗型华司及该第一螺帽依序套设于该轴杆,经由调整该第一螺帽,改变该第一螺帽与该第一定凸轮的一第一预设距离,能调整所述第一碗型华司被迫紧的预设程度;而所述第一止动华司、所述第一摩擦片及该第一螺母依序套设于该轴杆,经由调整该第一螺母,改变该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的一第一间距,能调整所述第一摩擦片的该预设迫紧度。
9.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轴杆具有一非圆形截面,该第一动凸轮具有与该非圆形截面匹配的一第一贯孔,当该承载件相对于该轴杆旋转时,该第一动凸轮不相对该轴杆旋转但能沿该第一轴线于该轴杆上滑动,借此改变所述第一碗型华司的变形程度。
10.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定凸轮具有相间隔的二第一凸块,该第一动凸轮具有二第一凹陷区及二第一凸起区,所述第一凸起区分别对应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陷区之间,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凹陷区与所述第一凸块彼此完全对应互补,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区与所述第一凸块彼此完全对应抵顶,当该承载件自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倾转变换时,所述第一凸块逐渐脱离所述第一凹陷区并逐渐抵顶所述第一凸起区,借此该第一动凸轮逐渐靠近该第一螺帽,并逐渐更加挤压所述第一碗型华司,当该承载件自该第二位置往该第一位置倾转变换时,所述第一凸块逐渐脱离所述第一凸起区并逐渐回到所述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碗型华司弹性地推抵该第一动凸轮逐渐远离该第一螺帽。
11.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框还具有一第一本体、二第一板体及一第一卡合块,该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一板体围绕界定该第一容置槽,该第一固定部形成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一限位部形成于该第一卡合块,所述第一板体分别连接该第一本体两侧而朝外延伸。
12.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本体具有供该轴杆穿设的一第一轴孔,该第一卡合块贯穿该第一容置槽并具有一第一上块体及一第一下块体,该第一上块体固设于所述第一板体其中之一,该第一下块体固设于所述第一板体其中另一。
13.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上块体具有一第一上凹槽,该第一下块体具有一第一下凹槽,该第一上凹槽与该第一下凹槽共同界定该第一限位部,该第一定凸轮还具有二第一凸舌,所述第一凸舌分别对应设置于该第一上凹槽与该第一下凹槽。
14.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所述第一碗型华司的数量为偶数个,每一第一碗型华司分别具有一第一外突面,任两相邻的所述第一碗型华司的第一外突面朝向相反方向,而所述第一止动华司具有二第一定位钩,该第一本体还具有二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共同界定该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定位钩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
15.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承载件包含一主板、一前板、一后板及一第二框,该主板具有一容置空间,该第二框枢转地套设于该轴杆,该前板及该后板分别连接该第一框及该第二框的相对两侧,该第一扭力单元、该第一框及该第二框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主板能以一第三轴线相对该延伸件、该第一框及该第二框旋转,并使该显示器于一直摆位置及一横摆位置转换。
16.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还包括一第二扭力单元,该第二扭力单元包含:一第二弹性组,套设于该轴杆,并恒提供一第二扭力,且具有一第二螺帽,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一位置,该第二扭力是一第二底端值,经由调整该第二螺帽,能改变该第二底端值,当该承载件由该第一位置变换至该第二位置,该第二扭力逐渐变大;以及一第二摩擦组,与该第二弹性组相间隔地设置,并具有套设于该轴杆的至少一第二摩擦片及一第二螺母,经由调整该第二螺母,能改变所述第二摩擦片的一预设迫紧度;其中,当施加一外力,能使该承载件在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倾转变换,该第二扭力对应变化,且所述第二摩擦片产生摩擦,当该外力移除,该承载件随停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任意位置。
17.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摩擦组还具有套设于该轴杆的至少一第二止动华司,所述第二止动华司固定于该第二框,所述第二摩擦片位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与该第二螺母之间。
18.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弹性组还具有套设于该轴杆的一第二定凸轮、一第二动凸轮及至少一第二碗型华司,该第二动凸轮具有与该轴杆的该非圆形截面匹配的一第二贯孔,当该承载件相对于该轴杆旋转时,该第二动凸轮不相对该轴杆旋转但能沿该第一轴线于该轴杆上滑动,借此改变所述第二碗型华司的变形程度,当该承载件由该第一位置变换至该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碗型华司的变形程度逐渐增加,使该第二扭力逐渐变大,当该承载件由该第二位置变换至该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碗型华司的变形程度逐渐减少,使该第二扭力逐渐变小。
19.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框具有一第二容置槽、一第二固定部及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弹性组与该第二摩擦组共同容设于该第二容置槽,且所述第二止动华司固定于该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定凸轮固定于该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止动华司及该第二定凸轮能随该承载件相对该轴杆旋转。
20.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定凸轮、该第二动凸轮、所述第二碗型华司及该第二螺帽依序套设于该轴杆,经由调整该第二螺帽,改变该第二螺帽与该第二定凸轮的一第二预设距离,能调整所述第二碗型华司被迫紧的预设程度;而所述第二止动华司、所述第二摩擦片及该第二螺母依序套设于该轴杆,经由调整该第二螺母,改变该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的一第二间距,能调整所述第二摩擦片的该预设迫紧度。
21.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定凸轮具有相间隔的二第二凸块,该第二动凸轮具有二第二凹陷区及二第二凸起区,所述第二凸起区分别对应形成于所述第二凹陷区之间,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凹陷区与所述第二凸块彼此完全对应互补,当该承载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起区与所述第二凸块彼此完全对应抵顶,当该承载件自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倾转变换时,所述第二凸块逐渐脱离所述第二凹陷区并逐渐抵顶所述第二凸起区,借此该第二动凸轮逐渐靠近该第二螺帽,并逐渐更加挤压所述第二碗型华司,当该承载件自该第二位置往该第一位置倾转变换时,所述第二凸块逐渐脱离所述第二凸起区并逐渐回到所述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碗型华司弹性地推抵该第二动凸轮逐渐远离该第二螺帽。
22.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框还具有一第二本体、二第二板体及一第二卡合块,该第二本体及所述第二板体围绕界定该第二容置槽,该第二固定部形成于该第二本体,该第二限位部形成于该第二卡合块,所述第二板体分别连接该第二本体两侧而朝外延伸;该
第二本体具有供该轴杆穿设的一第二轴孔,该第二卡合块贯穿该第二容置槽并具有一第二上块体及一第二下块体,该第二上块体固设于所述第二板体其中之一,该第二下块体固设于所述第二板体其中另一,该第二上块体具有一第二上凹槽,该第二下块体具有一第二下凹槽,该第二上凹槽与该第二下凹槽共同界定该第二限位部,该第二定凸轮还具有二第二凸舌,所述第二凸舌分别对应设置于该第二上凹槽与该第二下凹槽。
23.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所述第二碗型华司的数量为偶数个,每一第二碗型华司分别具有一第二外突面,任两相邻的所述第二碗型华司的第二外突面朝向相反方向,而所述第二止动华司具有二第二定位钩,该第二本体还具有二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共同界定该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定位钩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25.图2及图3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部分元件的左前上视角及右后上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6.图4a及图4b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第一框与第一扭力单元的左前上视角及右后上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7.图5a及图5b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第二框与第二扭力单元的左前上视角及右后上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8.图6a及图6b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第一/二动凸轮及第一/二定凸轮的左前上视角及右前上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29.图7a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30.图7b为图7a中部分元件的前视图。
31.图8a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位于第二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32.图8b为图8a中部分元件的前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00:支撑装置
35.2000:显示器
36.3000:工作面
37.1:基座
38.2:立柱
39.21:开口
40.3:延伸件
41.31:凸颈
42.311:组装穿孔
43.312:上抵接部
44.313:下抵接部
45.32:轴杆
46.321:中间段
47.322:延伸段
48.4:承载件
49.41:第一框
50.411:第一本体
51.4111:第一轴孔
52.4112:第一沟槽
53.4113:第一锁孔
54.412:第一板体
55.413:第一卡合块
56.4131:第一上块体
57.41311:第一上凹槽
58.41312:第一上凹孔
59.4132:第一下块体
60.41321:第一下凹槽
61.41322:第一下凹孔
62.414:第一容置槽
63.415:第一固定部
64.416:第一限位部
65.417:第一前螺孔
66.418:第一后螺孔
67.419:第一板体孔
68.42:第二框
69.421:第二本体
70.4211:第二轴孔
71.4212:第二沟槽
72.4213:第二锁孔
73.422:第二板体
74.423:第二卡合块
75.4231:第二上块体
76.42311:第二上凹槽
77.42312:第二上凹孔
78.4232:第二下块体
79.42321:第二下凹槽
80.42322:第二下凹孔
81.424:第二容置槽
82.425:第二固定部
83.426:第二限位部
84.427:第二前螺孔
85.428:第二后螺孔
86.429:第二板体孔
87.43:主板
88.431:容置空间
89.44:前板
90.441:前板螺孔
91.45:后板
92.451:后板螺孔
93.46:摩擦环
94.47:第一定位件
95.48:第二定位件
96.5:第一扭力单元
97.51:第一弹性组
98.511:第一螺帽
99.512:第一碗型华司
100.5121:第一外突面
101.513:第一动凸轮
102.5131:第一贯孔
103.5132:第一凹陷区
104.5133:第一凸起区
105.514:第一定凸轮
106.5141:第一凸块
107.5142:第一凸舌
108.515:第一垫片
109.52:第一摩擦组
110.521:第一螺母
111.522:第一摩擦片
112.523:第一止动华司
113.5231:第一定位钩
114.524:第一碗型垫片
115.525:第一垫环
116.6:第二扭力单元
117.61:第二弹性组
118.611:第二螺帽
119.612:第二碗型华司
120.6121:第二外突面
121.613:第二动凸轮
122.6131:第二贯孔
123.6132:第二凹陷区
124.6133:第二凸起区
125.614:第二定凸轮
126.6141:第二凸块
127.6142:第二凸舌
128.615:第二垫片
129.62:第二摩擦组
130.621:第二螺母
131.622:第二摩擦片
132.623:第二止动华司
133.6231:第二定位钩
134.624:第二碗型垫片
135.625:第二垫环
136.d1:第一预设距离
137.d2:第二预设距离
138.f:外力
139.g:重力方向
140.t1:第一间距
141.t2:第二间距
142.x1:第一轴线
143.x2:第二轴线
144.x3:第三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145.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支撑装置1000用以承载一显示器2000,并设置于一工作面3000(如一桌面),支撑装置1000包括一基座1、一立柱2、一延伸件3、一承载件4、一第一扭力单元5及一第二扭力单元6。基座1设置于工作面3000上。立柱2设置于基座1上,并实质沿一重力方向g延伸。延伸件3设置于立柱2并朝外延伸。承载件4连接延伸件3,且用以承载显示器2000,并能以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一第一轴线x1为轴心相对于延伸件3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倾转变换。第一扭力单元5及第二扭力单元6彼此相对地分别设置于承载件4,于本实施例,第一扭力单元5及第二扭力单元6以延伸件3为基准,对称地位于延伸件3两侧,但不以此为限。
146.基座1概略为一长方形板体,借此能稳固地直接置放于工作面3000,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以是螺丝锁固(于一墙面)或夹持固定(于一桌面)的形式。
147.立柱2概略为一长方形柱体,以略微倾斜工作面3000的方式延伸并设置于基座1。于其他实施例中,立柱2也可以是以垂直工作面3000的方式延伸并设置于基座1,在此不作限制。立柱2包括一开口21,开口21实质沿重力方向g延伸。
148.延伸件3包含一凸颈31及一轴杆32。凸颈31设置于立柱2并部分由开口21沿与重力方向g垂直的一第二轴线x2朝外延伸,并能通过滑轨(图未示)在立柱2中往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凸颈31为实质能沿重力方向g滑动的滑车,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凸颈31亦可以是固定式而固接在立柱2的一端。凸颈31具有一组装穿孔311、一上抵接部312及一下抵接部313。组装穿孔311沿第一轴线x1(实质与重力方向g及第二轴线x2垂直)延伸,其截面形状为
一字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非圆形即可。上抵接部312呈现弧状凹陷并位于组装穿孔311上方。下抵接部313呈现弧状凹陷并位于组装穿孔311下方,且与上抵接部312沿重力方向g相间隔地排列。轴杆32沿第一轴线x1固设于凸颈31,并具有一中间段321及二延伸段322。中间段321的截面形状为一字形,并与组装穿孔31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而能与组装穿孔311组配。所述延伸段322分别从中间段321的两端沿第一轴线x1朝外延伸,且部分表面形成有螺纹,其截面形状同样为一字形,但截面尺寸小于中间段321的截面尺寸。
149.请同时配合参阅图4a至图4b,承载件4包含一第一框41、一第二框42、一主板43、一前板44、一后板45、二摩擦环46、二第一定位件47及二第二定位件48。第一框41概略为凹陷半圆盘,且枢转地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而位于凸颈31的一侧,并包含一第一本体411、二第一板体412、一第一卡合块413、一第一容置槽414、一第一固定部415、一第一限位部416、二第一前螺孔417、二第一后螺孔418及二第一板体孔419。第一本体411为u形板,并具有一第一轴孔4111、二第一沟槽4112及二第一锁孔4113。第一轴孔4111为贯孔,沿第一轴线x1延伸贯通且其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供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穿设。所述第一沟槽4112为穿槽,分别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贯通且其截面形状为方形,并分别沿重力方向g排列在第一轴孔4111的上方及下方。所述第一锁孔4113为盲孔,分别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且其截面形状为圆形,并分别沿重力方向g排列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沟槽4112的上方及下方。所述第一板体412分别概略为扇形且连接第一本体411的两侧而朝外延伸。第一卡合块413具有一第一上块体4131及一第一下块体4132,第一上块体4131的截面概略为h(小写)形,并具有一第一上凹槽41311及一第一上凹孔41312,第一上凹槽41311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第一上凹孔41312为贯孔且与第一上凹槽41311相间隔并远离第一轴线x1(以重力方向g为基准而位于第一轴线x1上方)。第一下块体4132的截面概略为倒h(小写)形,并具有一第一下凹槽41321及一第一下凹孔41322,第一下凹槽41321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并与第一上凹槽41311彼此相对应,第一下凹孔41322为贯孔且与第一下凹槽41321相间隔并远离第一轴线x1(以重力方向g为基准而位于第一轴线x1下方)。第一容置槽414由第一本体411及所述第一板体412所围绕界定而成,并供第一卡合块413贯穿于其中。第一固定部415形成于第一本体411且由所述第一沟槽4112所共同界定,并供部分第一扭力单元5固定。第一限位部416形成于第一卡合块413且由第一上凹槽41311及第一下凹槽41321所共同界定,以限位部分第一扭力单元5。所述第一前螺孔417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板体412的边缘。所述第一后螺孔418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板体412的边缘并与所述第一前螺孔417相间隔。所述第一板体孔419为贯孔且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板体412邻近第一容置槽414之处,并分别与第一上凹孔41312及第一下凹孔41322相连通,借此第一上块体4131及第一下块体4132可利用例如螺丝(图未绘示)分别锁固于所述第一板体412。
150.请参阅图5a至图5b,第二框42概略为凹陷半圆盘,且枢转地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而位于凸颈31的另一侧,并包含一第二本体421、二第二板体422、一第二卡合块423、一第二容置槽424、一第二固定部425、一第二限位部426、二第二前螺孔427、二第二后螺孔428及二第二板体孔429。第二本体421为u形板,并具有一第二轴孔4211、二第二沟槽4212及二第二锁孔4213。第二轴孔4211为贯孔,沿第一轴线x1延伸贯通且其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供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穿设。所述第二沟槽4212为穿槽,分别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贯通且其截面形状为方形,并分别沿重力方向g排列在第二轴孔4211的
上方及下方。所述第二锁孔4213为盲孔,分别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且其截面形状为圆形,并分别沿重力方向g排列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沟槽4212的上方及下方。所述第二板体422分别概略为扇形且连接第二本体421的两侧而朝外延伸。第二卡合块423具有一第二上块体4231及一第二下块体4232,第二上块体4231的截面概略为h(小写)形,并具有一第二上凹槽42311及一第二上凹孔42312,第二上凹槽42311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第二上凹孔42312为贯孔且与第二上凹槽42311相间隔并远离第一轴线x1(以重力方向g为基准而位于第一轴线x1上方)。第二下块体4232的截面概略为倒h(小写)形,并具有一第二下凹槽42321及一第二下凹孔42322,第二下凹槽42321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并与第二上凹槽42311彼此相对应,第二下凹孔42322为贯孔且与第二下凹槽42321相间隔并远离第一轴线x1(以重力方向g为基准而位于第一轴线x1下方)。第二容置槽424由第二本体421及所述第二板体422所围绕界定而成,并供第二卡合块423贯穿于其中。第二固定部425形成于第二本体421且由所述第二沟槽4212所共同界定,并供部份第二扭力单元6固定。第二限位部426形成于第二卡合块423且由第二上凹槽42311及第二下凹槽42321所共同界定,以限位部份第二扭力单元6。所述第二前螺孔427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板体4221的边缘。所述第二后螺孔428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板体422的边缘并与所述第二前螺孔427相间隔。所述第二板体孔429分别为贯孔且形成于所述第二板体422邻近第二容置槽424之处,并分别与第二上凹孔42312及第二下凹孔42322相连通,借此第二上块体4231及第二下块体4232可利用例如螺丝(图未绘示)分别锁固于所述第二板体422。
151.主板43概略呈正方形,并于中央处凹陷形成一容置空间431,用以容设第一框41及第二框42。前板44沿第二轴线x2设置于主板43前方(即较远离立柱2),并具有四前板螺孔441,其中之二前板螺孔441与所述第一前螺孔417相连通,其中另二前板螺孔441与所述第二前螺孔427相连通,借此前板44可利用例如螺丝(图未绘示)分别锁固于第一框41及第二框42的前侧。后板45沿第二轴线x2设置于主板43后方(即较靠近立柱2),并具有四后板螺孔451,其中之二后板螺孔451与所述第一后螺孔418相连通,其中另二后板螺孔451与所述第二后螺孔428相连通,借此后板45可利用螺丝(图未绘示)分别锁固于第一框41及第二框42的后侧。前板44与后板45能将第一框41及第二框42限位于容置空间431中。所述摩擦环46分别设于前板44与主板43之间以及主板43与后板45之间,且在本实施例中分别为一塑料环片(例如pom塑料),用以防止主板43相对于前板44及后板45转动时产生磨耗。所述第一定位件47分别为一螺柱且螺固于所述第一锁孔4113。当承载件4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件47其中之一抵靠上抵接部312。当承载件4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件47其中另一于抵靠下抵接部313。所述第二定位件48分别为一螺柱且螺固于所述第二锁孔4213。当承载件4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件48其中之一抵靠上抵接部312。当承载件4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件48其中另一于抵靠下抵接部313。
152.第一扭力单元5容置于第一容置槽414以及容置空间431中,并包含一第一弹性组51及一第一摩擦组52。第一弹性组51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恒提供一第一扭力,且具有一第一螺帽511、六第一碗型华司512、一第一动凸轮513、一第一定凸轮514及一第一垫片515。第一螺帽511螺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的末端。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套设于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受第一螺帽511限位,且每一第一碗型华司512分别具有一第一外突面5121,任两相邻的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的第一外突面5121
朝向相反方向。本技术并不以六个第一碗型华司512为限,可经由改变第一碗型华司512数量来增加或减少预设的第一扭力。请同时参阅图6a及图6b,第一动凸轮513套设于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抵接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且具有一第一贯孔5131、二第一凹陷区5132及二第一凸起区5133。第一贯孔5131为一字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非圆形且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即可,借此第一动凸轮513无法相对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旋转,但能沿第一轴线x1于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上滑动。所述第一凹陷区5132沿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方向排列,且分别相间隔地位于第一轴线x1的两侧,彼此之间夹设180度。所述第一凸起区5133沿重力方向g的方向排列,且分别相间隔地位于第一轴线x1的两侧以及分别对应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陷区5132之间,所述第一凸起区5133彼此之间夹设180度。第一定凸轮514固定于第一限位部416,且能随承载件4相对轴杆32旋转,并具有二第一凸块5141及二第一凸舌5142。所述第一凸块5141沿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方向排列,且彼此相间隔并夹设180度,当承载件4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块5141与所述第一凹陷区5132彼此完全对应互补,当承载件4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块5141与所述第一凸起区5133彼此完全对应抵顶。所述第一凸舌5142沿重力方向g排列,且彼此相间隔并夹设180度,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上凹槽41311及第一下凹槽41321。第一垫片515设置于第一螺帽511与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之间,用以防止第一螺帽511旋转时对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产生磨耗。
153.第一摩擦组52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与第一弹性组51相邻设置,且具有一第一螺母521、三第一摩擦片522、三第一止动华司523、二第一碗型垫片524及一第一垫环525。第一螺母521螺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邻近第一定凸轮514。所述第一摩擦片522其中之二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容设于第一容置槽414中,所述第一摩擦片522其中另一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位于第一框41及中间段321之间并抵靠中间段321。所述第一摩擦片522中间皆具有截面形状为一字形且与所述延伸段322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一通孔,借此在承载件4相对轴杆32旋转时,所述第一摩擦片522不相对旋转。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其中之二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容设于第一容置槽414中,且与所述第一摩擦片522交替堆叠,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其中另一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位于第一框41及中间段321之间,且邻接所述第一摩擦片522其中另一。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固定于第一固定部415,能随承载件4相对轴杆32旋转,并各具有二第一定位钩5231。所述第一定位钩5231平行第一轴线x1朝外延伸并沿重力方向g排列,且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4112。所述第一碗型垫片524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并位于第一螺母521与所述第一摩擦片522之间。第一垫环525设置于第一螺母521与所述第一碗型垫片524之间,用以防止第一螺母521旋转时对所述第一碗型垫片524产生磨耗。
154.第二扭力单元6容置于第二容置槽424以及容置空间431中,并包含一第二弹性组61及一第二摩擦组62。第二弹性组61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恒提供一第二扭力,且具有一第二螺帽611、六第二碗型华司612、一第二动凸轮613、一第二定凸轮614及一第二垫片615。第二螺帽611螺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的末端。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套设于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受第二螺帽611限位,且每一第二碗型华司612分别具有一第二外突面6121,任两相邻的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的第二外突面6121
朝向相反方向。本技术并不以六个第二碗型华司612为限,可经由改变第二碗型华司612数量来增加或减少预设的第二扭力。请同时参阅图6a及图6b,第二动凸轮613套设于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抵接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且具有一第二贯孔6131、二第二凹陷区6132及二第二凸起区6133。第二贯孔6131为一字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非圆形且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即可,借此第二动凸轮613无法相对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旋转,但能沿第一轴线x1于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上滑动。所述第二凹陷区6132沿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方向排列,且分别相间隔地位于第一轴线x1的两侧,彼此之间夹设180度。所述第二凸起区6133沿重力方向g的方向排列,且分别相间隔地位于第一轴线x1的两侧以及分别对应形成于所述第二凹陷区6132之间,所述第二凸起区6133彼此之间夹设180度。第二定凸轮614固定于第二限位部426,且能随承载件4相对轴杆32旋转,并具有二第二凸块6141及二第二凸舌6142。所述第二凸块6141沿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方向排列,且彼此相间隔并夹设180度,当承载件4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凸块6141与所述第二凹陷区6132彼此完全对应互补,当承载件4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凸块6141与所述第二凸起区6133彼此完全对应抵顶。所述第二凸舌6142沿重力方向g排列,且彼此相间隔并夹设180度,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二上凹槽42311及第二下凹槽42321。第二垫片615设置于第二螺帽611与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之间,用以防止第二螺帽611旋转时对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产生磨耗。
155.第二摩擦组62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与第二弹性组61相邻地设置,且具有一第二螺母621、三第二摩擦片622、三第二止动华司623、二第二碗型垫片624及一第二垫环625。第二螺母621螺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邻近第二定凸轮614。所述第二摩擦片622其中之二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容设于第二容置槽424中,所述第二摩擦片622其中另一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位于第二框42的及中间段321之间并抵靠中间段321。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中间皆具有截面形状为一字形且与所述延伸段322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一通孔,借此在承载件4相对轴杆32旋转时,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不相对旋转。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其中之二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容设于第二容置槽424中,且与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交替堆叠,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其中另一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位于第二框42及中间段321之间,且邻接所述第二摩擦片622其中另一。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固定于第二固定部425,能随承载件4相对轴杆32旋转,并各具有二第二定位钩6231。所述第二定位钩6231平行第一轴线x1朝外延伸并沿重力方向g排列,且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4212。所述第二碗型垫片624套设于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并位于第二螺母621与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之间。第二垫环625设置于第二螺母621与所述第二碗型垫片624之间,用以防止第二螺母621旋转时对所述第二碗型垫片624产生磨耗。
156.以下说明本技术支撑装置1000的作动情形。请参阅图7a及图7b,当承载件4以第一轴线x1为轴心相对于凸颈31在第一位置时,位于第一轴线x1上方的第一定位件47及第二定位件48抵靠上抵接部312,所述第一凹陷区5132与所述第一凸块5141彼此完全对应互补(即第一动凸轮513及第一定凸轮514完全啮合),所述第二凹陷区6132与所述第二凸块6141彼此完全对应互补(即第二动凸轮613及第二定凸轮614完全啮合),此时第一螺帽511与第一定凸轮514之间具有一第一预设距离d1,第二螺帽611与第二定凸轮614之间具有一第二预
设距离d2。第一预设距离d1下的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之间被迫紧的程度定义为一第一底端值,且此时第一扭力是第一底端值。第二预设距离d2下的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之间被迫紧的程度定义为一第二底端值,且此时第二扭力是第二底端值。经由调整第一螺丝511能改变第一预设距离d1,借此调整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被迫紧的程度(也就是保持在第一位置而未作动的情况下的迫紧程度),以改变第一底端值的大小,进而调整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扭力(即第一扭力的预设值)的大小,例如第一预设距离d1越小,第一扭力的预设值越大,反之越小。相同地,经由调整第二螺丝611能改变第二预设距离d2,借此调整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被迫紧的程度(也就是保持在第一位置而未作动的情况下的迫紧程度),以改变第二底端值的大小,进而调整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扭力(即第二扭力的预设值)的大小,例如第二预设距离d2越小,第二扭力的预设值越大,反之越小。
157.另外,第一螺母521与邻近所述第一碗型垫片524的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其中之一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t1,且第一螺母521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之间的所述第一摩擦片522具有一预设迫紧度。第二螺母621与邻近所述第二碗型垫片624的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其中之一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t2,且第二螺母621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之间的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亦具有一预设迫紧度。经由调整第一螺母521能改变第一间距t1,以调整所述第一摩擦片522的预设迫紧度,例如第一间距t1越小,预设迫紧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相同地,经由调整第二螺母621能改变第二间距t2,以调整所述第二摩擦片622的预设迫紧度,例如第二间距t2越小,预设迫紧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158.当施加一外力f使承载件4以第一轴线x1为轴心相对于凸颈31及轴杆32旋转,而从第一位置变换至第二位置时,如图8a及图8b所示,第一动凸轮513不相对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之一旋转,而第一定凸轮514与承载件4连带转动并推挤第一动凸轮513,所述第一凸块5141逐渐脱离所述第一凹陷区5132并逐渐抵顶所述第一凸起区5133,借此第一动凸轮513沿轴杆32滑动并逐渐靠近第一螺帽511,且逐渐更挤压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使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的变形程度更逐渐增加(被更压缩),第一扭力逐渐变大。同时间,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与承载件4连动,所述第一摩擦片522不相对轴杆32旋转,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产生相对旋转而摩擦。相同地,第二动凸轮613不相对轴杆32的所述延伸段322其中另一旋转,而第二定凸轮614与承载件4连带转动并推挤第二动凸轮613,所述第二凸块6141逐渐脱离所述第二凹陷区6132并逐渐抵顶所述第二凸起区6133,借此第二动凸轮613沿轴杆32滑动并逐渐靠近第二螺帽611,且逐渐更挤压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使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的变形程度更逐渐增加(被更压缩),第二扭力逐渐变大。同时间,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与承载件4连动,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不相对轴杆32旋转,但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产生相对旋转而摩擦。而当外力f移除时,承载件4随停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任意位置。
159.承上,若承载件4改为以第一轴线x1为轴心相对于凸颈31及轴杆32旋转,而从第二位置变换至第一位置时,即从图8a变换成图7a,所述第一凸块5141将从抵顶所述第一凸起区5133的实施例,逐渐脱离所述第一凸起区5133并逐渐回到所述第一凹陷区5132,借此第一碗型华司512弹性地推抵第一动凸轮513沿轴杆32滑动并逐渐远离第一螺帽511,所述第一碗型华司512的变形程度逐渐减少,第一扭力逐渐变小。同时间,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与承载件4连动,所述第一摩擦片522不相对轴杆32旋转,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止动华司523产
生相对旋转而摩擦。相同地,所述第二凸块6141将从抵顶所述第二凸起区6133的实施例,逐渐脱离所述第二凸起区6133并逐渐回到所述第二凹陷区6132,借此第二碗型华司612弹性地推抵第二动凸轮613沿轴杆32滑动并逐渐远离第二螺帽611,所述第二碗型华司612的变形程度逐渐减少,第二扭力逐渐变小。同时间,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与承载件4连动,所述第二摩擦片622不相对轴杆32旋转,但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止动华司623产生相对旋转而摩擦。而当外力f移除时,承载件4随停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任意位置。
160.本技术除了能调整显示器2000的倾角之外,亦可改变显示器2000于一直摆状态或一横摆状态,如图7a所示,主板43可以一第三轴线x3相对延伸件3、第一框41及第二框42旋转,借此使设置于主板43的显示器2000能于一直摆位置及一横摆位置之间转换,而所述摩擦环26可减少主板43旋转时与其他元件的磨耗。当承载板单元4于第二位置时,如图8a所示,第二轴线x2与第三轴线x3重合。另外,上述本技术第二位置的实施例是以承载件4垂直于凸颈31来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本技术所称的第二位置亦可以是承载板4再旋转到其上边缘较下边缘更远离立柱2的实施例。
161.综上所述,本技术支撑装置经由第一摩擦组内具有不同于第一弹性组内具有第一螺帽的第一螺母的独立设计,能单独调整第一弹性组所恒提供的第一扭力,且能单独调整第一摩擦组内第一摩擦片的预设迫紧度。相同地,亦经由第二摩擦组内具有不同于第二弹性组内具有第二螺帽的第二螺母的独立设计,能单独调整第二弹性组所恒提供的第二扭力,且能单独调整第二摩擦组内第二摩擦片的预设迫紧度。因此,本技术支撑装置的扭力及摩擦力皆可独立操作,可适用于例如扭力及摩擦力各自增减的不同组合等等。另外,本技术支撑装置通过将第一弹性组、第二弹性组及第一摩擦组、第二摩擦组皆套设于轴杆并容设于第一框及第二框内的设计,以及通过第一弹性组、第二弹性组内第一定凸轮、第二定凸轮与第一动凸轮、第二动凸轮造成第一碗型华司、第二碗型华司的变形得到回弹力的设计,能够改善现有采用扭力弹簧所造成承载件体积大的问题,有效降低承载件的整体厚度,并能同时满足大尺寸的显示器的扭力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