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控制阀、阻尼器以及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56926发布日期:2022-12-31 04:2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流通控制阀、阻尼器以及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设置于供流体流动的流路、限制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动来控制流体的流通的流通控制阀、具备该流通控制阀的阻尼器以及具备该阻尼器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在四轮自走式车辆中,作为用于将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传递到车轮来转向操纵自走式车辆的机械装置设置有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在转向装置中,为了吸收自走式车辆驶上路缘石时等的较强的冲击而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通过在覆盖齿条轴的齿条壳体和与车轮相连的横拉杆之间设置由橡胶材料和金属材料构成的冲击吸收部件,从而能够吸收自走式车辆驶上路缘石时等的较强的冲击。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7840号公报
4.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冲击吸收部件由橡胶或合成树脂构成,因此能够吸收的冲击的大小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吸收大的冲击力的转向装置、能够应用于该转向装置的阻尼器以及能够应用于该阻尼器的流通控制阀。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流通控制阀,设置于供流体流动的流路,限制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动来控制流体的流通,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流通体,具备使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通孔;第二流通体,与第一流通体对置配置,具备使流体流通的第二流通孔;以及分离用弹性体,以使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从相互接触的位置分离的方式发挥弹力,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孔径限制部,孔径限制部在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相互接触时堵住第二流通孔及第一流通孔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流通控制阀在分别具有使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的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孔径限制部,孔径限制部在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相互接触时堵住第二流通孔及第一流通孔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本发明的流通控制阀能够构成一种转向装置,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于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之间的情况下,该转向装置通过利用孔径限制部堵住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来限制流体的流动,从而能够使上述较大的外力衰减,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
8.在该情况下,本发明中的流通控制阀能够通过适当选定第二流通孔的孔径及分离用弹性体的弹力来自由调整堵住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的条件、即衰减力的大小及产生的条件。此外,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的各孔径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形(包含椭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方形、多边形或各种异形形状。
9.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孔径限制部仅设置于
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一方。
10.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的孔径限制部仅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中的一方,因此能够简化流通控制阀的构造及制造工序。
11.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孔径限制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双方。
12.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的孔径限制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双方,因此能够使流体流通的控制的可靠性提高。
13.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孔径限制部形成为完全堵住第二流通孔及第一流通孔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
14.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的孔径限制部形成为完全堵住第二流通孔及第一流通孔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因此能够构成一种能够使较大的外力衰减、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的转向装置。
15.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二流通体收容部,该第二流通体收容部在第二流通体侧将该第二流通体收容为相对于第一流通体可动,分离用弹性体设置在第二流通体收容部内的第一流通体与第二流通体之间。
16.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的第二流通体以在第二流通体收容部内能够滑动的状态被收容,因此能够使第二流通体相对于第一流动体稳定地接近或远离。
17.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第二流通体在第二流通孔中的与第一流通体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形成为孔的大小从该开口部侧朝向里侧变小的锥形形状。
18.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在第二流通体中的第二流通孔的与第一流通体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形成为孔的大小从该开口部侧朝向里侧变小的锥形形状,因此与笔直地形成第二流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流体容易流入第二流通孔,能够使流通控制阀的工作稳定化。另外,流通控制阀能够使流体容易流入第二流通孔来使流速增加,因此锥形部从流体受到强的按压力,从而能够使第二流通体容易向第一流通体侧位移。
19.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还具备使流体在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不同的流路中流通的单向阀,单向阀允许流体从第一流通体侧朝向第二流通体侧的流动并阻止流体从第二流通体侧朝向第一流通体侧的流动。
20.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流通控制阀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分开地具备单向阀,该单向阀允许流体从第一流通体侧朝向第二流通体侧的流动并阻止流体从第二流通体侧朝向第一流通体侧的流动。因此,在流体从第二流通体侧向第一流通体侧流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流通控制阀能够使流体积极地向第二流通体流动来使第二流通体容易位移。另外,在流体从第一流通体侧向第二流通体侧流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流通控制阀能够在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的基础上还通过单向阀来使流体更高效地从第一流通体侧向第二流通体侧流动。
21.另外,在上述流通控制阀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还具备流通限制阀,该流通限制阀在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不同的流路限制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通,流通
限制阀限制第一流通体侧与第二流通体侧之间的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通。
22.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流通控制阀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分开地具备限制第一流通体侧与第二流通体侧之间的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通的流通限制阀,因此能够构成如下流通控制阀,即在流体在第一流通体侧与第二流通体侧之间流动时与第一流通体及第二流通体分开地具有基础衰减力。
23.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流通控制阀的发明来实施,还能够作为具备该流通控制阀的阻尼器、及具备该阻尼器的转向装置的发明来实施。
24.可以是一种阻尼器,具体而言,具备构成液密地收容流体的内腔的内腔形成体,使流体受到的外力通过限制该流体的流动来衰减,其中,该阻尼器具备技术方案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通控制阀,流通控制阀限制流体的流动地使其流动。由此,本发明的阻尼器能够期待与上述的流通控制阀同样的作用效果。
25.在该情况下,在上述阻尼器的基础上,可以还具备复位用弹性体,该复位用弹性体赋予用于使流体从流通控制阀中的第一流通体侧向第二流通体侧流动的弹力,流通控制阀在内腔内以相对于该内腔能够相对位移的状态被设置,复位用弹性体对内腔形成体及流通控制阀中的一方赋予弹力来使该一方相对于另一方位移。
26.由此,本发明的阻尼器的复位用弹性体对内腔形成体及流通控制阀中的一方赋予弹力来使该一方相对于另一方位移。由此,在流体不从第二流通体侧向第一流通体侧流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阻尼器能够使流通控制阀相对于内腔形成体相对位移来使流通控制阀始终位于能够使流体从第一流通体侧向第二流通体侧流动的位置、即用于发挥流通控制阀的衰减功能的工作开始位置。
27.另外,在上述的情况下,在上述阻尼器的基础上,可以还具备一体位移体,该一体位移体与流通控制阀一同相对于内腔一体地相对位移,内腔形成体形成为实心的棒状或筒状,内腔在内腔形成体的外侧形成为圆环筒状,流通控制阀形成于环状的阀支承体,该环状的阀支承体嵌合在圆环筒状的内腔内,一体位移体形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内腔形成体的筒状。
28.由此,由于内腔形成在内腔形成体的外侧,因此本发明的阻尼器能够将内腔形成体本身形成为实心的棒状或筒状,能够使阻尼器的设置的变动丰富。此外,内腔形成为圆环筒状意味着是截面形状形成为圆环并呈筒体状延伸的圆环筒体形状。
29.另外,在上述的情况下,在上述阻尼器的基础上,可以还具备一体位移体,该一体位移体相对于内腔与流通控制阀一同一体地相对位移,内腔形成体形成为筒状,内腔在内腔形成体的内侧形成为圆环筒状,流通控制阀形成于环状的阀支承体,该环状的阀支承体嵌合在圆环筒状的内腔内,一体位移体形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内腔形成体的实心的棒状或筒状。
30.由此,本发明的阻尼器由于内腔形成在内腔形成体的内侧,因此能够将一体位移体本身形成为实心的棒状或筒状,能够使阻尼器的设置的变动丰富。
31.另外,可以是一种转向装置,具体而言,具备:转向轴,延伸成棒状来形成并通过方向盘的操作进行旋转;齿条杆,延伸成棒状来形成并将转向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轴线方向的往复运动来传递;中间连结体,被与齿条杆的两端部分别连结而相对于该各两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作为转向操纵对象的车轮;以及齿条壳体,覆盖齿条杆,其中,该转向装置具
备技术方案9~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阻尼器设置在齿条壳体与齿条杆或中间连结体之间来吸收来自车轮的冲击。由此,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期待与上述的流通控制阀及阻尼器同样的作用效果。
32.在该情况下,在上述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可以具备技术方案11所述的阻尼器,内腔形成体形成于中间连结体,一体位移体形成于通过齿条杆的往复运动来与齿条壳体接触或分离的位置。
33.由此,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内腔形成体形成于横拉杆或齿条球关节机构等中间连结体,并且一体位移体形成于内腔形成体中的通过齿条杆的往复运动而与齿条壳体接触或分离的位置。即,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因阻尼器设置于横拉杆或齿条球关节机构等中间连结体而能够易进行阻尼器的维护作业或更换作业。
34.另外,在该情况下,在上述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可以具备技术方案12所述的阻尼器,内腔形成体形成于齿条壳体的端部,一体位移体在内部贯通有齿条杆或中间连结体,形成于通过齿条杆的往复运动来与齿条杆或中间连结体接触或分离的位置。
35.由此,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内腔形成体形成于齿条壳体的端部,并且在一体位移体的内部贯通齿条杆或中间连结体(横拉杆或齿条球关节机构等),一体位移体形成于通过齿条杆的往复运动而与齿条杆或横拉杆接触或分离的位置。由此,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因阻尼器设置于齿条壳体而能够使横拉杆或齿条球关节机构等中间连结体轻型化。
附图说明
36.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的说明图。
37.图2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外观结构的概要的立体图。
38.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
39.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4-4线观察的一体位移体及承窝主体的剖视图。
40.图5是详细地表示在图3所示的阻尼器中虚线圆5内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图。
41.图6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阻尼器中一体位移体与齿条壳体接触的瞬间的状态的剖视图。
42.图7是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阻尼器中第一流通控制阀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43.图8是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阻尼器中第一流通控制阀不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44.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
45.图10是仅表示从图9所示的10-10线观察的流通控制阀的主视图。
46.图11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阻尼器中承窝主体与一体位移体接触的瞬间的状态的剖视图。
47.图12是针对图9所示的阻尼器中虚线圆12所示的部分示出了第一流通控制阀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48.图13是示出了在图9所示的阻尼器中第一流通控制阀不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
放大图。
49.图14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阻尼器中完全堵住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双方而导致第一流通控制阀不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50.图15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的阻尼器中第一流通孔的一部分与第二流通孔的一部分相互重合来确保流体的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51.图16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的阻尼器中仅完全堵住第二流通孔而导致第一流通控制阀不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52.图17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阻尼器中仅完全堵住第一流通孔而导致第一流通控制阀不使流体流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53.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第二流通体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第一实施方式>
55.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本发明的流通控制阀及阻尼器的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亦即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的说明图。另外,图2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100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120的外观结构的概要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阻尼器120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4-4线观察的一体位移体130及承窝主体107的剖视图。另外,图5是详细地表示在图3所示的阻尼器120中虚线圆5内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图。
56.该转向装置100为用于将四轮自走式车辆(未图示)中的两个前轮(或后轮)分别向左右方向转向操纵的机械装置。
57.(转向装置100的结构)
58.转向装置100具备方向盘101。方向盘101为用于自走式车辆的驾驶员手动操作行进方向的操作件(即手柄),通过将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环状而构成。在该方向盘101连结有转向轴102。
59.转向轴102是形成为棒状并根据方向盘101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操作来绕轴线旋转的部件,经由万向接头等连结金属制的一个棒体或多个棒体而构成。该转向轴102在一方的端部连结有方向盘101,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形成小齿轮102a而与齿条杆103连结。
60.齿条杆103是通过形成为棒状并沿轴线方向往复位移来将对两个车轮112分别进行转向操纵的力及转向操纵的量分别传递到转向节臂111的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在齿条杆103的一部分形成有齿条齿轮103a,供转向轴102的小齿轮102a啮合。即,小齿轮102a和齿条齿轮103a构成将转向轴10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齿条杆103的往复直线运动的齿轮齿条机构(转向齿轮箱)。
61.该齿条杆103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在齿轮齿条机构被齿条壳体104覆盖的状态下从齿条壳体104露出。而且,在齿条杆103中的从上述齿条壳体104分别露出的各两端部分别经由中间连结体105及转向节臂111连结有车轮112。
62.齿条壳体104是用于覆盖齿条杆103中的齿轮齿条机构等主要部分来进行保护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而构成。该齿条壳体104固定地安装于自走式车辆的底盘
(未图示)。
63.中间连结体105是用于将从齿条杆103传递的转向操纵力及转向操纵量传递到转向节臂111的部件,构成为主要具备齿条球关节机构106及横拉杆110。齿条球关节机构106是将横拉杆110相对于齿条杆103的前端部连结为可动并且形成阻尼器120的部件,主要由承窝主体107和螺柱体108构成。
64.承窝主体107是将螺柱体108相对于齿条杆103的前端部连接为可动并且形成阻尼器120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棒状而构成。该承窝主体107在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形成球保持部107a,并且在另一方(图示左侧)形成拧入到齿条杆103的前端部的外螺纹部107b。球保持部107a形成为凹状的球面形状,以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并保持螺柱体108的球部108a。进而,在承窝主体107中的球保持部107a与外螺纹部107b之间形成有阻尼器120。
65.螺柱体108是用于将横拉杆110相对于承窝主体107连结为可动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棒状而构成。该螺柱体108在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形成球状的球部108a,并且在另一方(图示右侧)形成拧入到横拉杆110的端部的外螺纹部(未图示)。
66.横拉杆110是将转向节臂111相对于齿条球关节机构106的前端部连结为可动的部件,在延伸成棒状的横拉杆主体的前端部可动地安装球窝接头而构成。另外,转向节臂111是用于相对于横拉杆110保持车轮112并将从横拉杆110传递的转向操纵力及转向操纵量传递到车轮112的金属制的部件,形成为多个棒状体从圆筒部的周围延伸的形状。另外,车轮112是为了使自走式车辆向前方或后方移动而在路面上转动的左右一对的部件,在金属制的轮的外侧安装橡胶制的轮胎而构成。
67.阻尼器120是用于吸收从车轮112传递的强按压力(冲击)的器具,形成于左右的各中间连结体,更具体而言,形成于左右的各承窝主体107。该阻尼器120具备内腔121。
68.内腔121是液密地收容流体124的部分,形成为在承窝主体107的外周部上沿着周向切开成凹状并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环筒状。即,该承窝主体107相当于本发明的内腔形成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腔121的底部及承窝主体107的轴线方向上的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分别由承窝主体107本身形成,并且轴线方向上的另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由壁形成体122形成。另外,内腔121的外侧被一体位移体130覆盖。
69.壁形成体122是用于形成内腔121中的图示左侧的壁部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环状而构成。该壁形成体122被拧入到承窝主体107在轴线方向上的另一方(图示左侧)侧的外周面上而与承窝主体107一体化。另外,在内腔121的承窝主体107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由聚氨酯树脂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体所构成的缓冲材料123a、123b。在该情况下,缓冲材料123a形成为厚度比缓冲材料123b厚。
70.流体124是用于通过对在内腔121内滑动的流通控制阀140赋予阻力来使阻尼器120发挥阻尼器功能的物质,并被填满在内腔121内。该流体124由与阻尼器120的规格相应的粘性的具有流动性的液状、凝胶状或半固体状的物质构成。在该情况下,流体124的粘度根据阻尼器120的规格来适当选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124由油、例如矿物油或硅油等构成。此外,流体124在图3及图5中用虚线圆内的阴影线表示(图9、图12~图15也同样)。
71.另外,内腔121的承窝主体107的轴线方向的两侧的承窝主体107及壁形成体122的各外周面上分别嵌入有滑动衬套125a、125b。滑动衬套125a、125b是用于使一体位移体130
顺畅地沿承窝主体107的轴线方向往复滑动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外径比承窝主体107的外径稍大的圆环状而构成。
72.相对于上述的滑动衬套125a、125b与内腔121相反的一侧的承窝主体107及壁形成体122的各外周面上分别嵌入有由橡胶材料等弹性体材料构成的弹性体所构成的密封环126a、126b。上述的密封环126a、126b防止一体位移体130相对于承窝主体107滑动位移时的内腔121内的流体124的漏出。
73.一体位移体130是覆盖内腔121的径向外侧并且形成流通控制阀140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而构成。具体而言,一体位移体130形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承窝主体107的外周面的圆筒状。在该情况下,一体位移体130形成为从承窝主体107的齿条壳体104侧的端部凸出的长度。
74.在该一体位移体130的内周部,在轴线方向中央部以凸出的状态形成有流通控制阀140,并且在该流通控制阀140与一体位移体13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弹性体保持部131。另外,在一体位移体130的内周部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防尘罩133及防尘密封件134。
75.弹性体保持部131是收容复位用弹性体132的两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的部分,在一体位移体130的内周面与流通控制阀140之间形成为圆环状。复位用弹性体132是用于将流通控制阀140弹性地向内腔121内的图示左侧端部按压的部件,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该复位用弹性体132的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被收容在弹性体保持部131内来弹性地按压一体位移体130,并且另一个(图示右侧)端部经由滑动衬套125a来弹性地按压承窝主体107的外周部。
76.防尘罩133是用于防止灰尘从一体位移体130的两端部中的一方(图示左侧)侧亦即齿条壳体104侧侵入一体位移体130的内部的部件,将橡胶材料等弹性体材料形成为圆筒形而构成。该防尘罩133的一方的端部与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连接,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与壁形成体122连接。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防尘罩133的图示。
77.防尘密封件134与防尘罩133同样,是用于防止灰尘从一体位移体130的两端部中的另一方(图示右侧)侧亦即螺柱体108侧侵入一体位移体130的内部的部件,将橡胶材料等弹性体材料形成为圆环状而构成。该防尘密封件134在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嵌入于被切成圆环状的槽内。
78.在一体位移体130的外周部形成有蓄能器收容部135。蓄能器收容部135是用于液密地收容蓄能器136的筒状的部分,形成为在一体位移体130的外周面上凸出并沿一体位移体13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蓄能器收容部135的一方的端部与内腔121中的第一流通体153侧连通,并且另一方的端部被塞子密封。
79.蓄能器136是补偿因内腔121内的流体124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引起的体积变化的器具。该蓄能器136构成为将在蓄能器收容部135内往复滑动的活塞以通过螺旋弹簧向内腔121侧弹性按压的状态收容。
80.流通控制阀140是用于通过限制内腔121内的流体124的流动地使其流动来控制流体124的流通来使阻尼器120产生衰减力的器具。该流通控制阀140构成为主要分别具备阀支承体141、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
81.阀支承体141是分别形成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
制阀170的部分,形成为从一体位移体130的内周部朝向内侧凸出的平板圆环状。该阀支承体141的内周部形成为光滑的圆筒面以便相对于内腔121的底部液密地滑动,并且嵌入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密封环142。
82.第一流通控制阀150是在强烈的冲击力作用于阻尼器120时作为产生最大的衰减力的触发器发挥功能的阀,主要分别具备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第一流通体153、第二流通体156、分离用弹性体159。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是将后述的第二流通体156以能够滑动的状态收容的部分,形成为在阀支承体141的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始终开口的有底筒状。
83.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形成为在阀支承体141的两个侧面中的、在一体位移体130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相对于承窝主体107滑动位移时前方侧的侧面始终开口。在该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中,在形成于靠近开口部的内周面的环状的槽内嵌入有防脱环152。防脱环152是用于防止收容在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内的第二流通体156的脱落的部件,将金属材料以c字状的环体构成。
84.第一流通体153是用于与第二流通体156协作来控制流体124的流通的部分,主要分别具备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一孔径限制部155。第一流通孔154是用于使流体124流通的贯通孔,形成于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底部。在该情况下,第一流通孔154形成于相对于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中心线偏心的底部的缘部。即,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内腔121的一侧(缓冲材料123a侧)开口较大,并且另一侧(缓冲材料123b侧)因第一流通孔154而开口得较小。
85.第一孔径限制部155是阻挡第二流通孔157中的流体124的流动的部分,在第一流通孔154的周围形成为壁状。而且,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形成于与第二流通孔157对置的位置,以便在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流通体153接触的情况下完全堵住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孔径限制部155由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底部构成。
86.第二流通体156是用于与第一流通体153协作来控制流体124的流动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而构成。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通体156由相对于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内周面滑动的大径部156a和直径比该大径部156a小的小径部156b构成。而且,在第二流通体156分别形成有第二流通孔157及第二孔径限制部158。
87.第二流通孔157是用于使流体124流通的贯通孔,由贯通第二流通体156的大径孔157a和小径孔157b构成。大径孔157a在第二流通体156中在一体位移体130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而滑动位移时前方侧的侧面开口而形成。另外,小径孔157b从大径孔157a的最里部延伸至一体位移体130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而滑动位移时后方侧的侧面而开口。
88.在该情况下,在大径孔157a与小径孔157b之间形成有平板环状的台阶部157c。另外,小径孔157b的大径孔157a侧的端部形成有孔径朝向小径孔157b的里侧连续地变小的锥形形状的锥形部157d。另外,小径孔157b形成为与大径孔157a连通且不与第一流通孔154对置而与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对置的位置及大小。即,小径孔157b形成为在第一孔径限制部155上不与第一流通孔154重叠的位置及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孔157b形成为与第二流通体156及大径孔157a同心且比第一流通孔154小径。
89.第二孔径限制部158是阻挡第一流通孔154中的流体124的流动的部分,在构成第二流通孔157的小径孔157b的周围形成为壁状。具体而言,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形成于与第
一流通孔154对置的位置,以便在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流通体153接触的情况下堵住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形成为在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流通体153接触的情况下堵住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的1/3左右的大小的平板环状。
90.分离用弹性体159是在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内发挥使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流通体153分离的弹力的部件,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该分离用弹性体159的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按压第一孔径限制部155(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底部),并且另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与小径部156b的外周部嵌合。该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被设定为与阻尼器120想产生最大的衰减力的外力的大小相应的强度。该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在阀支承体141设置有一个。
91.第二流通控制阀160是在一体位移体130相对于承窝主体107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滑动位移时阻止流体124从该滑动位移的前方侧向后方侧的流通、并且在一体位移体1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滑动位移时使流体124的流动从该滑动位移的前方侧向后方侧容易地流通的阀。即,第二流通控制阀160由单向阀构成。构成该第二流通控制阀160的单向阀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该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在阀支承体141中的相对于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在周向上180
°
的位置设置有一个。
92.第三流通控制阀170是在一体位移体130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相对于承窝主体107滑动位移时及一体位移体1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相对于承窝主体107滑动位移时分别限制流体124的流动地使其流通的阀。该第三流通控制阀170由形成于阀支承体141的细孔的贯通孔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通控制阀170分别形成于阀支承体141的周向上的第一流通控制阀150与第二流通控制阀160之间的两个中间位置。此外,该第三流通控制阀170相当于本发明的流通限制阀。
93.(转向装置100的工作)
94.接下来,对像这样构成的转向装置100的工作进行说明。该转向装置100作为将未图示的四轮自走式车辆中的转向操纵轮(例如,两个前轮)向左右方向转向操纵的机构被装入自走式车辆的内部。而且,该转向装置100根据自走式车辆的驾驶员对方向盘101的操作来变更两个车轮112的各方向,决定自走式车辆的行进方向。
95.在这种自走式车辆的驾驶中,在齿条杆103在与小齿轮102a的关系中位移到左右的位移极限附近的情况下,转向装置100中的阻尼器120起作用。在该情况下,齿条杆103的位移极限是指车轮112左右的转向操纵极限,除了自走式车辆的驾驶员使方向盘10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到转动极限附近的情况以外,还存在车轮112与路缘石等障碍物碰撞而从车轮112侧对齿条杆103作用了较大的输入的情况。
96.首先,对阻尼器120未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自走式车辆的车轮112未被转向操纵到转向操纵极限附近的情况等齿条杆103未达到位移极限附近的范围内,一体位移体130不与齿条壳体104碰撞,因此该阻尼器120不会工作。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阻尼器120的流通控制阀140在内腔121内通过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隔着缓冲材料123b而被按压于壁形成体122。即,一体位移体130维持在承窝主体107上被弹性定位在最靠齿条壳体104侧的位置的状态。
97.另外,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维持第二流通体156被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定位在
最远离第一流通体153的位置的状态。即,第一流通控制阀150成为可实现流体124的流通的状态。
98.接下来,对阻尼器120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自走式车辆的车轮112被转向操纵到转向操纵极限附近的情况等齿条杆103到达至位移极限附近的情况下(参照虚线箭头),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与齿条壳体104接触,该阻尼器120开始工作。在该情况下,在阻尼器120的工作中,存在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以较弱的力与齿条壳体104接触的情况和以较强的力与齿条壳体104接触的情况。
99.首先,在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以较弱的力(低速)与齿条壳体104接触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一体位移体130相对于承窝主体107缓慢地向螺柱体108侧滑动位移(参照虚线箭头)。即,流通控制阀140在内腔121内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来向缓冲材料123a侧位移。在该情况下,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的流体124从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的大径孔157a侧流入并朝向小径孔157b侧流动。
100.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流通控制阀140在内腔121内缓慢地位移而导致按压第二流通体156的力小于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因此第二流通体156不会向第一流通体153侧位移而被按压于第一流通体153。因此,在第一流通控制阀150中,位移方向前方侧的流体124分别经由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及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而向位移方向后方侧伴随微小的流动阻力流动(参照虚线箭头)。
101.另外,第二流通控制阀160是阻止流体124从一体位移体130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来滑动位移时的流通控制阀140的位移方向前方侧向后方侧的流动的单向阀,因此没有流体124的流动。另外,第三流通控制阀170是在流通控制阀140的位移方向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这两个方向允许流体124的流动的阀,因此流体124从流通控制阀140的位移方向前方侧向后方侧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
102.因此,流通控制阀140使能够忽略的程度的极小的衰减力产生地向缓冲材料123a侧位移。由此,一体位移体130缓慢地向螺柱体108侧滑动位移。
103.此后,在齿条杆103向转向节臂111侧位移而导致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与齿条壳体104分离的情况下,一体位移体1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向原来的位置位移(参照图5)。在该情况下,对于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而言,流体124从第一流通体153侧流入并朝向第二流通体156侧流动。
104.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通体156通过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及从第一流通体153流动来的流体124的按压力而位于最远离第一流通体153的原来的位置。因此,对于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而言,位移方向前方侧的流体124分别经由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而向位移方向后方侧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
105.另外,第二流通控制阀160是允许流体124从一体位移体1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滑动位移时的流通控制阀140的位移方向前方侧向后方侧的流动的单向阀,因此流体124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另外,第三流通控制阀170是在流通控制阀140的位移方向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这两个方向允许流体124的流动的阀,因此流体124从流通控制阀140的位移方向前方侧朝向后方侧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
106.因此,流通控制阀140使能够忽略的程度的极小的衰减力产生地向缓冲材料123b侧位移。由此,一体位移体130比此前的位移速度更快地向齿条壳体104侧滑动位移。
107.接下来,在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以较强的力(高速)与齿条壳体104接触的情况下(例如,驾驶员的急打轮或车轮112向路缘石等的碰撞),一体位移体130相对于承窝主体107迅速地向螺柱体108侧滑动位移。即,流通控制阀140在内腔121内克服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来向缓冲材料123a侧迅速地位移。
108.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流体124按压第二流通体156的力大于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因此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向第一流通体153侧位移而被按压于第一流通体153。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通体156在流体124的按压力作用于台阶部157c及小径孔157b的锥形部157d而向第一流通体153侧开始位移后,在大径孔157a的端部也作用流体124的按压力而向第一流通体153侧位移。
109.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及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分别形成在与第二流通孔157及第一流通孔154对置的位置,因此分别堵住第二流通孔157的全部及第一流通孔154的一部分。因此,在第一流通控制阀150中,在流通控制阀140向螺柱体108侧位移时,没有流体124的流动(参照虚线箭头)。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通控制阀160与上述同样,没有流体124的流动。
110.另外,对于第三流通控制阀170而言,在流通控制阀140中仅第三流通控制阀170可实现流体124的流动,因此产生非常大的流动阻力。因此,流通控制阀140通过第三流通控制阀170克服非常大的流动阻力来向缓冲材料123a侧位移。由此,一体位移体130使极大的衰减力产生地向螺柱体108侧滑动位移。即,阻尼器120能够衰减在齿条杆103产生的强烈的冲击。
111.此后,在齿条杆103向转向节臂111侧位移而导致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从齿条壳体104分离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一体位移体1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132的弹力向原来的位置位移(参照图5)。即,一体位移体130通过流通控制阀140使能够忽略的程度的极小的衰减力产生地向缓冲材料123b侧位移来向齿条壳体104侧迅速地滑动位移。
112.另外,第二流通体156通过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及从第一流通体153流动来的流体124的按压力从第一流通体153分离而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形成于与第一流通孔154的一部分对置的位置,因此第二流通体156能够将从第一流通孔154流入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内的流体124的一部分向第二流通孔157侧引导。而且,对于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而言,如上述那样,位移方向前方侧的流体124分别经由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而向位移方向后方侧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
113.从上述工作方法的说明也能够理解,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阻尼器120设置为分别具有使流体124流通的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孔157的第一流通体153和第二流通体156相互弹性地紧贴或分离,并且形成为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堵住第二流通孔157的全部。由此,上述实施方式的阻尼器120能够构成转向装置100,转向装置100能够在第一流通体153与第二流通体156之间作用了较大的外力的情况下,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孔157被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及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堵住而导致流体124的流动被限制,由此能够使上述较大的外力衰减,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
114.<第二实施方式>
115.接下来,参照图9~图13对具备本发明的流通控制阀及阻尼器的转向装置的第二
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200在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阻尼器120的阻尼器210被组装于齿条壳体104而非承窝主体107的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200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200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而针对在两实施方式中共同的部分或对应的部分适当省略说明。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件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116.(转向装置200的结构)
117.转向装置200在形成为圆筒状的齿条壳体104的前端部安装有圆筒状的阻尼器210,并且以覆盖该阻尼器210的方式安装有防尘罩201。防尘罩201是用于防止阻尼器210的污损的部件,将橡胶材料等弹性体材形成为圆筒形而构成。
118.在安装于齿条壳体104的前端部的圆筒状的阻尼器210的内部贯通有齿条杆103,该齿条杆103在齿条壳体104内贯通。而且,在齿条杆103的前端部安装有齿条球关节机构106。在该情况下,安装于齿条杆103的承窝主体107形成为外周部从齿条杆103的外周部凸出为凸缘状,并形成为与一体位移体230的端部对置。
119.阻尼器210具备内腔形成体211。内腔形成体211是用于形成内腔217并且将阻尼器210安装于齿条壳体104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而构成。即,内腔形成体21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承窝主体107对应。该内腔形成体211在外周部中的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形成用于螺纹嵌合于齿条壳体104的外螺纹部211a,并且在另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侧分别形成有供油口212及蓄能器收容部213。
120.供油口212是用于向内腔217内注入或排出流体124的流通路,并通过栓自由开闭地封堵。蓄能器收容部213及蓄能器214分别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蓄能器收容部135及蓄能器136对应。另外,内腔形成体211的内部在两端部分别螺纹嵌合有壁形成体215、216,并在上述两个壁形成体215、216之间形成有圆筒状的内腔217。
121.壁形成体215、216是用于形成内腔217中的图示左右两侧的壁部的部件,通过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环状而构成。即,壁形成体215、216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壁形成体122对应。因此,内腔217形成为在内腔形成体211的内侧在与后述的一体位移体230之间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环筒状。在上述的壁形成体215、216中的中间连结体105侧的壁形成体216中,在外周部嵌合有复位用弹性体218。
122.复位用弹性体218是用于将流通控制阀240弹性地按压于内腔217内的图示右侧端部的部件,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即,复位用弹性体21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复位用弹性体132对应。该复位用弹性体218的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弹性地按压壁形成体216,并且另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经由支承板218a弹性地按压一体位移体230。
123.另外,在壁形成体215、216分别设置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缓冲材料123a、123b、滑动衬套125a、125b、密封环126a、126b及防尘密封件134分别对应的缓冲材料221a、221b、滑动衬套222a、222b、密封环223a、223b及防尘密封件224a、224b。
124.一体位移体230是覆盖内腔217的径向内侧并且形成流通控制阀240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而构成。即,一体位移体23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一体位移体130对应。该一体位移体230形成为经由滑动衬套222a、222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壁形成体215、216的各内周面的圆筒状。在该情况下,一体位移体230形成为从壁形成体215、216的各
端部凸出的长度。另外,一体位移体230的内径形成为供齿条杆103贯通的大小。
125.在该一体位移体230的外周部,在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固定地安装有上述的支承板218a,并且从另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到轴向中央部分别安装有固定套筒231及流通控制阀240。固定套筒231是用于将嵌合在形成于一体位移体230的外周部的小径部的流通控制阀240按压固定在形成于一体位移体230的外周部的大径部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而构成。该固定套筒231嵌合于一体位移体230的外周部而被一体地组装,经由滑动衬套222a相对于上述的壁形成体215滑动。
126.流通控制阀240是用于通过限制内腔217内的流体124的流动地使其流动来控制流体124的流通而产生阻尼器210的衰减力的器具,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流通控制阀140对应。该流通控制阀240构成为主要分别具备阀支承体241、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
127.阀支承体241是分别形成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的部件,将金属材料形成为平板圆环状而构成。即,阀支承体241与一体位移体230分体构成并通过固定套筒231一体地安装于一体位移体230。在该阀支承体241的外周部嵌入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密封环142对应的密封环242。
128.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并且,该流通控制阀240以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的第二流通体156的大径部156a向缓冲材料221a侧(图示左侧)开口的朝向安装于一体位移体230的外周部。
129.(转向装置200的工作)
130.接下来,对像这样构成的转向装置200的工作进行说明。转向装置200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100同样,在齿条杆103在与小齿轮102a的关系中位移到左右的位移极限附近的情况下,阻尼器210起作用。
131.具体而言,在自走式车辆的车轮112未被转向操纵到转向操纵极限附近的情况等齿条杆103未达到位移极限附近的范围内,承窝主体107不与一体位移体230碰撞,因此阻尼器210不会工作(参照图9)。在该情况下,阻尼器210的流通控制阀240在内腔217内通过复位用弹性体218的弹力隔着缓冲材料221b而被按压于壁形成体216。即,一体位移体230维持在内腔217内被弹性定位在最靠承窝主体107侧的位置的状态。
132.另外,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维持第二流通体156被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定位在最远离第一流通体153的位置的状态。即,第一流通控制阀150成为可实现流体124的流通的状态。
133.接下来,如图11所示,在自走式车辆的车轮112被转向操纵到转向操纵极限附近的情况等齿条杆103到达至位移极限附近的情况下,承窝主体107与一体位移体130的端部接触,阻尼器120开始工作。
134.首先,在承窝主体107以较弱的力(低速)与一体位移体230的端部接触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一体位移体230相对于内腔形成体211缓慢地向齿条壳体104侧滑动位移。即,流通控制阀240在内腔217内克服复位用弹性体218的弹力来向缓冲材料221a侧(图示左侧)位移。在该情况下,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的流体124从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的大径孔157a侧流入并朝向小径孔157b侧流动。
135.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流通控制阀240在内腔217内缓慢地位移而导致按压第二流通体156的力小于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因此第二流通体156不会向第一流通体153侧位移而被按压于第一流通体153。因此,在第一流通控制阀150中,位移方向前方侧的流体124分别经由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及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而向位移方向后方侧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
136.另外,第二流通控制阀160是阻止流体124从一体位移体230克服复位用弹性体218的弹力来滑动位移时的流通控制阀240的位移方向前方侧向后方侧的流动的单向阀,因此没有流体124的流动。另外,第三流通控制阀170是在流通控制阀240的位移方向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这两个方向允许流体124的流动的阀,因此流体124从流通控制阀240的位移方向前方侧向后方侧伴有微小的流动阻力地流动。
137.因此,流通控制阀240使能够忽略的程度的极小的衰减力产生地向缓冲材料221a侧位移。由此,一体位移体230缓慢地向齿条壳体104侧滑动位移。
138.此后,在齿条杆103向转向节臂111侧位移而从一体位移体230的端部与承窝主体107分离的情况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一体位移体2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218的弹力向原来的位置位移(参照图9)。即,流通控制阀240使能够忽略的程度的极小的衰减力产生地向缓冲材料221b侧位移。由此,一体位移体230比此前的位移速度更快地向承窝主体107侧滑动位移。
139.接下来,在承窝主体107以较强的力(高速)与一体位移体230的端部接触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一体位移体230相对于内腔形成体211迅速地向齿条壳体104侧滑动位移。即,流通控制阀240在内腔217内克服复位用弹性体218的弹力来向缓冲材料221a侧迅速地位移。
140.在该情况下,流体124按压第二流通体156的力大于分离用弹性体159的弹力,因此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向第一流通体153侧位移而被按压于第一流通体153。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及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分别形成于与第二流通孔157及第一流通孔154对置的位置,因此分别堵住第二流通孔157的全部及第一流通孔154的一部分。因此,在第一流通控制阀150中,在流通控制阀240向齿条壳体104侧位移时,没有流体124的流动(参照虚线箭头)。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通控制阀160与上述同样,没有流体124的流动。
141.另外,对于第三流通控制阀170而言,在流通控制阀240中仅第三流通控制阀170可实现流体124的流动,因此产生非常大的流动阻力。因此,流通控制阀240通过第三流通控制阀170克服非常大的流动阻力来向缓冲材料221a侧位移。由此,一体位移体230使极大的衰减力产生地向齿条壳体104侧滑动位移。即,阻尼器210能够衰减在齿条杆103产生的强烈的冲击。
142.此后,在齿条杆103向转向节臂111侧位移而导致承窝主体107从一体位移体230的端部分离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一体位移体230通过复位用弹性体218的弹力向原来的位置位移(参照图9)。即,一体位移体230通过流通控制阀240使能够忽略的程度的极小的衰减力产生地向缓冲材料221b侧位移来向承窝主体107侧迅速地滑动位移。
143.并且,在实施本发明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此外,在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144.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通控制阀150构成为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孔径限制部158堵住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流通孔154的一部分,并且第一流通体153的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堵住第二流通体156的第二流通孔157的全部。但是,第一流通控制阀150构成为堵住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孔157中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145.因此,例如如图14所示,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还能够构成为完全堵住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孔157双方。另外,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还能够构成为堵住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孔157双方的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流通控制阀150也能够构成为在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流通体153紧贴时第一流通孔154的一部分与第二流通孔157一部分相互重合来确保流体124的流动。由此,流通控制阀140、240能够构成为省略第三流通控制阀170。
146.另外,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还能够构成为完全堵住第一流通孔154及第二流通孔157中的一方并完全不堵住另一方。例如如图16所示,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能够在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1的底部中的与小径孔157b对置的部分形成朝向小径孔157b(第二流通孔157)侧突出为柱状的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在该情况下,省略第二流通体156中的第二孔径限制部158。由此,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能够通过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孔径限制部155抵接来仅堵住第二流通孔157。
147.另外,例如如图17及图18各自所示,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还能够在第二流通体156中的与第一流通孔154对置的部分设置朝向第一流通孔154侧突出为柱状的第二孔径限制部158来仅堵住第一流通孔154。在该情况下,省略第一流通体153中的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另外,在上述的情况下,柱状的第一孔径限制部155和/或第二孔径限制部158还能够构成为插入到小径孔157b(第二流通孔157)和/或第一流通孔154内来堵住各孔。
148.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通孔157由大径孔157a和小径孔157b这两个孔构成。但是,第二流通孔157也可以由大径孔157a或小径孔157b的一个孔构成,还能够由三个以上的不同的内径的孔构成。另外,第二流通孔157在小径孔157b中的与第一流通体153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形成锥形部157d。由此,第二流通体156能够使流体124易流入第二流通孔157,能够使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的工作稳定化。另外,第一流通控制阀150能够使流体124易流入第二流通孔157来使流速增加,因此通过锥形部157d从流体124受到较强的按压力而能够使第二流通体156易向第一流通体153侧位移。但是,第二流通孔157当然也可以省略锥形形状而形成为笔直形状。此外,第一流通孔154也可以由相互不同的多个孔构成,还能够在孔的开口部形成锥形形状。
149.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流通控制阀140、240构成为分别具备第一流通控制阀150、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这里,第二流通控制阀160能够使流通控制阀140、240复位位移时的位移速度提高。另外,第三流通控制阀170能够在第二流通体156与第一流通体153紧贴而完全阻止了流体124的流动的状态下确保流体124的流动。但是,流通控制阀140、240能够构成为省略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中的至少一方。
150.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阻尼器120、210构成为将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分别设置在内腔121、217内。但是,阻尼器120、210还能够构成为将第一流通控制阀150分别设置在内腔121、217外。此外,阻尼器120、210还能够构成为第二流通控制阀160及第三流通控制阀170也分别设置在内腔121、217外。
151.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阻尼器120、210构成为分别具备复位用弹性体132、218。但是,在不需要将流通控制阀140、240向内腔121、217中的一侧始终按压的情况下,阻尼器120、210能够构成为分别省略复位用弹性体132、218。
152.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本发明的内腔形成体的承窝主体107由实心的棒体构成。但是,承窝主体107能够根据阻尼器120的安装对象来形成,因此例如还能够形成为筒状。
153.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筒状构成一体位移体230。但是,一体位移体230能够根据阻尼器210的安装对象来形成,因此例如还能够形成为实心的棒状。
154.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阻尼器120、210应用于转向装置100、200。但是,阻尼器120、210能够安装于转向装置100、200以外的装置或器具、具体而言为悬架机构、座椅的倾倒机构、门的开闭机构、自走式车辆以外的机械装置、电机装置、器具或家具来使用。
155.附图标记说明
156.100

转向装置;101

方向盘;102

转向轴;102a

小齿轮;103

齿条杆;103a

齿条齿轮;104

齿条壳体;105

中间连结体;106

齿条球关节机构;107

承窝主体(内腔形成体);107a

球保持部;107b

外螺纹部;108

螺柱体;108a

球部;110

横拉杆;111

转向节臂;112

车轮;120

阻尼器;121

内腔;122

壁形成体;123a、123b

缓冲材料;124

流体;125a、125b

滑动衬套;126a、126b

密封环;130

一体位移体;131

弹性体保持部;132

复位用弹性体;133

防尘罩;134

防尘密封件;135

蓄能器收容部;136

蓄能器;140

流通控制阀;141

阀支承体;142

密封环;150

第一流通控制阀;151

第二流通体收容部;152

防脱环;153

第一流通体;154

第一流通孔;155

第一孔径限制部;156

第二流通体;156a

大径部;156b

小径部;157

第二流通孔;157a

大径孔;157b

小径孔;157c

台阶部;157d

锥形部;158

第二孔径限制部;159

分离用弹性体;160

第二流通控制阀;170

第三流通控制阀;200

转向装置;201

防尘罩;210

阻尼器;211

内腔形成体;211a

外螺纹部;212

供油口;213

蓄能器收容部;214

蓄能器;215、216

壁形成体;217

内腔;218

复位用弹性体;218a

支承板;221a、221b

缓冲材料;222a、222b

滑动衬套;223a、223b

密封环;224a、224b

防尘密封件;230

一体位移体;231

固定套筒;240

流通控制阀;241

阀支承体;242

密封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