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制动盘的车轮和制动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37382发布日期:2022-10-18 21:4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带制动盘的车轮和制动盘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制动盘的车轮和制动盘。


背景技术:

2.作为盘式制动器装置用的制动盘,公知有具备相互分开地设置的一对盘体的通风式制动盘。具备散热销的通风式制动盘由例如国际公开第2016/058792号公开。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58792号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要求使相对于车轮紧固一对盘体的作业更容易。
8.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状况而做成的,以提供一种相对于车轮紧固一对盘体的作业容易的制动盘为目的。
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具备:
11.铁道车辆的车轮;和
12.一对盘体,其利用以从主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散热构件夹持所述车轮,
13.在所述一对盘体的各个盘体形成有定位部,该定位部相对于所述多个散热构件在该散热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突出,或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多个散热构件的顶端的位置靠该散热构件的根部侧的位置,
14.在所述车轮设置有被定位部,该被定位部与所述定位部啮合而相对于所述车轮对所述一对盘体分别进行定位。
15.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16.所述定位部具有:基部,其在所述多个散热构件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与该散热构件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和定位凸部或定位凹部,其形成到所述基部的顶端面,
17.所述被定位部具有与所述定位凸部啮合的被定位凹部或与所述定位凹部啮合的被定位凸部。
18.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19.所述定位部相对于所述多个散热构件在该散热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突出,
20.在所述被定位部形成有与所述定位部啮合的被定位凹部。
21.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22.在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到所述一对盘体中的一者的所述定位部的位置与设置到所述一对盘体中的另一者的所述定位部的位置不同。
23.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24.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被定位部设置有螺栓贯通孔,该螺栓贯通孔贯通所述车轮和所述一对盘体,以夹持所述车轮的方式紧固所述一对盘体的螺栓穿过该螺栓贯通孔。
25.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26.所述定位部和所述被定位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沿着所述螺栓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27.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28.所述一对盘体由所述螺栓和与所述螺栓的杆部螺纹固定的螺母紧固,
29.所述一对盘体中的一者和另一者具有相同的形状,
30.所述螺栓贯通孔包括:第1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一对盘体中的一者,在局部设置有限制所述螺母的旋转的限制壁;和第2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一对盘体中的另一者,在局部设置有将所述螺栓的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的螺栓收纳壁,
31.在所述一对盘体的各个盘体,在以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交替地形成有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
32.在所述一对盘体的任一者中,都在所述定位部形成有所述第1贯通孔,或者,在所述一对盘体的任一者中,都在所述定位部形成有所述第2贯通孔。
33.本发明的带制动盘的车轮中,也可以是,
34.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被定位部之间的接触面具有相对于所述车轮的旋转方向形成75度以上且105度以下的角度的平面。
35.本发明的制动盘具备一对盘体,该一对盘体利用以从主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散热构件夹持设置有被定位部的铁道车辆的车轮,
36.在所述一对盘体的各个盘体形成有定位部,该定位部相对于所述多个散热构件在该散热构件的高度方向上突出,或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多个散热构件的顶端的位置靠该散热构件的根部侧的位置,该定位部与所述被定位部啮合而相对于所述车轮对所述一对盘体分别进行定位。
37.发明的效果
38.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相对于车轮紧固一对盘体的作业容易。
附图说明
39.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相对于车轮紧固了一对盘体的状态的制动盘的主视图。
40.图2是表示切取图1所示的制动盘的局部的情形的立体图。
4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盘体的立体图。
42.图4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1的线c-c的一对盘体和车轮的截面的局部的剖视图。
43.图5是放大地表示图1中的螺母的周边的主视图。
44.图6是放大地表示图1中的螺栓的头部的周边的主视图。
45.图7是表示一对盘体中的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的配置的图。
46.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盘体的立体图。
47.图9是放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位部的图。
48.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轮的立体图。
49.图11是放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被定位部的图。
50.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轮的被定位部和车轮贯通孔的配置的图。
51.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车轮紧固一对盘体的作业的情形的图。
52.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车轮紧固一对盘体的作业的情形的图。
53.图15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第1贯通孔的剖视图。
54.图16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第1贯通孔的剖视图。
55.图17是表示变形例3中的定位部和被定位部的剖视图。
56.图18是表示变形例4中的定位部和被定位部的剖视图。
57.图19是表示变形例5中的定位部与贯通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58.图20是表示变形例6中的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的配置的图。
59.附图标记说明
60.1、制动盘;10、盘体;10a、内表面;10b、接触面;13、散热构件;14、定位部;14b、倾斜面;14c、定位面;15、基部;16、定位凸部;17、贯通孔支承部;18、定位凹部;20、车轮;21、被定位部;21b、倾斜面;22、被定位凹部;23、被定位凸部;30、紧固构件;31、螺栓;31a、头部;31b、杆部;32、螺母;40、螺栓贯通孔;41、贯通壁;411、杆部收纳壁;42、贯通孔;43、第1贯通孔;432、限制壁;433、螺母收纳壁;44、第2贯通孔;442、螺栓收纳壁;45、车轮贯通孔;100、带制动盘的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61.参照附图而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从随后论述的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的制动盘1的情形的主视图。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形成了具备车轮20和一对盘体10的带制动盘的车轮100。另外,图2是表示在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虚线和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虚线的位置处切断图1的制动盘1而呈扇形切取制动盘1的局部的情形的立体图。
62.此外,为了使附图之间的方向关系明确化,在几个附图中以箭头表示车轮20的旋转方向d1、旋转轴线方向d2以及径向d3作为在附图之间通用的方向。另外,在表示构成制动盘1和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零部件等的图中,表示形成了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状态、即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的方向。
63.本实施方式的制动盘1具备一对盘体10。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盘体10夹持车轮20。一对盘体10能够利用随后论述的紧固构件30以夹持车轮20的方式紧固。一对盘体10夹持车轮20而相互紧固,从而也相对于车轮20紧固。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盘体10利用紧固构件30以夹持车轮20的方式紧固。
64.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车轮20和制动盘1在旋转方向d1上以在图1中以点表示且在图2中以单点划线表示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旋转。将旋转轴线a1延伸的方向也称为旋转轴线方向d2。
65.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紧固构件30包括以夹持车轮20的方式紧固一对盘体10的螺栓31。尤其是,紧固构件30包括:螺栓31,其具有头部31a和从头部31a延伸出的杆部31b;和螺母32,其与螺栓31的杆部31b啮合。并且,一对盘体10能够利用螺栓31和与螺栓31的杆部31b螺纹固定的螺母32紧固。
66.另外,在车轮20和一对盘体10设置有贯通车轮20和一对盘体10的螺栓贯通孔40。
并且,通过螺栓31穿过螺栓贯通孔40,一对盘体10夹持车轮20而相互紧固。尤其是,在使螺栓31穿过螺栓贯通孔40的基础上,使螺母32与杆部31b啮合,从而能够使一对盘体10相互紧固。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螺栓贯通孔40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延伸。
67.对一对盘体1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盘体10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以下,也将一对盘体10中的在图2中图示于跟前侧的盘体称为第1盘体11。另外,也将一对盘体10中的在图2中图示于里侧的盘体称为第2盘体12。图3是表示从随后论述的接触面10b侧观察第1盘体11的情形的立体图。此外,在图3中,表示第1盘体11中的、与在图2中所图示的部分相当的部分。
68.一对盘体10具有分别在中心形成有孔的大致圆盘状的形状。另外,一对盘体10分别具有如下表面作为主面:内表面10a,其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的状态下位于车轮20侧;和接触面10b,其位于与内表面10a侧相反的一侧。接触面10b与未图示的制动块接触而对车轮20的旋转进行制动。例如,一对制动块由未图示的制动钳控制为,向靠近一对盘体10各自的接触面10b的朝向和远离一对盘体10各自的接触面10b的朝向移动。在该情况下,由制动钳控制着的一对制动块中的一者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接触面10b接触,一对制动块中的另一者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接触面10b接触。由此,一对制动块对一对盘体10赋予由摩擦力形成的制动力。从一对盘体10向车轮20传递制动力,从而对车轮20的旋转进行制动。
69.在一对盘体10的接触面10b分别设置有形成贯通孔42的贯通壁41。如图3所示,在接触面10b分别设置有多个形成贯通孔42的贯通壁41。如图2所示,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的多个贯通孔42与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的多个贯通孔42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另外,形成到一对盘体10的贯通孔42与形成到车轮20的随后论述的车轮贯通孔45也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并且,通过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贯通孔42、车轮20的车轮贯通孔45、以及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贯通孔42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从而形成螺栓贯通孔40。
70.将一对盘体10的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而形成螺栓贯通孔40的贯通孔42中的、在使用螺栓31和螺母32而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配置螺母32的一侧的贯通孔42称为第1贯通孔43。另外,将配置螺栓31的头部31a的一侧的贯通孔42称为第2贯通孔44。
71.图4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1的线c-c的一对盘体10和车轮20的截面的局部的剖视图。在图4中,对于配置于螺栓贯通孔40的内部的紧固构件30,不是表示截面,而是表示从与截面垂直的方向平视的情形。如图4所示,贯通壁41分别具有收纳螺栓31的杆部31b的杆部收纳壁411。贯通壁41中的、位于配置螺母32的一侧而形成第1贯通孔43的贯通壁41具有杆部收纳壁411和第1扩径壁431。形成有第1扩径壁431的部分处的第1贯通孔43的孔径w1比形成有杆部收纳壁411的部分处的第1贯通孔43的孔径w2大。第1扩径壁431的局部形成随后论述的限制壁432。如图4所示,限制壁432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也作为收纳螺母32的螺母收纳壁433发挥功能。限制壁432(螺母收纳壁433)限制已配置到本身之间的螺母32的旋转。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1贯通孔43在杆部收纳壁411之间收纳有螺栓31的杆部31b的局部,并且,在限制壁432(螺母收纳壁433)之间收纳有螺母32。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限制壁432(螺母收纳壁433)与杆部收纳壁411以限制壁432(螺母收纳壁433)位于比
杆部收纳壁411靠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盘体10的接触面10b侧的位置的方式连续地形成。此外,在贯通孔42等孔中,孔径是指与该孔延伸的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该孔的宽度。在该垂直方向上的孔的宽度不一定的情况下,孔径是指该垂直的方向上的该孔的最小宽度。
72.另外,第2贯通孔44具有杆部收纳壁411和第2扩径壁441。形成有第2扩径壁441的部分处的第2贯通孔44的孔径w3比形成有杆部收纳壁411的部分处的第2贯通孔44的孔径w4大。第2扩径壁441的局部形成随后论述的螺栓收纳壁442。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2贯通孔44在杆部收纳壁411之间收纳有螺栓31的杆部31b的局部,并且,在螺栓收纳壁442之间收纳有螺栓31的头部31a。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螺栓收纳壁442与杆部收纳壁411以螺栓收纳壁442位于比杆部收纳壁411靠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盘体10的接触面10b侧的位置的方式连续地形成。
73.对限制壁432进行说明。对于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贯通壁41,在其局部设置有限制螺母32的旋转的限制壁432。限制壁432限制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的、随着螺栓31的旋转而产生的螺母32的旋转。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使螺栓31以通过杆部31b的中心且在杆部31b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a2为中心旋转。并且,限制壁432限制螺母32的旋转,以使螺母32不随着螺栓31以轴线a2为中心的旋转而旋转。螺栓31的杆部31b与旋转轴线方向d2平行地延伸。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螺栓贯通孔40分别包括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第1贯通孔43和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并且,在形成第1贯通孔43的贯通壁41中的、第1扩径壁431的局部设置有限制壁432。
74.对限制壁432限制螺母32的旋转的形态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盘1中,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进行以下的操作。首先,将螺母32配置在螺栓贯通孔40中的第1贯通孔43的限制壁432之间。接着,将螺栓31的杆部31b从第2贯通孔44插入,使螺栓31相对于螺母32旋转。通过以上的操作,螺母32与杆部31b啮合,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
75.其中,作为一个例子,螺母32具有多棱柱状的形状。图5是放大地表示图1的主视图中的螺母32的周边的主视图。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螺母32具有设置有与螺栓31的杆部31b啮合的孔部32a的多棱柱状、尤其是六棱柱状的形状。
76.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贯通孔43的限制壁432以与多棱柱状的螺母32的侧面32b中的至少一面进行面接触的方式设置。通过螺母32在侧面32b处与限制壁432面接触,防止在使螺栓31相对于螺母32旋转而螺母32与杆部31b啮合之际、螺母32也随着螺栓31的旋转而旋转。
77.如此,能够利用限制壁432防止随着螺栓31的旋转而产生的螺母32的旋转。尤其是,在限制壁432与多棱柱状的螺母32的侧面32b中的至少一面进行面接触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螺母32的旋转。此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六棱柱状的螺母32在二面的侧面32b处与限制壁432面接触。
78.另外,如图5所示,第1贯通孔43中的在螺栓31的杆部31b延伸的方向上设置有限制壁432的部分的最小宽度w15比螺栓31的杆部31b延伸的方向上的螺母32的最大宽度w16小。由此,也限制了螺母32的旋转。
79.另外,限制壁432(螺母收纳壁433)在第1贯通孔43中设置于与接触面10b的距离比一对盘体10分别能够磨损的最大量即最大磨损量大的位置。其中,最大磨损量是指,旋转轴
线方向d2上的盘体10的厚度中的、由于接触面10b与制动块接触而能够磨损的厚度。换言之,作为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收纳螺母32的部分的限制壁432(螺母收纳壁433)与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盘体10的接触面10b之间的距离w5比最大磨损量大(参照图4)。由此,即使是在盘体10磨损到最大磨损量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螺母32与制动块接触。
80.另外,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盘体10的接触面10b与螺栓31的杆部31b之间的距离w6比最大磨损量大(参照图4)。
81.为了对最大磨损量的定义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想到盘体10由层叠体构成的情况,该层叠体具有:第1层,其形成接触面10b;和第2层,其从与形成接触面10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该第1层重叠。该第1层是容许由于制动盘1的使用而磨损的层。另外,该第2层是不容许由于制动盘1的使用而磨损的层。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最大磨损量定义为旋转轴线方向d2上的该第1层的厚度。
82.另外,最大磨损量也能够定义为与接触面10b接触的制动块的面在具备该制动块的制动钳的设计上能够移动的最靠车轮20侧的位置与接触面10b之间的距离。
83.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限制壁432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具有由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432a和使一对直线部分432a彼此连接的一对曲线部分432b构成的轮廓。一对曲线部分432b分别成为大致圆弧状的曲线。这样的形状的限制壁432能够利用例如以下的方法容易地形成于盘体10。首先,在盘体10形成具有与第1贯通孔43中的形成有杆部收纳壁411的部分的孔径相当的大小的孔径的孔。接着,使立铣刀与盘体10的接触面10b接触而形成包括限制壁432的第1扩径壁431。此时,上述的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具有由一对直线部分432a和一对曲线部分432b构成的轮廓的限制壁432能够通过使立铣刀与盘体10的接触面10b接触而仅向一方向运动的操作来形成。
84.对螺栓收纳壁44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贯通壁41的局部设置有限制壁432。并且,对于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贯通壁41、且是未设置限制壁432的贯通壁41,在其局部设置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螺栓31的头部31a的螺栓收纳壁442。设置有螺栓收纳壁442的贯通壁41形成第2贯通孔44。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螺栓贯通孔40分别包括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第1贯通孔43和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并且,在形成第2贯通孔44的贯通壁41中的、第2扩径壁441的局部设置有螺栓收纳壁442。由此,能够使螺栓31相对于螺母32旋转而使螺母与杆部31b啮合,且能够将螺栓31的头部31a收纳在螺栓收纳壁442之间。
85.图6是放大地表示图1的主视图中的螺栓31的头部31a的周边的主视图。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2贯通孔44中的形成有螺栓收纳壁442的部分的孔径w7成为与螺栓31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头部31a的尺寸w8以上。由此,在头部31a收纳于螺栓收纳壁442之间的状态下,也能够使螺栓31相对于螺母32旋转。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头部31a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具有圆形的轮廓。并且,第2贯通孔44中的形成有螺栓收纳壁442的部分成为圆孔。并且,第2贯通孔44中的形成有螺栓收纳壁442的部分的孔径w7成为头部31a的直径w8以上。
86.另外,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盘体10的接触面10b与螺栓31的头部31a之间的距离w9比最大磨损量大(参照图4)。
87.如图5和图6所示,从车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时的、第1贯通孔43的形状与第
2贯通孔44的形状不同。作为一个例子,由于第1扩径壁431的形状与第2扩径壁441的形状不同,从车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时的、第1贯通孔43的形状与第2贯通孔44的形状看上去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扩径壁431中的限制壁432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具有由一对直线部分432a和一对曲线部分432b构成的轮廓。另外,第2扩径壁441中的螺栓收纳壁442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具有圆形的轮廓。由此,通过从车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能识别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因此,在随后论述的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的作业中,抑制作业人员搞错应该收纳螺母32的第1贯通孔43和应该插入螺栓31的第2贯通孔44。尤其是,如随后论述那样,出于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重量、紧固力的平衡的观点考虑,在存在作为螺母32和螺栓31的配置优选的配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作业人员的差错而螺母32和螺栓31的配置未成为上述的优选的配置。
88.对一对盘体10中的、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的配置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一对盘体10中的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的配置的图。此外,在图7中,表示分别从接触面10b侧观察一对盘体10的情形。另外,在图7中,出于容易图示和容易理解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的配置的方便,第1贯通孔43、第2贯通孔44以及一对盘体10的形状相对于图3等简化而图示。
89.如图7所示,在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形成有多个第1贯通孔43和多个第2贯通孔44。另外,在一对盘体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也形成有多个第1贯通孔43和多个第2贯通孔44。由此,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形成从第1盘体11侧插入螺栓31而紧固的部位和从第2盘体12侧插入螺栓31而紧固的部位这两者。由此,在利用紧固而形成的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能够使紧固力的平衡更加均等。
90.另外,如图7所示,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的第1贯通孔43的数量与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的第1贯通孔43的数量相同。另外,如图7所示,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的第2贯通孔44的数量与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的第2贯通孔44的数量相同。由此,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能够使收纳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螺母32的数量相同。另外,能够使收纳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螺栓31的头部31a的数量相同。因此,在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所位于的一侧和另一者所位于的一侧,能够使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重量均等。尤其是,即使是在收纳于第1贯通孔43的螺母32的重量与收纳于第2贯通孔44的螺栓31的头部31a的重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重量均匀。由此,能够抑制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旋转之际由于重量不均匀而旋转轴线a1晃动。
9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盘体11和第2盘体12各自具有6个第1贯通孔43和6个第2贯通孔44。因此,第1盘体11和第2盘体12各自具有12个贯通孔42。
92.另外,如图7所示,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的第1贯通孔43在该盘体10中的配置与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的第1贯通孔43在该盘体10中的配置相同。另外,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的第2贯通孔44在该盘体10中的配置与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的第2贯通孔44在该盘体中的配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盘体11中的第1贯通孔43的配置与第2盘体12中的第1贯通孔43的配置相同。另外,第1盘体11中的第2贯通孔44的配置与第2盘体12中的第2贯通孔44的配置相同。
93.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第1贯通孔43的数量和配置与第2贯通孔44的数量和配置相同。由此,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与另一者具有相同的形状。由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与另一者具有相同的形状,所以无需分别生产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因此,制动盘1的生产率提高。另外,在随后论述的、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的作业之际,没有作业人员弄错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担心。
94.此外,为了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需要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第1贯通孔43与形成于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而形成螺栓贯通孔40。为了能够使用一对盘体10且形成螺栓贯通孔40,所使用的盘体10满足以下的条件就可。首先,想到在所使用的盘体10中在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位置形成有第2贯通孔44且在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位置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假想的盘体。只要能够将所使用的盘体10和假想的盘体以彼此的内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成面对称,就能够使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形状和另一者的形状相同且形成螺栓贯通孔40。
95.另外,如图7所示,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以从车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呈旋转对称的配置设置有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并且,对于一对盘体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也以从车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呈旋转对称的配置设置有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由此,可获得以下的效果。想到螺母32的重量与螺栓31的头部31a的重量不同。在该情况下,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能够将配置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一侧的螺母32和螺栓31的头部31a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呈旋转对称地配置。另外,能够将配置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一侧的螺母32和螺栓31的头部31a从旋转轴线方向d2看来呈旋转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旋转之际由于旋转方向d1上的螺母32和螺栓31的头部31a的分布的偏差而旋转轴线a1晃动。
96.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以将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作为中心而呈旋转对称的配置设置。
97.另外,如图7所示,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贯通孔42等间隔地配置于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c1上。另外,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贯通孔42等间隔地配置于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c2上。
98.另外,如图7所示,分别在一对盘体10中,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交替形成于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上。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例如第1盘体11),贯通孔42以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交替地排列的方式配置于圆c1的圆周上。另外,对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例如第2盘体12),贯通孔42以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交替地排列的方式配置于圆c2的圆周上。由此,可获得以下的效果。想到螺母32的重量与螺栓31的头部31a的重量不同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在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一侧,能够将螺母32和螺栓31的头部31a交替地配置于圆c1的圆周上。另外,在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一侧,能够将螺母32和螺栓31的头部31a交替地配置于圆c2的圆周上。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旋转之际由于旋转方向d1上的螺母32和螺栓31的头部31a的分布的偏差而旋转轴线a1晃动。
99.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圆c1、c2通过一对盘体10中的、与旋转轴线方向d2垂直的径向d3上的一对盘体10的外缘10c与内缘10d之间的中点。并且,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形成于通过中点的圆c1、c2的圆周上。由此,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存在由于热而在盘体10产
生翘曲的担心。在该情况下,若在径向d3上将盘体10紧固在偏向外缘10c侧的位置,则存在在远离紧固位置的内缘10d侧产生较大的翘曲的可能性。同样地,如果在径向d3上将盘体10紧固于偏向内缘10d侧的位置,则存在在外缘10c侧产生较大的翘曲的可能性。通过将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形成于通过中点的圆c1、c2的圆周上,盘体10在通过中点的圆c1、c2的圆周上紧固于车轮20。因此,能够使盘体10的翘曲分散于外缘10c侧和内缘10d侧而降低翘曲的影响。
100.此外,贯通孔42“配置于圆周上”和贯通孔42“形成于圆周上”是指贯通孔42的局部位于圆周上。
101.接着,对盘体10的内表面10a侧的形态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从内表面10a侧观察第1盘体11的情形的立体图。此外,在图8中,表示第1盘体11中的、与图2中所图示的部分相当的部分。如图8所示,制动盘1具备以从一对盘体10各自的主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散热构件13和分别形成于一对盘体10的定位部14。
102.散热构件13设置于一对盘体10各自的内表面10a并从内表面10a突出。在夹持车轮20而相对于彼此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多个散热构件13夹持车轮20。
103.通过设置有多个散热构件13,制动盘1与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并且,由于制动块与一对盘体10的接触面10b接触了之际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不仅从一对盘体10的内表面10a和接触面10b向大气释放,也从散热构件13的表面向大气释放。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一对盘体10。
104.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散热构件13具有销状的形状。并且,销状的散热构件13分别沿着旋转轴线方向d2延伸。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散热构件13构成为,利用与旋转轴线方向d2垂直的面剖切而成的截面具有大致圆形的形状。利用与旋转轴线方向d2垂直的面剖切销状的散热构件13而成的截面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例如,能够设为椭圆形、多边形、以及除此之外的形状。另外,虽未图示,但散热构件13的形状并不限于销状。散热构件13也可以具有例如翅片状、换言之与内表面10a垂直的大致板状的形状。
105.对定位部14进行说明。定位部14是如下构成要素:在为了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而使一对盘体10与车轮20接触之际,引导一对盘体10和车轮20,以使一对盘体10和车轮20以恰当的位置关系接触。在一对盘体10分别形成有定位部14。定位部14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与随后论述的车轮20的被定位部21啮合。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而使一对盘体10分别相对于车轮20定位。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具有从内表面10a突出来的突起状的形状。定位部14在多个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该散热构件13突出。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与旋转轴线方向d2一致。并且,定位部14从内表面10a沿着旋转轴线方向d2相对于散热构件13大幅度突出。
106.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具有:基部15,其在多个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与该散热构件13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和定位凸部16,其形成到基部15的顶端面15a。定位凸部16是在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基部15的顶端面15a突出的凸部。定位凸部16与随后论述的被定位部21啮合。定位凸部16设置于基部15的顶端面15a的局部,因此,比基部15细。定位部14具有基部15,从而能够使与被定位部21啮合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啮合且确保定位部14的强度。因此,能够难以弯折定位部14。
107.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中的基部15具有比销状的散热构件13大的粗细。另
外,定位部14中的定位凸部16也具有比销状的散热构件13大的粗细。定位部14以等间隔地排列在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盘体10各自具有3个定位部14。
108.图9是表示从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具有定位凸部16的定位部14的情形的图。定位凸部16具有由彼此相对的一对平面16a和使一对平面16a彼此连接的一对曲面16b构成的侧面。一对曲面16b在图9所示这样从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时分别具有大致圆弧状的轮廓。
109.接着,对车轮20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轮20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0中,表示车轮20中的、与图2中所图示的部分相当的部分。车轮20具有在中心形成有孔的大致圆盘状的形状。如图10所示,车轮20具有第1面20a和第2面20b。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如图2所示,车轮20的第1面20a与第1盘体11的内表面10a相对,车轮20的第2面20b与第2盘体12的内表面10a相对。车轮20是铁道车辆用的车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1面20a是在车轮20安装到铁道车辆之际位于铁道车辆的外侧的面。另外,第2面20b是在车轮20安装到铁道车辆之际位于铁道车辆的中心侧的面。
110.如图4所示,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第2盘体12的散热构件13的顶端13a和基部15的顶端面15a与第2面20b接触。另外,第1盘体11的散热构件13的顶端13a和基部15的顶端面15a与第1面20a接触。
111.在车轮20形成有从第1面20a贯通到第2面20b的车轮贯通孔45。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车轮贯通孔45与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第1贯通孔43和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由此,螺栓贯通孔40由车轮贯通孔45、第1贯通孔43以及第2贯通孔44形成。如图4所示,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车轮贯通孔45收纳螺栓31的杆部31b的局部。
112.另外,在车轮20设置有与上述的定位部14啮合的被定位部21。被定位部21与定位部14啮合而使一对盘体10分别相对于车轮20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轮20的第1面20a设置有与形成到第1盘体11的定位部14啮合的被定位部21。另外,在车轮20的第2面20b设置有与形成到第2盘体12的定位部14啮合的被定位部21。分别在车轮20的第1面20a和第2面20b中,被定位部21以等间隔地排列在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方式设置。另外,车轮20具有设置到第1面20a的3个被定位部21和设置到第2面20b的3个被定位部21。
11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被定位部21具有与定位凸部16啮合的被定位凹部22。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被定位部21具有与从盘体10的一面突出来的定位部14啮合的被定位凹部22。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被定位部21具有在旋转轴线方向d2凹陷的被定位凹部22。
114.图11是表示从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具有被定位凹部22的被定位部21的情形的图。被定位凹部22具有由相互平行的一对平面22a和使一对平面22a彼此连接的一对曲面22b构成的侧面。一对曲面22b在图11所示这样从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时分别具有大致圆弧状的轮廓。
115.在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着的状态下,若车轮20在旋转方向d1上相对于盘体10相对旋转一定量,则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接触。由此,防止车轮20相对于盘体10的一定量以上的相对旋转。其中,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也可以在车轮20相对于盘体10相对旋转之际面接触。作为一个例子,图9所示的定位部14与图11所示的被定位部21在车轮20相对于
盘体10相对旋转之际在平面16a和平面22a处面接触。
116.其中,在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面接触的情况下,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之间的接触面具有相对于车轮20的旋转方向d1形成75度以上且105度以下的角度的平面。
117.此外,接触面相对于旋转方向d1形成的角度如以下这样确定。图11所示的被定位部21在车轮20相对盘体10相对旋转了之际在区域21a中形成与定位部14之间的接触面。在该情况下,首先,画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任意的圆c3。接着,画圆c3与接触面之间的交点p1处的、圆c3的切线l1。该切线l1与接触面所成的角度θ1确定为接触面相对于旋转方向d1形成的角度。
118.对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之间的接触面具有相对于车轮20的旋转方向d1形成75度以上且105度以下的角度的平面的效果进行说明。若制动块对盘体10赋予制动力,则制动力由于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接触而从盘体10向车轮20传递。其中,通过接触面满足上述的条件,能够利用与制动力的方向呈接近垂直的角度(75度以上且105度以下的角度)的接触面来承受作用于与车轮20的旋转方向d1相反的方向上的制动力。由此,能够借助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之间的接触面效率良好地向车轮20传递对盘体10施加的制动力。
119.对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与螺栓贯通孔4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设置有螺栓贯通孔40。在定位部14形成有螺栓贯通孔40中的贯通孔42,在被定位部21形成有车轮贯通孔45。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螺栓贯通孔40通过定位凸部16的顶端面16c。
120.图12是表示从旋转轴线方向d2观察车轮20的第1面20a侧的情况下的、被定位部21和车轮贯通孔45的配置的图。在图12中,以实线表示设置于车轮20的第1面20a的被定位部21的位置,并且,以单点划线表示设置于车轮20的第2面20b的被定位部21的位置。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设置于车轮20的第1面20a的被定位部21与形成到第1盘体11的定位部14啮合,设置于车轮20的第2面20b的被定位部21与形成到第2盘体12的定位部14啮合。
121.另外,在图12中,以虚线表示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第1盘体11的第1贯通孔43以及第2贯通孔44与车轮20重叠的位置。虽未图示,但在车轮20中的第1盘体11的第1贯通孔43所重叠的位置,重叠有第2盘体12的第2贯通孔44。另外,在车轮20中的第1盘体11的第2贯通孔44所重叠的位置,重叠有第2盘体12的第1贯通孔43。
122.此外,在图12中,出于容易图示和容易理解被定位部21、车轮贯通孔45、第1贯通孔43以及第2贯通孔44的配置的方便,使被定位部21、车轮贯通孔45、第1贯通孔43、第2贯通孔44以及车轮20的形状相对于图3、图10等简化而图示。
12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设置于车轮20的第1面20a的被定位部21与设置于车轮20的第2面20b的被定位部21未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因此,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而形成了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状态下,在车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d2上,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定位部14的位置与设置到另一者的定位部14的位置不同。换言之,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定位部14与设置到另一者的定位部14未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的位置同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的位置未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
124.说明在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使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定位部14与设置到另一者的定位部14之间的位置不同的效果。若制动块对盘体10赋予制动力,则制动力借助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的部分从盘体10向车轮20传递。其中,通过使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定位部14的位置与设置到另一者的定位部14的位置不同,能够使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向车轮20传递制动力的位置与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向车轮20传递制动力的位置在车轮20的旋转方向d1上错开。因此,能够使起因于制动力的对车轮20的负载在车轮20的旋转方向d1上分散。
125.另外,多个螺栓贯通孔40中的一部分成为贯通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和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的第1螺栓贯通孔40a。另外,多个螺栓贯通孔40中的其他一部分成为贯通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都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的第2螺栓贯通孔40b。此外,在图12中,出于方便,对在将一对盘体10紧固于车轮20而形成了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情况下形成有第1螺栓贯通孔40a的位置,标注有附图标记40a。另外,出于方便,对形成有第2螺栓贯通孔40b的位置标注有附图标记40b。
126.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能够从图2、图3以及图12理解这样,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即,第1螺栓贯通孔40a均包括:第2贯通孔44,其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和第1贯通孔43,其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并且,第1贯通孔43均形成于盘体10中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
127.说明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制动盘1的生产率的提高等观点考虑,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具有相同的形状。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收纳螺母32的第1贯通孔43的形状与收纳螺栓31的头部31a的第2贯通孔44的形状不同。因此,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在使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第1贯通孔43与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叠置了的基础上,使用螺栓31和螺母32而进行紧固。在假设形成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彼此重叠了的情况下,无法利用该第2贯通孔44而进行紧固。因此,一对盘体10和车轮20以在紧固时该第2贯通孔44不会彼此重叠的方式设计。
128.其中,当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情况下,车轮20的被定位部21也需要以形成于定位部14的第2贯通孔44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如上所述,需要以设置于车轮20的第1面20a的被定位部21与设置于车轮20的第2面20b的被定位部21未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使一对盘体10的定位部14与车轮20的被定位部21啮合而形成了的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能够使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定位部14的位置不同。如此,能够使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形状与另一者的形状相同,且使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的、设置到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定位部14的位置不同。
129.另外,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并且,设置于车轮20的第1面20a的被定位部21与设置于车轮20的第2面20b的被定位部21以未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的方式配置,从而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相对于车轮20的被定位部21紧固一对盘体10的定位部14,从而能够防止形成到定位部14的第2贯通孔44彼此重叠。
130.如能够从图4和图12理解这样,多个第1螺栓贯通孔40a中的一部分包括:第2贯通孔44,其形成于第1盘体11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车轮贯通孔45,其形成于车轮20中的在第1面20a设置有被定位部21且在第2面20b未设置被定位部21的部分;以及第1贯通孔43,其形成于第2盘体12中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多个第1螺栓贯通孔40a中的其他一部分包括:第1贯通孔43,其形成于第1盘体11中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车轮贯通孔45,其形成于车轮20中的在第1面20a未设置被定位部21且在第2面20b设置有被定位部21的部分;以及第2贯通孔44,其形成于第2盘体12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多个第2螺栓贯通孔40b包括:第1贯通孔43,其形成于第1盘体11中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车轮贯通孔45,其形成于车轮20中的无论在第1面20a还是在第2面20b都未设置被定位部21的部分;以及第2贯通孔44,其形成于第2盘体12中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
13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能够从图12理解这样,作为螺栓贯通孔40,形成有:3个包括在第1盘体11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形成的第2贯通孔44的第1螺栓贯通孔40a;3个包括在第2盘体12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形成的第2贯通孔44的第1螺栓贯通孔40a;以及6个第2螺栓贯通孔40b。
132.其中,图7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设置于盘体10的内表面10a的定位部14的位置。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作为第2贯通孔44,在圆周c1、c2上交替地形成有在盘体10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形成的第2贯通孔44和在盘体10中的未形成定位部14的部分形成的第2贯通孔44。并且,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作为螺栓贯通孔40,第1螺栓贯通孔40a和第2螺栓贯通孔40b交替地排列在以车轮20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的圆周上。
133.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一对盘体10各自的内表面10a形成有贯通孔支承部17。并且,在盘体10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部分形成的第2贯通孔44和第1贯通孔43分别形成于贯通孔支承部17。贯通孔支承部17具有从内表面突出来的突起状的形状。另外,贯通孔支承部17在多个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与该散热构件13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贯通孔支承部17的顶端面17a与车轮20接触。贯通孔支承部17具有比销状的散热构件13大的粗细。
134.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设置于盘体10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或贯通孔支承部17的部分,从而能够保护在螺栓贯通孔40穿过的螺栓31的杆部31b。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明也能够视作如下发明:将与贯通孔支承部17同样地保护螺栓31的杆部31b的基部15用作定位部14,从而设置定位部14且使制动盘1的构造简单化。
13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而制造带制动盘的车轮100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的作业的情形的图。此外,在图13中,表示带制动盘的车轮100中的、与图2中所图示的部分相当的部分的紧固作业的情形。
136.在紧固作业中,首先,如图13所示,使一对盘体10与车轮20叠置。此时,以形成于第1盘体11的定位部14与设置于车轮20的第1面20a的被定位部21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的方式相对于车轮20叠置第1盘体11。另外,以形成于第2盘体12的定位部14与设置于车轮20的第2面20b的被定位部21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的方式相对于车轮20叠置第2盘体12。另外,此时,在定位部14形成有贯通孔42,因此,作业人员能够一边透过贯通孔42视觉辨认车轮20的被定位部21,一边相对于车轮20叠置一对盘体10。
137.接着,如图14所示,使一对盘体10分别接近车轮20而使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由此,进行一对盘体10与车轮20之间的对位。在进行了对位的状态下,一对盘体10与车轮20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的基础上以恰当的位置关系接触。在恰当的位置关系中,形成于第1盘体11的第1贯通孔43、形成于车轮20的车轮贯通孔45、以及形成于第2盘体12的第2贯通孔44以螺栓31能够穿过的方式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另外,形成于第1盘体11的第2贯通孔44、形成于车轮20的车轮贯通孔45、以及形成于第2盘体12的第1贯通孔43以螺栓31能够穿过的方式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
138.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形成于一对盘体10的定位部14和设置于车轮的被定位部21而进行一对盘体10与车轮20之间的对位。因此,例如,与如下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对位:准备与盘体10和车轮20啮合的、相对于盘体10和车轮20分体的对位用的销,使用该对位用的销而进行对位。尤其是,在设想铁道车辆的车轮20和相对于铁道车辆的车轮20紧固的盘体10大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这样的大型的盘体10与大型的车轮20之间的对位容易。
139.接着,将螺母32配置于第1贯通孔43的限制壁432之间。并且,将螺栓31从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一侧插入螺栓贯通孔40。一旦螺栓31的杆部31b的顶端与螺母32接触,就使螺栓31相对于螺母32旋转。通过以上的操作,螺母32与螺栓31的杆部31b啮合。由此,如图1和图2所示,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而制造带制动盘的车轮100。
140.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贯通孔42(第1贯通孔43)的贯通壁41的局部设置有限制壁432,该限制壁432限制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的随着螺栓31的旋转而产生的螺母32的旋转。因此,通过在将螺母32收纳到限制壁432之间的基础上将螺栓31插入螺栓贯通孔40,作业人员无需以手将螺母32压紧等而固定,就能够进行紧固作业。尤其是,在设想铁道车辆的车轮20和相对于铁道车辆的车轮20紧固的盘体10大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这样的大型的盘体10与大型的车轮20之间的紧固作业容易。例如,在大型的盘体10与大型的车轮20之间的紧固作业中,在一名作业人员插入螺栓31并使该螺栓31旋转之际,也无需另一名作业人员压紧螺母32。因此,能够提高紧固作业的效率。
1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设置有螺栓贯通孔40。因此,使用已穿过螺栓贯通孔40的螺栓31而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从而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可靠地啮合。因此,能够借助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的部分从盘体10向车轮20高效地传递制动力。
142.如以上这样,一边参照具体例一边对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意图并不在于上述的具体例限定一实施方式。上述的一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具体例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143.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变形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能与上述的具体例同样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针对上述的具体例中的相对应的部分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144.(变形例1)
14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贯通孔43的形态,对图4和图5所示的形态进行了说明。然而,第1贯通孔43的形态并不限于此。图15是放大地表示在与第1贯通孔43的延伸的方向平行的面处剖切变形例1的形成有具有螺母收纳壁433的第1贯通孔43的盘体10而成的截
面的、第1贯通孔43的周边的剖视图。在图15中,对于配置于第1贯通孔43的内部的紧固构件30,表示从与截面垂直的方向平视的情形。
146.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第1贯通孔43中的、盘体10的接触面10b上的孔径w10比第1贯通孔43的形成有螺母收纳壁433的部分处的孔径w11小。其中,形成有螺母收纳壁433的部分是指,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了一对盘体10的状态下,贯通壁41中的与螺母32接触的部分。
147.通过对螺母32施加力而压入第1贯通孔43,能够将螺母32收纳于图15所示的第1贯通孔43的螺母收纳壁433之间。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第1贯通孔43中的靠接触面10b侧的开口的孔径w10比第1贯通孔43中的形成有与螺母32接触的螺母收纳壁433的部分处的孔径w11小。因此,能够抑制在使螺栓31的杆部31b与收纳于螺母收纳壁433之间的螺母32啮合之际螺母32被螺栓31推压而从第1贯通孔43脱落。
148.(变形例2)
14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作为第1贯通孔43的形态,对图4、图5以及图15所示的形态进行了说明。然而,第1贯通孔43的形态并不限于此。作为第1贯通孔43的形态,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能够广泛采用具有能够限制螺母32的旋转的限制壁432的形态。图16是放大地表示在与第1贯通孔43延伸的方向平行的面处剖切变形例2的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盘体10而成的截面的、第1贯通孔43的周边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6中一起表示配置于第1贯通孔43的内部的螺母32的、从与截面垂直的方向平视的情形。
150.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第1贯通孔43中的形成有限制壁432的部分的孔径w12比与螺母32所啮合的螺栓31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螺母32的尺寸w13小。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螺母32施加力而将该螺母32压入限制壁432之间,能够将螺母32收纳于限制壁432之间。并且,螺母32夹在限制壁432之间,因此,限制螺母32的旋转。
151.作为一个例子,螺母32具有设置有与螺栓31的杆部31b啮合的孔部的圆柱状的形状。并且,第1贯通孔43中的形成有限制壁432的部分成为圆孔。并且,第1贯通孔43中的形成有限制壁432的部分以其孔径w12比圆柱状的螺母32的直径w13小的方式形成。
152.(变形例3)
15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表示了如下例子:定位部14在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多个该散热构件13突出,被定位部21具有与突出来的定位部14啮合的被定位凹部22。然而,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的形态并不限于此。例如,只要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中的一者具有凸型形状、另一者具有凹型形状、具有凸型形状的一者能够与具有凹型形状的另一者啮合,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制。
154.图17是放大地表示在与螺栓贯通孔40延伸的方向平行的面处剖切变形例3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盘体10和设置有被定位部21的车轮20而成的截面的、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的周边的剖视图。
155.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在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比散热构件13的顶端13a的位置靠该散热构件13的根部13b侧的位置。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具有定位面14c。定位面14c在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比散热构件13的顶端13a的位置靠该散热构件的根部13b侧的位置,与车轮20相对。尤其是,定位部14具有:基部15,其在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与散热构件13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和定位凹部18,其形成到基部15的顶端面15a。在该情况下,定位凹部18的底面成为定位面14c。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螺
栓贯通孔40贯通定位面14c。另外,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被定位部21具有与具有定位面14c的定位部14啮合的被定位凸部23。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在定位凹部18处具有凹型形状。另外,被定位部21在被定位凸部23处具有凸型形状。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被定位凸部23与定位凹部18啮合。
156.此外,出于如下观点考虑,优选被定位部21不是具有凸型形状,而是具有凹型形状:在进行一对盘体10与车轮20之间的对位之际,防止具有凸型形状的被定位部21误啮合于多个散热构件13之间。出于上述的观点考虑,优选定位部14在散热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多个该散热构件13突出,被定位部21具有被定位凹部22。
157.(变形例4)
15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作为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的形态,对图4、图9、图10以及图17所示的形态进行了说明。然而,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的形态并不限于此。图18是放大地表示在与螺栓贯通孔40延伸的方向平行的面处剖切变形例4中的形成有定位部14的盘体10和设置有被定位部21的车轮20而成的截面的、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的周边的剖视图。
159.在变形例4中,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沿着螺栓31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4b、21b,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螺栓31的插入方向与螺栓贯通孔40延伸的方向相同,因此,与旋转轴线方向d2相同。并且,定位部14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d2倾斜的倾斜面14b。另外,被定位部21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d2倾斜的倾斜面21b。
160.其中,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中的、具有凸型形状的一者具有以随着朝向该凸型形状的顶端部侧而该凸型形状变得窄幅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另外,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中的、具有凹型形状的另一者具有以随着朝向该凹型形状的底部侧而该凹型形状变得窄幅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部14具有基部15和定位凸部16,在定位凸部16处具有凸型形状。并且,定位凸部16的侧面成为以定位凸部16随着朝向顶端面16c侧而变得窄幅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4b。另外,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被定位部21具有被定位凹部22,在被定位凹部22处具有凹型形状。并且,被定位凹部22的侧面成为以随着被定位凹部22朝向底部侧而变得窄幅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21b。
161.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倾斜面14b、21b,从而能够沿着倾斜面14b、21b使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因此,定位部14与被定位部21啮合变得容易。尤其是,能够将定位部14和被定位部21中的具有凸型形状的一者的顶端容易插入具有凹型形状的另一者。
162.(变形例5)
16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对如下例子进行了说明: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作为贯通孔42。然而,定位部14与贯通孔42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此。图19是表示变形例5的一对盘体10中的定位部14与贯通孔4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此外,在图19中,表示分别从接触面10b侧观察一对盘体10的情形。另外,在图19中,出于容易图示和容易理解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的配置的方便,使第1贯通孔43、第2贯通孔44以及一对盘体10的形状与图7同样地简化而图示。另外,图19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设置于盘体10的内表面10a的定位部14的位置。
164.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1贯通孔
43。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在如下情况下获得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在一对盘体10的任一者中都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情况。
165.此外,只要没有矛盾,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情况下的、与第2贯通孔44的配置有关的说明也可适用于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情况下的、与第1贯通孔43的配置有关的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矛盾,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2贯通孔44的情况下的、与第1贯通孔43的配置有关的说明也可适用于在定位部14形成有第1贯通孔43的情况下的、与第2贯通孔44的配置有关的说明。
166.(变形例6)
16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对如下例子进行了说明:在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形成有多个第1贯通孔43和多个第2贯通孔44,在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也形成有多个第1贯通孔43和多个第2贯通孔44。然而,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的配置并不限于此。
168.图20是表示变形例6的一对盘体10中的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的配置的图。此外,在图20中,表示分别从接触面10b侧观察一对盘体10的情形。另外,在图20中,出于容易图示和容易理解第1贯通孔43和第2贯通孔44的配置的方便,将第1贯通孔43、第2贯通孔44以及一对盘体10的形状与图7和图19同样地简化而图示。另外,图20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设置于盘体10的内表面10a的定位部14的位置。
169.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仅形成有多个第1贯通孔43作为贯通孔42。另外,在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仅形成有多个第2贯通孔44作为贯通孔42。即,在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未形成第2贯通孔44,在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未形成第1贯通孔43。在该情况下,也使形成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第1贯通孔43与形成于另一者的第2贯通孔44在旋转轴线方向d2上重叠,能够形成螺栓贯通孔40。
170.在相对于车轮20紧固一对盘体10之际,图20所示的一对盘体10能够以以下的步骤进行紧固作业。首先,将螺母32收纳于一对盘体10中的一者的全部的贯通孔42(第1贯通孔43)。接着,将螺栓31从一对盘体10中的另一者的全部的贯通孔42(第2贯通孔44)插入,使螺母32与螺栓31的杆部31b啮合。如此,图20所示的一对盘体10与例如图7所示的一对盘体10相比较,紧固作业的步骤简单且容易理解。
171.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由多个物体构成的构件既可以使该多个物体一体化,相反,能够将由一个物体构成的构件分成多个物体。不管是否一体化,以能够达成发明的目的的方式构成即可。
172.本发明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也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想到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效果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内容。即,能够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内容及其等效物导出的本发明的概念性的思想和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追加、变更以及局部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